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問答2題~~歡迎挑戰

第1題

1.請問誰養魚?

2.請問五間房間真正的組合是?

題目:
1)有五間房子排成一列 
2)所有房屋的顏色都不一樣 
3)五個屋主都來自不同國家 
4)五個屋主都養不同寵物 
5)五個屋主都喝不同的飲料 
6)五個屋主都抽不同的煙 

已知: 
1)英國人住在紅色的屋 
2)瑞典人養狗 
3)丹麥人喝茶 
4)綠色的屋在白色的屋的左邊 
5)綠色屋的房主喝咖啡 
6)抽Pall Mall香煙的屋主養鳥 
7)黃色屋主抽Dunhil香煙 
8)位於最中間的屋主喝牛奶 
9)挪威人住在第一間屋 
10)抽Blend的人住在養貓人家的隔壁 
11)養馬的屋主隔壁是抽Dunhil 
12)抽Blue Master的屋主喝啤酒 
13)德國人抽Prince 
14)挪威人住在藍色屋子隔壁 
15)只喝水的人家住在抽Blend的隔壁

以上是上週二給孩子的挑戰題~~截至今日..已有3位小朋友交出解法
(解法不只一種)~~~本週五會公佈答案

再加些油喔!!

再來第2題~~請接招!!

某天,阿碧、阿冰、阿企、阿侃四位兄弟姐妹分別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四兄妹有人在打電動、有人在挖鼻孔、有人在擠青春痘、有人在摳腳趾,但是不曉得哪一個正在做哪一件事情?

已知

1.阿碧正在打電動或擠青春痘

2.阿冰正在挖鼻孔或擠青春痘

3.阿企既不在摳腳指也不在挖鼻孔

4.阿碧或阿冰在擠青春痘

請問他們四個人各在做什麼?


 

好文分享~~李偉文PISA考題試寫報告:苦讀標準答案,再也沒有競爭力

李偉文PISA考題試寫報告:苦讀標準答案,再也沒有競爭力

相關關鍵字:

《親子天下》編輯團隊在看到PISA的樣本試題,深受震撼。
於是邀請家有國中生的父母,長期關注教育的牙醫師、作家李偉文,
親自試寫PISA試題。比照台灣現況與國際趨勢,李偉文深刻回應了自己的「閱讀心得」。

我看到PISA閱讀能力題目的第一個感受是:
「這和我們傳統印象的『閱讀測驗』完全不同。」
題目中還有數字、圖表,真的很特別。
在台灣學校教育傳統學習經驗裡,閱讀一向和國文放在一起,
透過閱讀,我們已經很習慣傳遞文化道德的價值。

但現在或許應該思考,目前台灣中小學裡考的閱讀測驗或閱讀教育,
是希望承載什麼使命?是要透過閱讀去認識文化?
還是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基本學習的能力?

若以學生未來的能力做為檢定指標,我用一個在現代職場工作多年大人的眼光來看,
不得不承認一個明顯的事實:能在PISA評鑑中拿到好成績的學生,
比起台灣在傳統閱讀測驗中得高分的學生會更有競爭力。

PISA的閱讀能力評鑑是把閱讀當做工具,是學習的基本能力。
但我們學校段考和小考的閱讀測驗卻引導學生只要記住標準答案,
變得無法忍受「模糊」與「不確定」。這種只能有單一答案的僵化思考,
正是想像力的一大殺手。而且當孩子只能從黑白分明的資料中下判斷時,
就喪失了未來面對世界必須在「模糊中前進」、「不確定中做決定」的勇氣。

知識意義大不同

在台灣有個很大的觀念一直無法扭轉。
我們現行的考試和教學方式無異認為獲取「知識」,就是學習的目的。
因為,過去知識的取得,是有門檻的。
但這是過去,是工業時代的學習。現在,時代早就翻轉,
甚至已經從資訊爆炸的時代快速邁入創意時代。我們都很清楚知識的取得,
已經沒有門檻,光擁有知識和資訊是完全沒有用的,
關鍵在你能否蒐集判斷和整理這些無邊無際的資訊,更好的是加上自己的創意和想像力。

我常常想,現在關心教育的老師和家長們,其實都是「知識」的既得利益者,
因此往往對於「知識」有過高的憧憬,
會忘記知識在這時代的意義和以前自己求學時代是截然不同的。

舉個例子,若你想販售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卻是大家都可以免費取得,
那麼這生意絕對無利可圖。在網路上只要你打出關鍵字,
大學教授和小學生可以找到的資料一樣多,差異在於大學教授知道怎麼界定資訊真偽,
和如何發現資訊彼此的關聯,分析出有意義的結論。

以我為例,我的專業是牙醫,但現在要當一個出色的牙醫所需擁有的能力,
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雖然人類的牙齒沒有變,但現在牙醫很多,
所以一個好牙醫光能夠解決病痛,還是可能無法生存。
更重要的是和患者溝通的能力,怎麼去找到說服病人的方法等。

所以若回頭來看台灣的學生,還在背標準答案的學習很可怕。
因為「念好學校、取得好文憑就有好出路的時代」,
早已消失,台灣現在不需要苦讀的氛圍,現在的氛圍是解放和多元。

 台灣的學生要拚苦讀,怎麼可能拚得過中國和印度學生?
應該善用台灣的自由氛圍,讓孩子做一個資源整合者和創意者。
不利用自己的優勢,反而拿劣勢去和其他國家的學生拚苦讀耐力,
需要靠苦讀出頭的國家,學生人數又多,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競爭。

身為國中生的家長,兩個女兒常常拿學校測驗的題目給我看,
很多題目真的很艱深、冷門。我常常會跟他們說,這題目不會,
不是你們不好,是題目出得不好。(採訪整理∕陳雅慧)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673&view=full&time=1352594329319

好文分享~~晚餐是生活重要的儀式

蔡穎卿:晚餐是生活重要的儀式

只有非常幸福的人,才能在愛裡相遇,做為親子,或為手足,成為伴侶,識為知己。

「只有非常幸福的人,才能在愛裡相遇,做為親子,或為手足,成為伴侶,識為知己,」
蔡穎卿如是說。她用愛經營家,把養育女兒當成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實踐。
育有一對出色女兒、在數場親職演講分享經驗、經營過一些特色餐廳、出版過三本書,
但在向人自我介紹時,她喜歡說,「我的工作是母親。」

– – –

自主學習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孩子不只需要大人給予觀念的培養與鼓勵,
更重要的是,孩子必須有學習管理自己時間的機會。
我的建議是,把放學後的時光留給孩子,不要往補習班跑,
讓孩子學著管理自己的時間。因為父母不可能又要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學習活動,
又要他懂得自主學習。

此時,家庭的角色是提供一個支持、溫暖的環境。而這些,可以在晚餐時刻達成。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有幾次的舉家遷徙,無論家在台灣、曼谷,還是新加坡,
每次搬家,我總是將最好的角落留給餐廳,因為那是我們一家集會的重地。

離開五年再重回台灣時,老大Abby正逢國三,她並沒有參加學校的夜間輔導,
除了因為孩子常年在國外,有些科目她是先讀過英文資料再轉換為中文,
需要仰賴大量的工具書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忍受餐桌上孩子的日日缺席!

每天傍晚,當家人紛紛返家,是我帶著慎重而愉快的心情準備晚餐的時刻。
我知道,晚餐雖然是件最尋常不過的事,卻代表了穩定的生活節奏、
一個家庭的團聚分享。還有,對於課業繁重的孩子,晚餐是生活轉換的重要儀式。

一個孩子在學校八個小時的集體生活後,經由晚餐,講話的氣氛與對象、
生活的方式與節奏都不同,心情與身體機能會在此得到轉換。
一個小時後回到書房,雖然還是進行心智的學習,但因為有過調節,會更順利。

晚餐時,不妨和孩子聊聊一天發生的事,用「今天自然課做了什麼事?

取代「今天成績如何?」的質問,真心對孩子學習的內容感興趣。
即使只是國小的孩子,他也可能學習許多你未曾經歷的事物。
大人可以在晚餐時,透過孩子,學習到新的事物。

孩子不是機器,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我相信孩子能把書讀好、
能以非常健康的心來面對與轉移教育的種種困境,
就是因為我們鼓勵她們過正常的生活
──堅持全家團聚的晚餐時光把放學後的時間歸還給她們自己安排。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023&view=full&time=1351993756659

好文共賞~~台灣兒童缺乏運動 肥胖率全球第16

台灣兒童缺乏運動 肥胖率全球第16

  • 2012-10
  • Web only
  • 作者:親子天下網站編輯 整理報導

相關關鍵字:

 七成學童每週運動不到2小時,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每週看電視的時間
是校外運動時間的7倍以上;上網時間是運動時間的5倍以上!

在台灣,運動風氣似乎一直不若國外盛行,大人不運動的習慣似乎是從小養成的?
在課業壓力的藉口下、在電視、電腦的高度吸引下,再加上缺乏場地、設備等等限制,
不為所「動」的孩子似乎愈來愈多了?

兒福聯盟21日公佈一份「2012年台灣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
有高達九成覺得自己喜歡運動,但確有七成學童每週運動不到2小時,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每週看電視的時間是校外運動時間的7倍以上;
上網時間是運動時間的5倍以上!還有學童乾脆用玩wii取代運動,
因此有四成孩子,BMI都不標準,國內兒童肥胖率,更高掛全球第16名,
健康情形令人擔憂。

調查顯示,小學生每周上網和看電視時間,分別是16.7和12.5小時,卻只有2.3小時能活動筋骨,因此有4成孩子,BMI指數不標準,台灣26.8%兒童肥胖率,更排全球第16名。

孩子喜歡運動卻不願運動的原因是什麼呢?現行的體育課程、運動場地又有什麼樣的問題呢?調查發現,有三成五小朋友不運動是找不到適合場地,就算學校有體育課,
一周80分鐘的時間,不但比美,日,中國,新加坡都少,
整學期也只上三個種類的運動,引不起小朋友興趣。加上有些體育課,
還被挪去考試讀書,讓小朋友無法運動。

這份調查針對19個縣市、31所小學的四、五年級生進行抽樣,回收1015份問卷。
兒盟提出「S.P.O.R.T」口號,呼籲政府、家長、學校以及大眾共同努力,
提供優質的運動環境,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讓他們「天天運動、健康長大!」

 

【延伸閱讀】

‧身高180非夢事 兒科醫生:不吃糖+運動與早睡

‧哈佛大學教授研究:肥胖影響兒童智力發展

‧認清6大風險食物與健康對策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285&view=full&time=1351486238531

配合閱讀101第48頁之019篇補充資料

配合閱讀101P48之019篇<從廚師到律師>補充資料

 

佛羅斯特「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國詩人佛羅斯特 (Robert Frost1874-1963)

最有名的一首詩,他的文字雖然樸實,節奏卻鮮明而意境優美,

並且能透過直接的描述,牽引出豐富的意識的聲音,

傳達的哲理深沉而餘韻無窮。

 

佛羅斯特說:「詩應始於歡娛,而終於智慧。」

(A poem begins in delight and ends in wisdom)

憑著卓越的聲韻技巧和哲理內涵,

終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受美國人喜歡的詩人。

 

這首詩表面上描述旅人在樹林裡遇到岔路而躊躇不決的心情,

實際上卻是在告訴我們大家,

我們的人生道路是靠自己決定的,有得才有失,有捨才能得。

 

※情境導讀

 

在一個初秋的早晨,風意微寒,太陽尚未昇起,

一個孤獨的旅人走到了黃樹林邊,眼前有兩條路,

一條看起來像是岔路,但是旅人沒有把握,該走那一條路呢?

 

結果旅人選擇了那一條他以往不會走的岔路,

那是一段更美的旅程嗎?旅人會後悔嗎?誰知道呢?

 

多年後旅人也許會突然想起這個早晨,然後深深地嘆息,

因為這個早晨的一念之間,改變了他後來的一生。

(「導讀」,尤克強看佛羅斯特,頁8-12)

 

The Road Not Taken

未走之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金色的樹林裡有兩條路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著兩條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

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樹林深處。

 

然後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條路,

這條路也許更值得我嚮往,

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

不過說到其冷清與荒涼,

兩條路幾乎是一模一樣。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

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

唉,我把第一條路留給未來!

但我知道人世間阡陌縱橫,

我不知未來能否再回到那裡。

 

我將會一邊嘆息一邊敘說,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好文分享~~4大黃金原則 英聽簡單學

4大黃金原則 英聽簡單學

一○三年國中會考加考英聽,焦慮的家長開始打聽哪邊可以補聽力?但英聽學習不得法,
反而會提早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英聽有正確方法可循,甚至在家就可以做,四大原則抓住學習的關鍵訣竅。

 

隨著英聽測驗成績加入大考行列,英語「聽」力,將成為台灣英語學習的顯學。

今年九月,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將試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一年兩測,
測驗成績可做為大學甄選入學時,擇優當成備審資料。
民國一○三年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後,國中會考也將加考英聽,
從一○四年開始採計英聽分數。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七成的中小學平日測驗就已經加考英聽,
到國中加考英聽普及率甚至高達九五.八六%。
但曾經參與九年一貫英語課綱撰寫計畫、文化大學外國語言學院院長張武昌說,
台灣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還是偏重「讀」與「寫」,
聽力對大部分國中、小的英語教師來說,仍是相對陌生的教學領域。

聽,是語言學習的基礎

根據研究顯示,聽力是學習語言的基礎。
任何語言的學習順序原本就是先「聽」再「說」,接著才進入「讀」與「寫」,
從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就能印證。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兒童教育學系教授張鑑如指出,
聽覺是寶寶最先發育的感官。
在媽媽肚子裡,寶寶就透過「聽」來學習語言;先聽,然後模仿成人的口語詞彙,
進而開始說話。

從語言溝通的歷程來看,「聽」所佔的時間比重,
比「說」、「讀」、「寫」要高出許多。
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蘇以文表示,
溝通時,「聽」的時間至少佔了四○%,有些研究的數據更高達五○%以上。

換句話說,從「聽力」開始學習英語,才是順應兒童發展、本能的學習方式。
很多人以為「英聽能力」對偏鄉弱勢地區的孩子會因經濟條件特別不利。
但教育部國中英語輔導團老師、也是高中英語老師的曾麗娜表示,
英文課綱本來就強調聽、說、讀、寫。加考英聽對學習落後的孩子不是減分而是加分,
只要國中教師加強學生聽力,
她評估不需補習就足以應付測驗。

已經有教學實際的經驗發現,其實原住民部落小孩在英語學習歷程中,
聽力對他們而言反而是最容易掌握的,
老師教學也比較有成就感;反而傳統的背誦讀寫才是比較「高階」的困難。

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陳超明在台東七所小學,不趕教材進度,
但在課堂上採用「操作式的教學」。
例如教「blue」、「red」等顏色的單字,除了教拼音,也讓孩子畫出顏色,
請孩子找尋教室內有 blue、red 顏色的物品。
回家作業還是讓孩子找出家中有這兩個顏色的物品,把東西帶到學校來,
雖然以這樣方式教學,進度慢,
二十六個字母要教兩個月,可是能確保孩子在課堂上都學會這些單字。一學期下來,
他分別對台東及都市的孩子進行聽力測驗,發現台東學生的聽力並不輸都市的孩子。

如何定義優良的英語「聽」力?專家認為,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溝通,
在真實世界中能夠「聽懂」傳達者所要表達的「語意」,
並能適切的說出自己想法予以回應,才算真正擁有「英聽力」。

兒童英聽的四層次

若狹義的從英文檢定的角度看,
代理英國兒童英檢系統的師德文教總經理邱靖媛
以兒童英檢的題型說明聽力理解的四個層次:

層次一:聽懂關鍵字

最常見的就是看圖聽關鍵字,例如一張有花、有草、有蝴蝶的黑白線條圖畫,
試題播放:Color the butterfly red。
孩子必須聽懂三個關鍵字「color」、「butterfly」與「red」,才能為蝴蝶塗上紅色。

層次二:專心聽

給孩子一段小短文,試題會故意唸錯其中的關鍵字,並請孩子圈出唸錯的單字,
用以測驗孩子是不是有專心聽。
例如短文描述打棒球(baseball)的樂趣,
但部分句子的聲音卻播出籃球(basketball)的發音,
如果沒有專心聽,容易漏掉唸錯的關鍵字。

層次三:理解力

試題是一張街廓圖,上頭標出超市、學校、加油站、圖書館、公園、
運動場……等標的物。
試題是一對母子討論下課後去哪的對話,內容有大量的交通、方位指引。
孩子必須擁有左、右等關於交通「方位」的概念,才有辦法作答。

層次四:預測力

預測的能力是聽力的重要技能,包括語言預測及非語言預測。
前者指的是聽句子的結構或文法,
後者則需要用到聆聽者所擁有的背景知識。
邱靖媛說,聽之前的預測,可以讓孩子提前進入聽力內容的情境。
開始播放時,孩子可以很快進入狀況,不會錯過重要信息。而預測力養成了,
對接下來所要聽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一旦心裡有底,也就容易產生學習自信。

通常預測力的考題會考「回應」,例如一段發生在牙醫診所的醫病對話,
當醫生完成提問時,考題選項也許請孩子圈選病人接下來可能的回答。

以聽力預測的練習來看,邱靖媛會先教孩子在放音前看一遍試題,找出關鍵文法。
例如文中有過去式時態,那麼這段對話可能發生在昨天;
再看關鍵字有 dental clinic,大致就能了解,這是篇發生在牙醫診所的對話。
那麼孩子就可以預期,答案的選項不會是選在運動場或公園中的情境。

培養聽力,從何開始?

英文學習需要有系統的引導,由於多數家長對自己學英文的歷程也缺乏自信,
所以談起學英文,通常就只能一切委外,仰賴學校或補習班。
問題是,許多孩子在家長「提早學才學得好」的英語焦慮下,
用力不得法,反而灌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早學卻演變成提早「出局」。

因此,關心英語學習的家長,還是應該要了解語言學習和兒童發展的歷程,
掌握關鍵重點,讓孩子的起步穩紮穩打,同時充滿樂趣。

綜整專家建議,關心兒童英語或英聽能力的家長,可以從四個原則開始著力:

  原則1   從讀故事書開始:

在家中營造豐富的「輸入」環境

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孩子,仍在奠定母語的基礎,
對語言背後的文化意涵等認知能力也還在發展,第二外語的學習,
可以採取「環境學習法」,為孩子創造豐富的英語「輸入」(input)環境。

這個階段的英語學習,不急著驗收成果。凱斯教育機構
執行長吳    敏蘭認為,學齡前的英語學習強調的是英美文化的接觸,
是讓孩子知道,原來世界上有一種人和我說不同的語言,這語言叫做英語。
當孩子對英美文化有所認識與了解,日後對英文較不陌生,也比較有動機親近。

父母可以提供英文有聲故事書、卡通DVD、英文歌……等素材,
為孩子布置有聲英語的「輸入」環境。

幼兒喜愛父母的親密陪伴,因此,吳敏蘭鼓勵家長親自講故事給孩子聽,
這能引起孩子「接觸」英語的動機。

父母可以善用公立圖書館的外文書區,借英語圖畫書回家;
不用擔心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好,看著圖講中文都沒有關係,
偶爾帶一、兩個英文單字讓孩子知道即可。

對唸讀英語故事有心理障礙的父母,也可以直接運用有聲故事書。
《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作者廖彩杏,
從兩個雙胞胎孩子五歲起,就每天定時定量把英語有聲故事書
當成「背景音樂」播放。

「持續不斷的聽,是為了建立聲音記憶,達到直接聯想的目的。
無論句子結構簡單或複雜,只要有不斷重複的語言輸入,慢慢內化,
都可以在意識中形成記憶,」曾經擔任補習班英語老師的廖彩杏特別強調,
幼兒階段的孩子透過耳朵學習,聽有聲故事書時不必查單字、也不用中文解釋。
只要為他們尋找英美當地優良的繪本故事,孩子從看插畫中,就能猜測故事。
也因為繪本故事的精采,孩子願意不厭其煩的傾聽、翻看、閱讀。

用情境幫助幼兒理解

家中有幼兒的家長,選擇有聲故事書時,應該儘量挑選有「情境」的CD故事,
朗讀時跟著故事有情緒的表達。因為單字量不多,不懂句型與文法的幼兒,
更需要「情境」的協助來學習英語。有情境音的CD會在唸出 cry(哭泣)時,
同時出現哭聲,孩子自然能將 cry 這個聲音與哭泣聯想在一起。
陳超明也特別建議,父母在選擇英語故事時,
儘量不要讓小孩去讀那些「為學英文」而寫的英文書,
因為那通常會很無聊且重複;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
選擇專為小孩寫的故事和題材。
譬如,愛打籃球的孩子,可以給他看英文的籃球雜誌,
不是為了學英文而讀英文,而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接觸到英文,動機會更強烈。

  原則2   透過五感與生活體驗:

多媒體、多元的「接觸」英文

在幼兒階段,學英語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多元感官學習。吳敏蘭說,
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正處於肢體感官需要大量探索、刺激的階段,
而且這階段的孩子也比較有時間可以慢慢的去吸收、體會。
譬如吳敏蘭在教導幼兒「毛毛蟲」的英文單字時,不僅是讀毛毛蟲的故事,
還會帶小孩把香蕉排成毛毛蟲的樣子,再讓小孩在墊子上學毛毛蟲爬行。

蘇以文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多元方式的學習效果比單一方式來得好。
一篇文章光是讓孩子讀(read),孩子只吸收了一○%的內容,
只有「聽」則吸收了二○%,看圖片則吸收了三○%。
而同時採用看電影、參觀展覽等方式,結合了「聽覺」和「視覺」的學習方式,
孩子吸收了五○%的內容。若是再結合實作或孩子的生活經驗,
那麼孩子可以吸收到九○%的內容。

雖然閱讀是提供豐富的英文輸入很重要的途徑,
但每個孩子的學習與吸收方式不同,
也可以透過不同的媒介和觸點,增強孩子學英文和聽英文的興趣。

總統馬英九的現任英語翻譯陳珮馨,學英文並沒有「贏在起跑點」。
她沒念過雙語幼稚園,五年級才開始去傳統英語補習班,從字母和KK音標學起。
她的英語啟蒙是從高中迷上外國影集開始。
「要我乖乖坐著看三十分鐘原文書,
我可能翻不到兩頁就累了;
但是看三十分鐘的影集就會有聽出收穫的踏實感,」陳珮馨說。

引介《追風箏的孩子》一書,在版權經營領域大紅的譚光磊,
說自己對英語的學習和喜愛是從電玩遊戲開始。
也因此,除了書之外,音樂、影片,
甚至目前網路上許多免費的英語兒童節目和遊戲,
不同的媒介都可以是學英文的好素材。

  原則3   唸得出來才學得好:

鼓勵孩子朗讀、跟讀、大聲讀

「英文要『唸』得出來,才有辦法學,」補教名師徐薇強調,
中文字是象「形」字演變而來,基本上認字「形」, 
進而開始「音」與「義」的教學。但是,英語是「spelling language」,
字母本身就是音標,
沒有字「形」可以辨識,一定要拼讀字母才能形成一個單字,所以能拼讀字母唸出來,
才有辦法開始進入英語的學習。

自然拼音法(phonics)是幼兒英語發音入門良好的開始。
這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所使用的發音方法,
沒有「發音符號」,一字對應一音,
通常字母本身就是發音。使用這個方法的目的,
是建立字母與發音的直覺音感。

熟悉自然拼音法,有助孩子以「聲音」的規則來記憶單字;
孩子往後看到任何的單字組合,
能夠自然反應該如何發音,聽到一種音,也能直覺反應該如何拼出單字。

而「跟述」(shadowing)是另一個培養英聽力的重要工作,
也就是模仿有聲教材複述一次單字、句子或段落。
對三年級以上的中小學生,透過跟述,大聲讀出來,
是學好英聽必定要蹲的「馬步」。

跟述練習是中學生重要的英聽學習功課。
負責研發會考題型的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建議,
想要考好英聽的國中生,
可以採用「三明治式」的學英文法:練聽力,先把文章放兩次來聽,
接下來默讀,確認剛剛聽不懂的內容;
然後大聲讀,再確認一次剛剛唸的我會不會,然後再聽一次。
這樣四個步驟不需花太多時間,但重複的聽和讀,
一、兩年之內英文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宜蘭高中英文科教師簡志翰在現場教學時,也非常重視跟述的落實。
他認為,透過跟述練習發音,是模仿母語人士的口音,
模仿久了自然成習慣,之後聽到英語時,就不會覺得生疏。而「跟述」練習,
還可以比對自己和有聲教材的發音,
聽聽看兩者聲音的差別,這個過程有助訓練音感。

簡志翰表示,跟述是讓孩子辨識「音素」,例如「b」和「p」,
在聽力的辨識上非常細微,無法辨識「音素」,
容易發生聽力理解上的錯誤。所以,跟述時要「打開耳朵」仔細聽音素的差異。

主修英語教學、佳音英語創辦人黃玉珮則建議,
不要邊看文字邊聽,否則容易分散「聽覺」的注意力。

  原則4   回歸基本功:循序漸進背單字

單字量是決定英聽力的關鍵,問題是,
要累積多少的單字量才足以構成良好的英聽力?

依台灣國中、小九年一貫英語課程課綱的能力指標來看,
國小畢業需要學會二○○個單字,
國中畢業至少一二○○個單字,也就是說在十六歲之前,
最低門檻要學會一四○○個單字。
不過,補教名師徐薇認為,這樣的單字量其實不足夠養成優良的英聽力。
她強調,小學畢業至少就要學會一五○○個單字。
而張武昌說,國中畢業的單字量門檻高標可以訂在二五○○字。

「沒有單字基礎,就是聽不懂,尤其這一五○○個單字量
是日後記憶、理解更多字彙的基石,」徐薇說。

三招單字效率記憶法

談英聽的學習,字彙量愈多愈好,但如何幫助孩子有效率的記憶單字?
專家提供以下建議:

每天背新單字,並複習舊單字

《早早開始,慢慢來——陪孩子走過英語路》作者成寒提醒家長,
不必要求孩子一次背大量的單字。
人類的記憶單位是七至九個字,從手機號碼及電話號碼就可以印證。
沒有英語基礎的孩子,
可以先從一天背一個單字開始,再逐漸增加至一天兩個、三個至九個字。

而要避免背過就忘,需要複習。單字的長期記憶要靠「遞減背誦法」,
也就是說,每天除了背新單字,
更重要的是複習舊單字,並逐漸將複習的時間拉長。
例如今天背了 cat,明天趁記憶猶新,
再複習一次,接著隔三天再複習這個單字,
慢慢再將複習單字的週期拉長至五天、一週、三十天、半年。

聲音+字根字首記憶法

單字一定要唸出來,成寒認為,唸出來有助累積聲音的記憶規則。
例如 Monday、Sunday,聲音的規則是 day。

而徐薇主張以「文字本身的特性」來記憶並理解單字。
她以「sprain」(扭傷)這個單字說明基礎單字的重要性:
「下雨天路滑,所以走路容易扭到,如果孩子記得 rain(雨水)這個字,
要再記憶 sprain 可以很快上手。」

認識字根、字首與字尾也是有效率背單字的方法之一,
可以協助孩子理解和推敲英文單字的構成原理,
幫助孩子能「衍生運用」,一次認識一組單字。

增加頻率,少量多餐

面對枯燥的單字記憶和背誦過程,專家建議,可以增加頻率,少量多餐。
美國語言教學碩士、台灣美語補習班小學者美語總監吳惠玲說,
小學高年級或國中階段,
可以開始播放坊間的英語學習雜誌。
一天放十五分鐘或是利用零碎的早、晚餐時間都沒有關係,
重點是高頻率,好過一週只放一小時。

第二外語的能力,沒有「刻意」學習難以提升程度。

 徐薇強調,面對小三以上的小孩,父母若要讓孩子提升英語程度,
仍要恩威並濟的「勉強」孩子,建立學習的頻率與紀律。
總統夫人周美青,要求她的兩個女兒國小時,
每天固定背五個單字,日積月累,
就有一定數量,養成習慣但也能分散壓力。

漫漫長假,關心孩子英語能力的父母,不妨從以上四個關鍵著力,
幫助孩子更扎實有趣的學習。

 

載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42282&view=full&login=true&time=1348804374546

好文共賞~~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
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
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
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
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
小兒小女長大了,現在小野面對生命的選擇時,兒子女兒反而變成他重要的諮詢對象。

– – –

我弟弟小時候和爸爸出門,回程天氣很熱,路上有人賣冰,爸爸問他要不要吃,
他搖搖頭說:「我不熱,我不要吃冰。」回家後我爸爸寫了一篇日記,
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
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
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
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
另一種是,他的選擇是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
,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我的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
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
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
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

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有次我們全家去香港玩,念國小的哥哥和幼稚園的妹妹,
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
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
哥哥從進門的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
結帳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我要這一個!」
他媽媽終於發火了,認為他沒主見,只會選最貴的,不准他買。
是我出面緩頰,替兒子說好話,兄妹才皆大歡喜帶著自己選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竟然還耿耿於懷。她說,選完就後悔了,
可是我們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
但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兒說的,我兒子是要選就選最好的,努力爭取。
從小,他喜歡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時我還幫他追過女生,雖然沒追成,
他也不以為意,至少試過了。

大學畢業,他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
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我在電影圈的朋友笑他;
我也勸他選擇符合他程度的學校。他說:「爸爸,出國念書要花那麼多錢,
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國內拿文憑就好。」後來,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
畢業作品回國也拿到了金穗獎。

他就是這樣,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別的父母可能會罵他一頓,
說他好高騖遠、不實際。可是你為什麼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像?
何不讓他去,失敗了再想辦法,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不敢要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從小溫暖體貼、做選擇果斷,人生看似一帆風順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生涯困惑。
高一上學期結束,她跟我們說:「我要休學!」

從小在我們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許多可能;
但她念的明星國中瀰漫著「只有前三志願才是學校」的價值。
她那年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

我女兒提出想休學,我要她給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後我們同意了,
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規劃休學後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學。

整個高一下學期,她都在為未來的休學生活做準備。
規劃休學後,每天早上七點半聽《空中英語教室》,
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創作、看書加強國文能力、找課程補強對天文學的興趣等。
家中還留有一本寫滿同學祝福的紀念冊,
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學,斷了自己的後路,決心下得很大。

辦休學手續的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她這五個月夠了,她其實是在鬧情緒,
因為高中考壞了,所以過不了關;現在想通了,決定高中讀完,大學要念設計。
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為了什麼,就比較快樂、比較甘願,她選擇念完高中後考大學。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優秀、一帆風順,我會像一般父母一樣,非常高興。
但多數的情況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學業不突出,也沒有特別優秀。
我只是很了解,生命本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

我念過生物系、當過生物老師、放棄在美公費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寫作、
寫過小說與散文、做過電影與電視,每次生命的轉換,沒有因此就不害怕。
我只知道當老師無法滿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歡美國的科學家生活,
但我喜歡什麼?我並不具體,當我隱約知道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這樣心情下長大的人,當了爸爸,會很小心翼翼的,
不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

我並不是多麼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
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輩子做這麼多錯誤的選擇,真的沒有比較高明,
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
而且,選擇也無所謂對錯。你是誰?你要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決定你做的選擇

就算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就毀了。
兒子也曾經問我:「如果我到後來去婚紗店當攝影,你會不會很失望?」
我說不會,然後說:「如果你告訴我,我終於明白我走錯路了,
或是電影根本沒有路了,你當婚紗攝影把自己養活,有什麼不好?」
他說:「這樣根本不需要去美國念書那麼久。」
我告訴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貴、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幫你做到,
我也很高興。我大學念生物系四年、醫學院工作兩年,
公費到美國念書又放棄,不是浪費了十年嗎?我後來做的電影、電視看似和這些經歷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

我為什麼那麼放心讓小孩做選擇?因為我已經看清楚,
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不抹去孩子對人生的想像

孩子小的時候我很少會跟他們說:「我教你。」
只是在他做選擇的時候,陪著他去看,你是怎樣的人?有哪些優點?適合什麼?
從他的個性中找出他適合的方向,他會比較有自信,
有自信的人比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現在他們三十歲了,情況卻反過來,我在做選擇時常常需要他們的意見。
不久前我第一次寫奇幻小說,寫了三萬字還沒完,我就先寄給兒子和女兒,
他們各自回信告訴我可以怎麼寫。
我兒子學完電影回來,我剛好要去演電影,我要兒子教我兩招。
他說:「有個原則,眼睛不要看對手,一看,鏡頭就會跳對方,
你不看,他沒辦法剪,就會讓你整段表演。」
我演的時候眼睛就真的不看對方,導演說不對耶,你演七、八次了,眼睛都不看對方,
我說我演神經質的醫生,所以眼睛不看對方,
導演生氣說:「我演給你看。」我心裡偷笑:「其實這是我兒子教我的。」
我問我兒子的時候,我是真的問,打從心裡相信他。

我這方式會把小孩教得比較早變聰明,他有一天會回頭來幫助我。
我希望我小孩很聰明,來救我。怎樣變聰明呢?
我用我覺得比較對的方式,用開放的、充滿可能的教育方式,
其實是期望有一天,他可以幫我解圍(笑)。

延伸閱讀:《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  小野著  究竟出版

轉載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43371&view=full&login=true&time=1348282995857

 

101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校簡曆

101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校簡曆~~~請參閱

 

宜蘭縣二城國小101學年度第一學期簡曆

 

   

     

   

2

101.09.7(五)

晚上七點班親會

 

3

101.09.11(二)

學力檢測()

 準備2B鉛筆

*註冊(9/15~21

5

101.09.28()

 

自治幹部選舉

    五年級「環保小局長」

    0930中秋節不補假

7

101.10.10()

雙十節放假一天

*完成體適能檢測

9

101.10.22()~26()

作業抽查週

 

11

101.11.6(二)

期中評量

 

*校外教學週「東北角海岸」

101.11.7 ()

17

101.12.22(六)

12/31()

 

19

101.12.31(一)

彈性放假

*已於12/22補上課

102.01.01()

元旦放假一天

21

102.01.14(一)

102.01.15(二)

期末評量

102.02.18()開學

 

102..18(五)

結業式

好文共賞~~愛運動的孩子更聰明

研究:愛運動的孩子更聰明

運動除了健身,也能益腦。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愛運動的孩子,記憶力、整合力和應變能力也愈好。運動養成的團隊合作、忍受挫折、耐心、領導等特質,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技能。要培養孩子未來競爭力,就從運動開始。

愈運動  愈聰明

「很多父母都有迷思,以為運動是浪費時間和體力,其實,運動跟智慧有直接關係,」教育專家、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舉出,國外一個實驗研究500名學童,發現每天上一小時體育課的孩子,考試成績表現比較好。洪蘭解釋,運動會增加大腦血液流動,促進海馬迴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的表現,可以幫助記憶,讀書更有效果。

體育課時數落後國際

奇怪的是,台灣教育極端重視智育成績,卻對能直接刺激智育表現的運動課,興趣缺缺。根據《天下》調查,台灣中小學生每週上體育課約890分鐘,還不到美國、法國的一半,甚至比中國、日本還少。而且,年齡愈大,上體育課的時數愈少。

後設認知能力

台北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所長周建智,舉籃球為例。籃球需要眼快、手快、腳快、決策快。球員拿到球,只有零點幾秒的時間做判斷,該怎麼應變,自己投籃或是傳給別人?

這時候,球員需要很強的訊息整合力,這是運動培養出的「後設認知能力」。周建智比喻,「後設認知能力」就像電腦記憶體,每次比賽對手都不一樣,必須隨對手調整作戰策略。而比賽經驗會儲存在記憶體裡,經驗愈豐富,處理比賽的策略就會有更多變化。

運動培養高EQ

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主任黃煜肯定,運動員每天要面對輸贏,輸了,摔球拍、罵裁判都沒用,只能調整心態,重新再來。「所有的運動員,都是從輸球開始,不可能一步登天,」黃煜說,運動會磨練人的個性和耐心。

曾雅妮父親曾茂炘透露,曾雅妮小時候輸球,「脾氣很大,會摔球桿。」他反覆告誡女兒,「球是死的,愈生氣愈打不好。」經過多年調整,現在曾雅妮就算表現失常,「也是笑笑的,再回去練習,拚下一座冠軍。」

運動訓練獨立、掙脫逆境

運動除了能鍛鍊「後設認知能力」,陶冶品格、EQ,還能訓練孩子耐力、意志力、受挫力,和遇到困難時不輕言放棄的逆境能力(AQ)。國外研究指出,規律運動,會幫助人正向面對壓力。因為,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人有放鬆、快樂的感覺。

兒福聯盟調查,31%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每天都上網,其中1/3,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教育部也做過統計,台灣中小學生有將近1/4體重過重。想不出要怎麼把小宅男從電腦前拉開、怎麼讓小胖減肥?猶豫是不是送孩子去補習班學習增強記憶?運動,是最省錢、最有效的方法。   

轉載自親子天下http://www.parenting.com.tw/

好文共賞~~「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資本

「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資本 

浩浩做作業時,滿桌都是本子和文具,有時候書本還散落一地;而且,經常丟三落四,總是找不到要用的書和筆。他做事也總是虎頭蛇尾,只有三分鐘熱度,不一會兒就放棄了。浩浩的房間更是凌亂極了,早上起床時,常常找不到襪子、制服。每次出門時,總是大驚小怪的叫道:「啊!我找不到鉛筆盒?」、「媽媽,你有沒有看到我的作業簿?」

 

養成好習慣孩子一生受用無窮

許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現象,這是因為做事缺乏計畫和條理。做事沒有計畫的孩子,將無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無法進行好的學習。其實,這是兒童會有的正常現象,只要父母妥善引導,他們就能養成做事有條理的良好習慣。

 

根據「二十一天效應」,父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確立新行為習慣的規範;二是強化新的行為習慣;三是鞏固已經養成的行為習慣。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最少需要二十一天,當然還需要不斷重複、內化,使其長久下去。

 

首先,要為孩子樹立新習慣的典範,讓他們知道該怎麼做,例如:家裡要維持得井然有序,東西用過之後物歸原處、衣櫃裡的衣服分類擺放、晚上睡覺前要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東西。此外,讓孩子自己制定計畫,也是引導他們的好方法。

 

特別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固定孩子的學習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父母不能允許他們做其他的事,唯有養成定時學習的好習慣,孩子才會按部就班學習。另外,如果孩子在學習期間非常認真,千萬不要再給孩子追加作業,否則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要讓孩子認同新理念、新習慣,並且強化它。讓孩子養成做事有條不紊的習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的耐心、恆心,和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父母不能放任孩子做事虎頭蛇尾,否則經過多次負面強化後,他們會覺得隨心所欲是很正常的事,按計畫做事太過麻煩,如此問題就嚴重了。因此,這一階段對孩子來說,需要父母的監督和幫助。

 

最後,新習慣養成以後要不斷重複。許多實驗證明:只有不斷的重複,習慣、理念才可以獲得改變。因此,父母應遵循心理學的規律,改變孩子不好的理念和習慣。

 

如果在父母的幫助下,利用「二十一天效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好爸媽應該這樣做

★要相信壞的習慣可以改變

無論何時、何種情況下,都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孩子,更不能喪失對孩子的信心。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父母下定決心、持之以恆、不斷強化好習慣對孩子的影響,那麼二十一天、或是更長的時間之後,就一定會有所回報。

 

★遵循規律,不要急功近利

改變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是需要時間的。要遵循「二十一天效應」,有足夠的耐心,不要急功近利,否則會出現反效果。

 

成.功.法.則.運.用

二十一天效應

在心理學中,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從形成到鞏固,至少需要二十一天的現象,稱為「二十一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二十一天就會變成習慣。

 

根據中國成功學專家易發久的研究,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至七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的提醒自己。第二階段是七至二十一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仍需要意識控制。第三階段是二十一至九十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school-age/article/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