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的原鄉─森林博物館生態文化拜訪體驗之旅 換個角度來看看台灣的美,尋找一個入口或機會 找回各個族群在自己的土地上和生活的經驗中在地支撐的原動力 | |||
時 間 | 內 容 | 地 點 | 備註 |
08:00-08:20 | 前往鸞山派出所廣場會合,前往森林博物館 1.與導覽老師、接駁車會合 2.上洗手間、乘車人車安排 3.觀賞部落保育穿山甲影像 4.體驗行程說明 | 台東-鸞山派出所廣場 | 阿力曼 余滿榮 |
08:30-0850 | 拜訪「會走路的樹」家族 1.揭開在地山林思考的布農族人從原居地高海拔的中央山脈遷至低海拔海岸山脈鸞山部落新奇的故事 2.他們是如何重新適應、詮釋新的生態觀點─會走路的樹 3.又如何找回原有人和森林對等友善的關係 | 「會走路的樹」家族 | 阿力曼 余滿榮 |
08:50-09:20 | 登上帝王台、天堂門 1.位歐亞板塊〈中央山脈〉與菲律賓板塊〈海岸山脈〉造山運動交會地帶 2.一覽卑南溪七層河階美麗的地形地貌 3. 可眺望花東縱谷、高台、初鹿牧場、小黃山的美景 4.卑南王舊部落傳說故事 | 卑南王舊部落傳說遺址-帝王台 | 阿力曼 胡香花 |
09:20-09:30 | 踏上森林博物館瞭望台 可瞭望整個森林博物館 1.森林博物館環境與布農家屋配置介紹 2.sazasa鸞山部落歷史變遷與現況簡介 3.環境生態倫理、生活倫理規範說明 | 瞭望台、傳統家屋 | 阿力曼 陳玉梅 |
09:30-10: 30 | 探訪珍貴森林博物銀行 1.舉行土地祭儀,向祖靈山神打招呼 2、傳統布農族人利用森林資源的經驗與智慧 3.認識布農族如何永續利用生活的冰箱、倉庫、銀行─森林珍貴的文化資產 4.尋找童年爬樹、採野果、拔野菜的樂趣 4.推動無痕山林,綠色旅遊,原始森林SPA | 森林文化博物館〈進入森林博物館請關手機,用安靜、謙虛學習的心探訪〉 | 阿力曼 余滿榮胡香花 |
10:30-10:40 | 認識布農族傳統部落家屋 1.家屋建築工法、材料、部落換工互助機制 2.空間配置─祖靈祭台、傳統主屋、傳統長屋、瞭望台、工作房、傳統廁所 3.家屋與森林銀行利息,以及永續家園的關係 | 布農族傳統家屋 | 13:10-13:20 |
10:40-10:50 | 布農族民俗植物園 1. 部落民俗植物種子銀行 2. 食物森林 3. 砌石工法與水土保持永續循環利用方法 4. 種子交換 5. 傳統自然農法 6. 部落森林永續近中長成計畫 | 森林文化博物館民俗植物園 | 13:20-13:30 |
11:00-11:50 | 布農族森林風味餐 1.體驗傳統木頭炊事 2.學習就地取材野菜料理 3.品嘗阿嬤、媽媽古早的味道 | 森林文化博物館傳統廚房 | 陳玉梅 胡香花 |
11:50-12:00 | 營造現代人心靈的原鄉─種樹 1.響應讓地球冷卻 2.保護森林,永續地球 3.留住二億〈記憶、回憶〉─種植希望的小樹苗、合照 | 森林博物館 | |
12:00-12:20 | 心連心─打麻糬 有您有我的愛 | 森林博物館 | |
12:20-12:30 | 分享三心二億 1.來訪機關、學校、社區、團隊自我介紹 2.分享參訪建言,並提出永續地球在地社區、團隊行動方案 | 森林文化博物館森林廣場 | |
12:30- | 前往新香蘭部落 |
行程設計目的:尋求沒有電的智慧,沒有文字的文明
1. 營造鸞山生態社區的困境與契機
2. 認識搶救珍貴原始森林的故事
3. 參與保護都蘭山原始榕樹巨木群行動計畫
4. 體驗布農族森林文化與永續利用的機制
5. 學習在地族群契合生物多樣與文化多元傳統生活知識的系統
6. 菲律賓與歐亞兩大板塊交會地理歷史變遷的傳說故事
7. 森林銀行的概念與實賤
8. 部落民俗植物種子銀行
9. 傳統農園砌石工法與水土保持永續循環利用方法
10.生態小溪魚獵文化學習之旅、
11.體驗獵人傳統簡樸生活
12.體驗傳統種植─森林農園
13.夜間獵人與火的對話
14.夜間生態觀察
15.學習布農族禁忌、日常會話、八部合音、報戰功
16.學習與森林友善的互動關係
17.原始森林野外求生訓練、
18.部落傳統屋建築美學,
19.體驗學習沒有電的文明。
森林博物館體驗費用:
1.森林博物館套裝體驗行程:
500元/人:包括森林博物館導覽、鸞山風味餐、獵人的舒跑、清潔費、打麻糬、種樹
2.獵人的舒跑:提供現煮麥飯石礦泉水熱茶,土肉桂茶或甘蔗茶、〈由森林博物館為嘉賓準備,請自備茶杯和吃飯碗筷〉,
3.土地祭儀:進入森林銀行祭向祖靈山神打招呼的信用卡─請自備米酒一瓶、檳榔一包
※管制大型遊覽車進入,自行開車與中巴,或請部落接駁車接送也請事先告知,一律在鸞山派出所廣場集合,再由專人引導至森林博物館
永續森林博物館管理機制:
※預約制:
*沒有路標
*或網路sazasa2003@yahoo.com.tw預約,阿力曼館長
*尊重在地族群詮釋權與主體性
※總量管制:
*遊覽車停置鸞山派出所廣場,再由部落接駁車 引導至森林博物館
*中巴遊覽車、自用車一律在鸞山派出所廣場集合,再由專人引導至森林博物館
※人聲管制:
*為不打擾館內的野生動物,堅持不用麥克風以表示對森林的尊敬
*進入森林博物館請將手機調至震動或關機
*進入本館後 講話盡量放低音量禁止大聲喧嘩
※物種管制:
*禁止任何未經許可攀折挖取獵捕森林博物館野生動植物
*禁止任何未經許可破壞改變森林博物館野生動植物棲地環境
*禁止亂丟垃圾,本館實施垃圾不落地
【布農的堅持】
—在部落的生活裡,沒有規定,沒有不行,只有堅持.
孩子們需接受他們的文化上的生活規範,例如:吃飯的堅持,孩子盛飯給爸爸(組長)吃,爸爸(組長) 盛飯給媽媽(長老)吃;堅持在房子內尊重祖先的文化;堅持孩子一來到博物館就開始打掃環境;堅持….
因為鸞山森林博物館是訓練獵人的基地,所以是過著無電的生活, 孩子要學會生火, 在屋內燃燒著粗木,當這屋子的主人, 他們要幫助這屋子保暖和驅蟲, 為家人煮飯,摸黑洗澡; 住的是空氣流通性極佳的傳統竹屋,睡的是可以整脊的竹床,
家長和小孩要做好心裡準備. 正如阿利曼所說,孩子來到這裡是要服務人,與環境共存,不是來享受.
鸞山,布農族人稱為Sazasa,意即「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此地白榕宛如巨人的大腳踏在森林間,蓊蓊鬱鬱地將整個森林覆蓋住,引領著我們走向天堂之門. 感謝為森林大地守護的布農使者,讓美好的大地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會走路的樹:電影「魔戒」中,模樣粗大會走路的樹人,也出現在台東縣都蘭山的鸞山部落!布農族人劃定土地界線的方法,通常都以樹株來作為標的,但因白榕的氣根很多,且生長又很快速,新生的氣根一接觸到地面,就有可能長成另一株爸爸級的榕樹,形成孫子級的榕樹,不斷循環繁衍,樹幹便像巨人的大腳,經常會發生你我土地界線改變的糾紛,於是,稱這種樹為「會走路的樹」。
座落於都蘭山麓的鸞山部落,布農族人稱之為「Sazasa」,意即「這是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2004年,生態關懷者協會帶著「世界環境倫理之父」羅斯頓前來,大為讚嘆:「這絕對是世界級的資產」為保護這片珍土,當地居民「阿力曼」成立「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向銀行借錢買地,闢建為「森林博物館」,由基金會來託管經營。
文化典範的轉移、古老生活知識消失的隱憂同樣也發生在21世紀的今日。由於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的擴張發展,「世界」的邊界正快速的消失,許多數潛藏在文明疆域後方的古老文化智慧隨之一一滅絕。
故事最早是全球知識霸權先鋒的生物學家、人類學家,深入了「黑暗」的部落,發表許多文明知識界未曾聽聞的珍禽異獸;接著是國家地理雜誌這類全球性媒體「發現」了某一群人在世上獨特奇異的生活方式,其中也許夾帶著西方基督教觀點的批判與惋惜;最後,代理全球資本利益的木材工業、造紙業,以造福「全體人類」福祉之名,粗暴地將整片森林推倒,迫使古老民族不得不放棄原有生活方式,成為流落都市的現代文明邊緣人。直到今日,每當我們使用價廉物美的木材或紙張時,我們是否也該同時為這些消失的珍貴人類懷有一絲絲悲憫的罪疚感。
這樣的故事也同樣發生在我們所居住的台灣。直到19世紀末,台灣的原住民族大抵上還依循著祖先數千年所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在山林中與自然和諧共處,使台灣享有美麗婆娑之島formosa的美譽。日本政權以新興現代國家之姿,急欲發展全球性國家資本主義,將台灣視為未開採的各種資源礦山。19世紀末全球電影工業剛剛興起,當時石化塑膠尚未發明,全球視賽璐珞celluloid為炙手可熱的珍貴塑材,而樟腦是其製造的重要原料。日本來台不久就將台灣的山林劃分成幾個大的事業區域,並將之標售給國內的大資本家,雇用本島漢民族入山砍伐巨大樟木,即所謂「腦業」,乃是造成日後原住民抗爭事件不斷、日本定下理蕃政策、集團移住政策等一連串不幸事件的主要原因。
其次為糖業的發展,台灣具有得天獨厚的產糖條件,日本治台後乃積極引進國內資本家及農村季節移民在台灣大肆開發蔗農業,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引發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國際糖價大漲,日本為了全力投入糖業生產,甚至沿山小面積平台都不放過,讓下山移住的原住民學習蔗農耕作。二次大戰期間,古巴糖業興起,日本糖遭禁運抵制,台灣糖業乃大幅衰退,移民村政策緊急喊停,移民紛紛遷回內地。
不久中國戰事吃緊,日本軍米需求大增,下山移住的原住民又全部改作水稻,乃爆發40年代瘧疾大流行及日後基督教進入原住民社會等。國府來台後,不假思索的延續山林國有化及山地平地化政策,繼續強佔原住民土地直到今日。60年代中國內地大搞文化大革命,國府乃發起「文化復興運動」相呼應,具體作法就是厲行國語推行等消滅他族文化來「復興」漢族沙文主義的文化,徹底污名化本土弱勢文化。到了20世紀後半,原住民幾乎已全數遷離傳統領域,完全脫離古老的狩獵採集與刀耕火耨的生活方式了,祖先流傳的珍貴文化成為不願碰觸的傷痛。無怪乎卑南族哲學家孫大川先生會感嘆地提出「黃昏」論述來總結20世紀台灣原住民的悲慘歷史了。
原運及黃昏論述引發了一長串的原住民自覺運動,目前尚在持續發展中,其中展開了二個主要的面向:一是走向都市文明,爭取在主流社會中應有的位置與對待;一是走回山林部落,重新學習久被遺忘的前人智慧。
前者著重在現有原住民文化如何在現有主流社會脈絡中找到生機,主體是現在的原住民以及他們所關切的日常事務,這是目前原住民政策的主流思想,似乎也是原運世代與國家體制合流之後的必然結果。其中最大的隱憂還不在將文化窄化成語言與物質文化等具功利價值的項目,或是對主流價值的選擇權問題;更令人憂心的是,原住民從此遠離山林所提供的自然養份,無法銜接上島嶼台灣流傳千年的古老智慧。這不僅僅是原住民自己的損失,更是全人類的損失。
人類學者Daniel Quinn在他那本充滿睿智與洞見的小書Beyond Civilization: Humanity’s Next Great Adventure (中文譯作『探索文明的出路-富裕時代的反省與遠景』)指出,「無論任何狀況、不計任何代價都要讓文明延續下去」是我們當代文明最無可藥救的文化基因,至少古代的Maya、Olmec、Anasazi文明成功地避開了毀滅的宿命,重回叢林過著部落生活。在中文書背的簡介中摘錄了作者的幾段話:
人類「發展」了好幾百萬年,文明的誕生卻讓我們走錯路,以致地球人口短短二百年內由十億增加到六十億。滿足六十億人類的需求,所耗費的代價,就是如今與我們共生的物種每天有兩百種以上消失。大家都追求美國式的物質標準,更實際的問題是,地球根本不可能負荷六十億人每個都過著富裕的生活!繼續這樣的生活方式,人類絕不可能生存超過二百年!
如果現代文明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為何不安、痛苦又無從選擇;自殺、嗑藥、暴力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如果不是,那麼,是否可以考慮以類似部落的「共生」方式,超越這一個文明,建構下一個文明?或大家再共同去演化或探索一個真得適合人生存的文明。
無疑的,目前人類的富裕程度遠遠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市井小民的生活享受在許多地方甚至超越古代帝王。但是我們的後代將要如何?如果財富無法創造子孫後代的幸福,我們所創造的財富就沒有任何意義,只徒為這世代的自私貪婪作為註腳罷了,而目前的文明則綁架了全人類的「幸福」像失控的火車正加速衝向不可知的未來。由於全球暖化各地氣候劇變,加以石油即將用磬,能源恐慌已迫在眉睫,Daniel Quinn所估計的200年應是太過樂觀。世界各地早已陸續開始一些小型的實驗計畫,作為未來人類生活方式的研究,可以統稱為「方舟任務」,如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Biosphere 2、台灣佑生基金會的共生圈一號等等。
鸞山這一片台灣碩果僅存的榕樹巨木原始林也曾走過前述故事類似的路。一度為了開墾田園以一株500元代價將整片原始林砍去作為紙漿材料;林班地中不能砍伐的部份,被不肖承租戶鑽孔填入劇毒農藥讓其「自然」死亡,再將樹屍焚燒滅跡。鸞山的布農族於40年代自內本鹿Isdaza集團移住而來,本對這片承襲自南王部落的土地並不具有深刻的歷史感;自2003年鸞山湖抗爭事件起,鸞山開始引進台東社造團體的參與;2004年「新故鄉計畫」希望將鸞山打造成一個有機生態村,讓社區居民重新認識自己所居住的環境,才慢慢了解到這片原始林的重要。同年鄰近土地之地主為了籌錢險些將土地轉手給白浪作為靈骨塔,幸好在各方人士的奔走下成立了基金會,歷盡千辛萬苦的將土地保留下來。我們訂名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是期待以部落的思維,從古老的土地重新發芽,重建原住民的主體意識及山林知識;大體上是屬於前述自覺運動中的第二個面向。基金會除了保護台灣最後一片榕樹原始林外,也是為人類保存古老的森林智慧,同時也希望在這片營地上推動心靈淨化、研究、教育推廣的功能,觀念上近似歐美open air museum的作法,因此訂名為「森林文化博物館」。
古老智慧有太多值得現代人好好學習反省的地方,我們並不打算用現代人處理知識的態度—寫成文字、裝訂成冊、封存架上。我們試著用古代人的想法,歡迎大家前來,用身體來觸摸、用心靈來體驗,一起在豔陽下流汗將汗水滴在泥土上,感受泥土的芬芳,以實踐來論述典範轉移,作為對台灣這塊土地歷代祖先的信守承諾。
過去六年多來,已有45000人次參訪森林博物館,我們十分感激生態關懷者協會、環境資訊協會、義光教會、環保聯盟、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of UNESCO、主婦聯盟、伊甸基金會、台南神學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報社及許許多多關心台灣環境的夥伴前來,參與我們的工作,也給我們許多寶貴的意見。森博館並不想隨著國內劣質旅遊的音樂起舞,花大把錢摹仿已經失敗的原住民文化村。我們在情急下搶救土地背負巨額債務至今,靠著涓滴的計畫收入一路走來,苦口婆心的向前來的訪客一一說明森林的重要、現代人如何被「電」所奴役以致無法自拔…
我們相信,對土地信守的承諾是屬於全民的,我們發起了認養家庭及支持會員的行動,共同支持森博館的事工。在布農族古老的傳說中,盤旋在森林天空的kukuav大冠鷲,是天空的王者及日間森林的守護者;而高據枝頭終夜不眠的ituk貓頭鷹,則是向人類通報幽暗世界各種消息的使者與夜間守護者,特別是婦女懷孕時會昭告新生命來到人間的喜訊。我們借取古老的文化意象,讓參與的認養家庭及支持會員承接了守護森林的莊嚴使命。
※【我的小革命】七、布農奇人 舉債買地保榕林
2009-02-16 12:47 |迴響:3|點閱:1065
※本專題原刊於二月十四日中時六版「我的小革命」專版。
Part1:環境信託 布農奇人 舉債買地保榕林
▲布農族稱榕樹為「會走路的樹」,森林博物館館主阿力曼經常帶狗巡守穿梭在榕樹林道之間,希望能搶救祖先留下的土地,累了就在大石頭上休息和狗玩耍。(高有智攝)
高有智/專題報導
你願意為一片綠地付出多少代價?
台東延平鄉鸞山村的布農族人阿力曼,近年來四處籌資搶救家鄉的森林,甚至抵押房子和土地來貸款,好不容易向銀行借了五百萬元,卻幾度面臨催繳,只好央求親友救急,就連自己的房子都已歷經三度法拍,老婆也鬧著要離婚。五十年次的阿力曼仍無怨無悔,以「環境信託」理念打造「森林博物館」,已成為當地部落的「奇人」。
鸞山村位於台東鹿野的對面山上,當地布農族原居住於海拔一千多公尺以上的內本鹿地區,日據時代遷村到兩、三百公尺的現地,布農族人因此發現了這片壯觀的森林,這也是目前全台中低海拔僅有保存最為完整的楠榕混生林帶,常可見數十人合抱規模的大榕樹,大小楠木和榕樹估算約為兩千棵左右。
●風水佳 財團覬覦 廟宇搶灘
這塊森林如今卻面臨開發破壞的危機,除了視野景觀良好,不少人更篤信當地風水佳,外來財團競逐開發,廟宇也選定要興建靈骨塔,不斷透過部落成員大舉搜刮土地,阿力曼等族人感到憂心,唯恐祖先留下的土地流失不保。
阿力曼和環保人士努力奔走,捲入了這場「搶救土地」的爭霸戰,他們陸續買了五甲地,並獲得十幾戶布農族農戶願意結盟合作,也成立了「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管理土地,希望能朝「環境信託」的方向努力,為台灣和族人守住這片珍貴綠地。
阿力曼早年曾從事貿易商、國會助理和記者等工作,如今積極投入搶救土地的行列。他和關心生態人士四處籌錢,終於在這片榕林上建立了「森林博物館」,從事生態教育工作,自己卻欠了一屁股債。
一臉無奈的阿力曼苦笑說,銀行貸款一個月要繳七、八萬元,他經常為了籌錢,半夜一、兩點都還在朋友家門口守候,老婆還擔心到睡不著覺。他的哥哥和小舅子都淪為苦主,充當貸款的連帶保證人,小舅子每個月還要被扣薪水還錢,氣得常在酒後開罵。
●忙籌錢 親戚連累 銀行催繳
阿力曼常跑銀行交涉還款,一遇到催繳單就得趕緊上門請託延還,中間得到不少善心人士協助,連債主都願意出錢協助,「我相信,台灣人還是有善心保護土地的,我一定不會孤單。」
「我們只是希望族人不要賣土地,土地沒了,森林不見了,就連文化也消失了。」阿力曼說,布農族過去沒有稱呼榕樹的詞彙,祖先們開墾此地,第一次看到長滿白榕的氣根,如同人的手腳,還取名「會走路的樹」(Vavakalun),如今至少有五、六種詞彙可以辨識不同榕樹。有趣的是,榕樹的母株歷經地震和颱風,最後會慢慢枯死,主株則被其他的枝柱根取代,族人曾以榕樹為地界標記,因此還鬧過不少土地糾紛,甚至吵上法庭。
「森林博物館」承襲部落傳統生態教育的使命,除了搶救森林,布農族人興建傳統部落屋,規畫導覽路徑,讓遊客瞭解榕樹生態習性,也分享布農族文化智慧。許多國外團隊也到此參訪交流,包括國際知名的環境倫理學大師羅斯頓(Holmes Rolston III)與「地球憲章」組織成員,國內外參訪已經超過四千人次。
●森博館 體驗部落 國際交流
森林博物館沒有路標,外人找不到入口,進入森林步道參訪也都要求關掉手機,學習找回人與自然的關係,若是要留下過夜,就要體驗沒有電的傳統生活,當地對此稱之為「學習沒有文字的文明、沒有電的知識」部落課程。
接受記者深度訪談時,阿力曼走在蓊鬱林木中,踩著祖先狩獵的途徑前行,他養的幾條土狗自動跑到前方交叉搜尋,如同盡職的警戒哨兵。他笑說,這些狗都有取名,布農族把狗看成一家人才會取名,森林也如同族人的冰箱與倉庫,養活了土地的人們,這些榕樹會有名字,就是因為被看成是布農族的生命一環。
若問到森林博物館有多大?阿力曼最常回答就是:「森林博物館沒有大門,大門就在人們的心裡!」只要是願意保護土地的人,就能為土地開門,「心有多寬,森林博物館就有多大。」
●保留地 法令限制 信託不易
阿力曼認為,這些土地不是他的,是大家共有的,他為這片地取名為「巴力和夏巴」(Palihansiap),意思就是所有人共同協商,提出行動方案,他也希望能藉森林博物館找出保護土地的契機。但是,森林博物館因為地屬原住民保留地,卡在法令限制,目前仍無法成為「環境信託」的土地。原鄉基金會董事長戴明雄強調,他們希望能爭取鬆綁法令,未來也將健全基金會運作能力,讓這片綠地真正屬於大家所有。
許多人看阿力曼是傻子,他則笑稱自己是「烈士」。他欠債累累,最擔心不是生病沒有錢就醫,卻是成天煩惱森林能不能守住。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若能有一群傻子投入,或許有一天,真能看見許多「森林博物館」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森林博物館傳統屋落成儀式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我們在巒山派出所等待森林博物館的館長阿力曼的到來 We are waiting at Luan-Shan Police Office to see our tour guide Aliman.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前往我們今天的第一個景點會走路的樹,進森林前阿力曼在跟大家分享布農族早在日本政府來台灣之前都是住在海拔1600~2000公尺高的山上,後來日本政府來了把他們趕到中低海拔的山上,引發他們的不滿,而有原住民獵日本官員的人頭故事,阿力曼也開開玩笑的說布農族的男人就是要手腳短壯才是標準,超過160cm就是身體殘障, 看看我們 Rainer 和Roman說這個都是殘障,大家就狂笑,女孩子就是要胖會生小孩,編織才是標準
Our first stop -walking tree
Before entering the forest Aliman told us they used to live in mountains about1600~2000 meters tall and that is even before the japenses government came to Taiwan, then the government forced them to move down to low and medium mountains. That started the story of hunting japanese officers, because Bunong people weren’t happy about it. Aliman also told us men at Bunong tribe need to have short and strong legs and arms whoever is taller than 160cm is handicaped.(He joked about Rainer and Roman’s height. Everybody laughed…) As for girls, they need to be very heavy, and know how to sew well and have a lot of babies.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原住民朋友喜歡咀嚼檳榔 Aboriginals love to chew betal nuts.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這個就是傳說中會走路的樹? 原來這種樹會透過自己的氣根搬家,因為上方的枝幹有一個足球場之大實在很重所以利用氣根來支撐,當然也歡迎大家親自走一趟讓阿力曼為大家解說
These are the walking trees? These trees can use their extra branch to root into the ground what Aliman said ChiGn. On top of the trees you can see all different branches as the size of a soccer field, and that is why the trees need to grow ChiGn to move around otherwi
se it can’t support the trees. Let Aliman to take you on tour next time when you come!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Neol 在聞最天然且香的土壤,因為完全沒有受到汙染 Neol is smelling the most natural and rich soil and it smells wonderful, because there is no pollution around.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吃雙面刺的根可以降低毒蛇攻心的速度,當然還是要去醫院
Eating the double sting ‘s root can slow down the posion to your heart, of course you still have to go to the hospital.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團體照 Group picture
Roman , ULRIKE,Emily, Neol, Rainer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台南退休老師合影, Photo with retired teachers from Tainan
台東海之藝民宿-大地之母渡假民宿Taitung Sea Art Hostel- Mother Land
我們的第二個點天堂之門 Our Second Spot: Paradise Entrance
這就是森林博物館的入口啦! 森林文化博物館裡沒有文字圖片只有大自然景觀,阿力曼說森林博物館的門就在你心中,沒錯只有當你對大自然敞開心胸處處都可以是森林博物館,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裡
This is Forest Cultural Museum’s Entrance! There is not a word or a photo in the museum only the naure. Aliman said the Museum Entrance is in your heart, and he is right as long as we all open up our heart to the nature Forest Museum can be everywhere.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ese words.
Problems viewing videos?
Download latest Windows Media Player
製作: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指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台東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與多元的人文資源,提供遊客獨特且多樣的生態之旅,從生態之旅中體驗原住民獨特的生活文化;都蘭山西側山麓鸞山社區,居住著日治時期由內本鹿遷至此地的布農族人,影片帶領我們漫步鸞山森林博物館原始自然的山林步道,瞭解布農族文化,體驗布農族人的土地倫理及面對自然的謙卑態度,並與我們共享森林博物館的概念。
影片介紹博物館的建立、重建山林文化的起因及經過,居住在此的布農族以保護自然及傳承文化文目的,打造一個體驗布農族山林文化和土地倫理的森林博物館,實踐生態旅遊重視保育、文化傳承和在地參與的理念,使森林博物館成為體驗布農族傳統生活文化的空間,藉以教育山林文化。在生態旅遊學習的旅程前,藉由影片告知我們前往部落應該注意的事項,對山林、對祖靈的尊重,以及如何維護人身安全。
布農族家屋的建置及配置方式,將提供庇護的家屋視為媽媽,整個居住的格局向媽媽的身體在保護一個家庭;布農族的狩獵文化,基本的狩獵功夫,在生態旅遊中學習爬樹,攀登盤繞巨石的大榕樹,瞭解昔日布農族人從高處瞭望,突擊野生動物或敵人的情境;我們所稱的一線天布農族稱為「Malatasan」,意思是必經之地,因為野生動物或是敵人都一定要經過的路徑,布農族人利用這樣的地形設計陷阱讓動物或敵人無法逃脫,山區還有可以休息的山洞「Ula」,藉由影片讓我們得知以上的各項內容,在前往鸞山進行森林之旅時,可得到更多的收穫,吸收豐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