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102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計畫
壹、計畫依據
一、宜蘭縣政府102年10月23日府教體字第1020171137號函。
二、依據「學校衛生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菸害防制法」及本校依實際狀況訂定之。
貳、計畫期程:102年8月1日至103年7月31日
參、計畫目標
為促進學校全面評估學生及教職員工衛生與健康促進需求,結合社區資源,透過健康教育與活動及健康服務之需求,引導師生自發性及自主性地建立健康管理,輔以校園環境之配合,共同營造健康校園。故本計畫擬結合行政與社區等資源致力協助學校推動該健康議題,以達成下列目的:
一、瞭解學校教職員工生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健康的相關因素。
二、營造健康體位優質環境,建立正確體型意識、消除性別歧視並藉動態生活、均衡飲食,提昇學生體適能,逐年降低學生過輕及過重(肥胖)之比率,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三、鼓勵親、師、生自行評估健康需求,結合社區資源,透過健康教育與活動及健康服務之實施,引導學生、教職員工及社區家長重視健康管理。
四、建立永續經營、自主規劃之健康促進組織與團隊。
五、促進學校成員產生健康行為並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進而提升健康品質。
六、發展有效的策略及計畫,並提供充分的環境支持與服務。
肆、背景說明及現況分析
一、學校現況:
本校位處宜蘭縣偏遠山區,全校教職員工約16人,學生總計四班共78人,屬地廣人稀的小型原住民學校,鄰近社區地廣人稀且交通極其不便。學生家長大多數為原住民同胞,嗜好抽菸、嚼食檳榔及酗酒行為,生活多以勞力及種菜為主,社經地位較低且缺乏健康生活型態的相關知識。然隨著社會變遷,過去的健康促進推展方式,面臨許多的挑戰與困境:
(一)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 學生的健康問題巳不同於過去,導致學生健康問題層出不窮,肥胖、抽菸、嚼食檳榔、藥物濫用、壓力調適等問題日趨嚴重。
(二)家庭教育是影響學生最直接且重要的一環!家長缺乏足夠知能,未能有效改變學生的生活型態。學校提供健康概念、健康服務的平台,但常因家長工作忙碌而無法有效將健康行為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三)家庭及社區功能不彰,原住民族的飲酒及嚼食檳榔文化深入大多數的家庭。學生自小耳濡目染、多不習以為,且同儕常相互學習不好的習慣,家長又未做好親子溝通,打罵管教根本無法確實解決問題。
(四)家長未正視健康問題及追蹤治療的重要性,致使無法適切的滿足學生的健康需求。學生往往出現健康問題時,家長大多以工作忙碌及缺乏交通工具為由,延宕學生的及時治療。
※本校校園健康促進SWOT圖分析
| S(優勢) | W(劣勢) | O(機會點) | T(威脅點) | S(策略) |
地理環境 | *校園佔地約3.0045公頃、學生使用校地面積優於其他學校。 *屬泰雅族原住民學校。 *山區空氣清新、自然環境資源豐富。 *青山綠林、視野遼闊。 | *位居偏遠山地、台七甲線5公里處。 *離市區距離40公 里(車程約需50分鐘)。 *學區部落分散、學 校鄰近無部落。 *交通不便、一天僅 三班公車往返。 *文化刺激缺乏。 *後側校區緊鄰山 林、易發生意外傷害。 | *可開發自然生態 教學課程。 *泰雅文化傳承。 *學校四周教學資源豐富,為最佳生態教學及戶外教學地點。 | *位於偏遠地帶易受忽視,因而校園安全維護有困難。 *師生上班上學,台七甲線道路遇風雨經常坍方,影響教學正常。 | *加強環境生態教育。 *多元文化融入各科教學。 *發展健康體能課程及活動。 |
學校規模 | *全校共三班、每班約20~30人。 *小班小校易於管理。 *教師與學生互動貼近、易溝通。 | *校區與運動場分處道路兩側、安全堪慮。 *學校界圍貼近鄰近雜貨店、門禁不周延。 *學習競爭薄弱。 | *可發展小班小校教學特色。 *規劃個別化學習課程。 *適合技藝教育推動。 | *學生人數逐年減少。 *教師流動性大,課程推動成效不易。 *缺乏可應用的軟體及設備,無法提供多元教學。 | *多元化發展健康競賽活動。 *設計小型動態教學活動。 *加強自然環境教育。 *策動學校願景實現–自信、負責、卓越、夢想。 |
硬體設備 | *新建運動場跑道、可發洩學生體力。 *設立資源教室、提供文物保存。 *設置自然科教室、電腦教室。 | *校舍設備老舊、經費短絀。 *缺乏球類運動設施及室內體育館。 *廁所老舊、可使用間數少。 | *運用現有設備資源,加強學校行銷。 *充分利用學校軟體及設備,設計多元活動課程。 | *學校軟硬體設備老舊,修復汰舊率高。 | *規劃原住民族資源教室的成立。 *提供各項軟體及設備,鼓勵學生參加展演。 *資訊教師擴充及設計學校網頁 *加強學生資訊教學活動 |
教師資源 | *教師年輕化、積極有活力。 *創造力佳、富多元專長。 *性情溫良、用心對待學生。 | *人數編制少(共8人、包括校長)難推群策之力。 *教師需兼行政及課務、工作量大。 *交通不便、教職員流動量大。 | *構置教師教學分享平台,以達教學相長之成效 *善用及發揮教師個別專長。 *教師及學生相處機會多,且易融入學生學習生活。 *教師年輕化,擅於吸收及學習各類健康新知。 | *教師多介聘外地,無法延續課程之推動。 *人力不足且承辦業務量大,無時間參與各項研習教學。 | *發展教師專長的各項創造性教學。 *將健康新知融入各科教學。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生命教育切入生活教育。 |
行政人員 | *各處室行政人員相處融洽。 *自主獨立、善盡職務。 | *行政業務量多。 *缺乏相關經驗。 *缺乏橫向溝通平台。 | *各處室資源共享,任務共識度高。 *軟體相互流通使用,提升工作成效。 *任務交接清楚及完整,利於推動各項業務。 | *人力不足工作壓力大 *地處偏遠且交通不便,降低校外研習機會。 *政策時常變動,臨時推動業務增加,影響正常業務的成效。 | *建構各處室資源共享平台。 *增加會議次數,以加強各處室溝通機會。 *安排全校聯誼餐會及活動,活絡同仁情感。 |
學生狀況 | *多屬泰雅族原住民生(97.26%)。 *個性單純善良。 *體力佳、運動能力好。 *相處融洽、不分年級。 *活潑好動、喜唱歌跳舞。 | *學習動機欠佳。 *升學意願低落。 *缺乏同儕競爭。 *文化資源刺激不足。 *家庭教育不彰。 *社區偏早婚型態、學生性知識不足。 | *學生情感融洽,同儕學習協同性高。 *學生可發展多元領域學習 *師生溝通良好,促使學生學習老師良好言行。 | *家長農忙,無暇注意學生課業。 *學生缺乏競爭力及求知慾 *放學在家花在上網時間多(2~4小時)。 *上課被動學習,缺乏積極性。 | *推動閱讀推廣教育(閱讀寶盒抽獎)。 *規劃並執行原住民文化特色課程。 *設計多元學習社團活動。 *推動民俗歌謠及舞蹈,並參與比賽。 *加強兩性教育學習輔導課程。 |
家長配合 | *多務農、個性淳樸, *大型活動願意提供人力參與。 | *親職活動參與度低。 *衛生宣導興趣缺乏。 *健康認知不足。 *家庭支持系統薄弱。 *缺乏家長參與學校活動之動機。 | *於農閒時間規劃親職活動,增加家長參與杜。 *參與部落活動,增進親師情感。 *多舉辦活動,增加親師溝通機會。 | *家長普遍對兩性教育認知偏低。 *多數家長忙於種菜,少注重學生課業。 *家長農忙後因疲累或酒醉,忽略親子間的溝通。 *對學校舉辦的活動參與度低。 | *請導師增加欽施惠攤時間及次數。 *學務處規劃應變策略,就學生狀況立即性與家長溝通。 *健康中心製作發送衛生教育文宣,提供家長健康資訊。 *製作學校成果行銷文宣,增加家長對學校的認同感。 |
社區資源 | *屬太平村社區、佔地165.85平方公里、僅28戶、79人。 *村里長多熱心奔走協助,並與學校關係良好。 | *社區居民多無業、包括幼兒2名及65歲以上老人14名、生產力薄弱。 *青壯年多往外遷移。 *社區推展缺乏。 *社區人力不足、結構鬆散。 | *發展原住民傳統技藝文化。 *規劃突顯學校特色。 *村里長可促進學校與社區的良性溝通。 *新任家長會長積極主動溝通。 | *社區人口逐漸萎縮中。 *部落距離學校較遠,無法提供立即性協助。 *太平社區活動中心狹小,缺乏可使用的場所。 *家長會實質參與度薄弱,無法發揮其應功能。 | *邀請社區共同舉辦活動,行銷學校健康策略。 *學生協助社區掃街,增進社區對學校的認同。 *積極參與社區舉辦的活動、展演。 *傳承原住民技藝課程(雕刻、編織、狩獵) *提升家長會運作發揮其具體效能。 |
傷病與社區健康照護系統 | *大同衛生所提供衛生宣導。 *部落設衛生室。 *聖母醫院提供定期巡迴醫療於學區各部落。 | *學校附近乏醫療院所。 *緊急醫療資源缺乏。 *離最近衛生所、消防所需25分鐘車程(20公里)。 *如遇天災路橋不通、需直昇機協助緊急救援。 | *社區衛生單位主動積極合作。 *鄉內社政中心及衛生單位與學校關係密切。 | *社區、醫療單位及學校相距較遠。 *台七甲線道路遇風雨經常坍方,照護系統中斷。 *太平村缺乏醫療單位支援,且老人幼童多,緊急照護危險性高。 | *利用鄉內各項溝通會議,活絡健康資源共享管道。 *修訂並執行「緊急傷病處理要點」。 *每年舉辦全校急救教育訓練課程。 *結合社區醫療單位,共同辦理各項衛生教育課程。 |
二、視力保健
研究發現近視發生年齡越小,近視惡化速度越快,變為高度近視的比率也越高。因此,預防高度近視的方法,就是「不要太早發生近視」。但以未來社會環境變遷,隨著資訊化、都市化及競爭化的來臨,倘國人一昧追求「智育」、「文憑」及「不要輸在起跑點」等觀念不改變,幼童仍會被要求提早習字、學電腦、學才藝等需近距離用眼的作業。如此,都將導致近視提早於幼童階段發生,也使我國學童視力保健工作更加艱鉅。
※本校歷年來學生裸眼視力不良率比較圖表
近視係由於長時間、近距離、不當的用眼行為所致,本校近年來因教育部為平衡城鄉文化教育差距,補助學生國民電腦後,家長監督成效不佳,致學生無法有效控制打電腦時間。因此除了加強宣導教育外,學校之視力保健環境如視力檢查設備之充實、新型課桌椅之更新、學校教室照明設備之改善、學校水電費之合理補助、學校校園環境之綠化、學校戶外活動時間之加長…等,都應配合實施,才能營造良好的校園視力保健環境,發揮積極性的視力保健效能。
三、口腔衛生
根據2002 年衛生署發表調查12 歲學童恆牙齲齒盛行率為66.5%,國健局的統計,12 歲學童平均每人齲齒指數(DMFT)多達2.58 顆。齲齒乃一感染性及多重因素疾病,影響因素頗多,除社經環境、口腔疾病相關於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攝食頻率、營養、氟的使用、知識及個人行為觀念,其中重要因素,又以個人的自我保健意識與態度為要。學生階段是建立正確觀念、態度、行為之關鍵期,因此透過學校教育過程,指導學生建立餐後潔牙行為乃是最直接有效之途徑。
※本校歷年來七年級學生口腔檢查齲齒率統計表
學年度 | 齲齒率 | DMFT指數 | Deft指數 |
97 | 65.00% | 2.25 | 0 |
98 | 75.00% | 3.03 | 0.19 |
99 | 63.64% | 3.36 | 0 |
100 | 52.63% | 0.95 | 0 |
101 | 57.14% | 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