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蘭縣員山國民小學校外教學活動計畫表
主題名稱 | 博物館生態教育之旅 |
| ||||
學年度 | 102學年第1學期 | 日期 | 102年10月21日 |
| ||
適用年級 | 國小中年級 | 設計者 | 三年級導師群 |
| ||
學習領域 | 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 | 教學時間 | 一日 |
| ||
教學方式 | 導覽、討論、問答、探訪、實作 |
| ||||
設計理念 | 以導覽的方式參訪博物館,徜徉在動人的人文風情與自然生態中,藉此機會了解蘭陽博物館建築景觀風格、宜蘭當地的風俗民情,造訪螃蟹博物館,ㄧ睹螃蟹的多樣性及其豐富之自然生態,搭配學習單學習不同於書本之外的知識,並將感受及體驗以多元方式分享與呈現。 |
| ||||
教學目標 | 1.遵守參觀博物館的規範與基本禮儀。 2.了解家鄉多元獨特的人文風情與自然生態。 3.認識螃蟹博物館內各式螃蟹及甲殼十足類生物的生態。 4.了解台灣多樣的生物環境。 5.體認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的重要性。 |
| ||||
能力指標 | 社會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6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自然與生活科技 2-2-2-2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型特徵、運動方式,注意到 如何去改善生活環境、調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
| ||||
評量方式 | 口頭分享、學習單回饋、心得 |
| ||||
| 宜蘭縣員山國民小學校外教學成果 | |||||
| ||||||
| 說明:我們的戶外教學選定蘭陽博物館,頭戴耳機,手拿筆記本,跟著解說阿姨走,希望今天能滿載而歸。
| 說明:蘭陽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解說阿姨首先為我們介紹山之層—山裡的動植物—尤其是宜蘭地區的特有種。
| ||||
| ||||||
| 說明:接著是平原層,在此處有原住民、噶瑪蘭、漢人居住,他們的住屋、祭典、物產、生活場景,都值得孩子認識。
| 說明:最後到互動劇場觀看台灣島的形成過程,及讓孩子與這塊土地的資源玩互動遊戲,讓孩子玩得很新奇又有知識性。
| ||||
| ||||||
| 說明:之後來到北關的螃蟹博物館,導覽叔叔首先為我們介紹螃蟹的祖先—龍蝦—牠的螯、足和身體,怎麼演化而來,真的很奇妙。
| 說明:博物館分為兩層,有活體區和標本區,在標本區,收藏品非常豐富,不僅把螃蟹分門別類,還有特有的及稀少的品種,令人目不暇給。
| ||||
教學反思回饋 |
本次教學活動除了讓學生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之外,亦希望學生們能更了解自己家鄉的特色文化,學生們在蘭陽博物館中得知博物館的外觀設計的巧思、館內解說宜蘭縣林業發展與我們所在地點的關聯,並說明台灣地形與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的重要,這些內容在課堂上較難用口述或簡單的影片說明,而館內的標本及仿真模型則剛好讓學生們可從視覺上去感受這些內容,館內互動劇場則讓學生了解蘭陽平原的成因與自然環境特色,更以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們與大自然親密的接觸與對話。 螃蟹博物館大大滿足了學生們對這些特別生物的好奇心,除了活體館內看了各式各樣平常少見的蟹類,更在標本館內得知螃蟹的演化、種類與特色,搭配上標本的解說讓學生能更清楚認識與分辯不同螃蟹的特殊之處,並對螃蟹的普遍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 活動的尾端,師生共同做了旅行的回顧,大家將自己看到的東西不斷拼湊成我們的回憶,並相互討論自己還不夠理解的部份互相成長;最後填寫學習單並條列出本次活動所得到的收穫,學生們直說校外教學好好玩,並期待下一次的活動。 |
學生學習單、心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