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新南特有冬候鳥~小辮鴴來訪
圖文轉貼自宜蘭野鳥學會林芳澤校長 2014.11.07大地尋光影&原野覓鳥蹤~小 辮 行鳥 今年冬天,雖然只來了五`六隻,但牠頭上這撮可愛的小辮子,還是讓人難忘與懷念! 在新南
103校園植物介紹
103.10.28帶了五忠學生繞了一圈校園,請教鳳生老師和陳叔叔、查閱網路圖鑑、和學生討論如何為學校植物特徵做介紹,目前建置了15棵校園植物資料,經過五忠的說明,小朋友是不是更了解植物?未來身旁看到它也認得出來呢? 雖然網路上有很多資訊,但不是所有的資訊都是我們要的,植物一年四季變化各有不同,需要多觀察、發問,再配合圖鑑查詢,如果有新發現歡迎同學隨時跟老師分享,我們可以學得更多! ↑補充說明:姑婆芋照到陽光不會死,應該是說它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英文翻譯為「巨大的大象耳朵」 ↑補充說明:校門口接送區還有另外一株 ↑補充說明:它跟土肉桂味道外型都像,但是陰香是外來種,土肉桂是台灣特有種 ↑補充說明:美福路上兩旁的行道樹,新南村種黑板樹,美福村種的是茄苳樹 ↑補充說明:小花紫葳也可以選擇強壯的莖,用阡插法來繁殖 ↑補充說明:地下莖十分發達,是繁殖力強的原因之一 ↑補充說明:台灣特有種,穗花棋盤腳原生淡水河口濕地,可忍受高鹽分海水,其果實形如舊時之棋盤的底腳,因此而得此名。 碎花棋盤腳果實具有海漂的特性,別名:恆春肉粽(台灣南部)、水貢仔(宜蘭)。 ↑補充說明:原產地澳洲,1910年由新加坡引進台灣 ↑補充說明:花期很長,夏秋開花 ↑補充說明:看到的紅色部分不是花,而是苞片,三片合生,質地很薄有如紙張,所以叫Paper flower ↑補充說明:據說欖仁樹自然落下、曬乾的葉子,可以用來治療肝病,但是這還沒有受到醫學界的證實,可別輕易嘗試! ↑補充說明:原產地美國因為生長快速,7~8 年便可成材,引進台灣造林,但容易遭蟲害,目前較少見,學校只有一棵。 ↑補充說明:原產地澳洲,民國初由日本人引進台灣,是良好的小木屋材料。 ↑補充說明:原產地澳洲,因為樹型美觀、樹冠自然成圓錐塔形、生長快速,被列為世界著名四大庭園觀賞樹木之一 ↑補充說明:細絲狀的枝葉,能讓風從空隙間滑過,不會造成樹的壓力,就算在強風的海邊環境裏,也依然能長成高大的木。
103新聞報導~辦理新南村落美學系列活動
時間:103/07/05AM10:00~12:00地點:新南國小、新南村對象:親子、一般民眾60人目的:介紹宜蘭各村落美學活動,推廣在地文化講師:有機達人 黃王杰自由時報報導 ↓聯合新聞網報導 參與民眾回饋及推廣Blog[台灣‧宜蘭‧壯圍] 村落美學壯圍鄉-有「閒」人真好 ~ 南瓜隧道、炒冰、划竹筏、秧桶船、冷太陽、哈密瓜Youtobe
103無毒栽培自主碾米 新南村守護水鳥淨土
(文轉載自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 無毒栽培自主碾米 新南村守護水鳥淨土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4 年 08 月 01 日 in 種好田 · 0 篇留言 · 閱讀人次:瀏覽人次: 1,230 本文摘要:新南社區雖然保有宜蘭少數一望無際的稻田,是水鳥共生的淨土,但這裡的稻穀長期由糧商收購,完全沒有烘穀機、碾米機、倉庫,農民辛苦了4個月,卻吃不到自己種的米。宜蘭子弟林哲安發展田董米計劃,找餐廳合作,讓在地人吃在地米,同時購入小型碾米機、選別機、倉庫,建立完整的稻米生產體系(攝影/林慧貞) 宜蘭壯圍的新南社區雖以稻作為生,但農民收成後全交給糧商,連烘穀廠、穀倉都沒有,宜蘭子弟林哲安為了守護水鳥淨土,去年成功說服新南老農阿農伯,減農藥及無農藥栽培,新南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鼎力支援,添購碾米機、冰箱,新南人終於可以吃到自家碾的新南米。林哲安自信地說:「真的好吃!」連當地農民都跑來買。今年社區結合割稻、碾米DIY行程,希望帶來不同的農村經營模式,讓其餘20多甲連綿農地跟著轉型。 環境友善稻田,有「雞」認證 董雞(圖片提供/林哲安) 雪山隧道開通後,宜蘭「種」起一棟棟農舍,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學生林哲安,從小就在宜蘭賞鳥,看到棲地一塊塊減少心痛不已,偶然間在蘭陽溪出海口的新南社區,發現罕見秧雞科鳥類「董雞」,許下心願:「我想留住新南!」 在新南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官老爺」官燿金熱心牽線下,找上勇於嘗試的76歲阿農伯,合作2.3甲農地,其中1.8甲種稉稻,只噴一次農藥、化肥減半,其餘則種比較強壯的秈稻,完全不用藥,化肥減半。 林哲安表示,董雞叫聲「咚、咚、咚」,被農民戲稱為「田董」,老一輩的人幾乎都聽過,但近幾年棲地被破壞,數量驟減,「哪個地方說發現董雞,明天馬上有30輛車來看。」新南因為地勢低窪易淹水,成為宜蘭少數沒被農舍荼毒的地方,今年減少農藥的契作田區,馬上出現超害羞的田董,讓林哲安又驚又喜,笑稱「我們也是有『雞』認證喔!」 從小在稻田中長大的阿農伯,雖然不擅言辭,但一提到田董馬上被觸動開關,他說,田董大概在天亮時出現,以前常常聽到牠「咚咚」的叫聲,近幾年卻越來越少了。問他重新聽到的感覺如何?阿農伯沒回答,但黝黑臉上掛著微笑。 減少農藥後,秈稻收成從往年的2萬斤,減少到1.5萬斤,看得出來阿農伯有點在意,他說,要看今年銷得怎樣,再決定明年是否全面不用藥。不過林哲安透露,阿伯以往都交給糧商,看到自己種的米出現在家裡,心情非常好,而且不用藥的秈稻,竟然比稉稻品質還要好,明年可能全面改種無農藥秈稻。 宜蘭子弟林哲安為了守護水鳥淨土,去年成功說服新南老農阿農伯,減農藥及無農藥栽培(攝影/林慧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