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二宜蘭縣東光國中課堂教學研習—環境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競賽計畫教案設計格式 參加類別□戶外教學 þ能源科技與節能減碳教育□防災教育 □生物多樣性教育□社區環境行動教育學習領域或學科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單元名稱水資源之循環再利用—透水性鋪面之原理與應用學習階段□幼稚園 □國小 þ國中□高中 □高職: 科 學習領域或學科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時間4節(合計180分鐘)主題(單元名稱)水資源之循環再利用—透水性鋪面之原理與應用設計者 適用年級九年級學生先備知能具備自然與生活科技八年級課程中的能力對應之課綱指標或目標1-4-1-1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4-2 探討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3-4-0-2 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3-4-0-4 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3-4-0-7 察覺科學探究的活動並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程式,但其中通 常包括蒐集相關證據、邏輯推論、及運用想像來構思假說和 解釋數據。6-4-2-1 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2-2 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7-4-0-3 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7-4-0-4 接受一個理論或說法時,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判斷。學習目標(一)增進本校全體員生對環境之認識與關懷,散播綠色種子,開闊全體員生視野,提升生活品質。(二)培養學生正確的環保觀念與保護環境的能力,了解人與環境之相互關係,增進改善環境所需之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三)重視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之重要性,推動淨化、美化、綠化校園環境活動,落實提升環境品質的理念。(四)有效運用教學方法及過程,融入教學領域,教導學生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加強對環境的責任知識、價值態度與社會變遷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實施學校環境教育本位課程,培養學生愛護環境,尊重自然,養成珍惜資源、節約能源、惜福、愛物的生活習慣;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節能減碳,維護生態平衡,減輕環境的負擔,建立學校環境教育特色。設計理念 運用本校100年度正在進行中的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透水性鋪面工程,藉由實際的觀察與參與,除了讓學生認識透水性鋪面與水資源循環再利用之間的重要關係之外,並進一步提升學生環境教育、永續校園之意義與運用。主題架構 相關資源1.投影機與電腦2.地形照片或掛圖3.臺灣行政位置圖或臺灣地質圖4.流水槽5.礫石、沙、泥土6.燒杯評量方式1.教師考評2.觀察與操作3.口頭詢問4.學習單必要教材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五冊(康軒版)參考資料行政公共工程委員會,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教育部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現在營建雜誌能力指標教學活動教學時間教學資源情境佈置教學評量1-4-1-1 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2-4-4-2 探討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3-4-0-2 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3-4-0-4 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3-4-0-7 察覺科學探究的活動並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程式,但其中通常包括蒐集相關證據、邏輯推論、及運用想像來構思假說和解釋數據。6-4-2-1 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