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關於堅持的繪本-露露養雷龍

露露養雷龍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2812

導讀

  好萊塢影集《六人行》出現過這樣的場景:法蘭克帶著小孩(三胞胎)去探望姊姊菲比。姊弟在咖啡館裡閒聊敘舊時,三胞胎則在一旁跑跳玩鬧。法蘭克好不容易把玩累的孩子在咖啡館沙發上哄睡了。他看著孩子熟睡的臉,輕聲說:「看著他們小小的臉蛋,會覺得他們簡直就是天使!」當當菲比忍不住想要抱起其中一個的時候,只見法蘭克驚慌的阻止:「不要,不要。不要把他們吵醒。老實說,我累壞了。他們醒的時候,到處跳、到處叫,像小惡魔一樣啊!我已經好幾天沒睡覺了。」觀眾看到法蘭克近乎害怕的表情,忍不住噗嗤大笑。不過這句話的確道盡了許多父母的心聲:孩子醒著的時候是惡魔,睡著的時候是天使。

  根據調查,父母親認為兒童出現的偏差行為中,以不懂得禮貌、老是吵著要零食玩具、喜歡高聲尖叫、哭鬧耍賴以及摔東西發洩怒氣等最普遍,父母往往束手無策。這些低EQ的行為全都可以在這個故事中的主角露露身上看見,難怪她會被認為是讓人非常非常頭痛的小孩了!雷龍在遇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露露之後,運用了什麼技巧使得露露一哭二鬧三尖叫的伎倆全不奏效呢?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

「怕麻煩」的代價是大麻煩

  「沒耐心」往往是傷害親子合諧關係的主因,由它衍生而出的副產品「不耐煩、怕麻煩」正是促使孩子得以利用耍賴達到目的的癥結。露露的爸媽就是怕麻煩,只要露露開始尖叫,就棄械投降,卻不知道其實是自己助長了露露用尖叫達到目的的觀念。反觀雷龍處理露露驚聲尖叫的情況時,他以「時間換取空間」,展現高度的耐心,寧可忍受一時的噪音,靜心等待露露喊到累了自動停止為止。

  再者,露露的爸媽「立場搖擺」也是助長露露任性的原因之一,他們在無法改變露露的心意之下,會逐步退讓,嘗試用另一個東西(玩具、零食或是小動物……)來換取短暫的安寧。這一下,又助長露露自大的氣焰了。反之,在雷龍要帶露露回家的途中,就展現堅定的立場。在和露露鬥智不鬥氣的過程中,雷龍(儘管)口氣委婉有禮,態度卻始終一致,不管露露表現如何蠻橫、高傲、溫和(注意到了沒?隨著時間過去,露露說話的方式有轉變了唷),甚至連「請」字都出現了,雷龍要帶露露回家的立場都沒改變,這也才讓露露終於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孩子是一面反射大人情緒的鏡子

  在露露表現出的行為中,「沒禮貌」應該是最讓人頭疼的一項了,連跟她打過交道的動物都這麼覺得,熊、蛇、老虎都吃足了苦頭呢。如果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當這些動物受到侵犯的時候,直接把不舒服的情緒宣洩出來,對待露露的口氣很不客氣,使得露露立刻以強硬的態度回應。反觀雷龍在跟露露說話時,口氣舒緩、溫婉,即使很堅持的要帶她回家當寵物,用字遣詞還是很有禮貌。這也使得露露從剛開始的哭鬧,轉變到(或許她自己還沒發現)不自覺的用溫和的語氣請求雷龍讓她回家。

  人們常說:言教不如身教。當爸媽舉起手指指責孩子說話、行為舉止沒禮貌的時候,也應該反過來想想,自己平常對待別人的態度、語氣是不是粗魯無理兼無禮,讓孩子趁機有樣學樣?

  開始永遠不嫌遲!(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孩子行為轉變是需要時間的,父母要想導正孩子的偏差行為,就應該先培養自己的耐心,別以「怕麻煩」當藉口。言語之間,多多利用「請、謝謝和對不起」,讓孩子去習慣這些字詞。面對孩子低EQ的行為時,用委婉的口氣、堅定的立場等正面的態度帶出孩子正面面對事情的態度,讓他們心甘情願的說出:請、謝謝和對不起。

 轉載自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3419595&bid=24&r=0&page=1

好文共賞~~壞孩子是教出來的

壞孩子是教出來的

 

洪淑娟◎著

要讓孩子學會掌控情緒,父母一定要先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易怒、暴躁、難以溝通,全都是自己教出來的,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最佳學習樣板。

 

有人問我對現今教育的看法。我的想法是,教育應該是要教孩子成為一個圓滿的人,並非只教智育。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任何知識都可搜尋得到,唯有人品、健康與情緒的管控,需要大力培養和維持。由於三個孩子都是好奇寶寶,小時候我便塞給他們中英文版的百科全書,小腦袋瓜裡所有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在書中找尋答案。

 

孩子的情緒控管能力,是我認為在教育中需要加強的一環。懂得管理情緒的人,將來不論是在職場或是婚姻上,都比較不容易擦槍走火。看看現在荒腔走板的社會新聞,情緒失控的媽媽帶稚子燒炭自殺、孩子要不到錢就砍傷老爸、男子不滿女友要求分手就潑硫酸讓女友毀容……社會版面上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新聞,其實都和情緒控管能力有關。尤其是整天在家帶孩子的家庭主婦,如果再遇上一個不體諒太太辛苦的老公,不抓狂才怪!

 

在教養的過程裡,我也曾有被孩子惹惱到抓狂的時候,但每次情緒到臨界點時,我總是會讓自己深吸一口氣、微笑,把即將排山倒海而來的壞情緒壓下。這時候真的得看個人的修養了!因為我深深明白,影響孩子個性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的情緒。父母如果是易怒、暴力、挑剔的,孩子就會叛逆、難以控制。所以,要培養孩子的情緒管控能力,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亂發脾氣、動不動破口大罵,孩子只會依樣畫葫蘆,變成一個EQ不夠高的孩子。

 

可惜,很多父母無法即時領悟這個道理。因此,我認為大學教育應該開辦教育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課程,教他們先愛自己,讓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先豐富自己,才有能力豐富別人。我也提供幾個管控情緒的經驗法則,供大家參考:

一、學會話出口前,先在腦中、口裡反芻一下

二、孩子的情緒風暴來臨前,先和孩子談談,引導他把壞情緒宣洩出來

三、少用責罵、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避免衝動說出:「給我閉嘴」這類情緒用語。蘇聯教育思想家馬可連柯說過:「心平氣和、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指導,才是教育應有的外部表現,而不是專橫、憤怒、叫喊和懇求。」不尊重的溝通方式,只會讓親子關係愈來愈對立,也只會造就孩子用情緒解決問題。

四、父母要培養清淨的力量。父母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對孩子其實有深遠的影響力。以禪的角度來看,父母若在身心靈的修養上有清淨的起心動念,自然也能傳遞給孩子正向的能量。

五、用幽默化解尷尬。當親子關係緊張時,不妨幽默一下,所有的不快都能瞬間化解。

六、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有自信的孩子,在面對他人的惡意攻擊時仍能沉穩以對,而且也會比較有抗壓性。

 

要讓孩子學會掌控情緒,父母一定要先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易怒、暴躁、難以溝通,全都是自己教出來的,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最佳學習樣板。所以,要讓孩子聽話,自己也要有耐心聽孩子說話,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

 

更廣義的來看,情緒管理和抗壓性有絕妙的相對性。情緒控管不好的孩子,脾氣自然不好;脾氣不好的孩子一碰到壓力,當然就無法抵擋,遍體鱗傷。因此,親子之間一起建立紓壓的管道,也是提升EQ的好方法。例如:一起打球、慢跑、騎腳踏車,或是一起畫畫、看電影、吃頓大餐等等。附帶收獲是孩子絕對不會「宅」!

 

就我所知,美國有些中小學會偶爾在課程中加入冥想的練習。老師讓孩子坐下,閉上眼睛、意念集中,靜坐二十分鐘。這幾年,我自己從靜坐中得到很大的好處。而最近的實驗證實,靜坐冥想有助降低一個人的焦慮感。我的一位上師,三十多歲的詠給.明就仁波切(《世上最快樂的人》作者)自小有恐慌症,經過長年修行靜坐之後,竟然被哈佛大學腦神經部門,測得有史以來人類最高的快樂腦波指數。至於強化注意力的集中、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更是不在話下。

 

像這些設計得當、適合孩子的放鬆技巧,早早學會,對他們未來的抗壓能力就會有所幫助。

好文共賞~~如何用言語讚美孩子

如何用言語讚美孩子

傑佛瑞‧伯恩斯坦◎著 鄭清榮◎譯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當你讚美孩子時,要確定你的讚美是有意義的。當你在讚美孩子的時候,請務必將謹記以下幾點於心:

1.做就對了。我算是很不吝於讚美孩子的人了,不過,以前我也都會在讚美孩子前再三思考是否有在正確的時間裡、針對正確的事情來讚美孩子,但現在,我的建議是不要考慮太多,先做就對了。有些父母很害怕萬一太常讚美孩子,反而會招致孩子對讚美的感。其實只要是真心誠意的,就算每天都讚美,也不會造成對孩子的過度讚美。(請參見下表)

2.誠意最重要。即使是行為偏差的孩子自以為與你地位相同,但有時他們還是會有自殘形穢之感。大多數我輔導過的行為偏差孩子都不相信父母會真心讚美他們,他們認為父母的讚美都不是發自真心。要做到真心讚美孩子,就是要發自內心地說出來。我最近聽到一位父親告訴十四歲大的女兒:「你竟然能拒絕朋友的誘惑不抽煙,真的讓我很為你感到驕傲。」這個女兒知道父親很在意這件事,所以,她相信父親的讚美是很有意義的。

3.讚美要具體。讚美的內容更具體,才會讓孩子覺得更真誠,也更有效力。用具體的話讚美孩子,可以增加對他評價的誠意,也能幫助他正確地了解自己做了什麼正確的事。你可以告訴孩子說:「謝謝你說了『請』和『謝謝』」,這麼說能讓孩子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種正面行為。你這麼說,會比說:「你今天表現得很好」更有效。又譬如說:「謝謝你毫不抱怨地幫我把東西搬上搬下,真的讓我好高興」會比你說:「我很喜歡你在我們一起去購物時的表現」要來得更好。所以,記住,這一點很重要,讓孩子確實知道他這次所做的跟以前不同的地方何在,以及這次的行為為何會受到讚美。以下是一些表達讚美的範例:

「謝謝你主動把餐桌收拾乾淨。你的主動幫忙,讓我能夠專心清理廚櫃。」

「我真的很感激你能理解我沒辦法繼續讓你的朋友搭便車去上班的事情。」

4.少即是多。許多父母雖然是好意,但卻常常把話說得太多。即使如我,也曾經屢屢犯下這個錯誤。為了避免孩子覺得你不夠真誠,請用正面的方式來評價他,然後就停止別再說了。讚美不僅要說的少,更要說得更簡單,譬如:「你今天在店裡的表現真的很有耐心。」,就算她只是聳聳肩,表現出蠻不在乎的樣子,你也別被她的裝模作樣給騙了。你不用為了強調而告訴她說:「孩子,今天換做是我,也沒辦法應付得跟你一樣好。」。只要誠心的讚美,她都會聽得到,而且,這些讚美之詞也會讓她感受很好。請相信正面讚美的力量,盡力發揮吧!

5.越快讚美越好。在你看到孩子做出正面的行為時,要儘快讚美他。你拖得越久才讚美他,越會影響孩子往後再做出這種行為的欲望和動機。當然,有時你可能錯過了讚美孩子的黃金時間,特別是你剛開始運用這種技巧時。不過,你還是可以告訴他:「我是認真的,我有注意到今天你陪弟弟一起玩玩具,你真的很體貼。」

6.讚美要多樣化且隨機。讚美孩子時,請避免每次都用同樣的詞。讚美的內容越多樣化,就越能打動孩子的心。心理學家史金納博士建議父母,利用讚美之詞敦促孩子做功課、學習才藝。口頭的讚美很重要,但也不要忘記事實給予實質的讚美,例如送孩子想要已久的CD,或期待已久的甲玩,這些作法都具有助長正面行為的效果。請花一分鐘思考以下的情形:如果有人每天經過你的面前用同樣的語調和方式跟你說:「嗨!」,你可能很容易忽略對方正在和你打招呼。但如果對方是用更活潑的方式,或是詢問你一些問題,你反而會注意到他。同理,如果你的孩子做了什麼不錯的事,而你每次都只會說:「做得好」,久而久之,你的讚美就會逐漸失去了意義,孩子會覺得你只是隨口說說,不具意義。事實上,還真的是這樣。每次都用不同的讚美之詞,會讓孩子認為你的讚美是真心的,自然樂於接受。

★表.值得讚美和獎勵的行為

尋求協助

跟別人一起玩玩具

整理床鋪

結交新朋友

輕聲細語

態度良好

不打擾別人

幫助別人

緩步慢行不蹦跳

開始做功課

不打斷別人談話

有彈性

會道歉

把功課做完

有幽默感

可解決衝突

上表顯示的是孩子值得讚美的正面行為。請把這張圖表影印下來,並放在容易看得到的地方。隨時拿這張圖表來提醒自己,作為獎勵孩子正面行為的參考。至於後面的空白欄位,則留給你記錄孩子具體的正面行為。

新手父母出版
《教孩子,可以不生氣》

(資料來源:新手父母出版 提供)

好文共賞~~小孩子很愛說話,如何請他適時的「休息」一下呢?

小孩子很愛說話,如何請他適時的「休息」一下呢?

孩子愛說話,基本上是好事。但愛說話到令父母頭痛,問題往往在於「不該說話時說話,或是說了不該說的話」。為能讓孩子掌握說話時機,孩子必須學習兩道功課:一是自我覺察,能夠察言觀色到聽者的反應。二是自我控制,能夠將說話這件事,收放自如,該說就說,該停就停。下列四點關於孩子愛說話的因應策略,提供父母參考。

一、投手捕手好默契。父母可以善用引喻的方式,讓孩子知道適當的說話就像棒球場上,投手與捕手間的默契。說的人就像是投手(孩子),他必須能夠看得懂捕手(父母)的眼神、表情、手勢或動作。例如當對方點點頭,他可以繼續說;但是如果輕微搖搖頭,他就應該休息閉口。

二、料理達人阿基師。引導孩子發揮想像力,讓他知道說話這回事就像廚師做料理一樣。說出來的話就像是一道一道菜,如果要讓聽的人吃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菜就要出得剛剛好。出一道菜,休息一下,讓客人細細品嘗。

三、腦力激盪運用轉移。如果孩子還是說個不停,可以適時請孩子喝喝水、吃水果;或當下請他做一些家事;或請孩子把要分享的話用筆寫下來;或父母適時離開現場;或直接告訴孩子「換我說」,並向他強調「一次只能一個人說」。

四、愛說話與樂於分享。孩子很愛說話,並不表示他的自我控制煞車出了問題,有時也是一種喜歡與人分享的特質。或許你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想要跟我分享許多事,但我想好好享受你剛剛說的話。所以,現在你可以先安靜休息一下。」(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好文共賞~~瞬間收心操

瞬間收心操~讓孩子不要再說等一下!

彭菊仙◎著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如何「瞬間收心」,操控自己的節奏。並非斷絕物欲,而是懂得在心花怒放之後,收斂狂奔的腳步,從公園大踏步走回家去!這個小腳步正是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一大步!

從孩子一、兩歲開始,要他們乾脆的踏出公園就是一道難題,當時我就知道,我將與「媽媽,等一下!」這個棘手的問題長期抗戰。

果然,接下來的日子裡,該收玩具時,孩子會說:「媽媽,等一下!」;該關DVD時,也是一句:「媽媽,等一下!」;該起床時,「媽媽,等一下!」;該寫功課時,「媽媽,等一下!」;該練琴時,「媽媽,等一下」……

將來,我還會看著他們在電腦桌前說出一句又一句的「媽媽,等一下!」;更遠一點的將來,對象可能換成「老闆,等一下!」、「老婆、等一下!」、「孩子、等一下」……

先給五分鐘,再喊STOP

幾年前我就決定,到公園玩,只要時間一到,一定要讓孩子能放下一切,跟所有人大聲說bye-bye,然後義無反顧、迅速確實的從公園離去。因為收放自如、控制自我的能力攸關一個人的成功,更攸關一個人甚至一家子的幸福。無法有效自我控制的人必定經常處於懊悔之中,常在懊悔邊緣的人必定與幸福無緣。

要讓孩子自動收心,我有兩個法寶:

1.再讓孩子多玩五分鐘;

2.掉頭就走。

我深深了解,要這麼小的孩子心甘情願打道回府,比登天還難,所以一定會給予五分鐘的收心時間,讓他們一面多玩一下,一面整頓好即將離去的心情。

時間到了,我一聲令下,回家!當然小人兒根本充耳不聞,繼續嬉鬧追逐,我便從一數到十,一數完,扭頭就走,就當沒孩子似的,瀟瀟灑灑大踏步而去。走了約十數公尺之後,小人兒「媽──」一長聲呼喚畫破天際,健步如飛,立刻趕到我前頭了!

這個方法從未失誤過,因為能夠多玩五分鐘,孩子通常會覺得是賺到的,由衷感激,而我也深深體會到這寥寥幾分鐘是一定得執行的例行儀式。

就像啟動煞車裝置的火車在進站前,裡頭的引擎要經歷一段時間方能真正停止轉動,因此必須留一段安全靠站的緩衝距離。要孩子停穩瘋狂追逐的腳步,也得讓內心的玩興先行熄火,才能由內而外逐漸冷卻,平穩順利的銜接到下一個任務。

收心之前,必須大玩特玩

孩子知所進退,節制克己,正是因為他們的玩興已被滿足。等到他們長大一些,我則運用「多送十分鐘」的緩兵政策來舒緩他們熾熱的玩興。

每天下午四點一刻進門,我從不逼迫孩子立刻放下一切「從容就義」寫功課,因為不僅孩子幼兒期的公園經驗告訴我,不可躁進,自己以前下班後的慵懶心情也提醒我,要「收」之前,得先大「放」──好好的放鬆、放逐、放牛吃草,直到放浪形駭到一個饜足的境界,才可能心甘情願進入「收」的階段,而且此時一收,就能收得一乾二淨,漂漂亮亮。

因此,當我觀察到孩子眉開眼笑的聲浪與頻率都走下坡時,就會注入一劑強心

針──多玩十分鐘。與其說是福利相贈,不如說是加速滅火之巧技。原本孩子的興頭必須再過半把個鐘頭始能消耗殆盡,一聽到「可再多玩」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心頭的警示燈反而會瞬間亮起,自動收斂玩心,加速減滅熱情!等到結束時刻一到,所有興頭就順勢熄滅了!

如果一開始就緊張兮兮,認為孩子一放學就放任他們玩樂是浪費時間,硬要趕鴨子上架,他們是絕對進不了書房的;即使進了書房,玩心必定也是野火燃不盡,春風吹又生!因此,在孩子興頭稍減的時候,適時給予緩衝時間,就能加快他們收心、從容赴義的腳步。

讓孩子從平靜中再出發,是順利轉換情境與心境的要素。否則,未被滿足的心念將如同貪得無厭的猛獸,漫無止境的擴散,成為不可自拔的耽溺。

現在三個孩子最讓我寬慰之處,就是做功課的時間一到,便各自拖著書包回房,絕對不會戀棧任何的玩具、電腦、遊戲。當他們進入「閉關」狀態時,除了喝水、上洗手間、或是碰到不會寫的內容之外,都不會離開房間,直到完成所有功課,將一整落的學校作業外加媽媽出的練習題,放在桌上等我檢查完畢。

別讓耽溺成為孩子人生中的悲劇因子

耽溺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性格,一種無法有效控制自我的人生悲劇。

耽溺於糖果的孩子,頂多壞了一嘴的牙,長大後無法拒絕美食,頂多變成一個胖子。然而,無法克制口腹之欲雖然害不了人,卻會害了健康的身體,毀了美麗光彩的人生。耽溺於電玩的孩子闖不了大禍,頂多荒廢正業,但是將來也可能因為性格的擺布,導致走不出賭場,離不開聲色場所,沾染一身的酒色財氣。一個聰明絕頂的人最終成為悲劇人物,往往就是因為栽在這種性格上!他離成功很遠,離幸福更遠!

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如何「瞬間收心」,懂得操控自己的節奏。並非斷絕他們的物欲,而是讓孩子懂得在心花怒放之後,收斂狂奔的腳步,從公園大踏步走回家去!這個小腳步正是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一大步!

在孩子的心裡安裝一個定時器

我的孩子都沒有上安親班,常常有人問我要如何一次要盯三個孩子寫作業?事實上,我根本不用盯!老大進入中高年級之後,常常一進房門就是兩個多小時,不會發出半句怨言,低年級時我得隨侍在側的夢魘都已恍如隔世(參見《教養好好玩》p172);老二凱凱打從進小學的第一天起,就沒讓我陪寫過半個字,完全把我擋在門外;老三鈞鈞也開始有模有樣的學著哥哥們寫功課了。

讓我安心寬慰的倒不是耳根得以清靜,而是他們已經養成「閉關」的習慣,即使將來課業愈來愈繁重,我也不必過於擔心。

家裡的計時器因為電池用罄,已經荒廢一陣子了。說也奇怪,計時器怎麼從一個顯要角色變得可有可無呢?還記得孩子低年級時一放學,我就按下計時器,等待精準而公正的機器聲響起,讓孩子心服口服,瀟灑離去。如今,時鐘好像擺在孩子的心裡了,自制逐漸變成一種習慣,不必藉由外物提醒他們「該收心了」!

未來,希望我也能變成一個虛位老媽,不再需要補充嘮叨的電池,孩子們能在每一個環節做到「瞬間收心」。只要將計時器就內建在孩子的心裡,父母就能省下嘮叨的力氣。

野人文化
《幸福教養:讓孩子受用一輩子的關鍵幸福力》

(資料來源:野人文化 提供)

關於零用錢

開學五週了~~發現班上有零用錢的小朋友約占一半多

而也因為這樣    我開始聽到….

有人因為吃不到某人買的餅乾而來告狀

有人因為每節逛合作社而沒上廁所

有人看別人逛合作社也跟著逛…如果對方有買東西再順便跟老師告狀

有人很大方買小玩具.小文具送同儕

有人跟他人要錢

等等~~~層出不窮的問題

我想關於零用錢…"要不要給?""該怎麼給?"是很讓父母頭痛的

我也身為人母…也一直在深思中

不論給不給零用錢…我想分享的是<零用錢該不該給?該給多少,請和孩子商量;零用錢該怎麼使用,也請教育孩子>

找到幾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孩子的零用錢該怎麼給? 蕭碧華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id=557

零用錢給多少,和孩子商量

http://blog.roodo.com/affluence/archives/793180.html

 

親子共同討論零用錢的金額

http://www.epochtimes.com/b5/8/8/23/n2238153.htm

 

國語日報社網站—富小孩栽培手冊

http://www.mdnkids.com/book_rich/4.shtml

 

好文共賞~~如何幫孩子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童年必修的品格學分

近來網路上兩個女學生坐在博愛座上聊天,旁邊站著孕婦的照片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以及大學生不願意禮讓博愛座而動手打人的新聞,同時連續幾件的性侵案,法官皆以無法判斷幼童意願而輕判,這些案例都顯示出:如果缺乏「同理心」,我們的社會將容易充滿著衝突與暴力。
「同理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一種從小就需要培養的能力。當孩子學會同理心,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他的心會變得特別柔軟體貼,就像手上握著一把萬用鑰匙,讓他更容易的打開一扇扇人際互動的大門。

大人的行為是孩子的學習指標

再多的口頭訓誡,都不及爸媽以身示範同理行為來得有效。孩子跟在你身後,不論你讓座給老人或孕婦、或是幫問路的人指點迷津,透過你的示範和說明,孩子會觀察到你的一言一行,並從中學習到同理助人的行為。
在生活中,除了多與孩子練習覺察和同理別人的感受,爸媽應留意自己的教養方式,不要無意間打壓了孩子養成同理心的機會。

父母須釐清自己平常究竟傳遞什麼樣的價值給孩子?講求禮節的理由目的是什麼?自己對人是不是友善溫暖?是否常說「請、謝謝、對不起」?對孩子夠尊重嗎?或者總是用強烈負面的批評,把孩子想引起人們注意的誇張舉動,定義成不乖、很壞的性情?這些正是孩子在主動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中,覺察人我分際、判斷行為正當性的主要指標。
回應孩子情緒的態度,不要過與不及 .

能覺察對方的情緒是展現同理心的第一步。在溫暖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會因為擁有滿滿的愛,所以更能去同理別人也需要關懷的想法;但在獨裁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表達感受的機會通常會被嚴厲地打壓,比如哭泣時被爸媽斥責:「不許哭?有什麼好哭的?」這樣的孩子,對於自我情緒和感受的覺察力通常較低。一旦他將爸媽對情緒表現的「價值判斷」套用在別人身上,也就無法同理他人的感受。

過於嚴厲會造成反效果,但忽略的態度,對培養同理心也是有害的。有些爸媽因為本身不善表達或處理情緒,所以對孩子的情緒便假裝「視而不見」,讓孩子以為根本沒人在乎他;有些爸媽回應孩子情緒的態度則是「忽冷忽熱」,易讓孩子對自我情緒的表達產生懷疑。久而久之,孩子除了會隱藏自己的感受,缺乏表達情感的動機與信心,也會成為一個漠視別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的人。

莫以賄賂或強迫方式,讓孩子表現同理行為

有些爸媽會以獎品鼓勵孩子表現同理行為,但根據研究調查,一旦沒有獎品,孩子的同理行為便會消失無蹤。因為真正的同理心必須來自「感同身受」,它所激發的良善行為應是不求回報的。最好的作法是幫孩子把同理行為細膩地說出來,比如:「你真仔細!能看見他的手受傷了,幫他先把門打開。」再給孩子一個擁抱當作鼓勵。這樣一來,孩子便能從你的反應中學到,這樣的行為是好的、是被肯定的。

此外,有些爸媽因為愛面子,在不熟悉的朋友或長輩面前,會強迫孩子展現助人的行為。若孩子並未形成同理的感覺、爸媽又未加以說明,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同理的壓力;特別是天生氣質較內向害羞的孩子,面對不熟的人,他們會需要較多時間,才能順利展現同理的行為。
能夠被人理解的心情是幸福的;擁有同理能力的人則是快樂的!只要爸媽從滿足孩子的需求開始,營造愛與關懷的家庭氣氛,並且在生活中隨時引導孩子,他就能在被理解與接納的同時,獲得同理的能力,也能學會用柔軟的心來看待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人。當孩子能自動自發地去關懷與幫助別人時,別忘了給他一個肯定的微笑、一個愛的擁抱,讓同理心在小小的心中,穩穩地生根、長大!


本文摘錄自信誼學前教育雜誌

好文共賞~~我們在乎小孩會綁鞋帶嗎?

我們在乎小孩會綁鞋帶嗎?

2005.04.07  中國時報 元寶(寄自溫哥華)

————————————————————
住在加拿大的華裔媽媽聚在一起討論的,總是哪家補習班好?
何時開始學才藝等等,好像沒有人在乎孩子是否會自己繫鞋帶、扣扣子、拉拉鍊,
這和加拿大人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幼稚園放學了,偉偉又是最後出來的孩子,原因是他不會繫鞋帶,
他來自大陸的奶奶想要進去幫忙卻被老師制止,老師對奶奶說:「放心吧!偉偉做得到的,讓他自己來。」
果然費了很大的功夫及很長的時間,偉偉終於帶著微笑滿意地出來了。

為了室內清潔,學校希望每個學生一進門就換上父母準備的室內球鞋,
下課及放學再換上室外便鞋,這項新規定卻苦了許多華裔孩子。
我的女兒也不會繫鞋帶,我自以為聰明又好心的幫他選了自黏性的球鞋,卻從來沒想過教她如何繫鞋帶,
總覺得大了就會了,我也以為像他們這些五歲的孩子應該沒幾個會繫鞋帶,
沒想到有幾個加拿大孩子已繫得很好了。

我想起在書局看過教孩子繫鞋帶的書,當時還納悶覺得浪費錢,
以為沒幾個華裔父母會花錢買那種非知識性的書。
又想起當初幼稚園的說明會時,老師也只提醒父母希望在入學前教導孩子自己會扣扣子、拉拉鍊、繫鞋帶,
我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不只華裔留學生被批評為生活白痴,
只重視知識不注重生活教育的華裔媽媽,當然也會養出生活白痴的孩子。

常聽許多華裔媽媽聚在一起討論的是哪家補習班好或不好,
談孩子時只在乎課業及是否開始學才藝,沒有人在乎孩子是否會自己繫鞋帶、扣扣子、拉拉鍊。

當加拿大當地的孩子在草地上學騎腳踏車時,我們的孩子可能在家練琴或寫ㄅㄆㄇ;
當加拿大當地的孩子在草地上踢足球時,我們的孩子可能在各才藝教室趕場,
華裔媽媽總喜歡為孩子早做準備,還沒入學就先教會ABC、123,永遠趕在各年級學習課程的前頭。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老外卻相反,覺得這些知識孩子大了自然就學會了,
不需要趕在前頭,反倒是生活教育才須從小扎根。如果你也看過「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
你會發現那裡面每一條規則其實都是生活教育,都是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的人。

到加拿大已三年了,很驚訝我所遇到的加拿大孩子總是大方又有禮貌,很少看到父母大聲斥責孩子,
總是用堅定的語氣耐心地對孩子好好說,相反地也很汗顏地常看到華裔的孩子在麥當勞前哭鬧,
父母急起來口氣就不好,說的話更難聽,例如:「你再不乖我就把你從這丟出去!」等等。

一個不會尊重孩子的媽媽如何教出乖巧的孩子?行為乖張的小孩考第一名又如何呢?
太注重智育的結果,只會教出生活白痴的書呆子。

 

原文引自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bid=20&sID=390808&r=5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