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_5-5_「海洋學校」-海洋教育課程教學專案計畫書

「海洋學校」-海洋教育課程教學專案

委辦計畫申請作業規範

活 動 計 畫 申 請 書

申請時間:105年2月17日 編號:

申 請 學 校

宜蘭縣五結鄉孝威國民小學

填 表 人 / 聯 絡 人

姓 名

張芳嫺

電 話

(03)9503804-20

教學方案

計 畫 名 稱

浪花激起的漣漪

傳 真

(03)9508158

e-mail

corrine826@gmail.com

地 址

宜蘭縣五結鄉孝威路328號

課程議題

1.þ海洋文化 4. þ生物與環境

教學年級

班級

四忠、五忠

人數

45人

活動期程

105.3.1~105.11.30

活動

地點

孝威海岸、

南方澳海岸、本校教室

活動

場次

共6個活動

教學方式

運用課程、實地踏查、講座與體驗遊戲進行教學

學校簡介(含以往辦理相關活動成效

宜蘭縣孝威國小是一所六個班的小學校,位於五結鄉,鄰近蘭陽溪與冬山河的出海口,學區內還有著蘭陽溪口溼地,目前為水鳥保護區。家鄉產業兼具農業與漁業。由於鄰近出海口,家長閒暇之時,會用竹筏與小漁船進行近海的捕撈,冬季時亦會參與鰻魚苗的捕撈作業。由於學校資源有限,所以以往的海洋教育只由校內老師在課程內帶領,較難引進校外的專業資源到校挹注,期望這次的計畫讓孩子可以得到更專業的海洋教學。

課程(教學內容介紹)

第一階段(基礎課程)在3~6月舉行,藉由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的作品,帶領孩子認識海洋的美,接著運用「小鰻魚來了」的繪本引導孩子認識家鄉的海洋產業文化,並導入過度捕撈與永續保育的想法。

第二階段(進階課程)於9~11月舉行,邀請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講師專業指導。首先以繪本「那天來的鯨魚」引導孩子體會汙染對生物的影響,接著帶領孩子親臨家鄉海岸(孝威與南方澳),讓孩子感受海洋的壯闊與美麗,並親眼驗證海岸的汙染與變化,最後以活動「烏魚小班」引出海洋永續保育的概念與落實的方法。

教學內容

(檢附教學流程)

  • 第一階段(基礎課程):

活動一:黑白間的光彩→活動二:小鰻魚來了

  • 第二階段(進階課程):邀請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講師專業指導

    活動一:那天來的鯨魚→活動二:徒步孝威海岸→活動三:南方澳的海濱→活動四:烏魚小班

十、相關附件

申請書、計畫書、教案、經費概算表

負責人: (簽章) 填表人: (簽章)

填表說明:

一、依本表可於本館網站(http://wwwnmmba.gov.tw)下載,不敷使用時,另以A4

用紙依規定格式填寫附加之。

二:本表之各項內容應詳實填列,並應於活動開始一個月前函報本館提出申請,逾時概不受理。

宜蘭縣孝威國小105年海洋教育教學計畫書

計畫名稱:浪花激起的漣漪

  1. 設計理念:

    身為海島之民,如果孩子對於海的印象只剩下恐懼與垃圾,對於海的回味只剩下海鮮與照片,那麼我們還可以帶著孩子做些什麼?

    赤腳踩著沙崙海岸,享受著臉頰輕撫的海風,嗅著空氣中的鹹濕,海,應該是令人享受的。與海的和平共處、敬畏與尊重,是我們應該具有的。而對於祖先敬畏上天所衍生的海洋文化與習俗,更不應該孩子們這一代一無所知。

    希望透過本次的計畫帶領著孩子透過地質、生態、人文與產業來了解海洋與我們的息息相關,藉由雙腳親臨海洋、雙眼見證海岸的經驗,讓孩子發覺海洋的危機,讓孩子的生命與這塊土地有更多的連結,進而發自內心珍愛這片土地,讓浪花激起的漣漪在孩子的心中無限的延伸。

  2. 課程議題:

    海洋文化、生物與環境

  3. 本校現況分析:

宜蘭縣孝威國小位於五結鄉,附近的村落鄰近蘭陽溪與冬山河的出海口,因此地勢低漥,聚落都分布在沙崙高地。居民生活與這兩條河川息息相關,渡船頭、中洲仔、溪埔仔、大閘門等地名,不僅透露出河川百年來的容貌變異,也顯示出先民與自然爭地的辛勞景象。居民所祭拜的廟宇與神明,也傳達了祖先對土地的敬畏與尊重。

孝威附近的產業與自然景觀隨著時代變遷而多所異動,從稻作到日治時期的蔗田到後來的養殖漁業,現今又回到農作。其中的異動與變遷,透露出人類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也再次提醒我們與自然共存的唯一法則就是尊重。

除了沙崙地形,孝威學區內還有著蘭陽溪口溼地,目前為水鳥保護區,成了東亞候鳥溫暖的驛站,也是居民還地於自然的行為表現。

  1. 計畫目的:
  2. 帶領孩子透過地質、生態、人文與產業來了解海洋與我們的息息相關。
  3. 透過海洋文學與探險家的經歷來發覺海洋的美。
  4. 藉由雙腳親臨海洋、雙眼見證海岸的經驗,讓孩子發覺產業的開發與汙染,如何影響海岸與海洋。
  5. 藉由繪本與體驗教育遊戲,引導學生體會不當的產業開發與飲食文化對於環境的影響與人類的衝擊。
  6. 親臨南方澳漁港與海岸,發覺漁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
  7. 認識自己家鄉的海神信仰與其他區域的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並比較彼此的差異。
  8. 辦理對象:本校104學年度四忠與五忠學生及教師,共計約45人
  9. 計畫期程:105年3月1日~105年11月30日止 
  10. 執行步驟:
  • 第一階段(基礎課程):

活動一:黑白間的光彩

  1. 導讀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先生的文章「黑白間的光彩」。
  2. 依據文章內容進行提問。
  3. 引導學生上網收集關於「花紋海豚」的資料並上台報告分享。

     

活動二:小鰻魚來了

  1. 每年冬季,蘭陽平原的出海口就充斥了很多的小帳篷,很多的漁夫到河口附近捕撈鰻魚苗,雖然這是一個以生命為代價的工作,但仍然吸引了很多的漁夫。藉由繪本「小鰻魚來了」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漁業文化,並省思這樣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

    繪本內容:每年冬天是小鰻魚從鹹水海裡進入蘭陽平原淡水河域的時刻,然而卻因此吸引許多漁夫到河口附近的海岸捕撈,並且搭起臨時的帳篷供休息擋風。幸運躲過漁夫捕撈的小鰻魚還必須克服環境汙染等種種困難才能順利長大,回到大海裡繁衍下一代。

  2. 運用公視「我們的島─消失的鰻魚」專輯報導,讓孩子認識鰻魚與捕撈鰻魚的代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Ih6Skql4g消失的鰻魚

     

  • 第二階段(進階課程):邀請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講師專業指導

活動一:那天來的鯨魚

  1. 藉由繪本「那天來的鯨魚」引導孩子省思與尊重生物與環境。

    繪本內容:有一天晚上,暴風雨來襲。到了隔天早上,諾伊往下走到沙灘,去看看有沒有什麼東西遺留下來。他沿著岸邊走……遠遠的,他就看到有某樣東西。等他靠近時,諾伊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沙灘上,竟然有隻擱淺的小鯨魚!諾伊到底要怎樣才能幫這隻鯨魚脫困呢?

  2. 導入現實的新聞與畫面─擱淺鯨魚的胃、繞住黑面琵鷺的魚網、海龜鼻子中的塑膠管,引導孩子觀察這些擱淺與受傷的生物,探討這些生物受傷的原因,進而反思與行動。

     

活動二:徒步孝威海岸

  1. 由孝威國小徒步出發,探訪附近廟宇的歷史與文化,分析比較孝威附近的海神─玄天上帝,與蘭陽其他區域的海神─女媧娘娘(大福補天宮)、媽祖廟、廍後大陳漁師廟的緣由與差異。
  2. 由錦草社區經蘭陽溪口溼地,觀察早期的養殖漁業造成的環境改變,並分析產業與環境的關聯性。
  3. 最後至孝威沙崙海岸,藉由體驗活動,收集垃圾與漂流木,引導學生發覺與探討垃圾及漂流木變多的原因。

     

活動三:南方澳的海濱

  1. 探訪南方澳海岸線(豆腐岬、內埤海灣、北濱公園),比較孝威與南方澳海岸的差異。
  2. 從產業的永續經營來探討漁港的興起與沒落。
  3. 南方澳漁業文化介紹。

     

活動四:烏魚小班

活動以烏魚開頭,分享多種臺灣漁業現況,並與各階段的遊戲過程連結,加深孩子對海洋環境現況的認識,引導參與者分享個人如何幫助環境,更分享臺灣海鮮指南,落實在生活中愛護海洋。

  1. 第一階段體驗正常人為了生活而搶抓高價漁獲的正常心態,以及因利所趨,趕盡殺絕的掠奪海洋行為,引導學童思考現今過度捕撈漁獲的狀況以及台灣人捕食魚卵的錯誤習慣。
  2. 第二階段帶入不同魚種的介紹,實際引導學童思考不當的捕撈漁法、瀕危的物種、脆弱的特殊生態等狀況下的漁獲是否應該食用。
  3. 第三階段以人們往海裡丟垃圾之動作反應世人不斷製造垃圾污染環境的現況,並以【階段結束時若海裡還有垃圾,所有漁獲不算分】的規定設定提點出【若環境因人類持續破壞而毀滅,則金錢財富、名利榮譽都是無意義的追求】。

     

中華民國105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