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議題行動研究-「濕地守護者」

 


一、請解釋說明貴隊的專題研究計劃是怎樣符合「台灣網界博覽會」的目標與宗旨:

  九年一貫強調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我們以邱錦和老師為研究對象,即希望透過專題資料的蒐集與製作,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諸如計劃的擬定、資料的蒐集、訪談、問卷、網頁製作的技巧等等。從教學現場中,我們發現學生都具有探索的熱誠,但是卻沒有適當的指引,藉以引介學生進行專題的探索。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除了進行研究成果的展現外,我們更期望學生可以經由此次的研究,體認到 溼地與人類共存的意義,及作研究的技能。因此我們不斷的利用機會,促使學生自動自發的搜尋資料、統整資料,從中體認到 溼地的保護,相對於生活、經濟的連結性,繼而主動關懷週遭溼地的變化。
 

  在研究的效益延伸上,我們透過溼地復育體驗、溼地探訪等方式,提供學校自然科課程中,接近真實環境的機會。另外,我們的研究模式,也提供學校進行類似專題式教學的參考依據。

 

二、請解釋說明貴隊使用了哪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

我們使用了下列幾項資訊科技,蒐集我們的資料與再製:
 

資訊科技名稱使用內容 

 

電話聯絡受訪者及隊員間的連絡
錄音筆用於訪談時的紀錄
DV訪談時的紀錄及參觀紀錄
數位相機拍照及資料圖片翻拍
掃描器掃描書本上的照片與舊照片用
隨身碟備份資料
電視觀看錄影效果
電腦製作網頁、存取資料、上網查資料、燒錄光碟
手提電腦製作網頁、存取資料、上網查資料
網路利用網路搜尋資料
電腦軟體

Ulead Photo Impact 8
Microsoft Frontpage
Internet Explorer
Microsoft Word 2000
(XP)
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
Macromedia Flash MX

閃靈快手
CuteFTP4.0
Windows Movie Maker
Microsoft PowerPoint

Medi@show

非常好色Nero Start Smart

 

三、參加此次專題研究計劃的學生代表著各自鄉土社區的大使,負有向全世界觀眾介紹本鄉本土特色的使命。請解釋說明貴隊用什麼樣的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團隊的接觸來扮演「大使」的角色?

  這次的研究主要以訪談、現場紀錄為主,因此我們除了利用電話預約外,還利用E-mail和受訪者進行聯絡,在訪談與紀錄邱錦和老師、水生植物班及木雕班的學員過程中,我們善用了訪問的機會,認識了其他學校的老師、學生及家長,並且向他們宣傳我們的研究計劃。

在學校方面,除了定期的採訪心得外,我們利用彈性時間,結合國語、社會、綜合課程,實施跨領域的專題式學習,安排班上學生進行資料閱讀的報告與分享,;並且參與教師研習,說明我們的研究內容。

對外宣傳方面,我們除了獲得宜蘭縣政府及家長會的補助外,並在學校網頁上提供專題網頁連結,推廣我們的研究計畫。另外我們也利用網界博覽會的留言版功能,向參賽學校推薦我們的專題報告,並且推廣 溼地保護及介紹邱錦和老師。

  目前,我們已經取得學校支持,準備將網頁翻譯成英文,並且參加國際網界博覽會比賽,我們希望可以因此讓更多的人發現這個發生在宜蘭的美麗故事。
 

四、貴隊的專題研究計劃對你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


  邱錦和老師告訴我們:「沒有人做的事,我來做!」看著邱老師頂著寒冷的細雨,認真的為溼地除草的神情,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態度與對大自然的尊敬。當專題研究之後,我們將原本只停留在課本的 溼地世界,重新灌注在自己的腦海裡,讓我們學會欣賞溼地之美,也了解溼地的重要性。未來,我們除了要持續參與保護溼地的行列外,更要積極推廣 溼地的概念,讓更多人了解溼地,並且保護溼地。

 

我們的「地方社區」是
  我們的學校位於台灣的宜蘭縣宜蘭市。宜蘭縣位於台灣東北角,東面緊鄰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南面、西面均由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所阻隔,自古以來,就是一塊與外隔絕的淨土。因受地形及季風氣候影響,宜蘭成為少數四季有雨的縣市,因此縣內大小湖泊多達五十多個,成為水生植物的天堂。蘭陽平原的開拓,自清朝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吳沙率眾進入頭城開墾為開端,之後逐漸南移。到了嘉慶七年(西元1802年),大陸福建漳洲移民在蘭陽平原開發了第五個據點--『五圍』,就是現在的宜蘭市。嘉慶十五年(西元1810年),清廷因為海盜作亂,決定將宜蘭收入版圖,並在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設置『噶瑪蘭廳』治理,以土築城,牆上環植土生的九芎樹為城垣,建立起一座包含城牆、護城河、官衙、街道、寺廟、及教育機構等建築的『九芎城』,使宜蘭市成為宜蘭縣的政經文教重鎮。
 
*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為了更清楚的介紹邱錦和老師和宜蘭的溼地,我們將整個的專題研究計劃定為下列三大方向,第一為邱錦和老師的介紹,第二為溼地危機與保育,第三為體驗心得。研究計劃細項分列如下:
 

「 溼地守護的實踐家邱錦和」工作計畫

訪問計畫:

11/03雙連埤早上8:00

水生植物調查紀錄(訪問調查學員)

11/04烘爐地早上8:00

自然觀察(訪問蘭陽山川社團學員)

11/10雙連埤早上8:00

水生植物調查紀錄(訪問調查學員)

11/14國華國中下午1:15

演講:休閒生活規劃(學生問卷)

11/14羅動運動公園下午3:30生態池紀錄
11/14玉田民眾活動中心晚上7:00

木雕教學體驗(訪問木雕學員)

11/24七賢國小早上9:00

生態池解說與體驗(訪問邱老師)

11/24鑑湖堂早上11:00生態池紀錄

12月完成網頁架構及資料整理

0101日起網頁共同頁製作開始。

0115日前交出網頁文字稿。

0115日文字稿提交中翻英。

0115日寄出未成年學生家長同意書與網站作品授權同意書 。

0120日報名國際賽。

0130日文字稿中翻英結束。

0201日完成國際賽簡報頁填寫

220日完成中文網頁及上傳。

220日中文網頁改版為英文網頁。

227日前中文網頁測試網頁完畢。

315日完成英文網頁上傳。

319日英文網頁測試完畢。

*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學校以提供中華電信ADSL網路T1網路,頻寬為1.5M的連線環境,作為學生上網的資源架構。電腦教室目前的80部學生電腦都可以隨時上網,其他設備包括有掃描器二台,以及印表機一台供網路列印。另班級教室中,各班皆有一台可供上網的電腦,每一學年則各有一台黑白和彩色印表機,讓參賽學生使用。在存取方面,校內電腦教室另提供一部Linux主機,做為放置同學們的個人資料與網頁的空間。本隊七名學生家中皆有電腦,皆可上網。因此學生除了在校其間進行網路搜尋外,亦可利用家中電腦進行資料的搜尋。


*我們所遭遇和克服的難題:

遭遇的問題問題描述我們的解決方法
學生與受訪者的受訪時間無法配合 雖然同學們都很喜歡採訪的工作,但是上課時間及訪問時間常常是衝突的,加上多數同學需要補習,因此我們的訪談計劃不斷的受到考驗。老師獨自進行訪問、錄音,並且另外安排時間,進行轉述與討論。
安全問題學生出外的安全性是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然而我們的訪談時間通常是臨時敲定,因此常常因為屈就於保險公文,而放棄已經洽詢好的訪談時間。儘早定出訪談計劃,並且提前確定訪談時間與提出保險時間表。
老師與學生參與專題研究的認知不同雖然我們的同學都很有興趣參與研究,但是整理資料及訪談內容的打字等苦差事,顯得興趣缺缺。和學生進行詳談,並且說明研究歷程中後續的資料整理與解釋,才是研究歷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野地的危險掌控大自然環境多變,因此如何維護學生探訪時的安全,成了研究的最大挑戰。加強學生安全規範,並請協助老師或家長多注意。
和學校教學的配合尚待加強雖然我們很努力的進行田野調查,但是所得到的資訊,只在我們的團隊中流傳,無法進行有效的再利用。我們將研究結果,透過中、英文網頁,介紹給所有的朋友。
還有好多事沒做當我們愈是和相關人士訪談,我們就愈加發現我們需要訪談的的人越多,需要蒐集的資料也越多……………… 雖然我們的工作負擔隨著網頁上傳日期不斷的加重,但是老師和學生們,都因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驕傲喔!

*心得箴言:

  邱錦和老師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沒有傲人的學歷背景,卻以無限的毅力與超乎常人的自然之愛,成為溼地專家。一年365天,邱老師大概有300天在野地裡,似乎 溼地與山野的一切就是他的最愛。有一位老師告訴我們,她曾經上過邱老師的課,邱老師帶她們到一個生態池,本來以為只是解說,不料,邱老師竟然要她們脫掉鞋子,穿上沼澤褲,進入冰冷的池水裡,踩著爛泥巴整哩水生植物,這次的上課讓她永生難忘。邱老師覺得書本上的 溼地離生活太遠了,對於溼地的保護緩不濟急,因此才會身先士卒,捲起褲管,用行動帶領大家重視溼地。我們的探訪由原先的觀察紀錄,到實際的參與,所學良多,全賴邱老師的實作體驗。邱老師不僅為我們保護了宜蘭的 溼地,更讓我們重新認識溼地,珍愛自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