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預計104年底前執行完畢,目前仍在執行中,先行預告本計畫尚需時日完成。
計畫摘錄如下(省略經費與申請程序):
「生態旅遊與文化環境的結合—Pyanan(南山)部落古道植物及動物調查計畫」
計畫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計畫辦理單位: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計畫執行單位:宜蘭縣大同鄉南山社區發展協會
計畫協辦單位:宜蘭縣立南山國民小學
計畫實施期程:自計畫核定後至104年12月31日止
計畫提送日期:104年07月28 日
一、計畫名稱:「生態旅遊與文化環境的結合—Pyanan(南山)部落古道植物及動物調查計畫」
二,計畫緣起:
南山部落位於今日宜蘭縣大同鄉海拔最高的一個行政區域。如圖1所示, 南山部落位於宜蘭縣大同鄉與台中縣和平鄉及新竹縣尖石鄉交界處附近,其為一座落於蘭陽溪上游、眾山環繞的沖積谷地,其腹地廣大(土地面積扣除宜林地與加強保育地後的可供使用土地面積為480公頃),土壤含石礫量甚高,表土易流失,且保水力差,亦缺乏有機質(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今日聚落集中於海拔1,150m的南山沖積扇,因此其年平均氣溫約比平地低6℃左右,其年均溫約為15.7oC,聚落周遭更為東北-西南走向的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所包圍;東南面有中央山脈的塚呂馬布山(2,223m)、南湖大山(3,740m)、中央尖山(3,703m)、多加屯山(2,793m)圍繞;西南面則有雪山山脈的桃山(3,324m)、羅葉尾山(2,715m)環繞(見圖3-1)(陳憲明,1986)。此一眾山環繞的封閉地形為其帶來了充沛的雨量(每年七月至九月雨量皆可達至 300mm以上,年雨量更是高達 2,106mm),加上聚落旁的蘭陽溪,匯集雪山山脈東側坡面和中央山脈西側坡面之降水,而眾多支流與終年高山河流所帶來的豐富水量,使 南山部落 部落享有源源不絕的水資源(馬志堅,2006)
資料來源:王牧寧繪製
南山部落 最早由泰雅亞族中的賽考列克群底下馬立巴系統的溪頭群(mnibu)所組成。溪頭群(mnibu)在宜蘭縣境蘭陽溪流域,由南湖大山東北之稜線起,至三星山,北經十六分山至清水溪,而西北起於拳頭田山,由此山之西南經綳綳山,漸南而至思源啞口,再東至南湖大山,盡佔宜蘭縣之西南邊陲(廖守臣,1984)。從日治時期至戰後,受到太平山林業的開發,常有漢人受雇於太平山林場,而 南山部落 人在戰後亦會至太平山打工,然而一直到梨宜支線開通以前,南山部落 的人口組成幾乎全為泰雅族溪頭群。道路開通後,除了部分退輔工人隨著開路而定居於此之外,早期受到入山管制政策影響,並無太多漢族進入。據宜蘭縣志(1969)的調查,南山部落 部落在 1917年(大正六年)時已有 75戶 315人,到了戰後前三年,人數則增加到 67戶 388人,此時 南山部落 人組成皆為泰雅族的溪頭群。直到1970(民國六十)年代中期以後,受到德基水庫興建後的相關政策影響,陸陸續續有漢人進入 南山部落 租地種菜,而在 南山部落 人口中高冷蔬菜全盛時期的1990(民國八十)年代末期,更是 南山部落 漢人人數最多的時期。2000(民國九十)年代開始,在地的原住民人口有日益減少的趨勢,這是因為 南山部落 居民為使孩子獲得較好的師資,在其經濟狀況改善的情況下於山下置產,將孩子遷往山下就讀。大致上,從1970(民國六十)年代中期過後,南山部落 部落的人口分佈仍以泰雅族占大宗,而非原住民人口則占了總人口的一成多。
當代世界各國在環境治理政策研擬與規畫上皆相當重視「在地參與」之議題,在地參與被高度肯定是做好環境治理政策的重要工作。基於上述的原因,國內,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部分學者從環境正義的角度,論指國家公園與原住民族的主要衝突,係在於政府對原住民族進行長期的環境殖民與內部殖民。接著在1990年代後期,又有強調部落主體性的部落地圖活動;千禧年左右,棲蘭保護檜木林運動引發政府與原住民族共同管理國家公園的討論。這一連串的環境運動與論述顯示,原住民族在國內保育思維的演進歷程裡,已逐漸從過去生態殺手的形象,逐漸轉變成「山林守護神」的角色,而「現
身/聲」於「無人公園」的自然資源經營管理(保育)思維討論裡(West,1991,紀駿傑,1996,
洪翠苹,2007)。
國家與在地社群共同管理自然資源是當代世界保育的核心理念,「共管機制」在國內的提出係緣自2002年馬告國家公園設立案的插曲,環保聯盟為了要博取部落族人的支持,提出自然資源的管理經營權由國家與部落共享的訴求,其精神係將部落溶入環境保育與治理的架構體系中共同來管理自然資源。他們相信泰雅族人經與自然環境千百年來的互動與利用,已經生產了許多豊富的生態管理知識,並咸認這種在地的傳統山林管理知識,某種程度係巳經超越現代國家所依恃的科學知識。因此,國家與富有在地傳統生態知識的部落族人一起來管理自然資源,其效果將遠大於國家單方面的管理。
南山部落族人,深切體認到土地環境維護的重要性,於民國九十二年成立了以保護自然環境,發展生態觀光為宗旨的民間組織,組織成立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主動自發的著手管理座落於部落後方的一片檜木森林,打算以此為發展生態旅遊觀光產業的起點,並在無任何公共資源挹注的情況下,開闢了一條,原始,自然,及低度干擾的檜木旅遊步道。
本會104年度社區林業計畫擬提出比亞南古道貫穿素有植物及動物大教室的思源埡口路段,步道上可以看到從中海拔到高海拔,從亞熱帶到寒帶的植物及動物群族是個探索植物及動物天地的好步道,其中,檜木、高山杜梋是此步道上的嬌客,壯闊與美麗形成了此步道的特殊景觀與意象。
隨著環境意識的普及、保護區管理觀念的重視以及消費市場的轉變,一種有別於傳統大眾旅遊,將遊憩活動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以及文化體驗結合的旅遊型態逐漸產生。1970年代已開發國家在感受經濟繁榮與科技發展之下,人類必須承擔環境破壞的後果,因此,一種新的環境倫理開始形成,新的環境倫理將人類以外的自然萬物賦予存在的價值,認為人類不可能利用地球上的資源作無限制的發展,必須兼顧環境保護,自此,環境意識逐漸高漲。
1980年由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與世界野生物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所規劃的世界自然保育方案(The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建議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必須有直接的連結,以達到『保育推動發展,發展強化保育』的目標。
1982年在巴里島舉辦的世界國家公園會議(The World Congress on National Parks)中,鼓勵地方居民參與保護區管理的提案受到許多保育人士以及保護區管理人員的支持,過去保護區的劃設,往往把成本加諸地方居民,例如為了方便保護區的管理而將居民遷移至劃設之保護區外圍;限制居民利用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等規定,對這些居民的經濟或社會文化造成不小的衝擊,甚至居民的生命財產還可能遭受保護區野生動物的威脅,導致保護區管理單位與地方居民間關係惡化,為了改善這層關係,必須加強保護區管理並顧及地方居民的需求與福祉,世界國家公園會議中建議透過教育、利益共享、決策參與以及適當的社區發展計劃,推動地方居民成為自然資源的共同守護者。
地方居民參與自然資源的保育管理伴隨自然旅遊的快速發展漸漸構成了生態旅遊的內涵,自然旅遊泛指所有以相對較為原始的自然資源或景觀(風景、地形、水文特色及野生動植物等等)吸引觀光客的各種遊憩活動,欣賞風景、釣魚、泛舟、溯溪、登山健行、自然攝影、觀察野生動植物等活動都屬於自然旅遊的範疇。
以自然資源作為觀光旅遊主要的內容,早在人類有遊憩行為時就已經存在,但一直到1980年以後才開始在觀光產業上逐漸佔有重要的地位,越來越多的觀光客開始對造訪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體驗原住民傳統文化產生高度興趣,造成了1980年代自然旅遊的快速成長,也對自然生態資源與原住民社會文化的維護保存產生莫大的衝擊,因為獨特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或週遭地區往往成為吸引這些嚮往自然旅遊大眾的主要目標,觀光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可以舒緩許多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管理單位面臨經費不足的窘境,但過多的遊客隨時可能超出這些地區所能承受的外來壓力。
1987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Brundtland Commission)檢討發展的定義,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期望世界各國的發展能符合『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需求』的準則。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與會一百餘個國家在會中共同提出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其中第十九條特別議程便是這些國家為觀光產業做了永續經營的承諾。為了永續發展觀光資源,降低遊憩活動的衝擊,保育具有吸引觀光利益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以及鼓勵地方居民參與等發展生態旅遊的措施,漸漸成為政府及業者經營的方向。
二十世紀末期,觀光產業已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一項經濟活動,其中又以自然旅
遊的成長速度最快,面對生態旅遊衍生出來的契機與危機,1990年世界野生物基金會在所屬永續發展部門成立了生態旅遊常設單位,開始推展生態旅遊的概念,並進而獨立成為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
隨著生態旅遊概念的推廣,許多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第三世界國家、國際性的觀光組織與保育團體也陸續加入發展生態旅遊的行列,有鑒於這股熱潮,聯合國經濟暨社會委員會(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於1998年7月30日的第四十六次大會決議訂定西元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此次大會決議文提到二十一世紀議程的落實需要全面整合觀光產業,以確保觀光產業在各聯盟間不但能提供經濟利潤,並對地球生態系的保育、保護與重建有所助益;同時在永續經營原則下發展國際間旅遊與觀光產業,並使環保融入旅遊發展的一環,進而考量到落實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等國際研討會各項結論的需求。(生態旅遊白皮書,交通部觀光局,91年9月)
南山部落係台灣夏季蔬菜消費市場的主要供應產地,其高山農業活動的歷史已將近四十年有餘,但近年來由於果菜市場全球化以及兩岸物流的順暢,南山部落的蔬菜產業面臨嚴峻的考驗。
最近,部落的有識之士已看出這種劣勢的蔓延勢必打擊部落的經濟產業與族人的生計,於是紛紛大力倡導「產業多樣化」的發展方向,他們目前致力於生態旅遊的推動,並結合部落豐富的人文資源共同來建構環境丶生態丶保育丶經濟丶文化於一體的理想願景。因此,比亞南古道推動部落生態旅遊的角色也呼應了上述部落族人的願景,當然,步道的運作與部落產業的再生有極為深遠的互利關係,也是大家所樂見的。
本會籌辦此計畫本意上也希望帶進小朋友們的環境教育課程,透過工作坊的操作將相關環教知識與概念傳輸給小朋友們,讓他們打從小心靈裡就有愛護環境的意識,養成他們對部落環境的重視與關懷。因此,比亞南古道植物及動物調查的計畫是結合部落產業、生態觀光、環境教育於一體的計畫,預計此計畫的執行將會帶給南山社區一個很好的發展基礎以及永續的力量。
三、計畫目標:
(一)環境教育研習活動
教育是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手段,而小朋友是灌輸此環教概念的最佳階段。在本計畫中,本會規劃了一場包含環境教育,文化再現等的研習活動,以灌輸小朋友及社區居民正確的環境觀與生活觀,強化其環境保護意識之深度與廣度。
(二)比亞南步道植物及動物調查
比亞南古道貫穿素有植物及動物大教室的思源埡口路段,步道上可以看到從中海拔到高海拔,從亞熱帶到寒帶的植物及動物群族是個探索植物天地的好步道,其中,檜木、高山杜鵑是此步道上的嬌客,壯闊與美麗形成了此步道的特殊景觀與意象。本植物及動物調查方法將造冊臚列各植物及動物之學名、中文名以及泰雅名及其民俗用途以建構該步道的資料庫。
四、指 導 單 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計畫主辦單位: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提案社區組織:宜蘭縣大同鄉南山社區發展協會
計畫協辦單位: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國民小學
五、實施時間:(一)自計畫核准日起至104年12月31日止。
(二)環境教育研習活動—第一個月執行
(三)比亞南步道植物及動物調查—第二個月執行
六、實施地點:(一)環境教育研習活動—南山國小。
(二)比亞南步道植物及動物調查—比亞南古道(太平山事業區第54林班地)。
七、計畫內容:
(一)曾獲本局補助之社區林業計畫簡述
計畫名稱:南山部落呼布爾溪護魚計畫
計畫內容:由於達那伊谷護魚運動帶來當地可觀的經濟收入,本社區也受到極大
的鼓舞,於是在社區人士的倡議之下,結合了教會,學校與居民,共
同來推動此項活動計畫,本計畫亦獲得九十二年度林務局社區林業評
鑑的績優社區。
(二)社區動員參與情形:
社區動員部分:本會將與村辦公處,南山國小,密切合作,從計畫之說明到計畫執行都會廣邀上述團體參與,計畫過程也將會結合各類宣導手段予以宣揚。
學校動員部分:學校因有嚴密之組織,有精良的師資,因此,在動員的效果
上也相當大,何況,近幾年南山國小師生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相當積極。
(三)工作項目:
1. 環境教育研習活動
生態旅遊最主要的內涵與精神的修煉需透過環境教育的手段來實現,然而,環教的最佳教育年齡要屬身心靈正剛萌動的兒童階段。因此,本計畫將結合南山國小的資源與人員共同來合作辦理環教研習的工作坊,透過工作坊的操作與小朋友的參與,不僅社區居民得到環保的知識,學校的小朋友也將直接受益。
2. 比亞南步道植物及動物調查
此部分將請植物、動物專家以及部落專家共同調查,植物及動物專家負責釐清植物及動物學名及種類,部落專家負責泰雅名的解釋以及民俗用途,透過學術與傳統的結合,亦更能豐富此步道的知性與感性。
(四)執行方法:
一、環境教育研習活動
執行步驟: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及請求學校安排學童參加並彙整其人員人數,與其基本資料,及聘請相關講師授課。
人力配置:講師7名。
二、比亞南步道植物及動物調查
執行步驟:此部分將請植物及動物專家以及部落專家共同調查,學院派的植物及動物專家負責釐清植物及動物學名及種類,部落專家則負責泰雅名的解釋以及民俗用途。
人力配置:植物及動物調查員2名、攝影1名、記錄2名。
使用工具:攝影機一部、記錄本、筆。
四、研習課程表
課 程 內 容 | 講師姓名 | 上課場地 | 上課時數 | 備 註 | |
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概述 | 羅東林管處 | 南山國小 | 3小時 | 請工作站協助派員 | 內聘 |
自然步道設置與監測概述 | 羅東林管處 | 南山國小 | 3小時 | 請工作站協助派員 | 內聘 |
淺談生態旅遊 | 羅東林管處 | 南山國小 | 3小時 | 請工作站協助派員 | 內聘 |
森林火災防範 | 羅東林管處 | 南山國小 | 3小時 | 請工作站協助派員 | 內聘 |
南山部落早期環境狀態介紹 | 聶曼比令 | 南山國小 | 3小時 | 南山護魚隊總幹事 | 內聘 |
部落環境變化介紹 | 高日昌 | 南山國小 | 3小時 | 南山社協總幹事 | 內聘 |
南山花卉產業的經營及前景介紹 | 高萬年 | 南山國小 | 3小時 | 大同鄉代會副主席 | 外聘 |
(五)工作進度:
執行月 工作項目 | 準備月 | 執行 第一個月 | 執行 第二個月 | 執行 第三個月 | 執行 第四個月 |
計畫籌劃撰寫與審核 | √ | ||||
環境教育研習活動 | √ | ||||
比亞南步道植物及動物調查 | √ | ||||
結案 | √ |
(六)人力分工:
本計畫之人力需求將朝多元化方向考量,因此,本計畫將由具備環境教育背
景之人士,及在地人士一同擔綱執行,同時也會網羅學校教職員一起加入計
畫的執行。
姓 名 | 負 責 工 作 | 學 歷 |
許 松 波 | 涉外事務及總督導 | 高中 |
高 日 昌 | 計畫主持人 | 佛光大學碩士 |
李 淑 君 | 計畫執行人員 | 佛光大學碩士 |
趙 筠 蓉 | 計畫執行人員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
張 大 千 | 計畫執行人員 | 屏東教育大學畢業 |
聶 曼 比 令 | 計畫執行人員 | 私立靜宜大學生態系 |
江 明 建 | 部落植物及動物專家 | 國小 |
陳 欣 一 | 學院植物及動物專家 | 靜宜大學助理教授 |
聶 曼 比 令 | 中文記錄 | 私立靜宜大學生態系 |
高 日 昌 | 泰雅語記錄 | 佛光大學公共事物研究所 |
陳 世 文 | 影音紀錄 | 大同鄉生態永續協會理事 |
(七)文宣方式:
(1)利用機會與口耳相傳。
(2)製作海報及宣傳品。
(八)預期效益:
(一)強化部落族人環境保護之概念,並使其內化成品性之內涵。
(二)可讓部落的下一代瞭解自身所處的環境,並培養其愛鄉愛土之情操。
(三)藉由本計畫之執行可以建構部落植物及動物資源庫,瞭解林相生態。
(四)本計畫之執行,可以剌激部落產業經濟之成長,均衡部落產業發展。
(九)願景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富有意義的計畫,可以對南山部落的產業與環境提供一個永續與發展的契機,也藉由此計畫的執行讓孩子們瞭解過去部落的歷史與文化,以及自身生活環境的變化及保護,為共同生活的家鄉一起打造一個幸福健康的願景。而這個願景的實現也必須是經由部落的全體住民一同努力一起勉勵才能達到,也希望在這個過程的實踐中能看到更多的力量更多的關懷挹注在這個議題上及其實踐上,這是我們所期望的。
八、本社區已於新故鄉營造社區計畫網站完成社區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