人文國中小CEI 2014國際環境教育組織年會結案報告
報告撰寫人:劉芷妘
一、計劃緣起
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EI)為國際性環境教育組織,致力於推廣與發展中學生環境教育。藉由每年於不同國家舉辦期長一星期的會議,廣邀各國關心環境教育與環境議題的國高中教師與學生參與,共同討論環境教育發展並建立跨國交流。CEI目前於歐洲、美洲、亞洲各地皆有成立分會。
2013年十月中下旬接獲通知CEI2014年會將於2014年七月於宜蘭慧燈中學舉行,由台灣地球憲章協會承辦此次年會。十一月初向行動國高中生簡介後,十一月中由一位老師、三名高中自學生以及一名國中生正式組成一隊伍報名年會甄選,並展開為期十個月的專題研究計劃。
二、計劃執行
(1) 第一階段:2013.11.16~2014.1.23
食物浪費議題以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UNEP)的Working Paper:Food Loss and Food Waste、台灣剩食之旅影片為共同閱讀項目,使學生理解食物損失與食物浪費的基本定義與區分要點,配合多次討論,從中讓學生開始對於現代食物生產系統的完整過程有所了解,進而延伸出國際、台灣、學校與個人四個觀點,進行深入分析食物浪費造就的多重領域的問題與影響。十二月中下旬,學生討論並設計出飲食與消費習慣問卷,發給國中部老師、學生以及家長進行調查,並將分析出的調查結果做為學校狀況的參考點之一,納入年會甄選的PPT報告。同時,團隊學生的消費習慣亦因研究過程而有所改變。
堆肥製作方法資訊來源主要以網路資料為主,進行多次資訊收集並交叉比對各種資料提供的基本知識與方法,並邀請具生物與化學學科專長的同學參與討論、發揮同儕間的知識分享與互動。學生在了解堆肥要材Greens & Browns的分別、要材提供微生物所需的適切生長環境以及堆肥發酵完整過程後,參照學校現況,發展出適合學校與團隊能力可及的操作方法,成功將學校廚房早餐與晚餐產生的生廚餘回收進行堆肥再利用,降低了學校垃圾量、減少廚餘進入焚化爐與掩埋場所產生的環境汙染,進行過程中亦改善了團隊學生的飲食習慣。
(2) 第二階段:2014.1.24~2014.7.12
甄選結束後等待結果通知期間,進行第一階段檢討。第二階段著重專題計劃的發展與落實,強調學生於發現問題後,如何發展出解決辦法的過程,並著重資源的回收利用。
第三學期初利用行動家R212教室與R213教室外陽台空地開始進行廚餘堆肥,整地完成後,開始建立堆肥區域,團隊最初採用的堆肥法是箱型式堆肥,構成的材料為體育館工程的廢棄木棧板,經過學生自行補釘修復後,持續使用直到堆肥鋪蓋範圍擴大,未來仍能繼續做為堆肥箱使用。堆肥材料主要為廚房生廚餘以及宜蘭社區大學木工課回收的大包木屑、校園落葉、附近店家的厚紙板(只取未印刷油墨的部分)。自五月行動學習回來後,亦利用學校割草後的大量雜草進行草葉堆肥,達成許多校園資源能夠被循環利用而非單純棄置的目標。
進行堆肥的同時,亦與學生共同討論並規劃了系列課程讓學生針對專題主題有進階的知識學習。學生有了知識架構後,開始構思解決辦法,為使學生在提出解決辦法的過程中有更多方的想法與經驗參考,在第三學期期末給予了兩項作業,一為國內或國外以食物浪費或糧食主權為主要工作項目的組織Case Study、二為專題主軸下的個人研究報告,四個報告題目分別為跨國企業及進口與食物浪費的關係、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與在地經濟、食農教育設計、人與土地的關係。
第四學期於五月中進行了一星期的新竹微行動,內容涵蓋各類型市場觀察、消費者訪談、千甲CSA農場志工以及自煮活動。行程中亦加入Issue Discussion時間,延伸自第三學期期末作業的個人研究報告,四個主題分別由四位學生帶領討論、分享想法,經過一星期的訪談與討論後,分別整理出Discussion討論心得及微行動團體回顧。
(3) CEI 2014年會
a. 年會前師生準備度
準備好自己的專題計劃以及多認識各國師生的專題計劃本身外,老師可著重思考環境教育對自己本身的想法及概念、學校當前環境教育概況、未來如何繼續進行環境教育、預計要在年會中跟擁有哪些想法的老師互動交流甚至建立聯結,如此能夠在年會期間的會議跟報告過程中獲取更多資訊,也能認識更多想法相同的老師,參考彼此的經驗亦有助於未來環境教育的發想與發展;學生可對與會國家有更多的環境及文化認識,事先想好一些聊天時可用得上的問題,能促進彼此交流的機會,也能從各自做的專題計劃中下手想問題,前題是要對於專題計劃有所認識。
b. 溝通與互動力
年會主要以英語進行,參加年會前至少要具備流暢的日常英文口語表達能力。無法使用些較複雜單字為其次,但能夠自信對話是參加年會能否有足夠收穫的重要關鍵之一,因此建議在專題計劃開始階段,即將英文學習納入計劃課程架構中,透過不同的課程方式培養學生口說與聽力,配合專題可能所需的讀跟寫輔助,長期讓學生習慣英文表達,會大幅提升在年會的參與度。
培養學生擁有開放且好奇的態度尤為重要,因為年會中會遇到來自各國各種文化的師生,會有文化衝擊也就會有文化學習,如能接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並從中獲得新知,亦是很好的收穫之一。如在年會之前能學習一些他國語言、年會主辦國的風俗習慣等,也會增加專案計劃的豐富度。
c. 個人與團隊協調及應變力
年會主辦可能由一位老師或一個組織結合國際志工、地方志工、學生志工所組成,本身就是個複雜組成的團隊。也因此各種狀況皆有可能出現,有時會造成個人或團隊的不愉快與困擾,這樣的時候就會考驗個人面對預料外情況或突發狀況時的身心協調與適應能力。
d. 觀察與統整力
前面提過年會期間行程緊湊,因此培養好的觀察與統整力將有助於年會參與度跟達成個人的參與年會的學習目的。統整力則是發揮在每天的活動之中或結束之後,如何能從其中整理出一些自己認為新學習到的事務、發現的優缺點跟想進步的能力等,能夠讓年會參與的經驗更顯扎實,並確實能因此改變或影響自己。
三、執行計劃的困難與反思
(1)行政事務
此次專案執行所需的行政協助主要為場地以及財務補助申請。然而因執行專案皆以班群內部進行為主,未能有時間向學校師長及行政團隊完整介紹專案內容跟執行狀況以及了解學校整體環境工程計劃,因此導致對於專案執行狀況不清楚而產生的資訊落差。
幾項事件有:後陽台無預警的廢土回填、學生新種植的瓜類幼苗在未被事先告知的情況下被學校指派割草的除草工人除盡,堆肥發展區所保留的雜草亦被割除、財務補助申請方面則有行政端收到相關公文卻因不確定學校是否有在進行專案而未將該公文轉發給負責老師知悉,雖不致影響補助申請,但變成負責老師要一一自行追查才能完成補助申請,這對於單獨一人且同時要兼顧案子執行情況、學生狀態以及其他班群行政庶務的負責老師來說會是一項負擔。
(2)資源整合
以此專案最理想面來說,計劃的完整應包含學生對於選定的研究議題有足夠的知識基礎、能與地方性或全國性相關議題的組織交流而可能有助於計劃持續與視野擴展、結合地方資源跟特色,進行相關社區服務,擴大參與計劃的學生之行動力跟影響力等,因此能搜尋並運用適當的資源會是一大挑戰。
專案執行在與地方或社區的連結上較為不足,受限於人力及心力。未來若能進一步整合附近資源,創造學校跟社區之間的互動聯結,有助於計劃的持續,也可能吸引更多人力的投入,亦可能從本計劃中發展出更多計劃。
另一思考點為本次專案執行為單一老師負責,雖能與學生進行多次討論並嘗試整理跟運用資源,仍顯侷限及未能徹底發揮資源的價值,因此在計劃進行的過程中若能於班群會議中進行討論,對於專案資源的提供、方向的調整以及學生學習與探索狀態等,應會有所幫助。
(3)階段性檢核、沉澱與回饋
本次專案執行期長約為十一個月左右,且是以一小團隊(約五到六人)為主要計劃執行者,由於過程漫長,無論個人或團隊都需要階段性檢核來檢視當前執行度與走向。個人學習狀態跟成就、團隊默契都需要藉由多次的沉澱與相互回饋來培養跟累積整理。
由於新團隊的組成都需要一定的磨合期來熟悉並開始能夠接納彼此,無論老師或學生在磨合期投注的心力皆很重要,本次專案執行初期曾發生團隊衝突,但藉由各自的反思以及後續的團隊溝通,逐漸摸索出合作的方式,到了計劃中後期的幾次團隊參與度的衝突,都是以持續的團隊溝通來釐清原由並學習尊重與忍讓。
團隊間互相回饋的次數較少,多半於階段性檢討時較多,較完整且全面的回饋記錄則是在微行動期間。未來可增加團隊互相回饋以及第三者回饋(如家長或其他師生),讓計劃執行的團隊師生都能在過程中檢視自己的優缺,並嘗試做出調整,會更有助於自我的提升。
(4)時間管理
如同前述,本案執行時間長,過程中多次遇到事件的發生而影響了團隊學生的參與,如三年自學成果報告、戲劇排練與巡演、自學訪視、園遊會、行動學習等。這些情況非常考驗學生自我的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管理以及抗壓性,由於計劃執行不能太過落後,多數時間必須嚴謹管理時間進度,在緊迫與輕鬆的拿捏度上,對負責老師來說也是挑戰,因為抓得太緊會使得當時學生可能無法負荷、抓得太鬆可能導致進度嚴重落後。
影響最明顯的事件分別是戲劇巡演期間,團隊有學生分別負責行政票務以及音效,同時又得參加四月舉辦的進階培訓,在事務交接跟人際互動上因此產生問題與磨擦,且由於忙碌導致睡眠時間減少,使得在CEI計劃執行的時間無法專注投入甚至睡著,影響了團隊整體狀態,一度氣氛低迷且學生自信心不足。另外單一位學生參與園遊會跟部分行動學習,雖持續有配合計劃執行,但在參與度上變得較低,且有許多部分的事情未能補上,一度不太能融入團隊,呈現游離狀態。
對於事件的處理主要是與學生溝通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明確知道自我目前的能力範圍來決定所接事務的多寡、理解一些事物必須妥協(如進階培訓若不參加會被取消資格)。曾對於學生狀態持續浮動感到擔心跟挫折,但仍持續包容狀況並多此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情形與難處、商討對策,最後隨著事件的結束,較少發生上述的衝突,但仍多次提進檢討或回饋中。此一情況亦顯示此專案在執行階段會需要一位統整性角色能持續管理計劃不致於受到多次且多種事件的發生導致計劃中斷。
(5)計劃持續與發展性
此項是所有問題與反思中最著重也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項。一月甄選的評審講評中一位評審提到此次年會參與的計劃中,多半是在規劃一個執行計劃,缺乏對未來的連結與想像以及執行計劃的企圖心與具體行動。這點於年會期間的Presentation時也明顯反映,許多計劃多半尚在規劃階段,還未具體落實操作;能夠落實操作的計劃一種是原本就已是發展中的計劃、另一種則是能夠操作但能否發展成更長遠的計劃則有待執行該計劃的師生或學校的努力。
以此次計劃來說,具有足夠的發展潛力能進行食農教育、環境觀察、循環型資源利用等多方面的課程,但如何有效的推展計劃變成具備更多廣度與深度的課程架構,卻仍不脫離學生主導型計劃(Project Based Learning),會需要更多且持續的人力(老師與學生)與資源的投入,才能夠持續發展、變化或延伸。若能促使老師群能夠持續地關注並發展環境教育工作計劃,對於本計劃以及新計劃的發展會大有幫助。
四、未來發展
此項著重歸納此次計劃中老師的角色心得以及執行此案的學生之成長,省思執行專題計劃應著重的方向為何,進而發展環境教育工作計劃。
進行一件環境教育計劃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僅是與環境相關的知識建構跟經驗累積,同時應提升學生規劃及實踐計劃需要的能力,建立未來學生能夠獨自或與不同團隊進行並落實計劃的基礎。因此老師在計劃中的角色主要是確立出學生要培養的能力以及可能相應計劃與課程架構後,透過與學生互動,觀察並了解參與計劃的學生屬性,調整原初的計劃以及走向,配合學生團隊找出共同合作的互動與工作模式,進而培養與建構學生相關能力。
如何將老師自己心中所希望達成的目標與走向,去配合到學生團隊的狀態而有所堅持或調整,會是一重要過程,十分考驗老師怎麼拿捏跟運用何種衡量角度。磨合時期確實辛苦,但對於要長期合作的團隊來說,是必要過程。而作為刺激者的角色,是透過不同方式給予學生刺激,鼓勵他們做新的嘗試、學習新的知識以及體察新的事務,但不主導學生體驗跟嘗試的方法。
協調者亦是老師的角色之一,隨時關注學生團隊的狀態,適時進行溝通或作出調整。進行溝通或調整時,主要是促使學生之間對話、溝通或釐清盲點跟方向,讓學生持續練習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而非主導對話。
環境教育涵蓋的面向甚廣,若以一學習兼執行計劃的完整度而論,需涵蓋自然科學、經濟、社區與社會、傳統與文化、藝術以及語言學習等領域的相關學習,結合工作坊或行動學習作為實踐計劃構想的方式。以工作計劃而言,以學生主導型學習計劃為主綜合上述的幾項發展出觀察感知、學術研究、工作能力以及語言學習四大方向:
a.觀察感知
培養學生體察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如班級空間觀察、校園環境觀察、田野踏查、社區走訪等不同的互動方式進行,並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現他們的觀察結果或進行創作,訓練觀察方法及敏銳度。亦可結合不同概念如樸門設計或書籍如路上觀察學等資源。
b.學術研究
分為議題追蹤、收集與整合資源、大量閱讀、分析統整幾項要點,訓練學生對於一項主題及相關子題的專注力與深入度,以建構執行計劃的知識基礎。可結合參觀相關展覽、線上雲端課程或校內課程、跨國視訊會議討論、線上論壇如Young Master Program(YMP)、討論課等方式進行知識學習。
c.工作能力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原因與後果、構思與提出解決辦法、實際執行解決辦法的系列能力。學生藉由多次練習計劃執行方式後,結合其他方向能力的學習,進而能夠主動創造,比如自發性的進行計劃、參與社區營造或社區服務、舉辦環境教育相關活動、設計環境教育課程或空間規劃等。同樣的能力亦可在不同領域的計劃內發揮。
學生亦能透過進行計劃反覆練習如何與團隊整體或特定團隊內對象進行溝通跟合作、如何達成團隊共識、適當分配與承擔工作,也能學習時間管理跟自我狀態與能力評估的方法。若能結合社區或社會參與,如撰寫執行計劃、預算申請、合作案、規劃活動等實際參與方式,更能鍛鍊學生面對社會現實的能力。
d.語言學習
計劃過程可訓練學生一項外語能力,主要以英文為主,藉不同的課程設計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若學生基礎夠或意願度高,亦可學習第二外語。可結合TED影片、電影、時事新聞、短篇閱讀、討論會等方式練習,內容可與計劃相關或純粹接觸不同文化、領域之事務,培養學生的外語基礎以及能接納與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及生活背景的相異。
計劃成果可以多種方式呈現,例如參加CEI環境教育年會、做與計劃相關的行動學習、推動社區事務或參與、校園環境改善與課程設計等,如此一來此工作計劃就並非僅限於該年參與年會與否來決定計劃是否執行,而是著重在學生是否有意願執行計劃。每年進行的計劃項目不同,所建構的連結會呈現多元性與差異性,若計劃皆能找到方式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於學生與學校無論是在生活面或學習面上皆能更為豐富並擴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