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聽測驗成績加入大考行列,英語「聽」力,將成為台灣英語學習的顯學。
今年九月,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將試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一年兩測,
測驗成績可做為大學甄選入學時,擇優當成備審資料。
民國一○三年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後,國中會考也將加考英聽,
從一○四年開始採計英聽分數。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七成的中小學平日測驗就已經加考英聽,
到國中加考英聽普及率甚至高達九五.八六%。
但曾經參與九年一貫英語課綱撰寫計畫、文化大學外國語言學院院長張武昌說,
台灣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還是偏重「讀」與「寫」,
聽力對大部分國中、小的英語教師來說,仍是相對陌生的教學領域。
聽,是語言學習的基礎
根據研究顯示,聽力是學習語言的基礎。
任何語言的學習順序原本就是先「聽」再「說」,接著才進入「讀」與「寫」,
從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就能印證。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兒童教育學系教授張鑑如指出,
聽覺是寶寶最先發育的感官。
在媽媽肚子裡,寶寶就透過「聽」來學習語言;先聽,然後模仿成人的口語詞彙,
進而開始說話。
從語言溝通的歷程來看,「聽」所佔的時間比重,
比「說」、「讀」、「寫」要高出許多。
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蘇以文表示,
溝通時,「聽」的時間至少佔了四○%,有些研究的數據更高達五○%以上。
換句話說,從「聽力」開始學習英語,才是順應兒童發展、本能的學習方式。
很多人以為「英聽能力」對偏鄉弱勢地區的孩子會因經濟條件特別不利。
但教育部國中英語輔導團老師、也是高中英語老師的曾麗娜表示,
英文課綱本來就強調聽、說、讀、寫。加考英聽對學習落後的孩子不是減分而是加分,
只要國中教師加強學生聽力,
她評估不需補習就足以應付測驗。
已經有教學實際的經驗發現,其實原住民部落小孩在英語學習歷程中,
聽力對他們而言反而是最容易掌握的,
老師教學也比較有成就感;反而傳統的背誦讀寫才是比較「高階」的困難。
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陳超明在台東七所小學,不趕教材進度,
但在課堂上採用「操作式的教學」。
例如教「blue」、「red」等顏色的單字,除了教拼音,也讓孩子畫出顏色,
請孩子找尋教室內有 blue、red 顏色的物品。
回家作業還是讓孩子找出家中有這兩個顏色的物品,把東西帶到學校來,
雖然以這樣方式教學,進度慢,
二十六個字母要教兩個月,可是能確保孩子在課堂上都學會這些單字。一學期下來,
他分別對台東及都市的孩子進行聽力測驗,發現台東學生的聽力並不輸都市的孩子。
如何定義優良的英語「聽」力?專家認為,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溝通,
在真實世界中能夠「聽懂」傳達者所要表達的「語意」,
並能適切的說出自己想法予以回應,才算真正擁有「英聽力」。
兒童英聽的四層次
若狹義的從英文檢定的角度看,
代理英國兒童英檢系統的師德文教總經理邱靖媛
以兒童英檢的題型說明聽力理解的四個層次:
層次一:聽懂關鍵字
最常見的就是看圖聽關鍵字,例如一張有花、有草、有蝴蝶的黑白線條圖畫,
試題播放:Color the butterfly red。
孩子必須聽懂三個關鍵字「color」、「butterfly」與「red」,才能為蝴蝶塗上紅色。
層次二:專心聽
給孩子一段小短文,試題會故意唸錯其中的關鍵字,並請孩子圈出唸錯的單字,
用以測驗孩子是不是有專心聽。
例如短文描述打棒球(baseball)的樂趣,
但部分句子的聲音卻播出籃球(basketball)的發音,
如果沒有專心聽,容易漏掉唸錯的關鍵字。
層次三:理解力
試題是一張街廓圖,上頭標出超市、學校、加油站、圖書館、公園、
運動場……等標的物。
試題是一對母子討論下課後去哪的對話,內容有大量的交通、方位指引。
孩子必須擁有左、右等關於交通「方位」的概念,才有辦法作答。
層次四:預測力
預測的能力是聽力的重要技能,包括語言預測及非語言預測。
前者指的是聽句子的結構或文法,
後者則需要用到聆聽者所擁有的背景知識。
邱靖媛說,聽之前的預測,可以讓孩子提前進入聽力內容的情境。
開始播放時,孩子可以很快進入狀況,不會錯過重要信息。而預測力養成了,
對接下來所要聽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一旦心裡有底,也就容易產生學習自信。
通常預測力的考題會考「回應」,例如一段發生在牙醫診所的醫病對話,
當醫生完成提問時,考題選項也許請孩子圈選病人接下來可能的回答。
以聽力預測的練習來看,邱靖媛會先教孩子在放音前看一遍試題,找出關鍵文法。
例如文中有過去式時態,那麼這段對話可能發生在昨天;
再看關鍵字有 dental clinic,大致就能了解,這是篇發生在牙醫診所的對話。
那麼孩子就可以預期,答案的選項不會是選在運動場或公園中的情境。
培養聽力,從何開始?
英文學習需要有系統的引導,由於多數家長對自己學英文的歷程也缺乏自信,
所以談起學英文,通常就只能一切委外,仰賴學校或補習班。
問題是,許多孩子在家長「提早學才學得好」的英語焦慮下,
用力不得法,反而灌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早學卻演變成提早「出局」。
因此,關心英語學習的家長,還是應該要了解語言學習和兒童發展的歷程,
掌握關鍵重點,讓孩子的起步穩紮穩打,同時充滿樂趣。
綜整專家建議,關心兒童英語或英聽能力的家長,可以從四個原則開始著力:
原則1 從讀故事書開始:
在家中營造豐富的「輸入」環境
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孩子,仍在奠定母語的基礎,
對語言背後的文化意涵等認知能力也還在發展,第二外語的學習,
可以採取「環境學習法」,為孩子創造豐富的英語「輸入」(input)環境。
這個階段的英語學習,不急著驗收成果。凱斯教育機構
執行長吳 敏蘭認為,學齡前的英語學習強調的是英美文化的接觸,
是讓孩子知道,原來世界上有一種人和我說不同的語言,這語言叫做英語。
當孩子對英美文化有所認識與了解,日後對英文較不陌生,也比較有動機親近。
父母可以提供英文有聲故事書、卡通DVD、英文歌……等素材,
為孩子布置有聲英語的「輸入」環境。
幼兒喜愛父母的親密陪伴,因此,吳敏蘭鼓勵家長親自講故事給孩子聽,
這能引起孩子「接觸」英語的動機。
父母可以善用公立圖書館的外文書區,借英語圖畫書回家;
不用擔心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好,看著圖講中文都沒有關係,
偶爾帶一、兩個英文單字讓孩子知道即可。
對唸讀英語故事有心理障礙的父母,也可以直接運用有聲故事書。
《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作者廖彩杏,
從兩個雙胞胎孩子五歲起,就每天定時定量把英語有聲故事書
當成「背景音樂」播放。
「持續不斷的聽,是為了建立聲音記憶,達到直接聯想的目的。
無論句子結構簡單或複雜,只要有不斷重複的語言輸入,慢慢內化,
都可以在意識中形成記憶,」曾經擔任補習班英語老師的廖彩杏特別強調,
幼兒階段的孩子透過耳朵學習,聽有聲故事書時不必查單字、也不用中文解釋。
只要為他們尋找英美當地優良的繪本故事,孩子從看插畫中,就能猜測故事。
也因為繪本故事的精采,孩子願意不厭其煩的傾聽、翻看、閱讀。
用情境幫助幼兒理解
家中有幼兒的家長,選擇有聲故事書時,應該儘量挑選有「情境」的CD故事,
朗讀時跟著故事有情緒的表達。因為單字量不多,不懂句型與文法的幼兒,
更需要「情境」的協助來學習英語。有情境音的CD會在唸出 cry(哭泣)時,
同時出現哭聲,孩子自然能將 cry 這個聲音與哭泣聯想在一起。
陳超明也特別建議,父母在選擇英語故事時,
儘量不要讓小孩去讀那些「為學英文」而寫的英文書,
因為那通常會很無聊且重複;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
選擇專為小孩寫的故事和題材。
譬如,愛打籃球的孩子,可以給他看英文的籃球雜誌,
不是為了學英文而讀英文,而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接觸到英文,動機會更強烈。
原則2 透過五感與生活體驗:
多媒體、多元的「接觸」英文
在幼兒階段,學英語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多元感官學習。吳敏蘭說,
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正處於肢體感官需要大量探索、刺激的階段,
而且這階段的孩子也比較有時間可以慢慢的去吸收、體會。
譬如吳敏蘭在教導幼兒「毛毛蟲」的英文單字時,不僅是讀毛毛蟲的故事,
還會帶小孩把香蕉排成毛毛蟲的樣子,再讓小孩在墊子上學毛毛蟲爬行。
蘇以文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多元方式的學習效果比單一方式來得好。
一篇文章光是讓孩子讀(read),孩子只吸收了一○%的內容,
只有「聽」則吸收了二○%,看圖片則吸收了三○%。
而同時採用看電影、參觀展覽等方式,結合了「聽覺」和「視覺」的學習方式,
孩子吸收了五○%的內容。若是再結合實作或孩子的生活經驗,
那麼孩子可以吸收到九○%的內容。
雖然閱讀是提供豐富的英文輸入很重要的途徑,
但每個孩子的學習與吸收方式不同,
也可以透過不同的媒介和觸點,增強孩子學英文和聽英文的興趣。
總統馬英九的現任英語翻譯陳珮馨,學英文並沒有「贏在起跑點」。
她沒念過雙語幼稚園,五年級才開始去傳統英語補習班,從字母和KK音標學起。
她的英語啟蒙是從高中迷上外國影集開始。
「要我乖乖坐著看三十分鐘原文書,
我可能翻不到兩頁就累了;
但是看三十分鐘的影集就會有聽出收穫的踏實感,」陳珮馨說。
引介《追風箏的孩子》一書,在版權經營領域大紅的譚光磊,
說自己對英語的學習和喜愛是從電玩遊戲開始。
也因此,除了書之外,音樂、影片,
甚至目前網路上許多免費的英語兒童節目和遊戲,
不同的媒介都可以是學英文的好素材。
原則3 唸得出來才學得好:
鼓勵孩子朗讀、跟讀、大聲讀
「英文要『唸』得出來,才有辦法學,」補教名師徐薇強調,
中文字是象「形」字演變而來,基本上認字「形」,
進而開始「音」與「義」的教學。但是,英語是「spelling language」,
字母本身就是音標,
沒有字「形」可以辨識,一定要拼讀字母才能形成一個單字,所以能拼讀字母唸出來,
才有辦法開始進入英語的學習。
自然拼音法(phonics)是幼兒英語發音入門良好的開始。
這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所使用的發音方法,
沒有「發音符號」,一字對應一音,
通常字母本身就是發音。使用這個方法的目的,
是建立字母與發音的直覺音感。
熟悉自然拼音法,有助孩子以「聲音」的規則來記憶單字;
孩子往後看到任何的單字組合,
能夠自然反應該如何發音,聽到一種音,也能直覺反應該如何拼出單字。
而「跟述」(shadowing)是另一個培養英聽力的重要工作,
也就是模仿有聲教材複述一次單字、句子或段落。
對三年級以上的中小學生,透過跟述,大聲讀出來,
是學好英聽必定要蹲的「馬步」。
跟述練習是中學生重要的英聽學習功課。
負責研發會考題型的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建議,
想要考好英聽的國中生,
可以採用「三明治式」的學英文法:練聽力,先把文章放兩次來聽,
接下來默讀,確認剛剛聽不懂的內容;
然後大聲讀,再確認一次剛剛唸的我會不會,然後再聽一次。
這樣四個步驟不需花太多時間,但重複的聽和讀,
一、兩年之內英文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宜蘭高中英文科教師簡志翰在現場教學時,也非常重視跟述的落實。
他認為,透過跟述練習發音,是模仿母語人士的口音,
模仿久了自然成習慣,之後聽到英語時,就不會覺得生疏。而「跟述」練習,
還可以比對自己和有聲教材的發音,
聽聽看兩者聲音的差別,這個過程有助訓練音感。
簡志翰表示,跟述是讓孩子辨識「音素」,例如「b」和「p」,
在聽力的辨識上非常細微,無法辨識「音素」,
容易發生聽力理解上的錯誤。所以,跟述時要「打開耳朵」仔細聽音素的差異。
主修英語教學、佳音英語創辦人黃玉珮則建議,
不要邊看文字邊聽,否則容易分散「聽覺」的注意力。
原則4 回歸基本功:循序漸進背單字
單字量是決定英聽力的關鍵,問題是,
要累積多少的單字量才足以構成良好的英聽力?
依台灣國中、小九年一貫英語課程課綱的能力指標來看,
國小畢業需要學會二○○個單字,
國中畢業至少一二○○個單字,也就是說在十六歲之前,
最低門檻要學會一四○○個單字。
不過,補教名師徐薇認為,這樣的單字量其實不足夠養成優良的英聽力。
她強調,小學畢業至少就要學會一五○○個單字。
而張武昌說,國中畢業的單字量門檻高標可以訂在二五○○字。
「沒有單字基礎,就是聽不懂,尤其這一五○○個單字量
是日後記憶、理解更多字彙的基石,」徐薇說。
三招單字效率記憶法
談英聽的學習,字彙量愈多愈好,但如何幫助孩子有效率的記憶單字?
專家提供以下建議:
每天背新單字,並複習舊單字
《早早開始,慢慢來——陪孩子走過英語路》作者成寒提醒家長,
不必要求孩子一次背大量的單字。
人類的記憶單位是七至九個字,從手機號碼及電話號碼就可以印證。
沒有英語基礎的孩子,
可以先從一天背一個單字開始,再逐漸增加至一天兩個、三個至九個字。
而要避免背過就忘,需要複習。單字的長期記憶要靠「遞減背誦法」,
也就是說,每天除了背新單字,
更重要的是複習舊單字,並逐漸將複習的時間拉長。
例如今天背了 cat,明天趁記憶猶新,
再複習一次,接著隔三天再複習這個單字,
慢慢再將複習單字的週期拉長至五天、一週、三十天、半年。
聲音+字根字首記憶法
單字一定要唸出來,成寒認為,唸出來有助累積聲音的記憶規則。
例如 Monday、Sunday,聲音的規則是 day。
而徐薇主張以「文字本身的特性」來記憶並理解單字。
她以「sprain」(扭傷)這個單字說明基礎單字的重要性:
「下雨天路滑,所以走路容易扭到,如果孩子記得 rain(雨水)這個字,
要再記憶 sprain 可以很快上手。」
認識字根、字首與字尾也是有效率背單字的方法之一,
可以協助孩子理解和推敲英文單字的構成原理,
幫助孩子能「衍生運用」,一次認識一組單字。
增加頻率,少量多餐
面對枯燥的單字記憶和背誦過程,專家建議,可以增加頻率,少量多餐。
美國語言教學碩士、台灣美語補習班小學者美語總監吳惠玲說,
小學高年級或國中階段,
可以開始播放坊間的英語學習雜誌。
一天放十五分鐘或是利用零碎的早、晚餐時間都沒有關係,
重點是高頻率,好過一週只放一小時。
第二外語的能力,沒有「刻意」學習難以提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