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七孩子,盼爸媽陪伴」轉載台灣立報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日前青少年行為出軌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家扶基金會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導正孩子行為應該從「陪伴」做起。[@more@]家扶基金會針對大台北地區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高達9成7的孩子期待父母親的陪伴。

「世界兒童人權日」到來之際,家扶17日帶領兒童站出來為權益發聲,呼籲家長給孩子多一點陪伴和讚美,維護孩子最基本的「心理成長權」。

缺少陪伴 導致孩子疏離
家扶副執行長何素秋根據台北市社會局今年統計顯示,近5成的兒少表示在家無人陪伴。家扶11月份針對大台北地區5所國小、國中、高中生進行親子相處的「優質陪伴」調查,1,698名學生接受訪問,其中96.7%期待父母的陪伴,3成5的孩子認為父母不瞭解自己;特別是國中以上的孩子,超過5成認為父母不瞭解自己。

「我的生日願望是爸媽每天陪我吃飯、聊天。」家扶社會資源處專員朱涵透露,曾經有孩子向她訴說這樣一個簡單的願望。

何素秋進一步指出,調查發現,高達8成的孩子希望和父母一起參與休閒活動;6成7的孩子希望父母陪伴聊天;6成6的孩子希望能和父母一起吃飯;甚至有孩子最希望父母能在睡前親他一個,顯見大部分孩子渴望父母更多陪伴與瞭解。

何素秋語重心長的說,訪查過程中,有國中生表示:「期盼家長陪伴是以前的想法,現在不陪也無所謂。」更有青少年透露:「父母會讚美我,那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她認為,兒童階段缺少父母的陪伴,可能導致孩子在到青少年時期與父母更疏離。

心理成長 父母角色重要
何素秋還指出,根據家扶貧窮兒少資料庫顯示,7千多名兒少中,4成孩子希望父母可以和他共同從事活動,比一般的孩子明顯低很多,顯示貧困家庭的兒少,較不敢期望父母的陪伴;她認為,對於弱勢家庭的照顧,除了經濟上的資助外,更須關心兒少的心理成長。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指出,根據研究顯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親陪伴或關懷,將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包括自我價值感低落、易向外尋求歸屬感、對環境容易焦慮等現象。

陳若琳強調,孩子在孤立中易向外發展,容易受外界不良影響導致行為偏差,也容易因「代間傳遞」的狀況,造成孩子可能延續家庭的問題。她建議,家長應重視孩子平常的活動,要讓孩子看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這是影響身心發展一大成因。

何素秋強調,孩子的人格發展,需要家長用行動協助,若等到孩子產生嚴重的偏差行為才導正,恐怕為時已晚。配合11月20日世界兒童人權日的來臨,家扶宣導「四一計劃」:家長至少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一次讚美、一同吃飯、一回傾聽,給孩子最基本的「心理成長權」。

與孩子談性行為與懷孕-《鴻孕當頭》

                                     

        因為兒童性侵案被法官輕判的事件,許多網友發起了白玫瑰運動,孩子的媽媽藉著這個新聞報導,與正在就讀中學的雙胞胎女兒作機會教育,看到孩子有點不耐煩的樣子,[@more@]我找出了電影《鴻孕當頭》,與孩子進行不一樣的性教育,試著從不同角度看性行為與懷孕這件事。

        因為兒童性侵案被法官輕判的事件,九月底許多網友發起了白玫瑰運動,孩子的媽媽藉著這個新聞報導,與正在就讀中學的雙胞胎女兒作機會教育,重覆耳提面命如何保護自己,不能單獨跟男生共處於沒有其他人的房間或地方……看到孩子有點不耐煩的樣子,我找出了前一陣子相當賣座的電影《鴻孕當頭》(Juno),與孩子進行不一樣的性教育,試著從不同角度看性行為與懷孕這件事。

        我想或許會有許多家長會認為這部電影有點離經叛道,怎麼讓一個未婚懷孕犯錯的女孩沒有得到懲罰,反而拍成皆大歡喜的喜劇呢?

        電影裏的朱諾是一個十六歲聰明有主見的中學女生,單純因為好奇與同學發生關係,不巧的卻懷孕了。當她想去墮胎時,有人在診所外面抗議墮胎殘害生命,於是她決定把孩子生下來送給愛孩子的家庭。等她自己找好滿意的領養家庭,才告訴父母親。她的家人不帶指責的支持、陪伴她,讓她以未婚懷孕的狀態繼續上學、交朋友。

        目前在台灣,家長或老師對孩子的親密關係態度非常保守,通常只以高壓且堅決的語氣告誡孩子:「你們還太小,不准交男朋友(或女朋友)!」可是,父母親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在台灣已有百分之十以上的中學生有性經驗,國內青少女懷孕的比例也有百分之四,當父母親只會用「你們還太小」這一句話來訓誡孩子,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在我們的祖父那一代,女生不都是十八、九歲就結婚了?在生理上,只要有了月經,理論上就是適合懷孕的年齡。父母親似乎也忘了,傳頌古今中外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主角正是十六、七歲的年紀,《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十三歲、賈寶玉十四歲,他們都可以發生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什麼到了現代,同樣年齡的孩子卻不被允許?

        我覺得正好利用這部輕鬆好看的電影,父母親與孩子可以站在現實的立場上,來討論這個在家庭中總是隱而不談的議題。

    「為什麼現在的人十六、七歲不適合結婚懷孕?古代人卻往往在十五、六歲就結婚?」當我這麼問孩子時,同時也補充說明:現代人營養豐富,並有意無意吃下許多生長激素,因此現在的孩子發育得比古代人早,怎麼反而不鼓勵早婚?

孩子愣在那裏,似乎也想不出答案。

我提醒她們:「為什麼影片中的朱諾,當她決定把孩子生下來時,必須先幫孩子找到適當的養父母?」

這下子她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她還只是中學生、還在讀書,當然沒有辦法扶養孩子。」

        的確,雖然現在的孩子身體比古代人早熟,但是隨著時代科技文明的進步,社會卻愈來愈複雜。相對於古代,每個人必須學習更多的知識,擁有更多的技術與能力,才能在社會上找到工作、扶養家庭。若是連自己都沒有辦法養活,怎麼能夠生孩子、照顧孩子呢?而且以前的家庭結構是大家族全部住在一起,孩子有許多親戚長輩一起照顧,在農業社會裏早一點生孩子也可以幫家族多一分生產力。

        當孩子聽我這麼一講,才恍然大悟,一邊慶幸著:「哇!以前的女生,十多歲就要當媽媽、照顧孩子、洗衣煮飯,好辛苦喔。好像還是我們現在乖乖讀書來得輕鬆。」

        當性教育不是道德教訓時,孩子才能聽得下去,才有可能真心認同並產生自制與自我保護的行動。據研究發現,性教育並不會鼓勵性行為,反而由於青少年瞭解更多,還延遲了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

《鴻孕當頭》這部影片可以是父母親與進入十二、三歲的孩子開始探討兩性關係的開始。

影片介紹

鴻孕當頭 Juno

美國,2007

導演:傑森瑞特曼

演員:艾倫佩姬、珍妮佛嘉娜

劇情簡介:朱諾是有主見又愛搞怪的高中女生,她「上」了她喜歡的男生布里克,「嘿咻」沒有安全措施,之後可就「唉呦」玩出人命,朱諾意外中獎,這下麻煩大了。朱諾與布里克兩人關係「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所以當然也沒要那個孬種負責,她只想把肚中的這塊「肉」擠出來,再幫他找對正常一點的養父母。就這樣,朱諾身邊的人集體經歷十個月鴻「孕」當頭的日子,彼此之間的關係出現意想不到的失調、與陣痛,妙趣橫生、笑中帶淚,每個人都因此孕育了自己的「新生命」……

親子電影對話

你可以這麼問孩子:

1. 如果你是朱諾,當你發現自己不小心懷孕了,你會怎麼做呢?

2. 你覺得現在學校裡所教的性知識,對你有幫助嗎?

                              轉載自<親子天下>    作者:李偉文    出處:《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認輔開始了…..

感謝多位老師的協助,[@more@]我們的認輔順利配對成功了,

如有需要認輔個案手冊電子檔的同仁,請自行於資料匣"認輔"下載,謝

認輔會議時間:99年10月15日中午12:40校史室......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中央社台北27日電)研究指出,在幼年時跳級的小孩,只有極少部分會在長大時發揮所有潛能。[@more@]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他們在往後日子失敗與成功的機率都差不多,因為有許多天才兒童想擺脫就學時外界對他們的期待。

英國密德薩克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客座教授弗利曼(Joan Freeman),在一項大規模研究中追蹤了210名天才兒童,發現只有6人會發揮他們的潛能。

其中一個例子是,兩名11歲小孩在同一天進入一間精英音樂學校就讀,結果其中一名變成國際知名的鋼琴家,另外一人目前則在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兼差,房子有遭銀行收回之虞。

佛利曼教授說,許多小孩對「跳級教育」感到反感。她在新書「天才的生活:天才兒童長大的情況」(Gifted Lives:What Happens When Gifted ChildrenGrow Up)中提到這項研究。

她告訴「星期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天才兒童在6到7歲時,會展現驚人潛力,但有許多人被困在某些情況下,無法發揮潛能。」

她說,他們受夠了要「勤勉不懈」,她又說,天才兒童應該跟較不天才的其他人一樣,受到相同對待。

她說:「他們在就學時能夠應付得來,但是當他們發現可以自己作決定,不用理會自幼年時附加在他們身上的壓力與期待時,有些人就會失控。」

佛利曼教授強調,「天才兒童」跟其他人一樣,情感沒有那麼脆弱,有些人的情緒強度甚至更強。

但她說,「天資聰穎是指他們較能運用智力處理事情。」

她又說:「我想強調,天才兒童也是正常人,但他們卻面臨一些特殊的挑戰,尤其是不切實際的期待,特別是他們常被視為是奇怪的而且不快樂。」

「像父母與老師等其他人,覺得被他們威脅,所以會對他們說出難堪的話。他們需要的,是能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有適度發揮潛能的機會以及可以信賴的精神支持。」(譯者:中央社張曉雯)990927

 

運動能改善睡眠品質

美國研究發現,運動能改善睡眠品質,甚至治好失眠。[@more@]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表示,很多人都有睡眠問題,就是無法入睡,或者睡不踏實,經常半夜醒來。研究發現,如果白天運動,就能幫助晚上睡眠,改善睡眠品質。

睡眠基金會表示,西北大學找了二十三名不愛運動的人做試驗,這些人大多是五十五歲以上的婦女,都有睡眠問題,讓她們參加四個月運動後,睡眠品質都有改善。

睡眠基金會還說,運動不僅對治療失眠有幫助,對預防罹患糖尿病、精神疾病和癌症,也有幫助。                           引自中廣新聞網

導師們….辛苦您了…..中秋節快樂…..

近日輔導室看了一下各班的電子輔導記錄,[@more@]發現有幾位老師B表記錄的很詳盡,

在此特別給他用力的表揚:

書豪老師(榮獲最佳記錄冠軍)

方琰老師

佳萱老師

在此熱切的感謝老師們的辛勞付出。

另外也請各位同仁善加利用全誼系統的輔導記錄表,

但…….千萬要記得填完就儲存…….別按認輔轉介喔!

輔導室感謝您…….並敬祝中佳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