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環境特色

生物多樣性的永續經營為基本信念,讓我們深刻了解到環境教育範疇的多樣性,環境教育不應該只探究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環境科技之至的認知等常見議題,更應該由文化、自然生態、經濟社會、永續精研發展的觀點來推廣落實,簡而言之,環境教育是個整體統整性的教育事業,以科技整合為學習模式,透過學童與社區成長之建構,培育出學校本位之特色文化,融合現代科技與思潮的改變,涵養出各具本位特色之人文與自然生態結合之永續文化經營。 
宜蘭縣政府長期以來注重環境教育,為推動全縣文化觀光建設,自1994年起,不斷投入各項「舊城振興行動計畫」。其中自宜蘭火車站-宜蘭行口-迎賓紅樓-中山公園-九芎埕人文空間-設治紀念館、音樂館-宜蘭酒廠-宜蘭社福大樓,這一連串之人文步道,即是所謂的「蘭城新月」行動計畫。此計畫使得宜蘭舊城之不可複製的古城特色,得以人文特色之姿繼續保存及發展。 
  本校得天獨厚,除具備百年優良傳統校風外,在地理位置上,更位於「蘭城新月」之人文步道上。除了能讓本校學生浸淫於古城優美文化外,更能提供他校參訪遊學經驗。但本校之學校本位課程,更期許能開發在地之環境教育教材,尤其是在自然生態與行道樹等方面,希望能夠推廣相關議程與課題,與所有教育同儕和社區民眾、普羅大眾分享,培養新世代人民之環境素養,提升學童之世界觀,為地球村盡一份心力。 
  根據CBD(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範疇來看,以昆蟲、樹木和相關自然生態,讓學童體會到生物多樣性的真諦,是最能夠受到學童認同與接受的模式。其模式約略可分成兩類:具有地域遷徙性質的生物(如北美皇蝶、天鵝、各種鳥類等)及地理歧異度非常明顯的生物(各種植物或昆蟲等)。其中以北美皇蝶(Monarch Butterfly)的遷徙性研究最為顯著,該研究在短短的近十年中,早已成為北美洲自然生活科技課程的重點,不僅讓學童感受到大自然生物的奧秘,同時也培養學童體會到環境、人類、自然生態之間繁複的牽連,唯有透過永續經營的方式,方能利澤萬物;此外,學童透過紀錄皇蝶遷徙的學習活動中,更學到了多元文化、社會經濟之間的脈動、自然生態的多元性,更能建構以彼此觀點進行對事物的深層理解,以教育的觀點言之,這不就是我們所謂的教育的意義嗎?  
      由此而知,透過學童熟悉的「蘭城新月」人文步道,增加自然生態觀察:植物、昆蟲、鳥類之種類;外來動植物之調查;步道上生態系調查,來進行教師與學童共同合作的研究,從研究結果與不斷的成長探索中,逐步修改,並在專業機構與大學院校專業師資的搭配之下,統整而出符合學童各年段心智發展階層的環境教育教材,希望能夠讓站在教學實務工作第一線的教師,利用環境教育教材,搭配社區文化與融合學校本位課程,建構出符合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精神理念的統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