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有一次有獎徵答~~~恭喜被抽中的小朋友
二忠獲本學期二年級閱讀量第一名喔~~
個人閱讀量得獎名單如下:
閱讀是人生樂事~~~讀進腦子裡的東西才是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喔^0^
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
部長致全國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全國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您們好:
100 學年度第1 學期即將結束,孩子期待的寒假就要到來。今年寒假包含農曆春節的9 天連續假期,也許您已問過孩子將做何規劃,也許您也正在為如何幫助孩子善用假期而傷神。為健全孩子的各項發展,此份關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也令人感佩。
學校教育有學期之分,但學習沒有假期之隔,尤其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更是一刻不容停歇,而且學習的層面可能更貼近生活與經驗。面對即將到來的寒假假期,清基
想藉此提出一些請託與呼籲,請家長們一起來為孩子不中斷的學習做些努力。
首先,懇請家長們特別關注孩子寒假期間的安全與健康。對於高中職及大專以上的大孩子,固然宜尊重他們的興趣與志向,由其自主安排參加社團活動、課輔、遊學、服務、登山旅遊或工讀的活動,惟仍請了解其規劃與動向,叮囑必要的安全意識和健康的維護。若有任何疑慮或需要,可與自己學校的學生事務處或教官室聯絡尋求協助;而若有身體不適,則應立即就醫,並避免參加團體活動、進出公共場所,做好自主健康管理。
至於國中小及幼稚園小朋友的家長,除注意上述安全與健康外,更要費心處理孩子安置與學習的問題。在此,
清基
想提出幾點建議:
一、建議您利用時間多陪孩子閱讀,不論是床邊說故事或一起閱讀,協助孩子愛上閱讀,必定是最值得的投資。同時,如能利用假期帶孩子上圖書館,讓孩子懂得運用圖書館資源,更能為孩子終身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除叮囑孩子生活起居正常、按時完成寒假作業,如果時間允許,建議親自帶領孩子參與各種學習體驗活動,如農漁村體驗、參觀各類型社教館所的展演活動、或鄉土文化巡禮等,以增進孩子多元探索機會。
三、寒假期間如能親自帶領孩子最佳,但如因工作關係必須安置孩子,則親人是較好選擇,如家中的長輩或親戚。否則安置的場所宜注意是否立案、服務人員是否合格、服務是否完善、環境是否安全?
四、春節期間、若有機會需帶領孩子返鄉祭祖、會見親朋好友時,建議您讓孩子體會傳統文化的溫馨氣氛,在闔家團圓中感受長輩的關懷,親朋的情誼,進而知所源來,而能感恩惜福。
五、為孩子在假期中安排技藝學習或活動,是許多家長的規劃,不過除了經濟的考量,也期望能多關注孩子的興趣。只有孩子感興趣的事,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最後,為鼓勵人人起而行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清基
懇請全國學生家長一起在生活中實踐學習密碼331:鼓勵每人每天至少運動30 分鐘、學習30 分鐘及日行一善,養成終身學習、規律運動及行善習慣,希望藉由鼓勵個人身心靈三方面自我修為,即透過終身運動促進健康、終身學習促進心理成長及終身反省達到靈性滿足,以培養學習型公民,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投資教育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增進孩子的安全、
健康的學習、成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而且沒有假期之別,期望大家一起
來關心我們的孩子。謹祝
龍年行大運
萬事如意
教育部長 敬上
中華民國100 年12 月29 日
有關101年春節及228連續假期彈性調整放假及補行上班上課案! |
一、依據宜蘭縣政府100年12月21日府教學字第1000196524號函辦理。 二、查春節彈性假期調整補行上班日為2月4日(星期六),前開日期適值寒假期間,尚無補行上課需求,惟學校相關兼任行政人員與職員等應於是日到校補行上班。 |
想要孩子每天都能夠念書的訣竅,就是要養成習慣。沒有孩子會覺得每天刷牙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只要讓孩子把念書當刷牙般養成習慣就好了。
訣竅就在於,不要限制孩子必須在特定時間內念書。很多人經常會對孩子說「晚上八點就要開始念書喔」,但卻很少人會強制孩子「晚上八點就要去刷牙喔」。大部分人的生活作息,應該是「吃完飯後,休息一下再去洗澡,睡前再去刷牙」。
早上的時間也是這樣,早上起床後到上學的這段時間,你是怎麼分配時間的。大部分的人是不是都起床、刷牙、換衣服、吃早餐,最後整理一下服裝儀容就去上學了呢。這個流程是很順暢的,相信沒有人還會在這個時候傷腦筋去想,「下一步要做什麼」或「幾點要開始整理一下服裝儀容」吧。
所以說,如果家長可以把念書的動作,放進孩子下課回家或吃完飯這段時間內,讓他們的生理時鐘習慣這個流程,那麼,只要時間一到,孩子就會自己自動自發地到書桌前報到。
孩子還是低年級生的話,剛開始,媽媽可以在孩子下課回家後,簡單地跟他打聲招呼,詢問他今天學校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後,就請他到書桌或餐桌前坐下,並開始念書,儘量讓這個流程持續一周以上。
孩子上了高年級後,媽媽可能會因工作的關係,無法很早就回家,或孩子下課後必須去補習或學才藝,這個時候,就可以活用吃完晚餐後的這段時間,讓孩子念書。比方說,家長可以在孩子吃完晚餐,幫忙整理完桌面後,請他們到餐桌前坐下,並一直念書念到去洗澡為止,讓他們習慣這樣的生活作息。
不需限制孩子在特定時間內念書,而將念書的動作,放進生活作息的某一個步驟中的做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媽媽的壓力比較不會太大。因為,媽媽每天要忙的家務很多,限制孩子在幾點到幾點之間要念書,無疑地也是限制自己必須在那段時間內一定要陪孩子念書。這樣硬性規定的做法,不僅媽媽會覺得壓力很大,而且有沒有辦法每天都做到也是個問題。
其實,媽媽只要多費點心引導孩子,他們總有一天會自己養成念書習慣的。媽媽們千萬別太心急,也不必擔心剛開始設定的目標是不是太低,重點在於,要讓孩子有目標達成的成就感,讓他知道媽媽也陪著自己在努力就可以了。
視 覺 | 觀看外在世界、認識空間、分辨顏色、追視物體 |
聽 覺 | 學習語言、認識音樂、會轉向音源、注意身旁各種聲音 |
嗅 覺 | 分辨不同的氣味、分辨氣味的來源 |
味 覺 | 以嘴巴來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溫度、質感 |
觸 覺 | 以肌膚去接收外在的資訊,例如:溫度、材質 |
前庭覺 | 主要掌管人體的平衡,負責處理身體移動、平衡、速度的感覺 |
本體覺 | 又稱為肌肉關節覺,主要與動作控制有關,例如:知道手上物品的重量、腳要抬多高才能跨過階梯 |
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school-age/article/1821
部長致全國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全國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您們好:
99學年度第2學期即將結束,孩子期待的暑假就要到來。也許您已問過孩子將做何規劃,也許您也正在為如何幫助孩子善用假期而傷神。「天下父母心」,此份關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也令人感佩。
學校教育有學期之分,但學習沒有假期之隔,尤其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更是一刻不容停歇,而且學習的層面可能更貼近生活與經驗。面對即將到來的暑假假期,清基 想藉此提出一些請託與呼籲,請家長們一起來為孩子不中斷的學習做些努力。
首先,懇請家長們特別關注孩子暑假期間的安全與健康。對於高中職及大專以上的大孩子,固然宜尊重他們的興趣與志向,由其自主安排參加社團活動、課輔、遊學、服務、登山旅遊或工讀的活動,惟仍請了解其規劃與動向,叮囑必要的安全意識和健康的維護。若有任何疑慮或需要,可與自己學校的學生事務處或教官室聯絡尋求協助;而若有身體不適,則應立即就醫,並避免參加團體活動、進出公共場所,做好自主健康管理。
至於國中小及幼稚園小朋友的家長,除注意上述安全與健康外,更要費心處理孩子安置與學習的問題。在此,清基 想提出幾點建議:
一、暑假期間如能親自帶領孩子最佳,但如因工作關係必須安置孩子,則親人是較好的選擇,如家中的長輩或親戚;如確須另行安置,則請留意安置的地點是否立案、服務人員是否合格、服務內容是否完善及場所是否安全等。
二、暑假作業以具啟發性、思考性、創造性、體驗性的作業或活動,代替抄寫或死背課業,亦避免使用坊間現成作業簿本,以達提升學習效果目的。
三、請叮囑孩子生活起居正常,按時完成暑假作業,並依學校規定返校。
四、請指導學生安排暑期休閒生活,並鼓勵孩子參與校內、外各種學習體驗或服務學習活動,如農漁村體驗、參觀各類型社教館所的藝文展演活動、或鄉土文化巡禮等,以增進其多元探索機會及體驗各類學習活動經驗。
五、請向學生宣導注意假期生活及活動安全,如果時間許可,請儘量利用時間陪伴子女,共同參與各項校內、外學習活動,增進親子感情。
六、建議利用時間多陪孩子閱讀,不論是床邊說故事或一起閱讀,協助孩子愛上閱讀,必定是最值得的投資。同時,如能利用假期帶孩子上圖書館,讓孩子懂得運用圖書館資源,更能為孩子終身的學習奠定基礎。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投資教育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增進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學習、成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而且沒有假期之別,期望大家一起來關心我們的孩子。謹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教育部長 敬上
中華民國100年6月13日
http://www.eces.ilc.edu.tw/school/web/index.php?dt=pub&pubid=665
採訪/
一九九二年有個驚人的發現:我們的體內有鏡像神經元。它們是由神經細胞構成的網路,隨著我們的運動神經運作,並且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它們會反映(或者說是模仿)我們看到的一切。
所以當我們觀賞芭蕾、美式足球或是看到有人在熱吻,鏡像神經元就會練習這個動作。這些鏡射動作儲存在我們的大腦裡,讓我們能夠準備好輕鬆地模仿看到的動作,所以即使是常常窩在沙發看電視的人,體內也有個運動員、搖滾明星或是熱情如火的情人正在摩拳擦掌!
這就是我們能夠很快學會技能的原因。但它是一把雙面刃,這表示孩子的大腦也會接收他們看到的一切,想要加以模仿,而造成難以預料的結果。
這個發現絕對會影響我們允許孩子看哪些電視與電玩,重要的是不讓孩子接觸媒體中的暴力行為和性暴力情節。然而,影響最大的是我們和孩子相處時的行為。
如果孩子總是看到我們暴躁易怒、自怨自艾、鬼鬼祟祟、偷搶拐騙、凶惡狠毒或是殘酷暴力的一面,他們也會變成那樣。
孩子的大腦不僅接收我們的動作,還包括了情緒和態度。許多男人都曾驚訝地發現,自己跟父親有相同的手勢、動作和表情,甚至會不經意說出爸爸以前說過的話或俗諺。
這並非基因遺傳,而是「鏡像學習」。基於這個理由,你應該多加留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為舉止。
孩子會學習你的態度
孩子不僅會學習你說的話,也會模仿你的態度。
我有一個朋友是越戰的退伍軍人,有一次開車載著他的小孩,在紅燈前停下來,坐在車後安全座椅上的四歲小孩突然對著正在過馬路的某個亞裔家庭脫口說出帶有種族歧視的言論!我的朋友聽出那是他自己說過的話,從孩子口中聽到這句醜惡而充滿誤解的話,讓他非常震驚。於是他找了一個停車位,把車停下來,告訴他的小孩很抱歉自己說過那種話,並希望孩子絕對不要再說出那句話。
孩子會學你如何去愛
孩子會觀察你的舉止,學習什麼是「愛」。他們喜歡看到爸爸對媽媽表達體貼、讚美、打情罵俏、互相擁抱或親吻。大多數的小孩看到父母擁抱時都會忍不住擠進去插一腳,因為他們喜歡沉浸在你們倆的感覺裡。當你們關上房門獨處時,他們甚至可以從中學習到愛的莊嚴與神祕。
尊重孩子的母親很重要,自我尊重也一樣重要。發生爭執時不要辱罵或污蔑對方,你的兒子不僅需要看到女性絕對不會受辱,也要看到男人不必藉由打人或罵人就能冷靜地解決紛爭──聆聽對方說話,表達自己的看法,並且確定對方可以理解。
孩子會學你如何表達情緒
男孩會藉由觀察他們的父親和其他男性來學習如何表達情緒。他們需要看到你表現出以下四種基本情感:
悲傷:有人過世或發生不如意的事時。
憤怒:發生不公平或不對的事時。
快樂:事情一帆風順時。
恐懼:遇到危險時。
爸爸在孩子面前必須非常注意自己的情緒表現,因為父母是孩子世界的支柱,他們不希望看到這兩根支柱垮掉。所以孩子除了需要了解我們何時會憤怒、恐懼、快樂或悲傷,也需要知道我們能夠處理這些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害怕,但是不要過度慌亂;可以氣憤,但是不要陷入危險;可以快樂,但是不要做蠢事;可以難過,但是不要沮喪或崩潰。
他們真的不希望看到我們失控,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流淚或是誠實表達憤怒和恐懼,他們就會受到觸動而窩心地伸出援手,因為他們隨時都充滿了這些情緒。
一旦男人覺得尷尬,通常會將它轉換成自己比較熟悉的「生氣」的情緒。當你的小男孩在購物中心走失或是青春期的兒子做了無謂的冒險,能夠說出「我很害怕」的父親比起那些大吼或摔門的父親會帶給孩子的影響更大。如果男人總是以生氣掩飾悲傷、害怕、甚至喜悅,小孩就會感到困惑。
當男孩試著結合內在的感受與外在的行為時,需要我們提供最佳示範。
別壓抑,盡量表達你的感覺
曾經發生一件讓我想哭的事,但是因為十二歲的兒子就在旁邊,所以一直忍著沒有哭出來。
當時我接到一通電話,得知某個好友已經癌症末期了。我震驚不已,強忍淚水地放下話筒。走進客廳時,我心想:「這樣好嗎?我希望兒子看到我這個樣子嗎?」答案是:「當然,讓他看到我這樣沒什麼不好。」
我請太太給我一個擁抱,然後就站在那裡抱著她啜泣。我感覺到兒子走過來,把手放在我的肩膀
──他在安慰我!最後我們三人站著抱在一起。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溫馨畫面。
也許看了我那樣的情緒表現之後,他會知道當他難過時也能流下傷心的淚水。我不希望當他遇到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哀傷時卻極力壓抑或是轉為怒不可遏,而我想他將來絕對不會變成這樣的人。
野人文化
《教出好兒子》
(資料來源:BabyHome 編輯 提供)
–>
早點吃藥,病早點好,對嗎?打點滴,病好得快?發高燒,應用退燒栓劑嗎?掌握兒童用藥4原則,家長放心、孩子不受罪。
在上個月的專欄中,我們學會了什麼樣的藥物及包裝適合兒童使用。這次我們來談談一些基本的兒童用藥原則。
原則1 藥物種類能少就少
不管中藥或西藥,任何一種藥都有副作用。如果藥物強調天然植物提煉,完全不提其副作用的部分,那就是一種欺騙行為。天然提煉不等於安全的代名詞,很多不好的東西也是天然植物提煉的,比如大麻。
大部分獨立包裝的西藥都很誠實的將副作用寫在藥品仿單上,萬一不幸發生了不良反應,就可以回溯是哪一種藥所引起的。然而,一種藥加上第二種藥會發生什麼事情,有時候就很難評估;如果再加上第三種、第四種、第五種,配合各式各樣不同的食物,說實在的,會迸出什麼不良的火花,恐怕神仙也難知道。況且許多藥物上市前僅針對成人進行臨床試驗,所以在兒童身上的副作用其實可能是未知的。
因此,若您的孩子看完病後,拿到紅白藍綠黃混在一起一大堆的藥,請算一下處方單上有幾種藥物:種類超過七、八種的處方,恐怕要考慮清楚是否給孩子服用。對於兒童用藥而言,「吃藥種類能少就少」!
原則2 大部分感冒藥可吃可不吃
我相信這個觀念與許多人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都以為「早點吃藥,病早點好」,其實未必盡然。兒童用藥最常開立的不外乎退燒藥、化痰藥、鼻涕藥、止瀉藥、脹氣藥等。孩子吃了這些藥物,病就會好嗎?不,絕對不是的。這些藥只是「症狀治療」,也就是「讓您的孩子在生病過程中舒服一點」,卻沒有殺菌的作用。
超過九○%的小兒急性感冒,都以病毒感染為主;而幾乎所有的病毒,醫學上都沒有特效藥可以對付(流感病毒除外),必須靠人體自然的抵抗力殺死它。感染不同種類的病毒,病程需要的時間不一樣,有些病毒需要兩天,有些則需要五天。如果感染這隻病毒需要五天才會痊癒,不管有吃藥或沒吃藥,都一樣會生病五天才能痊癒,吃藥並不會比較快好。「真的嗎?」您可能大吃一驚,是的,正是如此。
再次強調,吃感冒藥的功用,就是讓孩子在生病的過程中舒服一點。您可能曾經歷過發燒的孩子因為畏寒而哭鬧不休;痰太多咳嗽到生氣大哭;流鼻涕流得滿臉等。這些不舒服的症狀,都可以因為吃藥,多多少少得到改善。因此,如果症狀已經減輕很多,家長決定不需要再吃藥,也沒有關係。另外,如果孩子極度抗拒吃藥,每次餵藥都要哭鬧一、兩個小時,那麼「吃藥」這件事反而成為他最大的痛苦,在症狀輕微的前提下,就別再吃藥了。
然而有些用藥是不可以擅自停止的,比如抗生素、鼻噴劑或吸劑、免疫疾病用藥、代謝疾病用藥等。
原則3 不要隨便打點滴
我聽過太多位家長的請求:「吊個點滴讓孩子快點好。」我的答案常常是:「不好不好。」醫學上的共識很簡單,就是「藥能用吃的,就不要用注射的」。
靜脈注射點滴,通常只在非常時期,比如無法進食(腸胃道出血、阻塞)、脫水、休克、低血糖等,必須快速改善或急救的狀況。所以,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的孩子,絕對不需要打點滴。點滴液的成分,如果沒有加入其他藥物,基本上就是生理食鹽水與葡萄糖液。有人說:「是啊,醫生,裡面要加那個黃黃的營養針才有效!」那個黃黃的就只是維他命,如此還不如吞一顆小善存。
還有些家長要求在點滴裡加入退燒藥,這就回到我剛剛的原則:藥能用吃的,就不該用注射的。如果您知道每年都有人因為注射退燒藥而發生過敏性休克死亡,應該會和我一樣決定還是用吃藥的比較妥當。最後,如果您覺得打點滴之所以精神會變好,純粹是因為強迫臥床休息所導致。
原則4 不要經常塞肛門栓劑
肛門栓劑是一種變相的靜脈給藥,因為肛門的黏膜吸收好,藥物會很快進入血流到達全身,達到快速發揮療效的目的。
然而,台灣的兒童使用肛門栓劑是有些氾濫了,包括退燒栓劑、止吐栓劑、止喘栓劑等。這些在國外幾乎都沒有人使用,在台灣卻發揚光大的令人歎為觀止。
一般來說,栓劑只有孩子嘔吐不能吃藥的時候才使用。使用栓劑有兩個主要的缺點:肛門黏膜受損、孩子的心理傷害。因為藥物吸收得快,以退燒栓劑為例,使用栓劑退得快,燒起來更快,小孩因此常常畏寒發抖。這樣的用藥實在沒有達到我們「讓孩子在生病過程中舒服一點」的目的,反而徒增痛苦。因此大部分的兒科專家都建議:藥物還是口服最安全,肛門栓劑並非不能使用,但少用為妙。
哪些藥物不可擅自停止?
使用抗生素、鼻噴劑或吸劑……等藥物,是不可以擅自停止的。如果家長不確定藥物是否能擅自停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詢問處方的醫師:「這些藥一定要吃完嗎?」相信醫師會給您正確的答覆。
採訪/
圖片/達志影像‧詹雅涵提供
「你快樂嗎?我很快樂!」耳邊傳來庾澄慶演唱的《快樂頌》,腦海中卻對現代兒童的快樂指數打了問號。其實,想讓孩子快樂成長,除了減輕課業壓力、引導抒解情緒之外,還可以從「飲食」著手,讓孩子吃出健康、吃出好心情!
當孩子從幼稚園邁入小學,爸爸媽媽開心記錄寶貝迎向人生新階段!然而,當書包變重了、考試變多了、課業變難了,孩子臉上的笑容似乎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減少,看在爸媽的眼裡覺得好心疼,恨不得自己能幫孩子念書、幫孩子考試,減輕孩子的壓力。
其實,抒解壓力,不只是「精神」層面,也可以從「飲食」著手。台北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就曾在接受《健康兩點靈》雜誌訪問時指出,有些食物可以吃出快樂、幫助減壓,因為這些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吃下去以後,的確能夠讓人精神振奮、神經鬆弛、釋放壓力、心情放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師詹雅涵,在接受本刊專訪時,進一步針對兒童如何吃出快樂,推薦了10大類食物,將蔬果類依顏色分類,讓爸媽在挑選健康食物時更好記;其他如奶類、海鮮類、豆蛋肉類、全穀類、堅果類缺一不可;也呼籲爸媽別忘了提醒小朋友多喝水,活化腦細胞,快樂自然跟著來。
1.奶類
主要食物:牛奶、起司、奶酪、優格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2份(240㏄為1份,480㏄為2份)
奶類富含色胺酸、鈣質及維生素B群,能增加血清素分泌,緩解情緒,所以當人睡不好時,喝杯牛奶,心情會舒暢,較好入眠。如果平常多吃乳製品,例如牛奶、起司、小魚乾等,心情會愉快。提醒爸媽,不要給小朋友挑選調味乳,因為調味乳額外添加精緻糖,容易讓小朋友疲倦。
2.海鮮類
主要食物:深海魚、蝦、蟹、蚌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份(約女性三根指頭大小)
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肪較柔軟,使細胞彈性好,包括了EPA、DHA,其中EPA對改善憂鬱症有效,因其對神經系統有助益,影響腦神經傳導,可以增加血清素分泌。而帶殼的蝦、蟹或蚌,含有豐富的鋅、硒等礦物質,也是很好的快樂食物!
3.蛋豆肉類
主要食物:蛋、豆腐、雞、豬、羊、牛肉之瘦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2~3份(蛋1顆為1份,半盒豆腐為1份,女性三根指頭大小的瘦肉為1份)
這類食物含有豐富蛋白質,色胺酸含量多,可促進血清素生成,解除腦海中的憂慮,快樂指數相對提升;此外,鈣、鎂及維生素B的成分也高,可改善因壓力引起的肌肉緊繃。不過,提醒爸爸媽媽,要幫孩子挑瘦肉為佳,因為肥肉脂肪多,多吃會讓血中膽固醇上升。
4.全穀類
主要食物:燕麥、糙米、胚芽、十榖米、紅豆、綠豆、地瓜、南瓜、山藥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碗以上
全穀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群、鎂、錳,其中,碳水化合物含多醣素,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使血糖、胰島素趨於穩定,讓情緒得以安定。建議爸媽,早餐不妨給小朋友吃燕麥片、五穀雜糧麵包或全麥麵包,讓血糖會慢慢上升、血清濃度增加,一早就有好心情。也提醒爸媽,白米飯不屬於全穀類唷!
5.堅果類
主要食物:核桃、開心果、杏仁、花生、瓜子、芝麻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份(手抓一把為1份)
堅果類食物含有維生素E、鎂、錳、銅、磷……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增加血清素分泌;不過,給小朋友吃堅果類時「天然耶尚好」!不要為了好吃或變化口味,就給他們海苔、蜜汁、抹茶等口味,建議以原味為主,且盡量每天吃不同的堅果類。
6.白色蔬果
主要食物:香蕉、竹筍、牛蒡、白蘿蔔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香蕉是白色水果?因為香蕉的食用部位是「果肉」,果皮雖是黃色,但果肉是白色的,因此被歸類在白色水果。香蕉的「色胺酸」含量豐富,色胺酸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緊張,具有安撫神經作用,又容易入口,很適合小朋友吃。其他像是竹筍、牛蒡,則是纖維豐富,可以減緩緊張所引起的腸胃道不適。
7.綠色蔬果
主要食物:青江菜、油菜、奇異果、美濃瓜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綠色蔬果富含維生素B群,葉酸多,是安定神經很重要的元素,當小朋友的葉酸攝取不足,容易引起焦慮、健忘等症狀。況且,綠色蔬菜還含有很多鈣、鎂,可以讓人神經鬆弛,較不緊張、心情舒暢。一般而言,生食效果較佳,若煮成熟食,小朋友每餐也要吃半碗以上。
8.橙黃色蔬果
主要食物:柑橘、鳳梨、黃椒、紅蘿蔔、木瓜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人壓力大時會分泌腎上腺素,而維生素C是製造腎上腺素的成分之一,故需求量上升,尤其緊張時會冒汗、水分流失增加,平時多吃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柑橘、柳丁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而且,柑橘、木瓜等橙黃色蔬果,富含維生素A、C,具有抗氧化作用,對小朋友的健康有益。
9.紅紫色蔬果
主要食物:草莓、蔓越莓、櫻桃、紅椒、紅西瓜、藍莓、茄子、葡萄、海帶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紅紫色蔬果含植物性化學物質,可抗發炎、抗氧化,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質都很豐富,小朋友吃了會開心!若小朋友不敢吃生菜沙拉,可加葡萄乾增加香氣。提醒爸媽,五種顏色的蔬果可各挑一份給小朋友吃,才能達到天天共五份五色蔬果,為小朋友的健康加分。
10.水
主要食物:水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000~2000㏄
水可以活化腦細胞,因此,人體缺水時,會容易疲倦、甚至覺得頭痛。冬季天冷,小孩較少外出運動,比較不易覺得渴,相對較常忘記喝水,爸爸媽媽要幫孩子準備水壺,提醒孩子下課時補充水分。
番外篇
.吃巧克力會覺得開心,是真的嗎?
功克力有植物化學物質,抗氧化作用高,加上滋味甜甜的,深受小朋友喜愛,適度吃顆巧克力可以反射大腦神經,產生愉悅的感覺,心情變好,念起書來也覺得開心。但營養師詹雅涵提醒爸媽,給小朋友吃巧克力時要盡可能選「黑巧克力」,但怕孩子覺得濃度太高會苦,起碼也要50%以上。另一要點是「原味最好」,牛奶巧克力加了糖,或含咖啡因,反而會讓小朋友焦慮躁動。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40公克以下
諮詢專家
詹雅涵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師
轉載自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recipe/article/4441
許多青少年自認為長大了,特不喜歡父母管束,卻常連些日常小事都做不好,需要父母幫忙善後。父母幫忙孩子的界限在哪裡,如何幫,孩子才能學會負責?
請問楊老師:我兒子國二了,總是粗心大意、丟三落四,考試要用2B鉛筆,他忘記帶;寫作文要用黑筆,結果他帶2B鉛筆。我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我希望他是為自己讀書,但他什麼都心不在焉,每天渾渾噩噩的,我該怎麼幫他呢?
粗心大意、丟三落四跟心不在焉、渾渾噩噩是不同層次,但可能有關,我們先釐清這兩者,再談如何處理。
心不在焉、渾渾噩噩的孩子既無目標也沒動力,因為讀書不是他自己要的,自然不想花精力,這牽涉到比較深層的態度。至於粗心大意、丟三落四,可能是缺乏動力的表象,也可能只是孩子的天生特質,與動力無關。譬如有種孩子,在準備2B鉛筆的過程中,突然看到有包餅乾,打開來吃,就忘了2B鉛筆這件事,他的丟三落四是因為注意力分散度較高。第二個層次較技巧性,比較容易解決。所以我們先從技巧性問題來談。
一般而言,丟三落四、粗心大意會隨著年齡增長、功能成熟,而有改善,但改善程度如何,還要看小學階段父母是否教養得當。換言之,在十二歲前,許多自理能力都應變成習慣,粗心大意只是偶爾發生的小插曲。但如果到了青春期,丟三落四的情況還和小時候沒兩樣,父母可能已經錯過建立這項能力的黃金階段。不過,儘管到了青春期有些教養事倍功半,對於有嚴重後果的行為,父母仍然要設法以不同於國小階段的方式,來幫助孩子。
孩子小學時,父母就像一個教練,要幫助孩子看到他的問題卡在哪裡,和孩子一起找到方法,透過練習讓孩子內化成習慣。到國中還這樣粗心大意,你若像小時候一樣耳提面命,想用一整套系統方法來幫他建立良好習慣,青少年肯定抗拒。
那麼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以下提供六招幫助青少年學會為自己負責:
第一招 表達同理心
很多父母會說,「你看吧,我早就告訴你,要準備好的。」這種話只會產生負作用,絕不會讓他更好。孩子感受不到關心,反而會認為你就是覺得他不好。這不是父母的本意,卻是許多孩子真實的感受。
如果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懊惱,父母最好順勢而為,表達同理心,「忘了帶2B鉛筆,以致該有的分數都沒了,你一定覺得很懊惱」。先說同理的話,讓他知道你了解他的心情,而且因為沒被指責,孩子不用費力氣去防衛抗拒,反倒能好好面對問題。放下情緒重擔,才有動力去解決問題。
第二招 抽絲剝繭、找出環節
表達跟孩子有同感,讓親子找到一個共識點,「我看你也覺得可惜,媽媽真的很好奇,你知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如果說,「我明明記得準備好了,第二天卻發現2B鉛筆不在書包裡」,那表示他有動力,但習慣不佳,在準備過程中錯失了某個環節。
「看得出來,你也不想忘記」,當青少年願意面對自己的問題時,記得先肯定他改善的意願,再陪伴他回頭想想。透過他的描述來找到問題點,引導他、和他一起探討解決方法。例如:確定孩子是否常說「等一下」,重要事情留到最後,匆忙間就給忘了;或者是孩子常在準備的過程中被別的事情吸引或打斷,以致功虧一簣。前者需要建立「輕重緩急」的概念,建立優先處理重要事情的習慣;後者則應練習完成所有程序才可以結束一件事情。
第三招 建立檢查表
建立檢查表,就像公司有SOP(標準作業流程)一樣。到了青春期,生活裡的瑣事,儘可能隨他去,但如果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不容任何閃失,就需要和孩子討論,一起建立SOP。小事不管,孩子比較可能接受父母在重大事情上,扮演品管的角色,幫忙檢核。此外,檢核一定要開誠布公,不要偷偷摸摸。因為如果孩子已經準備了,私下檢查表示你不信任他;如果他沒準備好,偷偷摸摸也無濟於事。
最重要的是,不要存幸災樂禍的心態。這是父母最容易掉入的陷阱,那是人性,人總是忍不住要證明自己比較厲害。尤其當父母非常辛苦,而讓父母樂在其中的一大報酬就來自於:很長一段時間,你都是比較厲害的那個人。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很行對孩子確實有好處,唯有如此你才能把他照顧得很好。可是,當孩子長大,尤其國中這個階段,如果父母沒有覺察,很容易一方面要孩子獨立;另一方面又不自覺的做些不鼓勵他獨立的事情,讓他最後還是要靠父母。
第四招 釐清大小事
建立良好的習慣的確是件重要的事情,再錯過青春期就會進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高難度階段。到了青春期,父母必得學會放下小事,專注處理大事。青春期的孩子自認為已經長大,若父母連小事都盯,他會覺得自己好像很蠢。為了證明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差,他就會抵制、反抗,要不就故意放棄,好讓父母生氣。
培養孩子責任感或自主性,基本的原則就是善用自然或合理後果。忘了帶便當就得挨餓,這是自然後果;忘記帶便當盒回家來,因為媽媽沒有責任洗一個臭掉的便當,孩子就得自己處理廚餘、自己洗,這叫合理的後果。又例如,孩子忘了帶2B鉛筆,如果是小考,即使會得零分,也絕對不要幫他送,這是訓練孩子的最好時機。但如果是非常重要的考試,例如代價太大的基測、學測,無論如何當然還是要幫他送。不過,天生特質容易丟三落四的孩子,需要陪伴、訓練的時間也比較長。訓練不是一路指責,而是帶著孩子建立SOP,適度的提醒、執行自然或合理的後果,等孩子的能力逐漸成熟了,就可以將提醒的責任交給他自己。
父母都知道要讓孩子自己過馬路,必得配合能力的訓練,慢慢放手。負責任的態度也一樣,孩子丟三落四,父母不花心思訓練修補,卻期待孩子進入青春期就自然學會,這不可能;放棄孩子,要他獨自承擔後果,是「不教而殺謂之虐」,說不過去。
第五招 少說多行動
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很重要的就是要「少說多行動」。面對孩子丟三落四,有的父母很習慣一邊罵、一邊幫他扛責任,這叫「說得多、行動得少」。最常見的場景就是,你一邊檢查一邊罵孩子,一邊又幫他把2B鉛筆放進去,這種嘮叨不停,卻無法確實行動要求孩子負起責任的做法,只會讓孩子更沒有行為能力。
告訴孩子「時間到了,走,我陪你去準備」,接下來要學習「觀其行,不要聽其言、察其色」;只要孩子確實跟著你的腳步走,他臉色難看或碎碎唸,都不要理他。這個過程父母必須學會,只要跟目標無關的,統統不要聽、不要看。雖然他可能反抗,表現不以為然,但父母只要鎖定重要關卡盯他,避免節外生枝,孩子慢慢的就能體會父母的用心,態度也會逐漸改善。
第六招 維護孩子的自信
即使教養的方法對了,父母仍需了解,天生特質容易丟三落四的孩子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發展成熟。這期間,他們很容易受到師長的指責、同學的嘲弄,父母除了幫助他改善之外,還要支持孩子,讓他保有自信自尊。尤其對青少年,你要把眼光聚焦在他是不是努力、有沒有進步,而不是只看結果。如果你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孩子就會對自己有信心,而一個有自信的孩子才會想要變更好。
要教出負責任的青少年,父母要做到小事讓他自己面對後果,至於孩子還沒有能力承擔後果的大事,就要當教練帶領他,把他的能力培育出來。一旦孩子長大成熟,父母就可以轉型變成顧問,只在重要的點跳出來提醒他,而青春期,就是父母從教練轉成顧問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