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環境教育特色課程獲媒體專欄報導

小人物大夢想~蘭陽逐夢家系列報導:轉彎人生 一路精采

【2011/06/14 06:03 報導 】

「小人物大夢想~蘭陽逐夢家系列報導:轉彎人生 一路精采」(黃麗鳳報導)

小人物大夢想~蘭陽逐夢家系列報導:轉彎人生 一路精采

【2011/06/14 06:03 報導 】

「小人物大夢想~蘭陽逐夢家系列報導:轉彎人生 一路精采」(黃麗鳳報導)
(插秧現場歡笑聲,家長為孩子加油)
(t)「讓孩子體驗農村,接觸不一樣的自然課,很好!!」
數十名宜蘭縣蘇澳馬賽國小學童,脫去鞋襪,捲起褲管和衣袖,興奮地踩在泥濘的田地裡,孩子們彎腰插下秧苗,這是鐘茂樹帶領的鄉土課。(t)「終於體會農夫的辛苦,踩下去,整隻腳陷下去,拔起來時好痛!」
知道孩子要下田,家長紛紛趕來,阿公阿媽看到孫兒學插秧,笑得合不攏嘴。(t)
家長表示,孩子本來就該享受田野樂趣,只有下了田,才會知道泥土原來是這個味道,記住赤腳走在田地裡的感覺,這些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生活經驗。(t)
鐘茂樹的課不只這樣而已,插好秧苗、種好菜,小朋友最期待的正要開始。(t)
玩心大起的學生就地抓著爛泥,開心的和老師及夥伴玩起丟泥球遊戲,瞬間個個成了泥人,共同打造童年玩泥巴的歡樂記憶。(t)「生命的真諦來自於參與的精神!我們種了6千棵筊白筍,種完後大家一起玩泥球,成了泥人,家長乾脆叫孩子站進大塑膠袋內,直接抱上車回家清洗,孩子們笑得好開心,這是我們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不一樣的自然課舞台!」
(t)
國民小學鄉土課每週只有一小時的授課時間,一個學期不超過20小時,鐘茂樹卻能在有限的課程時數裡,為學生規劃出:創作台語四句聯、參觀有機農場、認識環保堆肥、到海邊牽罟捕魚、下田插秧、賞鳥、社區巡禮等包山包海的多元課程,學生們聚在一起討論上過的課,直說好豐富!(t)
在宜蘭縣蘇澳文化國中、馬賽國小教鄉土課的鐘茂樹,求學時代學的是紡織,進入社會工作,做的也是紡織,年營業額數億元以上,卻在34歲的奀候放下,返鄉在宜蘭縣蘇澳開始與土地、環境密切互動的人生。(t)「台北工作求生存,回到鄉下圖生活。」「當時客戶無力處理訂單,我買機器返鄉做紡織,過程中,發現父親兄長用化肥種田,我質疑,早年先祖未用農藥耕作,還不是能養活兒孫,為何現今要如此,希望不用農藥化肥;父親回我一句話:如果要做,就做好,要堅持下去!我就改種有機,從幾分地一路做到現在。」
放棄紡織,重新歸零的鐘茂樹雖然開始種有機,但其實是個門外漢。為了學習與有機農業相關的生產知識,一連好幾個月,每個星期繞半個台灣,從蘇澳到台中聽課,凌晨3點坐火車,深夜11點多才回到家。(t)「我當時對農業知識不懂,很多都是父執輩口傳,但理論方面父執輩沒辦法;我認為,既然要做,就要堅持做好,理論要懂,實務更要親手做。」
從家傳的水田出發,鐘茂樹一步一步踏出友善環境的步伐。(t)「選擇之後,建立SOP,程序完備之後,空間時間變多,轉做其他用途,才有辦法把每個領域都弄得滿好的。」
耕作有機農場、推廣廚餘堆肥、調查地方文史、研究台語文學、薪傳鄉土教育、推動賞鳥活動、養護棲地生態、耕耘環境教育,鐘茂樹的人生轉彎、再轉彎,也轉出更多面向的寬廣風景。(t)「我父親說的,我不全信,因為他有主觀意見,我四處採訪、田野調查;同一件事,我會聽父親、母親、也會聽別人的意見,過程很好玩,可以知道以前的俚語、事物,因此發現了台語之美在四句聯,短短四句話就能傳神描述。」
馬賽國小校長林己煜觀察,鐘茂樹的鄉土課不用制式課本,融入在地文化傳承和社區生命力是課程精髓。(t)「全程台語教學,帶孩子實地訪查、做報告;踏查隘丁社區古城牆、新城石頭屋,針對新馬地名和學生共同創作四句聯,這些都收錄在學校史料裡。」
課堂時間不夠用,星期假日會看見鐘茂樹帶領學生探索社區,走訪社區古城牆和石頭屋的身影;春季插秧、夏日牽罟、秋季豐收、冬日賞鳥,四季演替間,孩子們透過實地訪查和田野觀察累積知識與經驗,深度認識家鄉事物。(t)「課本教材一體適用,教統一性的東西,孩子最後只認識教材裡的東西,不認識自己的社區。例如:民國94年,大坑罟舉辦牽罟活動,我鼓勵孩子去,但一名資優孩子不知道大坑罟在那裡?一問一查,原來他家那條路走到底左轉就是大坑罟,但是,他不知道。」
在追溯社區歷史文化的參與過程中,學生了解昔日先人篳路藍縷建造家園的辛苦過程,逐漸開啟體會生活美好的用心。(t)「我堅持採用在地語言、在地精神,講在地事物,給在地的孩子聽。以往我們坐在阿公父親的大腿,聽他們周而復始談社區事物,聽久了就會背,去玩時,就可印痐,現在,被電腦遊戲搶走孩子的注意力,社區事物就透過學校教育教給小朋友。」
宜蘭縣蘇澳瀕臨太平洋,孩子們從小看著大海長大,每年畢業典禮前,鐘茂樹會帶領即將踏出校門的小六學生走向海洋去上最後一堂課,藉由牽罟體驗,學習愛護海洋家鄉。(t)「牽罟現場船長吹法螺」
早年盛行於蘇澳大坑罟海邊的「牽罟」,是過往漁村常見的漁撈方式,蘊含住民對社區的向心力與團結精神;可惜,隨著漁撈器具進步被淘汰,相關文化一度散佚30多年。(t)「牽罟是在岸邊的圍網捕魚方式,船長在社區制高點觀海象,有很多海鳥聚集、海水顏色較深,就表示魚類聚集,此時,船長會吹法螺,船員除非生病、生子,否則,都會放下手邊工作往海邊衝,拿漁網、合力推船入海。」
鐘茂樹領著孩子體驗,讓學生在操作中,深度認識在地社區文化,以環境教育為孩子的6年小學生涯畫下句點。(t)「牽罟實況」
友善土地、禮敬自然是鐘茂樹亟欲傳達的理念,這份用心在蘇澳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展現成果,他帶領學童在保護區週邊農田手種水稻和作物,長成後不採收,就地翻鋤打造食物鏈,不僅為遠道而來的冬候鳥準備糧食,也豐富整個生態系。(t)「這不是給人吃的,鳥也不直接吃,成熟期時,將果實植株翻到土裡,讓微生物自然分解,藻類、底棲生物、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就會去吃,這些都是雁鴨的食源,持續操作,今年尖尾鴨數量增加到4百多隻。」
鐘茂樹形容,台灣人像海綿,吸收外來知識的速率非常快,但被擰乾、流失自己文化的速率更快;為此,他致力文化紀錄保存,建立社區生活史,希望為下一代留下文化足跡。(t)「在地的參與,社區大小事,從社區本身發掘,最好由社區人發掘,這樣更有生命力。」

(插秧現場歡笑聲,家長為孩子加油)
(t)「讓孩子體驗農村,接觸不一樣的自然課,很好!!」
數十名宜蘭縣蘇澳馬賽國小學童,脫去鞋襪,捲起褲管和衣袖,興奮地踩在泥濘的田地裡,孩子們彎腰插下秧苗,這是鐘茂樹帶領的鄉土課。(t)「終於體會農夫的辛苦,踩下去,整隻腳陷下去,拔起來時好痛!」
知道孩子要下田,家長紛紛趕來,阿公阿媽看到孫兒學插秧,笑得合不攏嘴。(t)
家長表示,孩子本來就該享受田野樂趣,只有下了田,才會知道泥土原來是這個味道,記住赤腳走在田地裡的感覺,這些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生活經驗。(t)
鐘茂樹的課不只這樣而已,插好秧苗、種好菜,小朋友最期待的正要開始。(t)
玩心大起的學生就地抓著爛泥,開心的和老師及夥伴玩起丟泥球遊戲,瞬間個個成了泥人,共同打造童年玩泥巴的歡樂記憶。(t)「生命的真諦來自於參與的精神!我們種了6千棵筊白筍,種完後大家一起玩泥球,成了泥人,家長乾脆叫孩子站進大塑膠袋內,直接抱上車回家清洗,孩子們笑得好開心,這是我們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不一樣的自然課舞台!」
(t)
國民小學鄉土課每週只有一小時的授課時間,一個學期不超過20小時,鐘茂樹卻能在有限的課程時數裡,為學生規劃出:創作台語四句聯、參觀有機農場、認識環保堆肥、到海邊牽罟捕魚、下田插秧、賞鳥、社區巡禮等包山包海的多元課程,學生們聚在一起討論上過的課,直說好豐富!(t)
在宜蘭縣蘇澳文化國中、馬賽國小教鄉土課的鐘茂樹,求學時代學的是紡織,進入社會工作,做的也是紡織,年營業額數億元以上,卻在34歲的奀候放下,返鄉在宜蘭縣蘇澳開始與土地、環境密切互動的人生。(t)「台北工作求生存,回到鄉下圖生活。」「當時客戶無力處理訂單,我買機器返鄉做紡織,過程中,發現父親兄長用化肥種田,我質疑,早年先祖未用農藥耕作,還不是能養活兒孫,為何現今要如此,希望不用農藥化肥;父親回我一句話:如果要做,就做好,要堅持下去!我就改種有機,從幾分地一路做到現在。」
放棄紡織,重新歸零的鐘茂樹雖然開始種有機,但其實是個門外漢。為了學習與有機農業相關的生產知識,一連好幾個月,每個星期繞半個台灣,從蘇澳到台中聽課,凌晨3點坐火車,深夜11點多才回到家。(t)「我當時對農業知識不懂,很多都是父執輩口傳,但理論方面父執輩沒辦法;我認為,既然要做,就要堅持做好,理論要懂,實務更要親手做。」
從家傳的水田出發,鐘茂樹一步一步踏出友善環境的步伐。(t)「選擇之後,建立SOP,程序完備之後,空間時間變多,轉做其他用途,才有辦法把每個領域都弄得滿好的。」
耕作有機農場、推廣廚餘堆肥、調查地方文史、研究台語文學、薪傳鄉土教育、推動賞鳥活動、養護棲地生態、耕耘環境教育,鐘茂樹的人生轉彎、再轉彎,也轉出更多面向的寬廣風景。(t)「我父親說的,我不全信,因為他有主觀意見,我四處採訪、田野調查;同一件事,我會聽父親、母親、也會聽別人的意見,過程很好玩,可以知道以前的俚語、事物,因此發現了台語之美在四句聯,短短四句話就能傳神描述。」
馬賽國小校長林己煜觀察,鐘茂樹的鄉土課不用制式課本,融入在地文化傳承和社區生命力是課程精髓。(t)「全程台語教學,帶孩子實地訪查、做報告;踏查隘丁社區古城牆、新城石頭屋,針對新馬地名和學生共同創作四句聯,這些都收錄在學校史料裡。」
課堂時間不夠用,星期假日會看見鐘茂樹帶領學生探索社區,走訪社區古城牆和石頭屋的身影;春季插秧、夏日牽罟、秋季豐收、冬日賞鳥,四季演替間,孩子們透過實地訪查和田野觀察累積知識與經驗,深度認識家鄉事物。(t)「課本教材一體適用,教統一性的東西,孩子最後只認識教材裡的東西,不認識自己的社區。例如:民國94年,大坑罟舉辦牽罟活動,我鼓勵孩子去,但一名資優孩子不知道大坑罟在那裡?一問一查,原來他家那條路走到底左轉就是大坑罟,但是,他不知道。」
在追溯社區歷史文化的參與過程中,學生了解昔日先人篳路藍縷建造家園的辛苦過程,逐漸開啟體會生活美好的用心。(t)「我堅持採用在地語言、在地精神,講在地事物,給在地的孩子聽。以往我們坐在阿公父親的大腿,聽他們周而復始談社區事物,聽久了就會背,去玩時,就可印痐,現在,被電腦遊戲搶走孩子的注意力,社區事物就透過學校教育教給小朋友。」
宜蘭縣蘇澳瀕臨太平洋,孩子們從小看著大海長大,每年畢業典禮前,鐘茂樹會帶領即將踏出校門的小六學生走向海洋去上最後一堂課,藉由牽罟體驗,學習愛護海洋家鄉。(t)「牽罟現場船長吹法螺」
早年盛行於蘇澳大坑罟海邊的「牽罟」,是過往漁村常見的漁撈方式,蘊含住民對社區的向心力與團結精神;可惜,隨著漁撈器具進步被淘汰,相關文化一度散佚30多年。(t)「牽罟是在岸邊的圍網捕魚方式,船長在社區制高點觀海象,有很多海鳥聚集、海水顏色較深,就表示魚類聚集,此時,船長會吹法螺,船員除非生病、生子,否則,都會放下手邊工作往海邊衝,拿漁網、合力推船入海。」
鐘茂樹領著孩子體驗,讓學生在操作中,深度認識在地社區文化,以環境教育為孩子的6年小學生涯畫下句點。(t)「牽罟實況」
友善土地、禮敬自然是鐘茂樹亟欲傳達的理念,這份用心在蘇澳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展現成果,他帶領學童在保護區週邊農田手種水稻和作物,長成後不採收,就地翻鋤打造食物鏈,不僅為遠道而來的冬候鳥準備糧食,也豐富整個生態系。(t)「這不是給人吃的,鳥也不直接吃,成熟期時,將果實植株翻到土裡,讓微生物自然分解,藻類、底棲生物、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就會去吃,這些都是雁鴨的食源,持續操作,今年尖尾鴨數量增加到4百多隻。」
鐘茂樹形容,台灣人像海綿,吸收外來知識的速率非常快,但被擰乾、流失自己文化的速率更快;為此,他致力文化紀錄保存,建立社區生活史,希望為下一代留下文化足跡。(t)「在地的參與,社區大小事,從社區本身發掘,最好由社區人發掘,這樣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