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山國中鄉土實查研習解說講義

 

 

宜蘭縣立員山國民中學

「鄉土實察暨文學尋根」研習

 

 

 

 

日期

時間

課程內容

主持人/講師

九十七年

七月一日

8:00~8:15

報到集合

課務組長

8:15~8:30

行前說明-研習活動及景點介紹

課務組長

8:30~12:00

鄉土實察暨文學尋根(一)

看海的日子-南方澳漁港巡禮

講師:蘭博家族協會總幹事

莊文生先生

12:00~13:30

用餐、休息

課務組長

13:30~17:00

鄉土實察暨文學尋根(二)

黃春明鄉土文學的發軔-羅東鎮的變遷及林業文化發展史

綜合座談

講師:蘭博家族協會總幹事

莊文生先生

17:00

賦歸

 

 

員山國中「鄉土實查暨文學尋根研習」解說文稿

                                                     蘭地文史工作室  莊文生

泰 雅˙崙 埤˙喀 壩

崙埤原屬大同鄉松羅村之一部份,民國60年4月,松羅村劃分為二,崙埤自成一村,居民屬於泰雅族賽考利克亞溪頭群,係於大正14年(西元1925年)由桃園山區卡拉社、哈凱社、比亞散社、塔卡散社等遷居於此。崙埤二字原為漢人用語,意謂「小山崙之沼澤」,查崙埤地區緊臨蘭陽溪,旁有長嶺溪及林家溪,為一短小河谷地,昭和17年(西元1942年)此地曾發生水患,形成一堰塞湖,導致土地泥濘且數年不退,漢人因此稱呼該地為「崙埤」。但泰雅人母語卻稱之為「柯悠南」意即狩獵之地。

本座圖騰位於台7甲線102K處,恰好在大同鄉公所廣場前,主體高8公尺,以泰雅勇士箭在弩上、拉滿弓之姿,站立在檜木之上,左右各以山豬、山鹿襯托出泰雅族善獵山林之技,廣場入口並以猴、山羌、飛鼠、山羊、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圍成之欄杆,塑造出泰雅山林獵場之多樣性,同時以織布、搗米之塑像,呈現出部落生活文化圖像,在大同國小寬廣的綠色草坪呼應之下,整體視覺明亮、顯眼,如同一件戶外藝術品般,圖騰詮釋了泰雅文化意涵,也表達了入口意像的指稱。本件圖騰作品源於前任鄉長李玉蕙任內,以創造部落新風貎,營造人文、產業、觀光新故鄉為構思,邀集鄉民集思廣益共同之創見,由任職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李春和先生設計,於民國89年完成整體景觀工程。路過台7甲線,這座充滿泰雅文化藝術圖騰,總會吸引過客的目光,放慢車速、搖下車窗,好好欣賞一番。

現今崙埤村為大同鄉公所鄉治所在,鄉公所原設於樂水村,自羅東林鐵於民國68年停止營運後,鄉公所便遷移至崙埤村朝陽地區。崙埤村包括以鄉公所為中心的朝陽巷、崙埤巷,與員山鄉粗坑為鄰的長嶺巷,以及以漢人為主臨近九寮溪旁的林家巷,計約220戶近700人。朝陽巷為崙埤村核心地區,因鄉公所就在此地,區內包含大同國小、鄉立圖書館、衛生所、戶政事務所、消防隊、派出所等公家機關,崙埤村因此成了辦公集中之地,也成了出入大同鄉公所的門面。位於朝陽巷外觀深富泰雅風格的基督長老教會,及崙埤巷的天主堂,仍然是部落族人信仰中心,承擔著教化人心、啟迪心靈,提供族人心靈慰藉之所。

完成於民國84年的泰雅大橋,成全了泰雅族人的夢想,隔著蘭陽溪對岸的天送埤,再也不必涉水或千里跋涉,這1876公尺長,充滿泰雅特殊文化的藝術景觀橋,讓崙埤村人縮短了與都市的距離,同時也讓城市的人們更親近泰雅部落的原始風光。透過社區總體營造之力,村民封溪、護魚,全心護育他們口中的喀壩-九寮溪,自縣政府於民國91年7月1日正式公告封溪後,村民便無怨無悔的投入護溪的工作,企圖打造一座自然生態教室,並重新開通昔日通往「崙埤池」的林道,讓遊客能體驗九寮溪的原始山林風貌。

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崙埤部落確實有她的潛力,泰雅穀倉的保留與泰雅生活館的成立,將呈現泰雅紋面、母語、編織、舞蹈、風俗等多樣性的風貌,林家巷的漢人聚落製茶功夫,九寮溪的自然生態教室,崙埤巷充滿泰雅風味的民宿,崙埤林道的自然風光,結合台7省道沿線的觀光茶園與森林遊樂區,可以想像崙埤村正蘊藏無限的潛力,蓄勢待發,朝向部落新風貌之路前進。

註:九寮溪現為當地村民所習慣稱之,但在官方文書上,則稱為「破礑溪」,漢人早期以林家巷為聚集之地,從事採樟煉腦以營生,至光復後,改以伐木工作,民國60年代以後,禁止伐木,人口他遷,近年則有漢人從事種茶事業。

九寮溪由西向東流出,意謂「破東而出」,台語「破東」音似「破礑」,因此自日治時期以來,便以「破礑溪」稱之。

至於九寮溪名稱由來,或謂源於早期煉腦油之工寮,共有9個,因此便稱「九寮溪」。

崙    埤    部    落

    崙埤部落位在台7甲線102K附近,進入崙埤部落會被一座充滿泰雅風格的勇士拉弓圖騰所吸引,崙埤村為大同鄉公所鄉治所在,鄉公所原設於樂水村,自羅東林鐵於68年停止營運後,鄉公所便遷移至崙埤村朝陽巷地區。朝陽巷為崙埤村核心地區,原住民朋友居住在此形成一大聚落。圖騰恰巧位於大同鄉公所前廣場,與大同國小寬廣的綠色草坪形成一處視野明亮有如藝術公園般。順著大同國小前柏油路直走,會在右手邊崙埤溪間空地看到一座原味十足的泰雅生活館,廣場前並搭建木造瞭望台、穀倉、工寮等。過崙埤橋近山丘高處則有幾幢充滿泰雅特色的民宿,回過頭來鄉公所附近的圖書館、泰雅造型的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風味餐廳、商店等,瀏覽原住民部落的原野風味,其實也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文化體驗。

泰    雅    大    橋

    公共工程能夠以公共藝術的格局,將它表現出當地的人文景觀,這需要以文化的角度來思考,宜蘭人對文化的敏感度觸覺靈敏,跳脫橋樑只供運輸交通之用,另外創造出藝術化工程,把橋樑景觀化、藝術化。泰雅大橋的誕生,便植基於對泰雅文化的呈現與保存,以一種「庭園橋」的景觀橫跨在蘭陽溪上。以泰雅的男獵女織文化、生活圖案、山林空間轉化為建築語彙,創造出動感的彎弓路燈、弓箭造型欄杆柱、織布顏色的圖案護欄,在白天1876公尺長的泰雅大橋,如同一條紅色的彩帶飛揚於蘭陽溪上,到了晚上,圓弧的燈光營造出光的隧道,化身為宜蘭縣最美麗的情人橋。從三星到大同、從漢人至原住民,經過此橋,請放棄對速度的追求,不疾不徐,享受橋樑搭起的美麗景觀與文化融合的感情。

天  送  埤  舊  車  站

    天送埤林鐵舊車站經由社區發展協會爭取文建會經費補助,已經完成修復保存,車站主體仍保持木造結構,車站出入口、售票口、窗台、屋頂還是能嗅出當年老車站的味道。雖然柏油路取代了昔日五分仔車鐵道,對於喜歡復古懷舊、對老車站念念不忘、曾經有過這種經歷的人來說,舊車站的修復,同時也修復了當年的記憶,讓人與物的感情再次接軌起來。車站不遠處還保留了一個「天地盤」,係當年專供火車頭調頭之用,如今斑駁蝕銹的外表,靜靜地被一片梨園包圍著,時空場景的變幻總是能引人回味。

旗  魚  南  方  澳

南方澳,台灣三大漁港之一,很難想像地狹人稠,彈丸之地。用他俗擱有力兼雜著魚腥味的鄉土聲音,吸引著「闊嘴吃四方」的遊客。人們到水產邊看旗魚、鯊魚拍賣吆喝的特殊手勢;到內埤仔買現撈海鮮,再享受一頓海鮮大餐。千奇百怪的魚獲,是構成南方澳吸引人潮不斷的誘因,而鋪陳南方澳的漁村特色畫面,則是這些穿梭來往,大大小小的船隻,與一身黝黑勤奮的港邊好男兒。

南方澳屬蘇澳鎮,蘇澳、南方澳、北方澳;「澳」字即海岸地形灣澳,乃指聚落在岸邊靠水彎曲之地。蘇澳地名一說為紀念墾首蘇士尾者。另一說為十七世紀西班牙人所稱San Lorenzo指的就是蘇澳。我們現今所稱南方澳,是屬南正、南安、南成、南興、南寧、南建六里總稱。南方澳古稱南風澳,噶瑪蘭廳誌載:「蘇澳距城南四十五里,為蘭界東勢之盡頭,澳口即深水外洋,該澳內寬外窄,中有石礁鎖束,左為北風澳,右為南風澳,皆可避風湧(湧因風而起,其浪如山,舟多溺覆)。當春夏間,內地漁舟、小商艇亦有收泊於此者。」閩南語「風」與「方」字讀音相同,南風澳便成了南方澳。蓋蘇澳港西、北、南三面環山,東向太平洋,北方澳水面較深,背有中央山脈屏障,防禦位置優良,海軍基於國防軍事之需,乃有「龍煙計畫」,將北方澳集體遷村,成了今日的「海軍中正基地」。日據時期日本人看中南方澳沿海漁場資源豐富,積極著手興建漁港,於1923年完成今稱南方澳漁港的第一漁港。開港之初,日本漁民、漢人、琉球人陸續移居,時至今日,南方澳的居民來自四面八方,恆春、東港、澎湖、龜山島、小琉球等,早已在此成家立業。小小的南方澳,十足的台灣移民縮影。

南方澳主要的水產魚貨有旗魚、鯊魚、鯖魚、鰹魚等,日據時期日本九州及四國漁民駕著鏢旗魚船,跨海來鏢旗魚,當時日人傳入此種鏢旗魚技術,如今成了南方澳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的重要漁業活動。據南方澳耆老黃春萬述:「以前漁冬好時,曾經一天鏢到40多尾『丁挽』(旗魚)」。而另一耆老黃春生亦述:「日據時期每年秋冬時,日本四國、長崎、鹿兒島的漁船都會來南方澳鏢旗魚,尤其我家人鏢丁挽的技術不輸給日本人。」日本人嗜吃「沙西米」(生魚片),旗魚肉肥味鮮,尤其白肉旗,粉紅帶白枝狀肌理,油質豐富,是其中極品。因此以旗魚做為南方澳社區圖騰,讓這些先來後到的在地人,緬懷過去討海人與大海博命的驚濤駭浪,與今日這一身歷經海風洗鍊,刻畫歲月痕跡的粗黑皮膚。

旗魚圖騰屹立於豆腐峽風景區入口處旁,豆腐岬原被規劃為漁船出入港,但因蘇澳颱風東向西吹,港口向東,如此一來港內居民首當其衝,因此作罷。如今突出的岬角狀似豆腐因而得名。本座圖騰建於西元1995年,由蘇澳國際獅子會興建,日本北九州東國際獅子會協建,上書「漁群豐收」。而圖騰造型以一隻立翅旗魚飛躍水面、凌空而出之姿,情牽中日民間友誼,輝映日據時期一路至今的一段鏢旗魚史。現今南方澳每到鏢旗魚季,鏢丁挽高手的港邊男兒,莫不期待一如他們的船名「全滿載」、「金吉利」一樣,期望海洋給予他們漁群豐收!!

「年頭瘋媽祖,冬尾謝平安」,媽祖成為南方澳人信仰中心,廟埕有如「放送頭」一般,你想要瞭解南方澳的「孔孔縫縫」,保證一堆人講到「嘴角全波」,讓你見識到南方澳人除了吃魚長大,南方澳人的見識真有如媽祖兩旁的護衛千里眼與順風耳。第一漁港1923年開港至今,吆喝聲此起彼落不曾間歇,1955年完成的第二漁港「內埤漁港」,不管平時或假日,總是吸引大批饕客、飲食男女,衝著新鮮上青,論公斤賣的誘惑,在目不暇給的魚攤中撿便宜;1965年完成的第三漁港,則擔負起遠洋漁獲的大任,新船下水丟包仔,他們向大海宣示,期待年年好漁冬,讓滿載漁獲的卡車馬達聲,呼嘯在移山路與龍德工業區之間!

不管丁挽還是馬令(雨傘旗魚),南方澳的旗魚圖騰,十足反映了漁村生活的時光隧道,一如南方澳囝仔,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校長的邱坤良先生,在他的「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書中所描述的:「在五光十色的現代化社會,回憶南方澳確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旗魚、鯊魚豆腐鯊;漁港路金媽祖;駝背橋豆腐岬;海風、鹹風、魚腥風;人聲、車聲、船塢聲;這就是南方澳!!

豆       腐      岬

    豆腐岬位於南方澳漁港東側防波提上,當地老一輩的人稱為「波仔腳縫」,原本有意規劃為漁港,但因風向關係而作罷,豆腐岬為一沙洲陸連島的弧形小海灣,形勢優美,視界開闊,戒嚴時代,此處為軍事重地,閒人不得入,現今則已規劃為風景區,適合夏日戲水、烤肉、賞海景、觀日出。

    順著入口處弧形長廊往右側行走,直抵海邊斷岩處,拍浪驚空,非常壯觀,兩座廢棄的炮陣地,形成賞海景的觀景窗,南側的礁岩峭壁,就是俗稱賊仔澳的猴猴鼻,是喜愛海釣者的天堂。若喜歡靜靜的欣賞海景,北側防波堤是個好地方。

內 埤 海 濱 公 園

    出了豆腐岬續往內埤前行,順著迂迴曲折的造船巷前進,不消幾分鐘便看見內埤漁港,注意左方有一險昇坡,左轉向上前進,眼界豁然開朗,廣闊的海岸山丘,潔白的砂礫海灘,湛藍的海水,陣陣的海風,優美的海岸線條,長堤賞景的雙對影,黃昏時刻,成了名副其實的情人灣,這裡的美景從任何角度欣賞,處處浪漫,海濱公園的設立,更增設了沿岸步道、觀景涼亭、平台活動廣場及停車場設備,無形中增添了內埤海灣的遊憩賞景功能。南風學園就是南安國中,依海建築,紅瓦屋頂配上校園前方白色的沙灘,彷如一幢海濱渡假村,若要登高賞景,可從南安國中旁小路步行至半山腰的南安國小,臨高俯瞰,內埤海灣湛藍的海水,藍得有層次,藍得不可異議,藍得令人震撼!藍得充滿夢幻。

    內埤海灣成了蘇澳人的私房景點,觀海弄潮、親子嬉戲、情人漫步,對於喜歡看海的朋友,不妨找一個不是假日的黃昏,來邂逅大海!

 

交通:循著豆腐岬交通路線續往造船巷前進,出了造船巷後,便看見漁港,注意左邊有一急彎險昇坡,小心前進,即可抵達海濱公園。

南  方  澳  跨  海  大  橋

    宜蘭人造橋,橋不只是橋,它還要兼具藝術景觀與融入地方特色,讓人車經過時視覺的享受舒暢、明亮,如同欣賞一件戶外藝術品般令人心靈歡愉。南方澳跨海大橋以單拱分叉景觀搭配燈桿彎角海浪造型的路燈,遠望橫看如一座白色大豎琴,搶眼的外型,成為進入南方澳的新地標。主橋面長140公尺,寬15公尺,淨高18.5公尺,橋拱距海平面47.5公尺,加上引橋全長897公尺,這座橋樑橫跨在蘇澳國際商港與南方澳漁港的航道上,亦是進出豆腐岬風景區必經之道,想要俯瞰進進出出的大小船隻,吹吹鹹鹹的海風,徒步過橋是最好的選擇。

    以花崗石刻制的抽象漁頭為橋名柱,內穿一隻滾動的魚眼睛,引出了南方澳漁港漁業資源的重要性,以海灘石舖面的人行步道,用卵石、玻璃珠、磁磚、金屬板等材料,鑲崁拼貼出魚、蝦、貝等海底風光,欄杆處以鏤空鑄鋼浮雕海中生物穿插其間,生動活潑的弧線,展現南方澳的海洋風光,行走其間,如同進入海底隧道,觀賞多采多姿的海洋世界。走到橋中央處,這裡設置了4個半圓形觀景平台,並在每個平台上設計了鑄銅的南方澳古今立體地形地貌模型圖,讓遊客明瞭南方澳陸連島的特殊地理環境,模型上更以一隻大型海鳥站立其上,加添造型藝術感。觀景平台離海面40幾公尺,視界開闊,遠處的北方澳中正軍港與蘇澳國際商港盡入眼簾,腳底下盡是忙碌穿梭的漁船,略帶鹹味的海風拂面吹來,走過這座跨海大橋,體驗南方澳的漁村風光,不僅令人遐思充滿奇幻的海底世界,更刺激了味蕾與蠕動的腸胃,迫不及待想要一嚐令人垂涎的海鮮大餐了。

南   天   宮   金   媽   祖

    「年頭瘋媽祖,冬尾謝平安」,南方澳漁村一年一度最大盛事就屬從農曆3月起的媽祖祭典,直到農曆3月23日南天宮及進安宮的「媽祖生」,將廟會活動帶到最高潮,才算結束整個「三月瘋媽祖」的盛會。

    南天宮媽祖廟始創於民國39年,主殿落成於民國45年,其後陸續增建拜亭、門樓、後殿及前殿重修,於民國86年完成現今之廟貌。南天宮因供奉一座重達200公斤的純金媽祖神像而聲名大噪,聞名全台。這座金媽祖的由來起因於民國76年頭城籍漁船走私5尊湄洲媽祖神像、2尊關音及1尊關聖帝君木雕藝品,因得媽祖「聖杯」諭旨,被供奉在南天宮,民國78年為維持媽祖香火,神威不墬,舉辦海陸並進返回湄洲「謁祖、刈香」活動,進香船直抵莆田縣湄洲灣文甲港,創下兩岸宗教直航新紀錄。南天宮原研議於廟前廣場塑立一座約15層樓的媽祖燈塔,後因發生5尊湄洲媽祖因原進駐南天宮,以及二年後返回湄洲祖廟「謁祖、刈香」活動,加上廟前地基不足及地質問題,使得籌建媽祖燈塔計劃作罷,適巧時任觀光協會總幹事廖大慶提供泰國純金佛像圖照,經委員會一至共識,遂打造1尊純金媽祖神像,於民國84年9月完成安座大典。

    南天宮位於南方澳第一漁港前,平時車流人潮就多,假日更是人潮洶湧,觀光客、進香客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吃海產、拜媽祖,廟宇結合觀光,勢所必然。

羅   東   中   山   公   園

    在羅東運動公園未完成前,中山公園可說是當地人最常去的休憩場所,尤其羅東夜市環繞在外,逛夜市、吃小吃,中山公園成了最佳休閒景點。日治時期設立的中山公園,在歷任羅東鎮長修修建建當中,今日的中山公園廣場最能平易近人,各型活動在廣場熱力演出,經常吸引路過民眾的眼光,二個日本神社遺留下來的長明燈柱,造成視覺的焦點,園內樹木濃蔭,經常可見松鼠不畏人似的穿梭樹枝間,早期經常可見本地歌仔戲在此即興演出,現今則少見。園內立有一忠魂碑,原碑為「日本神社碑」,戰後被糊上水泥另刻忠魂碑,仔細觀察仍可看出痕跡。再往內深入,位於公園東南處立有陳純精銅像,陳氏為日治首任羅東街長,其高膽遠見即爭取營林局出張所在羅東設立,奠定了羅東商業繁榮之基礎,羅東會成為現今宜蘭縣商業中心而持續不墜,陳純精功不可沒,羅東環鎮道路即以其名取為「純精路」。往北前進,公園北角則陳列一輛由太平山載運木材退役下來的蒸氣老火車頭,列車上擺放幾根粗壯檜木,細述羅東的發展與太平山林場開發密不可分的歷史連結,這些畫面,勾起了羅東人對五分仔車的懷古記憶。再走進湖邊涼亭,那對造型可愛的石獅子,不知被遷動了多少次,於今終於站立在涼亭前,是笑迎人群或是鎮守公園,總之為公園憑添歷史韻味。假日的中山公園因夜市的人潮顯得生氣盎然,平常日則顯得鬧中取靜,位處鬧區中心,這處綠色公園,在車水馬龍中,為疲勞的眼神補充了明亮的綠色視覺。

勉   民   堂

    凡以「堂」為號,皆與扶鸞(扶乩)脫不了關係,勉民堂俗稱開乩堂或武廟。以神明降乩於鸞筆行代天宣化並替人占卜問吉凶,比較確信的說法,台灣鸞堂分為南北兩宗,而宜蘭為北宗鸞堂的發源地,因此,宜蘭的鸞堂數量在台灣算是比例較高地區。勉民堂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陪祀神孚佑帝君呂洞濱、張司命灶君、王天君、岳飛,合稱為「五恩主」,據傳勉民堂神威顯靈,降乩鸞筆,飛旋於堂內,而另一陪祀神保生大帝亦曾降鸞施藥,非常靈驗。勉民堂原為羅東望族藍家(藍蔭鼎家族)守護神堂,在清政府設噶瑪廳後,曾暫借做為羅東堡廳舍,至咸豐6年(1856)廳舍他遷後,藍氏族人於光緒年間(1880左右)重修廟堂,獨特的「九門三窗」圓拱門、圓形窗,這種特殊的建築方式,大概是全台絕無僅有的一間。

奠  安  宮  帝  爺  廟

    奠安宮主祀玄天上帝,玄天上帝的別號特多,如真武大帝、北極大帝、開天大帝、真如大師,一般較通俗的稱呼為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關於玄天上帝的傳說,最原始傳說謂龜蛇為玄武,位在北方曰玄,身有麟甲曰武,而玄武是北方七神之宿、鎮北方、主風雨。又神話傳說中,謂玄天上帝原為凈樂王太子,因少年出走學道,入武當山修練成正果,飛昇入天,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為玄天上帝,因是少年得道,所以今日所見羅東帝爺廟內的玄天上帝為無鬚造型。另一傳說則謂玄天上帝曾為屠夫,因幫助一產婦於溪邊清洗穢物,見水中浮現「玄天上帝」,而幡然悔悟自覺殺業太重,乃自剖腸肚而死,死後升天被封為「玄天上帝」,然其腸肚化為龜蛇二妖危害人間,玉帝命其下凡收妖,玄天於是向呂仙祖(呂洞濱)借誅妖劍,收服龜蛇二精採於腳下,誅妖劍至今仍未歸還呂仙祖,於是今日所見呂仙祖神像背劍鞘而無劍原因在此。

    奠安宮原奉祀五榖王神農大帝,因有先民於光緒年間,從中國奉請玄天上帝來台,初奉祀於冬山鹿埔松樹門家宅置龕膜拜,由於神明指示欲在羅東建廟,乃借五榖王神農廟暫時安身。而後因羅東當地瘟疫橫行,死傷眾多,居民求醫於玄天上帝,玄天賜藥救癒眾生,一時神靈遠播,地方仕紳乃倡議修建廟宇,唯鹿埔松樹門人士欲迎回玄天上帝,但羅東地方人士認玄天上帝德被羅東,應讓玄天上帝長駐此地,雙方僵持不下,經起乩請示,玄天上帝意在羅東,並約定每3年於農曆正月15日,玄天上帝親駕出巡至原廟鹿埔調副宮。原正殿主神五榖王也因請示獲准願意屈居二殿,將正殿讓給玄天上帝,並正式取名「奠安宮」。

    農曆3月初3日為玄天上帝生日,當日亦是羅東一年一度大拜拜之日,神明繞境,各式神祇大神尫、民間藝陣、中西樂團穿梭於街頭巷尾,有如嘉年華一般好不熱鬧。

檜  木  老  懂  城

  在宜蘭縣十二鄉鎮當中,就屬羅東鎮最具元氣與活力,羅東鎮雖非縣治中心,但商業繁榮的氣勢,常把縣治所在的宜蘭市壓得喘不過氣,羅東的商業盛況,來自於日治時期開發太平山林場所奠下的深厚根基,太平山林場造就了羅東,有木材才有羅東一點都不誇張。羅東全鎮面積11.344平方公里,為全台面積最小的城鎮,清嘉慶11年(1806),彰化阿里史流番潘賢文等逃竄至噶瑪蘭,因協助泉人攻打漳人,結果泉人敗北,潘賢文等渡濁水溪(蘭陽溪)進墾羅東,嘉慶14年(1809)噶瑪蘭再度爆發漳、泉分類械鬥,漳人擊退阿里史番眾,致阿里史番眾潰散,漳人佔有羅東,從此拓荒墾地,展開羅東拓墾發展史。

  羅東地名由來,據傳現今羅東鎮公所前面原為一大片樹林,林中猴子甚多,噶瑪蘭人稱猴子為「老懂」,漢人根據此音,將此地取名為羅東。但«噶瑪蘭廳志»雜識誌,楊廷理羅東道中所述:「按生番乎猴曰老懂,是地有大石在道旁,狀似獼猴,生番呼老懂,傳者訛為羅東…」,總之猴子成為羅東地名之由來。

  羅東鎮現今共轄23里,信義里位於羅東鎮北邊,南隔倉前路接大新里、公正里、北接竹林里、五結鄉,西以興盛路接五結鄉,全里面積0.64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960人。信義里在清代屬竹林庄,竹林庄包含現今之竹林、信義、公正、賢文、集祥等里,範圍廣大,日治以後,本里仍屬竹林庄,至光復後,竹林乃分為竹林、信義、公正、集祥、賢文等五里。

  本件社區圖騰設置於中正北路與興東路交叉口,為北邊進入羅東信義社區之入口意象,交叉口形成一處三角形綠地,原設有一座塔樓鐘塔,唯造型欠缺藝術美感,新作圖騰以青銅為素材,立於洗石枱座上,高度3.6公尺,全件尺寸360×180×190,擺手跨足,以躍然律動之姿,顯現羅東元氣活力,作品名稱曰「氣動山河」,為今年(95)羅東藝穗節活動街景造型藝術作品,據作者賴哲祥對作品意涵所做的詮釋:「羅東地處宜蘭交通、經濟之重鎮,是帶動宜蘭縣繁榮與進步。『氣動山河』之意,是指它的重要性,有精神指標,不可一世的關鍵,作品位處興東路與中正北路三角口,必須有份量與向前衝之意涵保衛家園。」

  社區圖騰呈現藝術之美,為羅東鎮戶外公共藝術起了開端,爾後,若能在每年藝穗節留下一件公共藝術品,如此從四方八方進入羅東令人驚喜,讓人感受羅東的戶外公共藝術,為商業沸騰的羅東,灌注一點藝術人文活水,增添這個城鎮的文化厚度。

  信義里,現今仍保存昔日林業盛況多處痕跡,林管處、竹林舊驛、松羅埤、信仰中心勸世堂、古厝等。

信仰中心──勸世堂

    以「堂」為寺廟名稱者,皆與扶鸞問代誌有關,勸世堂與勉民堂、五結掃笏正勉堂號稱溪南三大鸞堂。所謂「鸞堂」,依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一書所述:「鸞堂,是指以扶鑾為主要活動的宗教結社。參與此一活動的人員稱為鸞生,崇拜的主神叫恩主。有的學者稱「恩主公拜叢」,而日據時期警察的調查報告則叫其為「降筆會」………所謂的「扶鸞」意謂神靈透過人推動筆或桃枝於砂盤上寫字,後由一人唱出神意(字),另一人筆錄,這一整個過程叫「扶鸞」。其中感受神靈推動乩筆的人叫作正鸞(乩),唱出正鸞所寫文字的叫「副鸞」或「唱乩」,筆錄者叫作「錄乩」。經由扶鸞活動寫下的文章叫乩文(鸞文),而這些鸞文經由「校正生」校正出版稱作「鸞書」。」可見鸞堂不同於一般童乩的「著童」,乃在於其必須使用鸞筆,有鸞生組織,有扶鸞儀式,然後藉其鸞書的印行,達到宣講活動,諭教善化、代天宣化,建立道德價值。

    勸世堂主祀救世真人,根據《羅東勸世堂沿革》所載,本廟於光緒19年(1893)原割香自羅東18埒三山國王其中一尊大王回廟供奉,明治33年(1900)間,由於神威顯赫,信眾日增,乃有重建新廟之倡議,當新廟完成之時,神明忽然降鸞告示玉皇大帝將要下降,並諭示本地進士楊士芳親自參拜,忽然間,金灰懸浮空中並浮出「玉皇上帝」字跡,同時鸞示封為「救世真人」,楊士芳進士乃親賜「帝幸在茲」匾額,見證神蹟,供予眾生膽仰。

    本堂早期有鸞生代信眾扶鸞開藥單,十分靈驗,現今則已停止扶鸞問事。

陳   進   財   古   厝

    陳進財古厝建於日大正13年(1924),距今80年,歷史雖不久,屋主陳進財卻是當年溪南首富,其父陳加添因墾殖清水溝堡尾塹、竹林而致富,古厝就在陳進財手中興建完成,而其後代子孫在醫界、政界多所成就,五子陳東山更是戰後羅東官派首任鎮長。古厝座北朝南,正身左右護龍,磚造結構、紅磚壁瓦,並作基石墊高,內部樑柱為穿斗式樑架,屋頂紅瓦則因年久失修而稍有塌陷,整體結構保存尚好,尤其正身開闊、左右護龍修長,前庭的綠蔭老樹,對映深沈的紅磚,使得古厝更具古樸之風。

宜  蘭  縣  自  然  史  教  育  館

     喜歡欣賞蝴蝶、昆蟲的朋友,自然史教育館絕不能錯過!曾經任教國小的廖有麟老師,幾乎窮其一生之力,花費了四十幾年的時間,踏遍宜蘭田野與全省各地,搜錄了700多種蝶蛾昆蟲,這些豐富多樣且具代表性的標本,成了自然史教育館的「鎮館之寶」。在經常性的展出中,這些令人為之驚艷的蝴蝶、昆蟲,常常讓人看得目不轉睛,更讚佩曾老師的心血成果。

    自然史教育館設於羅東國中內,除蝶蛾昆蟲經常性展出外,並協助國立博物館做地方性的巡迴展。而館方曾於民國87年至88年間,出版了三本有關蝴蝶系列叢書:《龜山島的蝴蝶與蛾類》、《蝴蝶花園》、《台灣蝴蝶寶鑑》,極具參考研究之價值,值得觀賞。

竹 林 舊 驛 ‧ 林 業 生 態 園 區 博 物 館

    日本據台後,大量開採森林,1914年起,日人更積極探勘蘭陽溪沿岸林業資源,大正4年(1915)太平山開始伐木,初期以蘭陽溪水流將太平山砍伐之檜木流放至員山,羅東街長陳純精有先見之明,將營林局出張所爭取在羅東設立,奠定羅東日後商業繁榮的基礎。大正13年(1924)日人興建土場至羅東竹林站森林鐵路,更加快了伐木事業的擴展。這條羅東人稱為「五分仔車」的林業鐵路,從土場到竹林總長36.8公里,沿途興建了大大小小138座橋、11座隧道和10個車站,戰後林務局接管,繼續太平山伐木事業,民國59年起開辦客運業務,翌年更增購了「中華號」對號快車,增進了三星人出入羅東門戶之方便。由於伐木速度極快,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加諸公路的興建卡車取代了鐵路,民國68年起風光了50年的林業鐵路終於劃下休止符,停止營運,而從民國71年開始,太平山結束伐木轉為造林、保林與育林的工作。

    竹林車站係當年木材轉運站,現今的林務局羅東管理處便設立在此,雖然鐵路軌道早已拆除,車站本體亦因遭颱風侵襲於民國83年拆除,但包括貯木池、木樁、卸木台、老火車頭、舊廳舍等仍是遺跡處處,林務局為重現「羅東為木材之都」做見證,已著手規劃竹林車站週邊12公頃土地,並已在楓香林道上重新舖上鐵軌,重建竹林車站,更將已有80年歷史的蒸氣火車頭吊上軌道,再現風華。

    在復古的風潮下,欣賞竹林車站的場景,讓人彷如走進歷史時光隧道中,漫步在高大濃蔭的楓香林道中,望著清幽寧靜的松羅埤,感觸陳年的老火車頭,是一處絕佳的復古風景畫。

    林管處利用竹林車站舊址、鐵道、儲木池、楓香林道等場景,興設出「水生植物展示區」、「水田生態展示區」及「宜蘭特有水生植物展示區」,引進沈水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等,包括睡蓮、菱、菖蒲、水王孫、捲瓣香菜、芡實、日本萍蓬草、海芋、水車前、豆瓣菜及用來製作果凍的蓴菜。宜蘭特有水生植物則有宜蘭石龍尾、水簑衣、宜蘭蓼、水果菱,並有珍稀台灣特有種東亞黑三菱。40多種豐富多樣的植物,將整個生態園區變成一處自然的大教室,尤其這裡寧靜的氣氛,可以坐在觀景台上靜靜的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