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學校環境教育實施計畫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未分類

宜蘭縣金洋國民小學101年度環境教育計畫

 

一、依據

()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作業要點。

()環境教育法第19條。

()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

二、目的

整合各項資源,實現環境保護、紮根環境教育、建構低碳校園為策略,共同研擬行動方案,並付諸行動力,落實本校環境教育中長程計畫。

三、計畫目標。

()健全學校環境保護小組運作。

()發展特色課程融入環境教育。

()全校式參與實施環境教育週。

()優選場域辦理環境教育校外教學。

()惜福愛物養成友善環境素養。

()提升教職員工生的環境教育知能與素養

四、執行期間

   10181日至102731

五、計畫背景

本校位於宜縣和花蓮縣的交界點。學生是學校的主體,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才有可能符應學生的需求。本校學生共計45人,其中以泰雅族原住民學生為主,佔98%44人),閩佔2%1人)。就年級的學生數而言:16年級各1班,共計6班,且班級學生人數有逐年下滑的趨勢。就學生家庭的狀況而言:一般家庭學生數為28人、隔代教養的學生數為6人,單親家庭的學生數為6人,低收入戶的學生數為14人。就社區的民眾而言,大都為單親家庭與老人家居多,社區缺乏熱力與動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雖位處於偏遠山區但學童及社區民眾對環境教育應有知識與觀念仍然非常薄弱,有必要積極的給予協助與宣導。

六、計畫發展架構

以全校朝向未來的教育願景為依歸,參考各處室與環境教育推動相關事務、國內推動綠色學校的發展面向為方針,進一步納入本校環境條件與特色,經學校環境保護小組討論並廣徵學校師生意見後,共同研擬。其發展架構圖,如下所示:

四下

泰雅民俗植物饗宴

三下

南溪中的小霸王

二下

木棉花道

一下

美麗的金洋社區

一上

我的學校

二上

伊沙默橋

傳統建築

三上

泰雅傳統

生活用具

四上

sendal傳奇

五下

神秘湖

生態之旅

五上

部落農產-

小米酒

生薑、香菇

六下

舊部落

根之旅

六上

都市叢林

探索之旅

七、辦理內容

(一)規劃原則

1.依校園整體環境條件及特色,發揮環境保護小組功能,訂定環境教育計畫於1011月提交主管單位備查。

2.鼓勵學習領域教學研究會、教師社團,進行環境教育議題的專業成長活動。

3.因應環境相關節日,舉辦學藝競賽,配合環境政策、重大議題等,辦理宣導活動;結合節能省水生活措施,獎勵表現優異的班級或學生。

4.檢討校外教學內容,徵詢民間環境教育專業組織,共同規劃辦理各學年,適合不同主題的校內、校外的環境教育場所、設施參訪及教學方案。

5.結合愛心媽媽參與學校環境行動,如環境稽核、資源分類、回收、生態調查、辦理成果發表,以推廣行動經驗。

6.教職員工依環境教育核心主題、專業主題辦理人員教育訓練。人事單位製表登記訓練主題、時數;會計單位因應學校環境教育課程與活動編列支援經費,併納入各處室業務需要辦理。

八、內容概要

1. 成立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職稱

姓名

工作職掌分配

備註

校長

李勝雄

召集人,綜理環境保護一切相關事宜

 

教導主任

謝筱菱

成立環保小組

 

總務主任

王興義

器材設備及行政支援事項

 

學務組長

曹煜哲

執行秘書及校內宣導、推動

 

教學組長

蕭嘉興

創新事項及課程教案研討

 

教師

連英捷

協助環保資訊融入教學

 

幹事

吳仁輝

協助推動環境保護事項

 

  護士

張懿文

協助推動環境保護事項

 

  工友

柯成生

回收總整理及校園綠美化工作

 

  替代役

邱泓曆

協助回收及校園綠美化工作

 

六年忠班

張語倢

環保小署長

 

2.課程研發:獎勵校本課程研發、提供環境教育專業輔導管道,逐步充實有學校特色的、按各學年核心的、進階的需要,增加4小時以上環境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教材和輔助資源。

3.環境教育主題週活動實施計畫:參考及配合環境政策,如自然保育、污染防治、防災、健康促進、海洋、濕地、環境倫理等環境教育議題,實施全校式

4.擬定環境教育教學計畫:以校園為環境教育素材,落實綠色、生態、永續校園教育,結合專業夥伴共同經營學校環境教育、實施校外教學。

5. 社區參與:設定學校環境行動項目、內容與方式,鼓勵愛心媽媽參與行動工作坊,共同設定行動目標,檢討行動經驗,及發表成果。

九、融入各領域課程教學及相關活動

 

項次

    

    

   

實施時間

實施地點

實施對象

1.

環境教育執行小組

理念溝通與共識

101.08.28

<p class="MsoNorma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