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2社會科融入環教教案

宜蘭縣立蘇澳國民中學 103 學年度第學期 二 年級 社會 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節數:共3節

單元名稱

第一篇第1章南部地區

授課日期

1/21-3/6 

教材來源

翰林版八下社會

教 師

 

教 學 重 點

  

1 

一、南部地區的自然環境。

活動1 位置與範圍。

活動2 地形。

活動3 氣候

  

1 

二、南部地區的經濟產業。

活動4 長江流域。

活動5 東南沿海。

活動6 經濟特區。

三、南部地區的重要城市。

活動7 珠江流域都市。

活動8 長江流域都市。

  

1 

四、南部地區的環境議題。

活動9 長江水患的原因。

活動10 長江的治理。

教學準備

一、教師:南部地區地圖、圖照與相關備課資料

二、學生:預習課本內容

十大基本能力與重大議題

分段能力指標

【十大基本能力】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重大議題】

環境教育

2-3-2 認識經濟制度、傳播與政治組織與環境管理行為的互動。

1-3-4 了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生涯發展教育

2-5-1 了解社會發展、國家經濟及科技進步與工作的關係。

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或改進的方法。

1-4-2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

1-4-3 分析人們對地方和環境的視覺如何反映文化的變遷。

1-4-4 探討區域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1-4-6 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1-4-7 說出對生活空間及周緣環境的感受,願意提出改善建言或方案。

教 學 目 標

  1. 能認識南部地區的位置與範圍。
    1. 能認識南部地區的地形。
    2. 能認識南部地區的氣候
    3. 能認識長江流域的產業狀況。
    4. 能認識東南沿海的產業狀況。
    5. 能認識經濟特區的發展。
    6. 能認識珠江流域都市。
    7. 能認識長江流域都市。
    8. 能認識長江水患的原因。
    9. 能認識長江的治理。

教學指導要點(活動流程)

教學時間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第一節】

一、能認識南部地區的位置與範圍。

1.描述南部地區的位置與範圍。註.1

(1)位置:中國大陸的東南部分,包含傳統的華南、華中地區。

(2)範圍: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2.描述南部地區的面積。

(1)大部分屬於長江與珠江流域。

(2)面積約佔全國的1/4。

3.描述南部地區的人口。

(1)全中國人口的55%居住在此。

(2)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註.3

二、能認識南部地區的地形。

1.介紹華中地形的特徵。

(1)華中地形多盆地、平原。

(2)華中全區為長江流貫。

(3)長江上游為四川盆地,中游有兩湖盆地,下游出海口為長江三角洲。

2.介紹華南地形的特徵。

(1)華南西部以高原、縱谷為主。

(2)主要範圍涵蓋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

(3)雲貴高原和附近的廣西丘陵,石灰岩地形發達。

(4)橫斷山脈為南北走向的廣大縱谷區。

(5)華南東部以丘陵、谷灣式海岸為主要特色。

(6)沿海有平原分布,珠江三角洲是華南東部最大的平原。

(7)華南東部丘陵延伸至海,形成曲折的谷灣式海岸。

3.介紹水系的種類。

(1)珠江水系→樹枝狀。

(2)福建省河川→格子狀。

(3)海南省河川→放射狀。

(4)橫斷山脈河川→平行狀。

(5)兩湖盆地河川→向心狀。

三、能認識南部地區的氣候。

1.大致以北回歸線為界。

(1)以南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

(2)以北主要為副熱帶季風氣候。

2.全區的雨量豐沛,主要來自梅雨、夏季季風。

(1)春、夏之交,鋒面滯留,為梅雨期。

(2)雨量分布由沿海向內陸遞減。

3.氣候受地形影響大。

(1)氣溫隨緯度變化,愈往南愈溫暖。

(2)雲貴高原因地勢較高,比同緯度低溫涼爽。

(3)橫斷山脈區域氣候垂直分布。

 

【第二節】

四、能認識長江流域的產業狀況。

1.地形、氣候自然條件良好。

2.長江中游的兩湖盆地稻米產量豐富→兩廣熟,天下足。

3.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南北方作物皆適宜種植,物產豐富。

4.長江下游平原盛產稻米和淡水魚類→魚米之鄉

五、能認識東南沿海的產業狀況。

1.地形條件不佳,山多田少。

2.居民謀生不易,外移人口多。

3.沿海移民容易,為中國的僑鄉。

六、能認識經濟特區的發展。

1.華南東部沿海都市,設置經濟特區。

(1)原為著名的僑鄉,與海外較有接觸。

(2)鄰近臺灣、香港、澳門等地,華僑、外商易達。

2.經濟特區成功帶動南部地區經濟發展。

(1)陸續開放沿海與內陸都市。

(2)長江三角洲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

七、能認識珠江流域都市。

1.廣州為最大都市與交通樞紐。

2.廣州為華南的對外交通門戶。

3.香港於1999年回復中國管轄。

4.香港為國際化的金融與轉港口、航空中心。

5.深圳接收香港的工業,逐漸發展。

八、能認識長江流域都市。

1.長江下游的上海。

(1)位於長江水運與中國海岸線的交會點。

(2)在杭州灣建設洋山港,欲成為東亞轉運中心。

(3)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

2.長江上游的重慶。

(1)位於四川盆地東側。

(2)因三峽工程與大西部開發政策,升格為直轄市。

 

【第三節】

九、能認識長江水患的原因。

1.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

2.長江沿岸開發過度。

3.結果造成滯洪區無法調節江水。註.4

十、能認識長江的治理。

1.上游植林,加強水土保持。

2.中游興建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

3.下游加固堤防與汙染管控。

20分鐘

 

 

 

 

 

 

 

 

25分鐘

 

 

 

 

 

 

 

 

 

 

 

 

 

 

20分鐘

 

 

 

 

 

 

 

15分鐘

 

 

 

 

 

 

 

 

 

10分鐘

 

 

 

 

 

 

 

20分鐘

 

 

 

 

 

 

25分鐘

教師手冊

1.口頭評量

2.紙筆測驗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