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防制推廣資訊

http://www.bitingmidge.org.tw/

防治小黑蚊 全民動起來
一、  什麼是「小黑蚊」?
小黑蚊學名為「台灣鋏蠓」,是台灣原生種的吸血昆蟲;民眾多
稱它為「黑微仔」、「魍微仔」或「小金剛」。體型細微,大小約一
個芝麻的 1/3,叮人時不易被察覺。
二、  小黑蚊吸血習性
一天之中,白天均為雌成蟲易吸血時段,高峰約在上午 11 點至下
午 3  點。一年之中,小黑蚊易大量危害於春雨過後至秋季末,冬天相
對減少。
三、  小黑蚊的一生
小黑蚊需吸血才可以產卵,卵產於環境中具有藍綠藻或陸生綠藻
處(一般俗稱青苔)。卵孵化為幼蟲,幼蟲取食藍綠藻(青苔),經成長後
化為蛹。蛹經數天後發育為成蟲。雌成蟲經交配後,會躲在環境中可
見大量藍綠藻且人群易聚集之陰暗處,伺機吸食人血。吸血後雌成蟲
一次可產下 40~80 顆卵。由卵至成蟲約為 20 ~ 30  天,繁殖迅速。
四、  小黑蚊叮咬症狀
雌成蟲通常叮人體的小腿、膝蓋、手背、手肘等部位,叮後易產
生奇癢、紅腫或過敏等症狀。但有些人被叮後無明顯反應。
五、  被小黑蚊叮後處理
以水打溼並輕揉或冰敷患處,亦可塗抹止癢藥膏,切勿搔抓以避
免傷口細菌感染,若產生較嚴重之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
六、  小黑蚊危害評估環保署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
2012/5/22
危害評估以密度調查方法進行,「計算 20 分鐘內停在一隻裸露小
腿上被捕捉移走或打死的隻數」,其中 0 隻:無危害;1-5 隻:輕度危
害;6-20 隻:中度危害;21-50 隻:中重度危害;51-100 隻:嚴重危害;
大於 100 隻:極嚴重危害。
七、  小黑蚊孳生環境與防治
溼度較高與陽光微弱處易孳生藍綠藻,提供幼蟲食物,也利於成
蟲羽化,是小黑蚊最重要之孳生環境。日常生活環境中小黑蚊之孳生
源容易發生在竹園、菜園、花檯花圃下、大樹下、行道磚縫隙、坡坎、
房屋四週陰涼處與鄉間易見的廟宇旁。
八、  小黑蚊防治方法 (綜合防治技術)
多管齊下的綜合防治技術已被確認可長期且有效的降低小黑蚊危
害情形。
(一) 個人保護 不提供血源,阻斷小黑蚊繁殖
穿著長袖、長褲、鞋襪或使用防蚊乳液(含 DEET 對小黑蚊有效)是最
好的個人保護方法。
(二) 環境管理 移除幼蟲孳生源
消除藍綠藻(青苔)、保持乾燥或種植密生草種如韓國草、台北草、蔓
花生等;也可利用小木塊、小石、碎石、沙等鋪蓋藍綠藻孳生土表。
(三) 化學防治 降低成蟲密度
聘請有經驗之病媒防治業者,成蟲以除蟲菊精類、幼蟲以有機磷類
或生長調節劑等環保署核准藥劑防治,且成蟲與幼蟲防治需同時進
行。
九、  結 語環保署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
2012/5/22
小黑蚊孳生源大量存在私人居家範圍內,政府部門所進行之化學
防治僅能在公共領域施作,並且效期甚短,因此小黑蚊防治必需「全
民動起來」。社區內之私人領域由居住者管理與防治,公共空間則可
聘請病媒防治公司除蟲或向環保單位諮詢防治技術與協助。
環境保護署 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 提供
聯絡資訊: 04-22395965
台中市北屯區廍子路 666 號 Rm.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