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聰明的時間教養 從速度到態度

聰明的時間教養 從速度到態度

 

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時間管理是可以學習的嗎?在這忙碌的時代裡,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管理工具,而是新的時間教養觀念。

 

「我遇到很多媽媽,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盯著孩子寫作業,到十一點孩子功課還沒寫完,媽媽就崩潰了……」坐在笛飛兒EQ教室裡,講師楊鈺瑩談起這些年來,她所觀察到的父母處境。

現在的爸媽一方面要搞定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的孩子,一方面還要對抗無所不在的手機、電視、電玩、網路……蠶食鯨吞孩子的注意力與時間。面對雙重壓力的父母,除了整天盯緊孩子進度、嘮叨、提醒外,幾乎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時間管理是可以學習的嗎?愈來愈多專家指出,在這忙碌的時代裡,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管理工具,而是新的時間教養觀念。

 

忙碌時代,時間教養3大目標:

目標1.過去的時間管理是為了「更快」,現在是為了「更幸福」

《親子天下》曾進行網路調查發現,父母親最常對孩子說的話包括:「趕快寫功課」、「趕快洗澡」、「趕快睡覺」……總之,就是「趕快!」

 

然而,做好時間管理,不只是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而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實現人生的夢想。《最後的演講》一書作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在他生前的一場演講中提到:「管理時間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好的結果。」

 

從德國時間管理大師羅塔爾.賽維特(Lothar  Seiwert),到美國成功學大師柯維(Stephen R. Covey)都指出,傳統的時間管理,追求速度、效率,卻往往讓人陷入與時間賽跑的惡性循環。過去的時間管理,教人運用各種管理工具,花十二小時的時間,做二十四小時的事,效率提高了,但人生的幸福感卻沒有提高。在速度愈來愈快的時代,時間管理不再是與時間競賽,而是找到個人生命的平衡點。在健康的身體、成功的事業(學業)、愉悅的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意義上,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也因此,心理師王意中提醒:「很多父母教孩子時間管理,都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有更多時間念書、準備更多考試,為的都是提高讀書效率。如果這樣一直下去,孩子的成長就會偏差。」

 

目標2.過去的時間管理是要完成「to do list」,現在是要實現「to be list

要抒解時間不夠用的壓力,關鍵字,不是「更快」或更有「效率」,而是用「合適」的速度,做「重要」的事。目標不再只是把「to do list」(待做事項清單)完成,而是把「to be list」(自我實現清單)實踐。也因此,關於時間的教養,不是速度的練習,而是人生態度的建立。這種態度,來自於能夠發覺內心真正感覺重要的事情,並學習把時間、專注力投注在這些重要的事情上,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這也就是成功學大師柯維所說的:「找到心中的羅盤。」

 

楊鈺瑩提醒父母,在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自我探索、自我認識的時間。因為時間管理是為了要達成目標,而目標的設定就會牽涉到:「我是誰?」「我要實現什麼目標?」「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興趣的事情,就會願意為自己設定目標,會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努力完成。在這種狀況下,時間管理能力自然會好。

 

此外,還要給孩子時間犯錯,因為在犯錯過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開始會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也就慢慢能抓準在真實世界裡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包括摸索、犯錯、解決問題的時間都會思考進去。

 

目標3.過去教孩子管理時間的重點是「數字」,現在的重點是「自我」

時間管理大師賽維特指出:「好的時間管理,其實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配合孩子身心發展狀況、大腦發育成熟度,一步步累積,無法速成。父母需要有合理的期待與適度的放手,例如,不該強求學齡前的孩子,完全配合大人的行程,因為這段期間,他們的能力有其限制。也不需再為青春期的孩子事事提醒,因為他們需要開始鍛鍊自己規劃未來的能力。

 

楊鈺瑩提醒爸媽,時間管理是一個很深的綜合能力,必須建立在很多基礎能力上,包括:孩子自我監控的能力、目標設定、自我認識、內在動力、自我要求……這些能力都有了之後,才會有後面這塊時間管理能力。

 

要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最需要的就是給孩子「時間」:給他時間長大、給他時間探索自我、給他時間找到人生目標、進而找到內在的動力,這過程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對話,當然,還有父母的──時間。

轉載自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bring-up/article/6258

好文共賞~~~孩子是「小暴龍」,爸媽沒法度?

家有脾氣不好的「小暴龍」,是許多父母頭痛的事,
到底該如何教,才能讓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教6歲的嘟嘟寫功課一直是媽媽很頭痛的事情,每次要嘟嘟專心寫功課,不要邊寫邊玩,或是邊看其他課外書,嘟嘟總愛討價還價,或是以大力翻課本、用力放置桌上的鉛筆盒等大動作來表示心中的不滿,讓媽媽傷透腦筋。

孩子3歲後開始進入反抗期,常用「不」來表現獨立性,然而,不理性的情緒反應,將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父母該如何讓孩子學會理性的處理情緒?

親子專家吳娟瑜表示,3到7、8歲的孩子多少都有反抗的情況。8歲以前,孩子的腦部結構還未發展完全,因此不是很能控制脾氣,大人要多體諒,要有耐心。根據她多年經驗,與其要孩子學習理性處理情緒,倒不如在孩子不理性時,透過一些小技巧來幫助孩子宣洩情緒。

孩子老是情緒失控 也許是模仿家長行為

吳娟瑜表示,孩子容易發脾氣主要分成生理和心理因素。

沒吃飽、吃太多的甜食、沒睡飽、作息時間沒有安排得當,像是運動時間太少或休息時間不夠、天氣太熱等生理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亂發脾氣。

若是心理因素導致孩子亂發脾氣,那麼大人要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要負很大責任。吳娟瑜表示,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大人情緒表情,若父母總是和顏悅色、說話輕巧,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情緒失控的情況自然較少。舉例來說,曾有一位媽媽向她抱怨6歲的孩子太愛發脾氣,就在這位媽媽說話的同時,吳娟瑜發現孩子的表情簡直就和媽媽一模一樣。「如果大人眼露兇光、說話聲音大得驚天動地,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因此,即使孩子做錯事,父母也別急著橫眉豎目地糾正孩子,而是心平氣和,說話聲音沉穩,避免孩子有樣學樣。此外,孩子會有防衛心理,一旦發現大人露出極不悅的表情,會設想自己待會就要挨罵而有所防衛,發脾氣就是其中一種。

接納孩子情緒 教導正確表達方式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周育如表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語彙,因為當孩子不懂得用「我很生氣」、「我很傷心」等語彙時,可能會用哭鬧、打人這些肢體行為表達不滿,偏偏多數父母都只看到孩子壞脾氣這個結果,而沒想到也許是自己沒有教導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

當孩子發脾氣時,周育如建議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生氣」、「換作是我,我也很生氣(或傷心),你會這樣,爸媽可以理解」,讓孩子的情緒先被接納,並學習用說的,例如「我很生氣」這類語言來表達當下的感覺,而不是以大吼大叫,甚至摔東西等不當肢體動作來宣洩。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做父母的願意接受孩子各種負面情緒,但外人可能無法接受。

周育如說,每個人宣洩情緒方法不一,有人喜歡寫下文字,自己和自己對話;有人喜歡和寵物玩;有人喜歡玩玩具。爸媽可從旁協助,幫孩子找出最適合、最有效調解負面情緒的正面方法。

透過自我實踐 處理不理性的情緒反應

除了教導孩子以正確的方式宣洩情緒外,台北市龍安國小老師王淑麗也在任教過程中,發展出一套改善孩子壞脾氣的方法。

王淑麗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未經雕琢的鑽石,需要一段時間的雕琢才能發亮。憑著這樣的信念,開始在班上實施「千面鑽石」計畫,要求每個小朋友訂出一個品格上的大目標,然後把大目標切分為各種小目標,每天執行。

王淑麗指出,很多小朋友訂定的目標其實是家長幫忙想的,也發現困擾家長的問題,多半和孩子非理性的情緒反應有關,因此常會幫孩子定下不要亂發脾氣、對人說話要和氣、能聽爸媽的話、不要頂撞父母等目標。

藉由訂定計畫,讓孩子知道自己有情緒容易失控的問題,再藉著後天導引,學習如何克制自己不要亂發脾氣。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自律,需要大人幫忙引導,扮演他律的角色,幫忙孩子達成目標。一旦達到目標,小朋友也會有所成就感,感覺自己很棒!計畫結束後還會有成果發表頒獎典禮,請校長來頒獎,讓小朋友深深感到被重視。

千面鑽石計畫很受家長好評,很多家長說,孩子通常不聽爸媽的話,但是透過這種外部審核方式,孩子接受度比較高,也較能記住自己要加強的面向。【更多精彩完整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1年3月號http://jtfhealth.pixnet.net/blog

 

http://tw.news.yahoo.com/%E5%AD%A9%E5%AD%90%E6%98%AF-%E5%B0%8F%E6%9A%B4%E9%BE%8D-%E7%88%B8%E5%AA%BD%E6%B2%92%E6%B3%95%E5%BA%A6-145902507.html

 

好文共賞~~~具體的讚美激出孩子絕活

洪蘭:具體的讚美激出孩子絕活

 

 孩子需要被鼓勵,但大人更需要學習如何鼓勵孩子。洪蘭認為鼓勵孩子應聚焦在「孩子的具體行為」,透過具體的讚美,讓孩子有轉變的動機。 今天學校發考卷,孩子考了一百分興高采烈跑回家,你會怎麼對他說呢? 「班上還有幾個一百分?」、「是不是這次考卷出的比較簡單嗎?」不久前,洪蘭教授在石牌捷運站附近親身聽到一位媽媽和小孩這樣對話。

她在二月一日台北市高國中校長會議上,對著一群校長演講時,和現場校長分享這段經驗,引得校長們哄堂大笑。 孩子需要被鼓勵,但大人更需要學習如何鼓勵孩子。家長常常忘記在該鼓勵的時候適當鼓勵,除此之外,洪蘭更舉出具體實驗結果提醒大家:空泛的鼓勵,譬如「好漂亮」、「很聰明」,跟孩子的行為沒有直接關聯。孩子無法建立起行為的動機,反而會因為害怕犯錯而有所顧忌。

洪蘭認為鼓勵孩子應聚焦在「孩子的具體行為」,透過具體的讚美,讓孩子有轉變的動機。洪蘭以美國的奧運金牌體操選手巴特康納(Bart Conner)的故事為例,他童年在學校時並不是風雲人物,功課普普,比不上會讀書的同學,想耍寶吸引他人目光,又耍不贏搞怪的同學,直到有天在家裏和哥哥玩耍時,他突然發現一件同學都不會只有他會的事情:倒立用兩隻手走路。 一天在學校走廊上,巴特康納看到他喜歡的女同學經過,決定施展絕活,頭下腳上的「走」過那女生面前,沒想到才「走」沒兩步就累了,為了不在喜歡的女生面前跌跤,他只好硬著頭「走」過整條走廊。這一幕被學校的體育老師看見,鼓勵他說:「你手勁很夠喔,要不要參加體操隊呀?」就這樣巴特康納開啟了他的體操之路。

 「孩子怎麼會說不聽、教不會呢,他只是行為不符合大人的預期罷了」,洪蘭快言快語的說:「『後段班』的觀念尤其可惡!」他曾看過一所學校的班級裡日光燈都壞了,學生成天在灰暗的空間裡上課,去問學校的老師,老師竟然回說:「這些都是後段班的學生啦,他們又不會讀書,沒必要修理電燈啦!」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洪蘭說這並不是空泛的說法,而是有科學根據,後天的經驗不同,腦神經迴路就會有所改變,證明大腦是可以改變的。

 

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family/relationship/article/6097

好文共賞~~~孩子考好了,不獎勵

孩子考好了,不獎勵

 

洪蘭教授的共鳴

.人是終身學習的

人有失常,馬有失蹄,考不好不代表程度不好,它只代表那一天在當時的表現不好而已,它更不代表這孩子以後會沒有成就,因為人是終身學習的,決定人是否成功的是他的毅力,而這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我們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面鼓勵圓圓,但只給她精神鼓勵,幾乎沒動用過物質獎勵。在學習上更是執行「不獎勵」政策。

 

我在第二篇文章(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裡講到,我們給圓圓的獎勵就是經常在一個小本子上記下她值得表揚的事情,畫朵小紅花。即使這樣的「畫餅充飢」,也沒拿它用作學習方面的激勵,小本子中沒有一朵小紅花是因為考試成績好得到的。

 

考好不獎勵,考壞不批評

採取「考好了不獎勵」的政策,當然也有「考壞了不批評」的政策配套。就是說,在我們家,她考好考壞都是正常的,不會因為她考好了我們就興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氣失望,相關的獎懲當然更沒有。

 

並非我們內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學習成績,作為父母,我們也強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學習成績,但這種願望一直是鎖在心裡,把其轉化到日常細節的處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經常表露在言語和表情上。家長們也許擔心不在學習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會不好好學習,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就當下的社會生活來說,考試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孩子周圍根本不缺少「分數場」。從一上學開始,孩子就知道好成績非常重要。家長什麼都不用說,孩子也會盡力去拿好成績。縱使家長沒有獎勵,好成績本身也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快樂,已足以形成激勵作用。

 

家長在成績上的淡然,恰是對社會、學校過度渲染成績現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實的學習心態中,防止他在學習中壓力過大或變得虛浮起來。我們認為,家長不渲染考試,不強化分數,會讓孩子在考試方面心理一直比較坦然,使他的學習注意力不被分散,學習中沒有壓力,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從長遠來看更能促進他的學習進步。

 

圓圓的學習成績基本上一直令我們滿意,每到學期末我們翻看她的成績冊時,總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們可能會帶她去買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只是因為這衣服好看,並且此時應該給她買一件了,我們絕不把她的考試成績和這件衣服聯繫起來。考試成績本身就是獎勵,父母合上成績冊時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悅,就已經足夠激勵孩子再接再厲了。

 

一位媽媽告訴我,她用了很多辦法來激勵孩子。孩子考好了帶他去遊樂場,買名牌運動鞋,吃西餐,甚至許諾說如果考到某個程度就帶他出國旅遊。可每種辦法只能用一兩次,然後就沒效了,所以孩子的學習一直沒什麼起色。這位母親似乎用了很多辦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實只有一種,那就是物質刺激,區別只是獎品不同。

 

人對獎品的熱愛程度取決於他在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從物質貧困年代走來的家長們常有的想法就是物質刺激,這是供應短缺時代遺留的觀念。

 

就現在的孩子們來說,在物質方面並沒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質獎勵並不能真正刺激他們的熱情。即使物質獎勵能帶來一些動力,也是階段性的,持續不了多長時間,而學習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態度。

 

物質獎勵的副作用

物質獎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卻會產生不少的副作用。

一、它轉移了孩子的學習目的

一個孩子如果為了一雙溜冰鞋而去學習,他在學習上就開始變得功利了。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取得好成績,可一旦得到了這雙鞋,對學習就會懈怠。庸俗獎勵只能帶來庸俗動機,它使孩子不能夠專注於學習本身,把獎品當作目的,卻把學習當作一個手段,真正的目標丟失了。

 

二、它破壞了孩子實事求是的學習精神

學習最需要的是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和踏實的學習態度,這是保持好成績的根本動力和根本方法。把獎勵當作學習的誘餌提出來,是一種成人要求兒童以成績回報自己的行賄手段。它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有虔誠之心,卻把心思用在如何換取獎品、如何討家長歡心上。這讓孩子的心總是懸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虛榮浮躁,學習上很難有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的狀態。

 

三、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對立情緒

任何考試都有變數,誰也不能保證在每一次考試中都取得好成績。如果一個孩子很早就想得到一雙溜冰鞋,家長說只要考試能進班上前十名就買給他。結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長就說等到下次考試進了前十名再買。家長認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繼續努力。孩子由於和家長有言在先,也會答應下次爭取進前十名,但他心裡會不由自主地對下次考試憂心忡忡。他下次進入了前十名,會有暫時的愉快,但過不了多久,家長一定會在新一輪考試中提出新的條件。每一次考試都是個關卡,需要他去跨越,一旦做得不理想,他就會有挫敗感。不知不覺,他變得反感學習、憎恨考試了。

 

在孩子的學習上使用激勵手段,一定要考慮方式和學習之間的內在關係,不要讓這兩者形成衝突。同樣是買溜冰鞋,如果換個做法,則效果會好得多。家長如果在孩子考試前就知道他想得到一雙溜冰鞋,並且準備買給他的話,最好在考試前什麼也不說,也不對孩子提任何名次要求。當孩子拿回第十二名這個成績時,讚賞地對孩子說:不錯,都快進入前十名了。然後轉移話題,問他是不是想買溜冰鞋,正好放假有時間去玩了。

 

這樣就把考了第十二名這個「劣勢」說成一個優勢(「快進前十名了」),後面又緊跟了去買溜冰鞋這件讓孩子期待的事——考試成績和買溜冰鞋這兩件事就沒有一點衝突,孩子在這兩件事間建立了良好的條件反射,想到「學習」時會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

 

無論家長心裡想什麼,你給孩子的感覺一定要讓他覺得簡單愉快。給他溜冰鞋,並不是因為他進入了前十名,只是因為他喜歡溜冰運動;給他三百元,並不是因為他數學得了一百分,只是因為他想去買周杰倫新出的CD——不要無故拒絕也不要隨意獎勵,尤其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附加任何和學習有關的條件。

 

時間獎勵,也是一種物質獎勵

另有一種情況要注意。我見過一位家長,她不用金錢等物質的東西來獎勵孩子,她用時間來獎勵。她十二歲的兒子喜歡上網,她一心要孩子好好學習。她後來想辦法,規定兒子每次考試只要有一門課八十五分以上,就獎勵兩個小時上網時間。

 

這個想法從表面上看來有道理,既可以讓孩子努力學習,又能滿足他的上網要求。她的方法在最初時似乎見到了效果,孩子有幾科考到了八十五分以上,她就依約獎勵了孩子「時間」。孩子很高興。但時間一長,孩子並沒有像設想中的那樣八十五分以上越來越多,反而越來越少了,而上網的願望卻一直沒少。為這事又和她發生了越來越多的衝突。最終這個獎勵方案宣告失敗。

 

分析這位母親的獎勵方法,其實和前面提到的物質獎勵一樣,製造的都是對立的購買關係。孩子最缺的是時間,那麼就讓他用成績來購買。時間在這裡就成了物質的變種。問題是這種購買關係經常因為「學習」這方面的原因不能實現,或實現得不夠令人滿意,孩子不能獲得充分的玩遊戲時間,內心就會對「學習」產生對立情緒。這種對立情緒讓他的成績更不理想,他獲得的時間就更少,然後學習就表現得更差——事情進入惡性循環。

 

這位媽媽問我怎麼辦,我想想說:「一般來說孩子玩遊戲也是一種必需,能讓他玩就盡量讓他玩,不要隨便奪走孩子的一種愛好。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玩得很無度了,影響了正常學習,你可以讓玩遊戲和另一個他想得到的東西對立起來,讓玩遊戲成為他獲得那個東西的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也許會抵消他對遊戲的興趣。」

 

「比如,他現在特別想買一輛五千元的越野腳踏車,你就告訴他,每上一次網,他可以賺到五十元,什麼時候賺夠錢了,就去買腳踏車。」「這裡要注意的是,你在口氣中不要表現出對遊戲的厭惡,而把這當作孩子正常的愛好來看待。這樣他原本一天上一次網,一次上四個小時,在這種政策下他可能變成一天上四次網,每次上一個小時。賺到五千元需要上網一百次,這不是一兩天就能實現的——就是說在設計上要稍有難度,無論用什麼來做『獎品』,不要讓他輕易得到——上網一百次,怎麼也得半月二十天以上吧。在這個過程中你還不斷用越野腳踏車刺激他,讓他覺得這個過程比較漫長,覺得上網變成了一項任務。」

 

「對孩子來說,一旦覺得某件事情是任務,他就會同時有苦役感。這樣做下來,到他終於買到越野腳踏車時,遊戲的興趣多半已被大大地挫傷。如果過一段時間他對遊戲的興趣又起來了,你可以按這樣的思路設計下一個『獎勵』。注意在整個過程中不要讓孩子察覺你的真實意圖。」

 

我想我這個「方法」如果在做之前被孩子聽到了,可能會讓他覺得是個餿主意。但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他應該是樂意接受這個方法的——沒有痛苦地減輕了網癮,減少了和家長的衝突,他的生命成長中因此減少了一些損害。這對他當下及未來可能都是重要的。這應該是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防止出現問題的方法。

 

給孩子適當的口頭獎勵

還要提醒家長們的是,純粹的口頭獎勵也不要過分。

 

兒童只有在對自己的能力不確信的情況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讚美和肯定來穩固他的自信。無論在什麼事情上,只要孩子已形成較為確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經常去誇他,否則他會感到做作和廉價,反而讓他對自己產生懷疑。

 

比如圓圓第一次縫了一件布娃娃的衣服,我真誠地讚美她,當她已縫到第四件時,我就不再需要用「你縫得真好」這樣的話誇獎她。我說:「你的針腳縫得更均勻了,邊線縫得比上一件還直。」這樣的讚美她聽起來就比較真實,能給她帶來成就感。

 

讚美的話說得過頭了,不如不說。家長對孩子真誠的欣賞有各種表現的管道,除了直接的誇獎,也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表達出來。不打擊孩子和不過度讚美孩子,意義其實差不多,都是家長不去擾亂孩子的自我認知。

 

在發展孩子各種良好品行習慣中,胡亂獎勵不會對孩子的飛翔產生助力,反會成為掛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塊。「考好了,不獎勵」正是為了避免給孩子幫倒忙。

 

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family/relationship/article/6125

 

好文共賞~~停擺的時鐘,當孩子有能力,卻不想動手做

停擺的時鐘,當孩子有能力,卻不想動手做

面對孩子有如停擺的時鐘,請你先思考幾件事,一是孩子是不能,超出他的能力範圍;還是不願,有能力,但態度上卻不願意動手做。

 

「蕭辰,這張數學考卷,明明題目出得很簡單,你竟然只寫個名字就趴在桌上,這怎麼得了?難道要老師找你爸爸媽媽來學校?」

 

「玩,你會。但是考卷就不寫,我就不相信這些你不會。」老師有些氣急敗壞地數落著蕭辰,但他仍然不為所動,盡轉著手上的鉛筆,依然不願意作答。

 

「今天放學去接辰辰時,老師問我辰辰的數學怎麼這麼弱,明明看起來就不笨,國語都可以考得很好,怎麼考數學就不願意寫?」

 

「爸爸,你認為辰辰是不是該去上安親班,或是請家教來補數學。你看這張考卷,竟然完全空白,老師還在上面打個大圈圈,他的數學真的有這麼差嗎?」媽媽望著數學考卷有些不知所措。

 

「蕭辰,去把數學考卷拿過來!」爸爸有些發怒,以略帶威脅的口吻要求:「現在去把這些題目寫完。聽好,沒寫完,什麼都不用跟我說,我就坐在這邊等你。」「我就不相信你連一題都不會寫,不會寫,那就由我來教。」這時,只見蕭辰心不甘情不願地拿著考卷與鉛筆盒,板著臉,嘟著嘴,開始坐在書桌前寫了起來。

 

不到半個小時,原先全空著沒寫的數學計算題,經過爸爸一題一題仔細檢查,十題對七題,另外三題進位錯誤。

 

媽媽心中是既擔心,又感到困惑,她想,辰辰從小的自信就真的不是很好,特別是上小學後,變得愈來愈明顯,特別是在數學這件事。

 

媽媽心想:「我真的被他弄糊塗了,有時會,有時不會。認為他會,又不願意寫,也不知道會不會?認為他不會,想要請家教,他也說不要。但是只要爸爸兩三句話,怎麼就像變個人似的又會?」

 

我在與家長接觸、諮詢時,發現父母常有一個疑問,「我的孩子到底是會?還是不會?」就如同你家裡的時鐘,有時轉動,有時慢點,走走停停,說壞,有時又準時,說沒電,有時電池換了之後,還是無法確實。

 

面對孩子有如停擺的時鐘,請你先思考幾件事,一是孩子是不能,超出他的能力範圍;還是不願,有能力,但態度上卻不願意動手做。

 

 

以下五點,希望能為你解答疑惑。

1.停擺,讓你看見什麼?有時,你可以靜下心來思考,「我對於孩子到底瞭解多少?」以蕭辰的學習為例子,當發現他在國語部分,不需要你的催促或提醒,就能夠自發性地準備,無論是聽、說、讀、寫,孩子總是能夠表現出他在國語上的積極,但換成數學,為什麼就變了樣?特別是國語、數學還是同一個導師教。

 

你或許滿腦子疑惑,同樣是學習,為什麼落差這麼大?難道是蕭辰的數學程度比較不好嗎?或許有這個可能性,但似乎你也沒把握是否如此。

 

但是,如果蕭辰數學不會,為什麼你沒看出來,或者他也不主動跟你講?因此,關於停擺,似乎讓你看見兩件事,一是對於孩子的能力我們掌握與瞭解多少,二是孩子為什麼總是選擇不願意跟我們大人說。

 

2.如何確認時鐘是否故障:你或許很想弄清楚,如何判斷孩子有能力,但卻什麼都不想做。這時,需要你的敏銳觀察,請仔細回想,孩子先前是否曾經順利完成過,無論你是如何運用各種威脅利誘。

 

以蕭辰的例子來說,在爸爸的要求下,他十題數學做對七題,至少可以讓我們確認,在類似的題型上,孩子至少有七成的功力在,只是他在學校為什麼不展現出來?這裡就會看見我在前面所談的不願,有能力,但態度上卻不願意動手做,所以你所需要處理的會是態度的問題。

 

3.停擺沒代價:為什麼會停擺?每個人的情況可能不盡相同,例如以蕭辰的例子,當他不寫數學,說真的,老師也拿他沒辦法,或許他可能這麼想。這一點在透露什麼訊息給你,或許對於孩子來說,不動手,也沒什麼嚴重後果,那為什麼他要做?特別是他覺得沒把握的時候。這多少也說明著,為什麼祭出爸爸這張牌時,蕭辰就只好動了起來,或許因為他在意,在意爸爸可能變出來的行為後果,或說代價也可以。

 

4.7-ELEVEN一樣堅持:孩子有能力,卻罷工停擺,有一部分也許來自於大人的堅持鬆動。

 

學堅持,當你走進7-ELEVEN,你就會發現道理在那裡。你會知道每個架上的物品價格都標示相當清楚,包括該有的折扣,也都是事先訂清楚。在這裡,你確定不會想要討價還價,因為價格夠堅持。

 

如果以蕭辰為例,數學會做,卻不做。你如果持續展現堅持,到底能不能撼動他的態度?這就如同爸爸的一句話,「聽好,沒做完,什麼都不用跟我說。」因為你會發現,在能力範圍內,做該做的事,會是一種責任。

 

請提醒自己,面對孩子的試探、鬧脾氣、拒絕、討價還價的過程中,你是否容易像傳統市場中,如同面臨景氣蕭條般,輕易妥協,降價求售?

 

如果你認為對於孩子的指令或要求合情合理,特別是孩子有能力做、當下該做、必須負責做,這時,你就應該讓自己化身為孩子眼中的7-ELEVEN,讓他們能夠看見你清楚的堅持與態度。

 

5.蓄積挫折的水庫:當然,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盡然都是需要硬碰硬。堅持是重要,也必要,但有時也會考量是否孩子在這些事情上,的確有著許多不好的經驗存在,而讓自己不想動,或動不起來。

 

試著幫孩子說說看,陪著他一起看見這停擺背後的心理,例如,「辰辰,媽媽感覺到你有些無力,特別是當你看到數學時,挫折感最是明顯。我想,或許你以前曾經努力想要好好學數學,但是卻不知道怎麼開始動手。」

網路文章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school-age/article/6127

好文共賞~~抓狂後,如何與孩子和好?

抓狂後,如何與孩子和好?

作者:詹純玲

精疲力竭回到家,奢望能喘息片刻;偏偏事與願違,孩子玩具不收、功課沒寫、講他還頂嘴……火氣一來,全力開罵;看著孩子瑟縮在一旁,懊惱、悔恨之餘,我該怎麼辦?

當管教失控後,孩子的心情通常會不安、害怕且困惑,因為他們不明白成人為何突然發那麼大的脾氣。愈小的孩子愈不了解成人,愈容易將所有的錯歸咎在自己身上,而且會想:「爸媽不愛我了」。孩子如果沒有釐清這些心情,重新修復跟大人的關係,有些孩子就會開始出現讓大人不解的行為,例如:有的孩子選擇乖巧但退縮,認為唯有這樣爸媽才會再愛他;有的則因不確定感而變得易怒;有的則會用負面行為測試爸媽是否還愛他。

跟孩子和好七步驟:
一、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身心。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做一個勇於面對錯誤的示範,孩子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了解你的情緒已平復,他的不安才會降低。

二、讓孩子了解你的心情。跟孩子談談剛剛發生的事,讓孩子了解你的心情。例如:「我剛剛是很傷心,你答應我要收玩具,卻騙我。我覺得你不是這樣的小孩啊!」

三、讓孩子知道你學到的經驗。「不過,再怎麼生氣、傷心,媽媽也不應該那樣說話。如果媽媽下次說:『我很生氣,因為你跟我說你在收了,卻沒收,我有受騙的感覺。』這樣講,你會不會了解呢?」

四、問問孩子,希望成人下次怎麼說。「當媽媽很生氣時,如果以這件事來說,你希望媽媽怎麼說,你才會了解呢?」

五、想一句話或一個方法,請孩子提醒你。「下次媽媽快要生氣時,請你幫忙告訴我:媽媽冷靜。」

六、與孩子就事論事,回到事情原點。例如:「剛剛媽媽叫你吃飯收玩具時,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如果再一次,你可以怎麼做,不會讓媽媽覺得你在騙我?」然後討論這件事可以怎麼解決。

七、謝謝孩子的原諒。最後謝謝孩子的原諒,彼此約定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而是要說出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管教孩子,不可能都沒有情緒,重要的是:不要讓情緒影響我們的管教方式。我們要儘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孩子學習情緒表達的示範者。萬一失控時,就放下身段吧!承認自己的失誤,關心孩子的心情,重新面對衝突的原因,學習了解雙方的需要。

二年級100學年第2學期學生收費明細

二年級100學年第2學期學生收費明細  
收費項目 金額 
學生活動費 0 由縣府全額補助。
班級費 0 由縣府全額補助。
教科書成本費 486 
平安保險費 160 100學年度學生平安保險費上學期收$160、下學期收$160
家長會費 100 家長會費由弟妹一人繳交
午餐基本費 0 自99學年度第2學期起,原「午餐基本費300元」及「午餐燃料費160元」併入「午餐費」收取。
午餐燃料費 0 自99學年度第2學期起,原「午餐基本費300元」及「午餐燃料費160元」併入「午餐費」收取。
電腦設備維護管理及網路使用費 0 依學校資訊課程排定狀況由縣府全額補助
午餐費 3536 每月收$765(內含基本費及燃料費)、共收4個月又14天(每天34元)可一次繳也可按月繳
簿本費 314 (本項為導師自行收款)
合計 4596 

期末吹泡泡活動

學期最後一天~~~~情商”翰林叔叔”來帶大家吹泡泡

果然~~~翰林叔叔一出手就是與眾不同

大泡泡讓小朋友玩得很高興^0^

希望在美麗的泡泡中~~~你們也能有美麗的寒假和新年假期喔~~~

 

 

其餘活動照片~~http://140.111.70.15/photo/photo_thumb.php?dir=313030e4ba8ce5bfa02f31303130313137e590b9e6b3a1e6b3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