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衛署要設鋁防線

  環署衛署要設鋁防線作者: 侯俐安、邱俐穎╱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5日 上午5:30中國時報【侯俐安、邱俐穎╱台北報導】國人日常飲食、飲水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多少恐增加失智風險的重金屬「鋁」?引發關注,環保署毒管處長袁紹英表示,環保署已將鋁列為飲用水管制標準候選清單,將蒐集國際管制標準資料、國內自來水分布、健康風險評估等資料,研議訂標準值。衛生署也說,正研究國人日常膳食究竟會吃下多少鋁,作為制訂政策參考。環署官員說,是否適用國際標準,考量層面很廣,包括檢驗技術、流程因應等。

閱讀全文環署衛署要設鋁防線

美研究:二氧化碳促末代冰河期結束

美研究:二氧化碳促末代冰河期結束路透社 – 2012年4月5日 下午3:19相關內容科學家在研究中說,與地球暖化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助長地球溫度上升,並終結大約1萬1700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上述的二氧化碳排放,類似現今燃燒石化燃料等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 …(路透巴黎4日電)美國科學家今天在研究中說,與地球暖化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助長地球溫度上升,並終結大約1萬1700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上述的二氧化碳排放,類似現今燃燒石化燃料等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有些人對人類造成全球暖化持懷疑態度,哈佛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和其他機構研究人員的研究發現對此提出回應。他們在期刊「自然」(Nature)中寫道,氣溫在二氧化碳增加之後上升。 這是氣候科學家長久以來的設想,但地質紀錄證據薄弱。早期研究觀察南極遠古冰層中的氣泡,這些氣泡揭露約2萬至1萬年前更新世(Pleistocene)晚期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就是冰河期進入尾聲的時期。 過去研究顯示,二氧化碳濃度在氣溫上升後才增加,導致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對二氧化碳是否為全球暖化的驅動因子產生疑問。 這項最新研究設法觀察在全球80處的冰核及海底沉積物採樣,其中蘊藏的生化資訊能了解各時期氣溫的變化狀況。 光在南極洲,早期研究就已獲得證實:該處氣溫在二氧化碳增加之前就已上升。但根據這項新報告,就全球來說,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卻是早於氣溫變化。中央社(翻譯)

閱讀全文美研究:二氧化碳促末代冰河期結束

拒光害 清大研發超低色溫光源

拒光害 清大研發超低色溫光源中央社 – 2012年4月5日 下午3:52(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5日電)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學系教授周卓煇今天發表「超低色溫OLED光源」研究成果,他表示,入夜照射亮光影響褪黑激素,有害健康,超低色溫則可降低罹癌風險,改善夜間照明。周卓煇表示,照明光源有高色溫與低色溫之別,雖然白天適合使用高色溫、藍光多的白光,但若入夜後繼續使用高色溫或含有高度藍光的光源,將影響褪黑激素,除了失眠、生理失序,甚至可能引發諸多癌症;這項發明正是回應全球醫界近幾年的強烈呼籲,亦即入夜後不要照射明亮的白光或藍光。他說,長久以來,科技界一直在研發新的、更亮的「白光」,卻不知道入夜照射「白光」會對人、動物與生態產生極大負面影響。周卓煇說,這項「超低色溫OLED」研究成果已獲國際學術期刊正式審查通過,將於近期刊登;這項技術將由工研院協助「試量產」,再轉由業界投產,預計將帶動創新的照明科技產學。

閱讀全文拒光害 清大研發超低色溫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