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大自然,和蟲蟲做朋友〈1〉

農曆二月以後,氣溫逐漸回暖,冷熱空氣接觸頻繁,閃電特別多,雷聲把蟄伏冬眠的蟲類驚醒了,所以『驚蟄』以後,蟲類漸漸出來活動,這段日子以來,若您有在野外踏青,當會看見蝴蝶、蜻蜓等這類大型昆蟲的蹤跡。及至端午此時節,氣溫更升高,濕度亦高,此時不僅是細茵、毒蟲類最容易蔓延的季節,也是更多蟲蟲出來活動的時候了。

琉璃鳳蝶 林國其先生攝

基於保護自身安全的保全想法,又對自然界中的蟲蟲不了解,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普遍都告訴孩子:「會咬人,不要碰!」、「有毒,快閃開!」、「很髒、不要摸,不然會生病!」接著不是用腳把蟲蟲踩死,就是拉著孩子遠離蟲蟲,孩子在接受大人的情緒和做法後,不是滿腦子疑惑,就是對蟲蟲感到害怕,而沒當下從大人身上學到正向面對蟲蟲的態度和知識,間接影響孩子對自然探索的興趣,真是非常可惜!

自然間存在的一切生物,之所以能存在,都有它的價值,而『蟲』被化分為益蟲與害蟲,是人類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量而定出來的。萬物並存本不相害,但當某一族群數量過多,彼此為了爭奪食物與生存空間,『破壞』的行為與思想就會產生。黃春明老師幾年前推出一齣兒童戲劇─無鳥國,故事敘述某一王國裡的農業部長向國王報告剛研發成功的一種水果界新品種─「百果樹」〈一棵樹能長出百種水果的果樹〉收穫成果,當國王聽到:「百分之三十的水果會被鳥吃掉。」怒不可遏,即再也不聽進農業部長的勸言,而下令捕殺全國鳥類,結果造成百果樹被蟲吃個精光,豐收不但無望,還造成嚴重肌荒——此時,方明白鳥在生態平衡中的重要性,國王於是負荊請罪至千鳥島拜託鳥兒們來幫忙——當我們對大自然了解越多,就越覺每個生命的可貴,而不再用獨斷的偏見,遏殺蟲蟲的小生命。

親師手卷自本週起,將連三週和大家介紹校園裡、花園裡、公園裡常見的蟲蟲,和觀察蟲蟲需知與觀察蟲蟲需有的裝備,讓大家日後於野外踏青時,能玩得安心也玩得豐富。

首先,介紹野外觀察蟲蟲時需有的裝備:

一、穿長袖、長褲,避免被蟲螫或有刺植物刺傷;穿運動鞋或休閒鞋,保護腳掌。

二、戴帽子,以免日曬,也防垂掛的毛毛蟲和蜘蛛絲。

三、帶的背包,最好是雙肩式的,背包內攜帶:

〈一〉水。

〈二〉簡易急救包,比如:氨水、蟲螫用藥膏、優碘、止血帶等。

〈三〉

端紅蝶

林國其先生攝

容器,採集昆蟲用,比如:昆蟲觀察皿。

〈四〉放大鏡。

〈五〉昆蟲圖鑑。

四、若想拍攝生態照片,需帶照相器材。

再來介紹野外觀察安全事項需知:

一、在山區行走時盡量走路面,避免進入無路的草叢或森林。如果需要「冒險」穿過草叢的話,可以先用棍棒打草驚蛇,同時也可將擋在前方的大型蜘蛛網掃除。

二、如果遇到虎頭蜂一直繞著身邊飛行,表示已進入虎頭蜂的警戒區,這時不要再前進,必須掉頭或繞道,否則很可能遭到虎頭蜂群的防衛攻擊。

三、萬一不幸遭到蟲蟲咬傷,則要注意:

〈一〉蜂類:毒針留在皮膚時,不要用手拔出,應用小夾子夾出來,並馬上塗氨水後冷敷。如果有發熱、噁心的症狀發生的話,要趕緊送醫。

〈二〉有毒毛毛蟲:用鑷子夾出毒毛,或用肥皂水清洗後,塗上抗組織胺軟膏等藥品。

〈三〉蛇:被毒蛇咬傷時,皮膚上會留下明顯的「牙印」,此時應立該在傷口與心臟間(靠近心臟處)用繩子或帶子綁緊,阻止毒液流向心臟。再用刀片切開傷口,以口吸出血液後吐出(注意!!口腔內必須沒有傷口才行),萬一吞下少許毒液也沒有關係,因為胃酸會分解蛇毒。處理完後,再盡快送醫治療。(記得要記清楚毒蛇的樣子,以便送醫後的血清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