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立蘇澳國民中學
教學農園雨水貯留‧澆灌系統建置計畫
申請單位:宜蘭縣立蘇澳國民中學
申請日期:103.9.12
宜蘭縣立蘇澳國民中學
教學農園雨水貯留‧澆灌系統建置計畫
- 學校概況與需求評估
本校創校至今已逾六十年,近年來除了重視一般學科外亦積極推廣體育、國樂、舞蹈…等活動,各項學藝技能於縣賽或全國賽亦擁有優異亮眼的成績,為配合政府十二年國教政策,營造學習目標的多樣化,藉由多元學習方針,充實學習領域內涵。擬透過此計畫的各種水資源教育保育完整學習課程、自然踏查、農場工作與生態觀察等活動,不僅可拓展學生眼界,且經由在自然環境中和講師、志工的互動,讓行為導引能在自然且實際的情境中進行,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計畫內容除完整水資源教育課程與操作,並將「生命教育」、「環境教育」與「實際的環保認知與行動」融入教學。進而還能達到美化校園、活化校園空間、提供師生一個良性互動的綠色空間,並與校園所在社區做正向的連結,達至一定程度的社區營造功能。
貳、計畫目標
●結合自然教學農園所需,建立「雨水貯留‧澆灌系統」、「校園廚餘堆肥系統」,使學生透過教學農園實作讓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教育的本質。了解節能、節費優點;同時學生也能夠將環保、節能觀念帶回家庭,實踐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並輔以教學農園實作讓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教育的本質。
●推廣多元教育,除一般學生外,利用教學農園環境還可針對「行為偏差」或「發展遲緩」的高關懷班及資源班學生設計專屬課程,作為改善學生行為與培養正向能力、技職能力的場所。
●藉由實際校園生態農園所生產之有機蔬果及相關加工品將銷售給校內教師或平價售予低收入戶學生家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工作態度,並認識商業社會的運作規則。
●連結「校園」與「社區」,在從事農園之建造、營運與維護時,除了師生能夠參與,同時也會將校園農園的課程對社區開放,讓有興趣的社區居民前來參與,甚至學生家長更能夠和自己的孩子在同一個班級(社團)上課;因此校園節能生態農園同時也是一座社區農園。
●校地再利用與美化校園景觀,創造校園內的綠色休閒空間。
參、計畫內容:
一、教學農園雨水貯留‧澆灌系統建置-擴大雨水儲留容積
a.計畫利用體育館屋頂雨水收集,將雨水導入設於地面的儲水槽,作為學校教學農園澆灌、及清洗地磚等用途。本方案預定有效改善校園蓄水機能,擴大校園整體雨水蓄水量,延長雨水再利用的實用期間。蓄留的雨水經過簡易處理後,做為教學農園澆灌與清洗等雜用水之用,並整合綠色能源進行整體能資源規劃利用。
b.改善現有校園貯留水的機能,使其得以處理原有校舍之雨水及中水之回收議題,這個系統將「雨水回收作為教學農園的澆灌」,達到有效節水的目的。
c.有效利用生態池與人工濕地增加蓄水能量
藉由校園「水循環活氧氣曝池(Flowform)」的耗能特性,提昇「水循環活氧氣曝池」的位能,增加人工濕地的氣曝量,有效改善濕地儲留的水質,並可達到蓄水、防洪與減災之目的。
二、校園整體節水系統示意圖-藉由本案教學農園雨水貯留‧澆灌系統建置,達成校園整體節水系統規劃
肆、校園現況描述
1. 「水循環活氧氣曝池
目前校園設置有一座「水循環活氧氣曝池(Flowform)」,用以增加水中溶氧量。這個系統讓學校的這座人工濕地完成了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惟本系統到了夏季枯水期為避免水質惡化,「水循環活氧氣曝池」,透過馬達將人工濕地的儲流水抽水經由「水循環活氧氣曝池」,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後再留回生態池。但是從永續的觀點反觀夏季是缺電的季節,應盡量避免使用過多消耗性的電源,學校到了夏季為了節省電源反而不敢開啟「水循環活氧氣曝池」,造成了夏季缺水期水質反而惡化,因此期能利用施設節設節水貯留系統,提供充份活水泉源。
2.校園淨水人工濕地與生態農園
本校校園規劃有充滿生態且兼具蓄洪功能的人工濕地與自然農園,它們接納了校園部份雨水,也扮演著蓄積校園植物澆灌水的重要腳色。在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方面,人工濕地利用水生植物淨化水質。每逢冬天雨季水池因雨水豐滿,生態極佳,但雨停兩週後水池便剩下最低水位,到了5~11月旱季,人工濕地卻因無雨水注入而呈現乾涸的現象,因此本校陸續建置相關雨水貯留設備之建置,俾達到節能效益。
3.學校位於東北角全年雨量相當豐富,依據中央氣象局網站校園氣象站資料顯示,每月平均降雨量為369.8mm,全年最高10月份更高達744.8 mm,水資源相當豐富,但學校因缺乏與水貯留設備,所以學校用水大部份依賴自來水。為改善此現況,預期在學校達觀樓再設置儲水槽及貯留系統,將豐沛的降水資源用在學校發展的可食校園農場之澆灌及生態池用;同時,藉由本校地勢屬於斜坡式地形,有助於雨水回收系統的貯存與匯集,學校生態池、人工溼地與教學農園、自然農園等皆能發揮滯洪、蓄水、防災與減災的宏大功能,提升蘇澳鎮防災因應機制及成效。
4.為創造教室之外的教學空間,使學生有全面性的接觸生命、生活和發展其個人特長的機會,本校刻正於體育館後側規劃教學農園,俾啓迪學生自我能力培養與學習,包括了農事技能、責任感、人際溝通、美感養成、耐力、觀察力等各種能力的養成,了解環保生活的重要與節能、節費優點,並實踐到自己的生活當中,讓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教育的本質。
伍、後續宣導推廣計畫及預期績效:
(一)後續宣導推廣計畫
透過節水宣導推廣活動,期藉由教育的力量向下扎根,廣邀國 中小學教師對節水課程及教材設計之創新發想,提升節水教案之趣味性,讓學生能於遊戲中學習節水之相關知識、建立正確之節水概念。並藉由多元彈性教材,給予學生水資源保育與節水教育觀念,學習水資源的豐富與可貴,培養尊重環境的認知,使其間接地將節水之概念傳遞至家庭,將節水確實的落實於日常生活
(二)預期績效
1.利用雨水作為替代性水源,有效利用雨水資源減少自來水的耗用,更可有效降低暴雨時期負荷。
2.利用屋頂作為雨水收集面積,再把雨水適當處理與貯存,將雨水作為雜用水,如沖洗、澆灌、人工濕地與自然農園及生態池之補充水源等。所以雨水利用措施可節省珍貴自來水源並降低水費,更能真正落實水資源有效利用之目標。
3.因考量蘇澳地區地形中心位置較低,一旦下雨,就會形成平地部分區域的淹水。以梅姬颱風為例,當時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使整個蘇澳都泡在水裡。因此,藉由本校地勢處於斜坡式地形,有助於雨水回收系統的貯存與匯集,同時,亦可提升蘇澳鎮防災因應機制及成效。
陸、後續運作管理與經費來源
(一)班級參與:本計畫環境維護設計由班級協助認養機制,作為師生共享環境教育的基地,從環境的維護、管理、照顧,達成對校園公物的珍惜、愛護自然環境習慣之養成。
(二)課程操作:本案推廣水資源及環境生態及綠美化課程的進行,校內的人工溼地的管理、水撲滿的概念、教學農園有機生態等皆屬於課程的一部份。參與的學生從學習課程得到套裝知識理論的傳承,更由實際的操作課程與經驗知識相結合。
(三)社群協力:以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這種新型態的休假是由校園每年定期辦理家庭工作日,利用放假的期間,鼓勵社區、家庭與社群參與校園志工服務,協助校園環境的整理或創造。工作假期可供本計畫勞動的項目大致包含如下:整理人工溼地、溝渠的清潔、協助農耕澆灌。
(四)社區推廣:由學校辦理「雨水回收再利用DIY」推廣課程,邀請家長社群與社區民眾參與,讓「雨水回收再利用DIY」也可以是一般家庭做得到。期望透過此課程的推廣,普及水資源教育,使社區成為校園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協力夥伴。
(五)維護成本:人工溼地的維護由上述方式來完成,設施維護成本於每年編列部分預算支出。
柒、經費概算:新台幣98,910元
補助 項目 | 細項 | 單價(元) | 數量 (單位) | 單項總價(元) | 說明 |
教學農園雨水貯留澆灌系統 | PVC管 | 10760 | 1式 | 10760 | |
給水栓、球閥、浮球控制開閞 | 1500 | 1組 | 1500 | ||
配管另件.三通 | 4000 | 1式 | 4000 | ||
管架及五金配件 | 400 | 45組 | 18000 | ||
穿樑鋼鑽孔 | 1200 | 7處 | 8400 | ||
PE水塘及固定鋼索 | 24000 | 1套 | 24000 | ||
裝配工資及另料 | 32000 | 1式 | 32000 | ||
補助項目 經費小計(元) | 94200 | ||||
合計 | 98,910元 |
承辦人:
單位主管: 會計單位: 校長:
八、雨水貯留澆灌系統設置地點(體育館)-已規劃為教學農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