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多樣性保育教育研習推廣活動
蝸牛與那些稀奇古怪親戚們
藉由蝸牛的引導認識常見的「軟體動物」。 再由軟體動物的認識,了解生物多樣性的豐富與重要。 大部分的人都聽過或是看過蝸牛。牠是生態界中重要的一份子,也是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常可在森林野地裡發現牠們的存在,甚至在人為的環境如公園、花圃或盆栽中也發現牠們的蹤跡,是一種只要用心留意就可發現的動物。 蝸牛所屬的動物家族十分特別,稱為「軟體動物」;顧名思義,是指一群身體柔軟的動物!全身上下除了堅硬的殼外,體內沒有任何一根骨頭存在。全世界約有12萬種以上的軟體動物,在動物界中是第二大家族,也就是種類第二多的動物,僅次於我們熟知的昆蟲、蜘蛛與螃蟹們所屬的「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依照身體的構造、足部與殼的形態特徵,可分為七大綱(另一類「喙殼綱Rostroconchia」已於二疊紀滅絕)——無板綱(Aplacophora)、多板綱(Polyplacophora)、單板綱(Monoplacophora)、腹足綱(Gastropoda)、掘足綱(Scaphopoda)、雙殼綱(Bivalvia)、頭足綱(Cephalopoda)。或許這些專業的分類名詞聽起來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卻常可看見許多的軟體動物。例如市場上販賣的文蛤、牡蠣、蜆,是「雙殼綱」;九孔、鮑魚、燒酒螺、鳳螺,是「腹足綱」;而花枝、魷魚、章魚等,是「頭足綱」;至於海邊戲水時在潮間帶岩石上可見的石虌,是「多板綱」;蝸牛,則屬於「腹足綱」。台灣四周環海,高山島嶼的環境,更有機會認識軟體動物的多樣性。 教育研習活動是推動自然保育教育的一種良好方法,它可與民眾直接接觸,且可依不同對象因材施教,安排適當的研習課程與活動內容。藉由研習訓練活動,可將自然保育的正確理念直接傳輸給民眾,讓參加者可以認識自然、瞭解自然,進而關愛自然、保護自然,並建立理智的資源保育價值觀及環境行為。為使民眾了解軟體生物多樣性保育之重要,特舉辦軟體動物保育教育研習活動。藉由生動的文字與圖片,介紹軟體動物的基本知識,更藉由當地所分布的軟體動物介紹、圖片解說,將軟體動物於生物多樣性保育上的重要性呈現出來。進而帶動保育環境生物鏈中所有的物種,並更可使這些具有地方特色之陸生軟體動物,成為社區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主力,以達成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之目的。
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主辦單位: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學會
活動內容
1.「蝸牛與那些稀奇古怪的親戚們!」-軟體動物保育教育推廣演講:藉由「生動的主題」、「淺顯與簡單的解說文字」與「豐富的圖片與影像」,介紹軟體動物的基本知識。並配合「在地蝸牛」主題,介紹區域性分布的種類,與當地的生態特色。 2. 螺的爬行比賽:穿上特製的蝸牛裝,身體力行蝸牛的行動,體驗成為一隻蝸牛的感覺。 3. 真人版「蝸牛保育站」、「軟體動物保育站」:類似大富翁的遊戲,考驗學員對蝸牛的了解,回答遊戲中小學堂的問題,成為軟體動物保育達人。 活動說明書(線上文件)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e0W7RAEZHbCMe2u5Q88ol8i3VL6mctDhjDMu7pjmMx4/edit
徵求活動對象
臺灣各縣市小學,以中年級以上尤佳。(每場限制100人以下) 臺灣各縣積極參與環境保育之團體與社區 共計10學校與社區
活動時間與地點
時間:101年11月21日。 學校單位以2堂課為佳。
地點:中華國中視聽教室
(請考慮可進行螺的爬行比賽、真人版大富翁的空間)。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