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課程—來種冬季蔬菜
◆教學方法
一、分組操作,種植大白菜、蘿蔔(十字花科)、茼蒿(菊科)、香菜(繖形科)等不同科蔬菜,採收、烹調並留種。
二、養一隻(蔬菜上的)紋白蝶,觀察、紀錄。
◆適用:中年級
◆教學目標
A 學習不同科植物的簡單分類特徵
B 認識害蟲與天敵
C學習天然的蟲害防治法─適時適地適種、忌避、天敵、物理防治…
D 從施肥瞭解自然界營養循環的概念(以氮為例)
E 從選種、留種的方法了解品種改良的原理,認識保存種子的重要。
◆背景知識說明
A 植物傳宗接代的花器是最基本的分類依據,觀察、描繪花序或種子可以加深印象。
B 蝶類幼蟲食性狹窄,只吃少數科屬植物,在自然界中受各種環境與天敵的限制。由於人類大量栽種單一作物,並破壞天敵的棲地,才讓害蟲肆虐。
C 香菜、芹菜、茴香…等繖形科植物有特殊氣味,為昆蟲所不喜,與易招害蟲的蔬菜合種可以減少蟲害;維持周遭天然的環境供天敵 (寄生蜂、草蛉、瓢蟲、蛙類、鳥類…等) 棲避繁殖,在菜圃上插幾支矮竹竿供食虫性鳥類停棲方便捕蟲,徒手捕捉、架網隔離避免成蟲靠近產卵,注意土壤的健康、避開蟲害的高峰期種植…都是有效的防治法。
D 有機質是生物的殘體,可以提供作物生長的養份。植物用光合作用擷取陽光的能量,固定在植體中,經由食物鍊轉移到其他生物身上,或經微生物分解,重新回到土壤或空氣中。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現象,就是物質元素不斷流轉的過程。化學肥料乃是直接開採自然界中的礦質元素,雖可促進植物生長,但生產過程耗費大量能源,助長溫室效應,長期使用會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結構變差。以愛護環境的角度考量,施肥應以在地循環為最佳方式,既可解決有機廢棄物外送處理的問題,也能減少肥料外購的成本和輸送的能源。
E 今日我們享用種類繁多的美味食物,是幾千年來無數農人不斷努力的成果。野生的植物通常並不可口,或產量過低,經由世世代代馴化、培育,才成為適合人類食用的園藝作物。選種育種的工作向來都在各地農夫的手上分散進行,因此發展出很高的歧異度,對適應各種天候、土壤、溫度、溼度,以及抗病抗蟲能力等,各具不同的潛能。但自二十世紀中葉「綠色革命」以來,為符合大量種植的高經濟效益,並以農藥和化肥克服作物先天的限制,已經讓全球90%的作物品種迅速消失,也讓農業越來越需要依靠農藥和化肥。晚近少數大型的種子公司更以提供F1種子給農民,掌握了種子的操控權。(F1即雜交第一代,雖集父系與母系的優點於一身,但因基因性狀尚未穩定,農人無法用自家留種的方式維持穩定的品質,種完一季就必須再向種子公司購買。)
◆教學方法:講述、種植、觀察、紀錄、描繪、問答討論
◆外部資源:社區農地、農耕機械(協助整地)、社區農民(駐校農夫,在學生操作之餘持續照顧菜園)、社區阿嬤
◆與午餐的連結:
一、加菜(或換菜)─小小農夫的健康蔬菜
二、社區阿嬤敎作蘿蔔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