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河域生態觀察-社區之旅

水源河域~社區水域的探究

緣起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北起宜蘭縣蘇澳鎮東澳嶺向南達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鼻,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的主脊,峰巒起伏綿延為台灣島嶼東西兩側河川的分水嶺,主脊起伏落差極大,處處危崖崩壁。

宜蘭縣新城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北端,幹流長度18.13公里,流域面積50.46平方公里,分佈於宜蘭縣蘇澳鎮北部及冬山鄉、南澳鄉、大同鄉三鄉鎮與蘇澳鎮接壤之地區。主流上游為武荖坑溪,發源於標高1,477公尺之蘭崁山北側;支流為東武荖坑溪,發源於標高1,369公尺之大白山。

主流上游的武荖坑溪先向北,而後轉向東北
,流至武荖坑風景區附近,與支流東武荖坑溪會合後,始稱新城溪。本流續流經武荖坑、新城,於功勞埔附近注入太平洋。

自清朝以來,文獻上對這條河川的記載有馬賽溪、武荖坑溪、及新城溪等,本地人則俗稱猴猴溪,地名乃源自古早年代因有馬賽族與猴猴族兩族畔溪而居,故稱為「馬賽溪」或「猴猴溪」。

據《噶瑪蘭廳誌》中所記載,武荖坑溪原出海口名為「馬賽港」。日治時代因海防需要,引導武荖坑溪部份河水從頂寮附近出海,因此造成原出海口水量遽減。19687月,受娜定颱風影響,造成山洪爆發,農田遭土石淹沒,出海口水門也被沖毀。洪水過後進行農地重劃,將原功勞埔至港口段的河道填平,並將溪水全部引到頂寮附近出海,致使原出海口淤塞,變成一沼澤湖泊故俗稱「無尾港」。另有一說新城溪原由「馬賽港」出海,但是由於河道逐漸淤積,新城溪河道北移,留下來的舊河道變成大片的沼澤,由於河口無法入海,所以被稱為「無尾」。

武荖坑屬新城溪水域,綺麗風光,昔稱「武荖林泉」,是蘭陽八景的名勝之一,「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是武荖坑附近的居民耳熟能詳的俚語。以往,武荖坑溪的溪床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而現今的武荖坑溪床因沖刷堆積而增高,以前的大石鼓泰半已埋於溪床底層,石鼓之樂音不復見。至於武荖坑下游阿兼城因地理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溪水水質清澈,這裡孕育著無數標緻動人的女孩,清純美麗,因此,「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之美名,從此就不逕而走,流

傳至今。

ã活動:1. 登七星山鳥瞰新城溪的變遷(校外踏察)

詳細資料請見附檔

99-水源河域-社區.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