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立冬山國民中學『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
壹、依據:
1.行政院81環字第36451號函核定「環境教育要項」。
2.落實執行環境基本法第9條,普及環境保護優先及永續發展
相關之教育及學習,加強宣導,以提昇國民環境知識,建立
環境保護觀念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3.環境教育法第十九條:機關、公營事業機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應於每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前訂定環境教育計畫,推展環境教育,所有員工、教師、學生均應於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參加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並於翌年一月三十一日以前,以網路申報方式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報當年度環境教育執行成果。
貳、目的:
1.培養學生對環境保護之理念,建立積極正面的價值觀與態
度,產生環保行動。
2.結合家長與社區資源,發展符合本校的環保特色。
3.期盼全校師生確實推動校園環保工作,養成節約能源的習慣。
参、理念:
1.在學校環境經營上:透過環境制度、空間規劃、環境教育、校園生活等四個面向,擬訂實施方案與短中長程計畫,達到校園空間的活化、教學環境設施的改善,並整合學校與社區資源,使其成為學習「永續發展教育」的大教室。
2.在能源科技教育推動上:感知能源與資源的有限性,具備能資源使用的正確知識、態度,懂得珍惜與節約,落實生活中養成良好習慣,具備節能減碳的素養。
3.在永續發展教育上:讓校園成為永續發展的大教室,課程從教室延伸到校園、結合社區永續發展,將校園營造為社區教育、文化、生態、保育、防災、能源、資訊、休閒、產業的中心或夥伴。
計畫執行期間:102年1月1日至104年12月31日
肆、學校簡介:
校地面積:4.15公頃,教職員數:50人,班級數18班,學生數:512人。位於宜蘭縣冬山鄉南興村。
宜蘭縣立冬山國民中學校發展情境的SWOT
因素 | S(優勢) | W(劣勢) | O(機會點) | T(威脅點) |
地理環境 | 1、靠近冬山鄉行政中心 。 2、位於冬山形象圈與冬山河附近 。 3、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區。 | 1、居民以農工為主,經濟狀況不穩。 2、公共設施少。如體育場、大型圖書館等。 3、文化資訊刺激較少。 | 1、冬山森林公園漸開發,帶來人潮及活力。 2、廟宇多、稻田多、生態豐富,利於鄉土教學。 3、校地遼闊,心胸大,深具潛力。 | 1、沒有校門圍牆管制,學生、外人出入容易,為一隱憂。 2、位處台9線交通繁忙上下學道路擁擠學生容易發生危險。 |
學校規模 | 1、全校18班、學生512人、教職員工50人,溝通容易。 2、校地大,學生活動空間廣。 | 1、教師需跨多科教學。 2、管理不易,死角多、安全堪慮。 | 1、地大、可開闢教學園區。 2、校園尚有可規劃之充足空間。 | 1、升學導向負面之效應。 2、鄰近都市教育資源充沛學生越區問題多。 |
硬體設備 | 1、廣大運動場運動設施完善。 2、有200公尺紅磚跑道。 3、教學大樓硬體設備佳。 | 1、缺乏一座多功能集會中心。 2、校園綠建築環境改建維修需大筆經費。 3、專科教室不足。 | 1、中央補助國教經費增多。 2、可爭取經費重新整修或新建專科大樓。 | 1、學生破壞頻繁,維修負擔大。 |
教師資源 | 1、老、中、青三代為皆有平均年齡38.4歲,有活力。
| 1、環境教育師資仍缺乏不足。 2、聯繫不足,經驗分享,傳承不易。 3、兼任工作多。 | 1、可發展環教保育社團。 2、辦理教師各項進修,提供交流機會,建立分享成長機制。 3. 導師及自然領域教師可與教務處合作,提供環境教育方面的諮商服務。 | 1、自主性高。 2、年輕老師多、小孩小,較不易配合活動。 3、教師流動性大,缺乏認同感。 |
行政人員 | 1、學校組成環境保護小組並積極推動。 2、有熱忱、感情合睦。 | 1、教師兼職行政工作常更換,不諳法令,經驗不足。 2、與教師認知,迭有落差,處室互動不足,相互配合度得加強。 4、處室行政溝通不足,規畫不夠週詳,執行難度增加。 | 1、進修意願高。 2、可採輪替,增加行政經驗。 3、接納同事意見,溝通解決。 4、新的服務觀念已蓬勃發展。 | 1、上級交付工作及教改工作不斷增加,行政工作繁重。 2、欠缺團體的民主決策過程。 3、溝通管道不暢通。 |
學生 | 1、人數不多,質樸憨厚善良。 2、活潑、體力佳。 3、服行性高。 | 1、文化刺激少 2、欠缺主動學習精神。 3、領導能力缺乏。 4、少創造力及自信心。 | 1、勤勞身體健康。 2、可塑性高。 3、各種活動培訓大有可為。 | 1、依賴性高。 2、視野較狹窄。 3、 志工團隊運作可能影響學生的上課時間。 |
家長 | 1、背景單純、生活淳樸 。 2、多為農工人階層,富衝動。 3、漸重視孩子多元發展。 | 1、程度參差不齊,欠缺新的教育方法。 2、注意智育,要求立即效果。 3、參與校務較被動。 4、 現代教育理想稍不足。 | 1、提供環境教育機會。 2、加強班親會宣導功能。 3、開放參與管道。 4. 運用單張、聯絡 簿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宣導健康觀念 | 1、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比率有逐年增高趨勢。 2、家長繁忙,環境教育不落實。 3、家長間聯繫不易、不足,共識欠缺。 4、 對校務運作了解不夠易生誤會。 |
社區參與 | 1、社區義工熱心踴躍參與。 | 1、欠缺正確觀念和方法(批評、責難較多。) | 1、整合社區資源舉辦活動。 2、社區與學校雙方均有坦誠,開放之共識。 | 1、各階層、各團體聲音紛雜,參與校務動機不一。
|
地方資源 | 1、行政資源就近,可加運用。 2、各種資源多,如自然景觀、工廠、寺廟、。 3、 隨人口增加,資源漸豐富。 | 1、環境教育活動缺乏。 2、 對文教事業(機構)的需求感不足,未能全力注挹。 | 1、森林公園與冬山形象圈設立帶來繁榮。 2、多利用自然景觀資源。 3、 行政與教師一同努力引介資源入校。 | 1、環境活動推動不易。 2、商業利益色彩仍嫌濃。 |
1.針對行政院環保署所頒定之102-104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辦法,本校盡全
力去實施辦法上所規定『各級學校』應完成之項目。
2.其餘各項計畫由其他相關機關來監督或執行。
項 目 | 內 容 | 進行方式 | 執行單位 |
一、推動校園環境管理
二、落實環境教學
三、推動校園生活環保
四、普設環境教育設施
五、獎勵表揚
六、拓展國際視野 | (一)訂定(修訂)校園環境管理計畫
(二)執行校園環境管理
(三)發揮環境保護小組組織功能
(一)培育環境教育師資
(二)開發環境教材
(三)舉辦環境教學活動
(二)落實校園生活環保
整合設置環境教育設施或場所
(一)表揚推動環保有功學校教師及學生
(二)表揚推動環境教育績優個人與團體 (三)推薦優質環境教育場所 (一)參加國際會議 (二)舉辦國際會議 (三)加強國際參訪 (四)加強國際資訊交流 | 1.訂定(修訂)並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校園環境管理計畫,營造健康、安全與關懷的校園環境。 2.結合家長及社區資源參與校園環境管理計畫的推動。 3.推動校園環境稽核實務,以強化校園環境自主化管理。 1.採行綠建築觀念,建構及修繕房舍、設施、場所,並營造本土生物多樣性的校園生態環境。 2.妥善處理研究、教學、實習後之廢液及廢棄物,落實實驗室安全衛生教育。
3.定期取樣學校飲用水體送檢化驗,並委由專人或維修商依約定期維護管理。 4.輔導及訪視各級學校之校園污染防治情形,建立校園環境安全衛生及防災應變機制。 5.推動校園多採自然通風或使用電風扇,並建立校園內空調使用之標準,宣導冷氣溫度控制應適度。 6.進行校區防疫教育宣導與防治工作。 1.輔導各級學校發揮環境保護小組功能及其運作。 2.定期檢討環境保護小組工作推行及相關措施。 3.訪評、輔導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環境教育推動情形。 1.結合學術及民間團體辦理多元化環境教育研習課程。 2.辦理高中職、國民中小學地區性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與訓練。 3.鼓勵各級學校成立環境教育教師專業成長團,進行環境教育相關研究。 4.鼓勵大專院校推廣教育中心辦理環境與永續發展師資培育。
1.鼓勵各級學校設計環境教育教案,融入各領域、各年級,分享教學資源。 2.鼓勵成立跨校聯盟,結合地方鄉誌、村史,編撰推廣環境鄉土教材及戶外教學。 3.輔助有關單位編撰及甄選環境教育融入各領域之教學設計、教學媒體及環境教育刊物等環保輔助教材。 4.設置環境教育網頁(含多媒體教材)、環境教育宣導專欄及場所,推動環境教育數位典藏,以供各界及學校共享。 5.善用校園環境資源、規劃校園環境教學步道,提供教學。 6.建立環境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資料庫及教材,提供各級學校運用。 1.各級學校依不同年級自行設計及運用教育部或環保署等編訂的環保輔助教材、教案及多媒體進行教學活動。 2.辦理區域性環境教學研習活動。
3.鼓勵職業學校及大專院校商、工、醫、農學院開設環境教育課程。 4.輔導大專院校成立環保教育相關社團或利用服務學習課程,在校內外進行環境教育或協助環保體驗活動。 5.輔導高中職校及大專院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並鼓勵學生參與環保體驗活動。 6、配合政府機關環保施政重點,融入教學(如節能減碳、綠色消費、節約用水、國土保育、河川巡守、低污染綠色運具及清潔燃料、永續發展、溼地復育、能(資)源、防(救)災等教育)。 7.鼓勵學校至政府(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的自然中心、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交通部觀光局國家風景區)或民間自然中心進行環境教學活動。 1.舉辦環境地圖繪製、攝影、辯論、徵文、戲劇、網頁、海報、有獎徵答、環保創意設計、及教學觀摩等活動。 2.舉辦環保教育宣導、研習會、研討會、讀書會、工作坊及展覽等。 1.推行校園源頭減量、禁用免洗餐具、瓶裝水、杯水、資源回收再利用(含參考書、制服、學用品、落葉及廚餘等)、跳蚤市場、辦公室做環保、校園種植原生種樹木、有助清淨空氣之盆栽及使用節能器材與設備等。 2.推動省電節能、節約用水、廢棄物減量、綠色交通、綠色校園等低碳創新與特色校園之相關工作。 3.落實綠色採購方案,定時上網填報,修正最新採購比例,並加強校園辦理綠色消費之宣導活動及鼓勵師生力行綠色採購。 4.推行學生手冊納入校園生活環保措施(如:節能減碳等)。 5.鼓勵學校成立環保社團或組織,進行校內外環保工作。 6.結合家長及社區資源並配合政府機關環保施政重點,推動環保服務工作。 7.推動教職員生及家長步行、共乘或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及低污染綠色運具,以減少車輛廢氣排放及能源消耗。 8.鼓勵學校於「綠網」(Ecolife)登錄環保資訊、新聞及活動,並發布環境巡檢、清理、通報等日誌。 9.校園餐廳或承包營養午餐之中央廚房儘量採購當季、當地新鮮食材,並推動各級學校實施每週至少一日「蔬食環保餐」。
1.於桃園縣、臺南縣、高雄縣及花蓮縣等環保科技園區籌設環保展示中心。 2.鼓勵學校戶外教學或參觀環境教育場所及環保設施(如環保科技園區、焚化廠、資源回收場及環境學習中心等)。 3.鼓勵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積極參與運用校園及社區閒置空間,設置環境教育學習場所。 遴選表揚推動環境保護有功之大專院校所、高中職、國民中學、國民小學之學校、教師及學生社團或組織。 選拔推動環境教育事蹟卓著的個人與團體。
遴選優質環境教育場域,可提供國中、小學校外教學場所之參考
參加國際環境教育會議。 邀請國際環境教育專家學者來台舉辦研習會。 增進國際環境教育參訪機會。
設立國際環保資訊交流平台。 |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教育部、大專院校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冬山國中 |
伍、預期效益:
1.透過學校師生及家長的參與,共創符合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
2.利用環境教育教學,增進學生對環境覺知、技能、行動及價值
觀。
3.積極推動校園環境保護工作,增進學校師生環保行動力。
陸、本計畫呈請 校長核可後實施。
承辦人: 單位主管: 校 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