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愛的管教從何開始-好規矩養成計畫

愛的管教從何開始-好規矩養成計畫

2009-06親子天下雜誌6期 作者:陳念怡

愛的尺度如何拿捏?如何建立愛與管教兼具的家庭環境?「愛的管教」五大法則、為孩子立界限的兩大基石、「三階段」計畫,提供父母參考。

品格教育第一章:愛的管教 小奇一生氣就把自己心愛的玩具砸壞,媽媽看了火冒三丈,大聲吼罵。
但是沒隔多久,原本嚷著要孩子自己負責的媽媽忍不住投降,開車帶著孩子去店裡買了新的玩具,
邊買還邊叨唸著:「如果你再把它摔破,看我以後還會不會買給你……」 父母竭盡心力管教孩子,
卻未必帶來最好的結果。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做父母的往往急於拯救孩子,
不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玩具摔壞了沒得玩)。
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不當反應,適得其反的鼓勵了孩子的問題行為。 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
幫助他學習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然而,孩子學習界限的方式就是,不斷測試父母的底限。
為孩子立界限,已成了父母責無旁貸,也是最重要的挑戰。 「愛的管教」五大基本法則 研究發現,在愛的關係中進行管教,效果最好。「愛的管教」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礎上。但是,愛與管教之間的尺度,究竟該如何拿捏?
首度提出「正向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一詞的珍‧尼爾森(Jane Nelsen)指出,
「愛的管教」包括五大基本法則:

法則一:和善但堅定的態度 「和善」等於尊重,是用言語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經歷成長。
「堅定」是指不含控制的堅持,一方面尊重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一方面要求孩子從穩固的堅持中學到限制,
不讓自己受到孩子的擺布。 尼爾森指出,嚴厲型的父母往往過於控制、缺乏善意;寵溺型的父母則缺乏設立限制的能力。
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堅定的態度才能培養出來。 「
和善但堅定」的常用話語包括:「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別人的說法」「我很在乎你,願意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再討論」
「我知道你能想出好辦法」等。

法則二:讓孩子感覺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是社會的產物,他最強烈的動機就是希望有歸屬和被重視的感覺。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爭取定位,證明他是家裡的一分子。缺乏歸屬感的孩子,
容易把控制局面、傷害別人當成自己行為的目的。在充滿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更能擔負起自己行為應有的責任。
尼爾森同時建議父母,應該多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對家庭有所貢獻,既能培養歸屬感,也能提高生活技能。

法則三:運用長期有效的技巧 過去父母習慣用懲罰來管教孩子,因為懲罰可以「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孩子只是暫時不做不對的事,
卻沒有學到什麼是該做的事。短期有效的懲罰甚至會帶來一連串負面的影響,例如:反叛、自我概念低落、自暴自棄等。 有別於懲罰,
愛的管教要教孩子做該做的事。
兩大長效技巧包括:一、引導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激發正向行為;
二、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從體驗自己行為的合理後果,學會自我負責。尼爾森提醒父母,避免在盛怒下使用合理後果,
否則也將流於懲罰。

法則四: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的管教強調,孩子做錯事正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
父母可以運用開放式的提問,教孩子從錯誤的行為中汲取經驗、學會自己面對問題、釐清問題的癥結、嘗試解決問題的各種技巧、
思考出替代行為的方案,進一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在了解自己。
例如,孩子為了搶玩具而一把推開妹妹,可以等孩子冷靜下來時問他:「你當時想要做什麼?」「現在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如果下次發生同樣問題,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做法?」運用開放式問題,跟孩子探討他的選擇造成的後果,
引導孩子把焦點放在尋找解決策略,進而支持他彌補錯誤。

法則五: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決定他後續行為的關鍵因素。行為偏差的孩子,是「自覺我不夠好」的孩子。
尼爾森指出,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樣,必須透過父母的不斷鼓勵,才能體會自己有能力,能夠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產生影響,
或決定如何回應。 為了培養孩子「我做得到」的自信,父母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優點,適時給予肯定。
只要孩子在某個方面的信心大增,就能把這份自信延續到其他方面。 為孩子立界限的兩大基石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清楚的界限。
全球暢銷逾百萬冊、堪稱「德國育兒寶典」的《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指出,
為孩子立界限必須建立在兩大基石之上: 基石一:賞識你的孩子
● 彰顯好行為:
相對於許多不愉快的要求和限制,父母的讚賞形成一種必要的平衡。「你把房間整理得很乾淨,連書桌和書架都弄得非常整齊!」
「你自己一個人玩積木玩得這麼開心,我真高興!」愈能具體描述你喜歡孩子的哪些行為,孩子愈會把你的讚美當真。
● 讓孩子看到你的信任:
信任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許多父母往往過度強調錯誤,忽略了孩子的進步和那份好意,
反而令孩子感到氣餒。例如:當小小孩拿起掃把,主動掃著地上的碎屑時,父母的反應往往是「你把碎屑弄得到處都是」,
而不是「你辦到了,我為你感到高興」。
● 回應孩子的每一小步:
孩子的表現差強人意時,從中挑出幾件正面的小事加以回應,就益顯重要。孩子的作業簿有一行字寫得不錯時,
可以這麼說:「這行字寫得特別整齊!」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對孩子卻可能是莫大的鼓舞。
● 讚美後不加但書:
父母常在讚美孩子的同時,補上一句批評,例如:「這行字你寫得很漂亮,其他的都亂寫一通!」
「你踢球技術無人可比,要是學校功課有這個的一半好就好了!」讚美孩子後,記得適時劃上句點,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基石二:確立常規,一一列舉
 ● 先接受孩子的本質:
改善孩子的行為,但不要求完美。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極限,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的學好規矩,
有些孩子要花比較多時間才做得到。訂立家規時,要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因勢利導。
● 設定合理的界限:
設定界限,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規矩一旦確立,所有家庭成員都要遵守。先想想哪些界限對你的家庭和孩子特別重要,
列舉出清楚明確、易理解的家庭規矩。但規矩不宜過多。孩子被一大堆規定和命令團團包圍時,容易備感壓力,反而不願合作。
● 前後一致:
規範要有一致的標準,具可預測性,讓孩子清楚該遵守哪些規矩,以及如果他不遵守規矩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規則搖擺不定,孩子會理直氣壯質問:「為什麼以前可以,現在就不行?」隨之而來的結果是,父母將失去公信力和影響力。
「三階段」行為改造計畫 孩子的行為主要是學習而來,因此可以重新訓練和改造。父母可先依照《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三階段」計畫,逐步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

 第一階段:說清楚,講明白
● 指示要正面而明確:
父母指正孩子行為時,應使用明確的語詞。與其說「這裡怎麼一團亂」,不如直接說「先把樂高積木放回箱子裡」。
比起「不要大聲尖叫」等負面語詞,「噓!小聲說話」的正面語詞,更能讓孩子明瞭。此外,不要讓「請」這個字從語彙中消失。
● 平穩的語調:
和孩子說話時,除了留意說話的內容,說話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你大吼大叫,孩子只會注意到:
「啊哈,爸媽已經失控了!」面對重要的事,更需要用平靜、堅定的語調說話。只有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會認真看待你要求的事。
● 肢體語言讓說話更有分量:
注視孩子的目光和肢體接觸,例如: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走到孩子身邊再開口講話,以及輕輕搭著孩子的肩膀等等,
都有加分的效果。若好話說盡都無濟於事,請進入下一階段。

 第二階段: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 設定行為的「自然後果」:
孩子最能從經驗中記取教訓,但是後果必須明確、合理、可行。「罪行」與後果之間最好有直接的關聯,
讓孩子的選擇決定自己要承擔的後果。例如:不肯把玩具收好時,他得接受「玩具被收進箱子,沒收一星期」的後果,
而非「取消飯後點心」。要讓孩子知道:擁有玩具是一種「權利」,和這個權利相伴隨的「責任」是照顧好玩具。
如果缺乏責任,就會喪失權利。
●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孩子違反規矩時,可以透過提問:「規矩是怎麼說的」、「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你確定要讓這個後果發生嗎」,
強調孩子可以選擇「遵守規矩」或「承擔後果」。
● 執行後果:
如果孩子仍為所欲為,就立即執行必然的後果。這時父母要言簡意賅,保持沉默,不要做太多干涉。
多餘的評語和高高在上的態度,像是「我早就告訴你別這麼做」,只會造成親子角力,反而失去孩子的信任。
● 強調正面後果:
有時也可以換個角度,跟孩子強調你希望的行為將產生的正面後果。例如:「如果你現在動作快一點,還可以準時到校唷」、
「如果你玩遊戲時平心靜氣,我們就可以把遊戲玩完」。 第三階段:親子約定 如果孩子在行為上的轉變仍差強人意,
請試著和孩子一起訂出行為改造計畫,並且邀孩子主動參與計畫。孩子貢獻的點子和建議愈多,就愈願意遵守。
● 鎖定行為:
請先鎖定要改造的態度或行為,將情形記錄下來。以寫功課戰爭為例:孩子需要多久時間寫功課?和媽媽為了功課發生爭執的情形有多頻繁?爭執有多激烈?
● 危機會議,凝聚動力:
和孩子坐下來,冷靜討論。先問孩子的想法,再告訴孩子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其次,問孩子有沒有想要改變現狀,
簡短說明你的想法。以功課戰爭為例,你可以這樣說:「以前我總是陪著你做功課,但沒多久就為了功課吵起來。
我希望以後你能獨力完成功課,我們也不要為這件事吵架。」
● 選定不當行為後果:
問孩子是否有改進的建議,一起找方法規範彼此。以合作取代對抗,會讓孩子學習規矩的過程變得容易些。
● 和孩子一起想想看:
如果其中一人不遵守約定,後果會如何?如果拖拖拉拉寫太久,後果如何?如果孩子開始罵人或亂吼,後果如何?
如果媽媽開始罵人或亂吼,後果又如何?清楚寫下你和孩子想要有哪些不一樣的做法,以及選定後果。兩人以簽名保證會遵守約定,
最後把這張約定書貼在家中的顯眼處。
● 選擇激勵或獎勵:
危機會議不是跟孩子議定獎勵的好時機。不妨等情況改善,再訂出獎勵的內容,補記在合約上。
● 勤做記錄,評量成果:
每天記錄重點,如果當天表現良好,就貼上貼紙做記號,然後定期用獎勵增強孩子的動機。持續觀察,耐心等待。
改變孩子需要時間,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展現成效。在看到轉變之前,不要輕言放棄。 不管是按部就班設立界限,
或是運用富創意的解決之道,父母都要先接受孩子的本質,再提供適當的環境,以引發孩子內在自我的最大可能。
關係重於規則 研究顯示,親子間若能保有開放自由的對話,孩子比較不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順利內化規範的最大前提。與其拿著放大鏡,一一檢視孩子的行為樣態,不如多關心孩子的心,針對他的努力和進步,給予正面的回饋。
一句真心讚美、一個鼓勵擁抱、一段親密的相處時光,都比運用技巧來得更有影響力。

 關鍵5 招,終結親子戰爭 很多親子間的戰爭,是因為父母親陷入了「不當行為的惡性循環」,
以下5招,可有效從這種循環中脫身。
不鼓勵不當行為 父母的手足無措或心煩不已,往往讓孩子佔上風,適得其反的增強孩子的不當行為。
像是「活該」、「真受不了你!」等充滿貶抑的負面回應,也會讓孩子解讀成:「既然我已經得不到關愛,那麼至少要得到排斥」。
傾聽孩子的心聲 積極的傾聽,讓反抗變多餘。傾聽是一種「翻譯」,將孩子的訊息翻譯出來。
例如:接孩子放學,他玩得開心不肯走,你可以說:「我怎麼偏偏現在來接你,你玩得正高興!」之後不必跟孩子爭論,
只要堅持現在得一起回家。 傳達「我訊息」 孩子行為不當時,真心說出你的感受,改變孩子行為的可能性將大為提升。
如果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大哭,你可以說:「我很同情你還不喜歡上學。如果上學能讓你覺得更有趣,我會非常高興。」
一句神奇的「我很同情」也隱含了言外之意:「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到。」 賦予孩子更多責任 相信孩子,
他真的可以自己決定「和需求有關」的事。父母一味剝奪孩子做決定的權利,孩子便無從了解自己的需求,也沒有機會學習負起責任。
父母的信任幫助孩子做出自己的決定,以及接受「自己必須承擔決定的後果」。 主動的關注 父母愈是主動付出關懷,
孩子就愈不需爭取關注。比起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的是規律性。不妨在家庭中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
讓孩子一天當一次「老闆」,決定這段親子時間要做什麼,這樣他在其他時間會比較容易接受規矩和界限。
(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雜誌出版,安妮特.卡斯特尚 著,陳素幸 譯)

愛的管教工具箱 要幫助小孩從無律走向他律,最後轉化為自律,光有愛與典範是不夠的。 父母需要更多的工具,讓教養的過程更為輕鬆。 工具一:
壞掉的唱片 當孩子違反規矩,開始討價還價甚至轉移話題,父母可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避開一場冗長失焦的爭辯。
方法是,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暫時不要理會他的抗議,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通常孩子會照辦。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
工具二:
集點獎勵計畫 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練習。「集點數換獎賞」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先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
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
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此外,獎勵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
工具三:
積極的暫停 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包括父母自己。先和善的告訴孩子,需要冷靜下來時,
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安靜椅」上,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這是一種邏輯後果,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為,
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重點是,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刻使用。
暫停時間長短和年齡相關,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執行時,需要鬧鐘或廚房計時器。
工具四:
小布偶的建議 解決小小孩的行為問題時,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
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讓小布偶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了什麼事生氣?」
「下次怎麼做比較好?」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工具五:故事中的熟悉身影 與其反覆說教,
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自行改編童話,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
再藉由討論,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6期 愛的管教 購買訂閱工具六:老祖母的激勵法 運用「老祖母」的原則,
可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的事。問問孩子想做什麼:「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想不想看卡通?」如果你猜對了,
就只需補上一句:「你知道規矩是什麼。做完功課後,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著孩子,
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完成工作後的獎賞,可提升孩子的行為動機,但前後順序不可顛倒。

 

轉載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5092&view=full&time=1354416309990

第一篇閱讀心得分享02.13.08.07

50202

一、  書名:野天鵝

二、  作者 文:徐晏茱    圖:Gran

三、  出版社:光復書局

四、出版日期:8210

五、大意:

    伊莉莎為了救十一個哥哥,便犧牲了自己,差一點就喪失了一條寶貴的生命。
後來伊莉莎成功救了十一個哥哥也讓自己找到了真愛。

 

六、心得:

    雖然伊莉莎後來當了皇后,但他並沒有忘記哥哥們,仍然利用每天深夜國王睡著時,
繼續編織還沒完成的外套。善良的伊莉莎,忍受無限的委屈和痛苦,憑著一股堅定的信念,終於解除了十一位哥哥身上的魔法,的到全國人的擁

和國王的敬愛。故事中兄妹的友愛之情,令人非常感動;
而伊莉莎為了解救親愛的哥哥們,繼續不斷的努力精神,更是叫人欽佩。
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希望大家以後有空能多多到圖書館借閱這本好書。

 

七、佳句摘錄:

    「他們在屋頂上《飛來飛去》,最後,《依依不捨》的飛離那兒,
一直飛到海邊的一座黑森林,才停了下來。」這段話不儘用了
擬人法、類疊,還用到了成語。

++++++++++++++++++++++++++++++++++++++++++++++++++++++++++++++++

50213

一、    書名:無心之言

二、    作者:阿法納西夫        繪圖:Roncoroni  

三、    出版社:光復書局

四、    出版日期:888

五、    大意:

     有一位貧窮的年輕人,因為在家鄉討不到老婆,
所以決定出去碰碰運氣,後來遇到了魔鬼,他把年輕人帶進他的皇宮,
叫年青人選一位女孩當老婆,幸好有一位女孩救了他,
並嫁給了年青人。

 

六、    心得:

    我們對人要心存好意,不然就會像故事中女孩的父親,
因為說出「真希望魔鬼把你抓走」而失去了最寶貝的女兒。
我不會像女孩的爸爸一樣說一些不好的話,
我們應該用關懷與包容對待人,才不會失去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會因為心情的影響而不自覺說出了比較重的話,
像故事中的年青人一樣,方寸大亂而說出了不好的話。
我再開口之前會先想一想這句話是否會傷害到別人,
這樣就不會傷到彼此的感情。故事中年輕人的獨立,讓他找到老婆。
我希望能像那位年輕人一樣自己出去碰碰運氣,或許會有好事發生。

 

七、    佳句摘錄:

    「我『挨家挨戶』的拜託,就是沒人願意把女兒嫁到我們家來」。
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因為「挨家挨戶」是一個成語,
用在這句話裡很適合。

就是沒人『願意』把女兒嫁到我們家來」。
這句話用了「願意」祈使句。

+++++++++++++++++++++++++++++++++++++++++++++++++++++++++++++++++

50208

、書名:小國王

二、作者:謝武彰    繪圖:cutrona

三、出版社:光復書局有限公司

四、出版日期:八十三年六月

五、大意:

    王子再加冕的前一天,王子夢見了老百姓們為了王子一個人辛苦的
工作,王子看了就於心不忍,所以王子就不穿老百姓們做的衣服、
王冠、權杖。

六、心得:

    故事中王子不是那種貪得無厭,自私自利的那種人,
也不是在意外表的那種人。王子因為一個夢而改變了他的想法,
王子很有同理心替老百姓著想,並且深刻的反省自己,
王子覺得不需要穿金戴銀才是國王,我覺得王子的做法很直得我們學習,更證明了不能以貌取人的想法。剛開始有很多人反對王子的做法,
可是王子有自己得想法,最後連偉大的神都幫王子加冕,
王子贏得所有人的心。

 

七、佳句摘錄:

   「陽光穿過彩色玻璃,照在王子身上,形成了一圈光環,
就像金袍加身一樣」這句話用了譬喻和聽覺描寫。

+++++++++++++++++++++++++++++++++++++++++++++++++++++++++++++++++

50207

一、書名:葉限

二、者:文:陳木城  圖:何野、伊宮

三、出版社:光復書局

四、出版日期:8210

五、大意:

    葉限是個孤兒,繼母不疼她,一直叫他做事,可是她不抱怨,
有一天河裡撈到一條金魚,可是她被狠心的繼母抓來吃了。
葉限很傷心,她遇到了一個老爺爺,老爺爺講,魚骨頭有神奇的魔力,
葉限很驚訝,葉限找到之後,魚骨頭真的有魔力,葉限很開心,
魚骨頭也幫助葉限成為一個美麗的皇后,跟王子結婚了。

 

六、心得:

    她的故事正告訴我們,「貪得無厭」的人得到報應,
而善良的反而會得到好處,葉限的善良是應該得,因為繼母不疼她
總是叫他做粗重的事,她卻都沒抱怨,村裡的王子喜歡她,
王子對他一見鐘情跟他結了婚,成了一個漂亮的皇后,一個可憐的孤兒,
終於成為一個高貴的皇后,反而繼母成為一個討厭的人,女兒也嫁不出
去,所以好心人才是最幸福的哩!

 

七、佳句摘錄:

   「葉限常常對著魚骨頭說出心裡的話。當他沒有東西吃的時候,
魚骨頭就會變出她吃的食物來」「他描述的內容很神奇。」

 

 

閱讀101P80第40篇補充資料”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吳晟

這裡是河川與海洋
相親相愛的交會處
招潮蟹、彈塗魚、大杓鷸、長腳雞
盡情展演的溼地大舞台
白鷺鷥討食的家園 白海豚近海洄游的生命廊道

世代農漁民, 在此地
揮灑汗水,享受涼風 迎接潮汐呀!來來去去
泥灘地上形成歷史
稍縱即逝的迷人波紋

這裡的空曠,足夠我們眺望
足夠我們,放開心眼
感受到人生的渺小
以及渺小的樂趣

這裡,是否島嶼後代的子孫
還有機會來到?

名為「國光」的石化工廠
正在逼近,憂傷西海岸
僅存的最後一塊泥灘溼地
名為「建設」的旗幟
正逆著海口的風,大肆揮舞

眼看開發的欲望,預計要
封鎖海岸線,回饋給我們封閉的視野
驅趕美景,回饋給我們煙囪、油污、煙塵瀰漫的天空
眼看少數人的利益 預計要,
一路攔截水源

回饋給我們乾旱
眼看沉默的大眾啊,預計要
放任彈塗魚、招潮蟹、長腳雞
放任白鷺鷥與白海豚
甚至放任農漁民死滅
只為了繁榮的口號

這筆帳
環境影響評估
該如何報告

而我只能為你寫一首詩

多麼希望,我的詩句
可以鑄造成子彈
射穿貪得無饜的腦袋
或者冶煉成刀劍
刺入私慾不斷膨脹的胸膛
但我不能。我只能忍抑又忍抑
寫一首哀傷而無用的詩
吞下無比焦慮與悲憤

我的詩句不是子彈或刀劍
不能威嚇誰
也不懂得向誰下跪
只有聲聲句句飽含淚水
一遍又一遍朗誦
一遍又一遍,向天地呼喚

 

 轉載自http://blog.roodo.com/poetwusheng/archives/14037944.html

機智問答第3題

高力袋銀行發生搶案,共損失了新台幣1000餘萬元,所幸無人傷亡。

警方已經鎖定目標,知道犯案者一定是在阿偉、阿建和老吳三人之中,

並且掌握了如下的線索:

 

 

1.阿偉不會一個人下手

 

2.老吳犯案時,一定會找阿建幫忙

 

3.阿偉不犯案,老吳也一定不會犯案

 

4.阿偉及老吳兩人之中,最少有一人犯下此案

 

 

 

請問到底是誰搶了高力袋銀行?

機智問答2題~~歡迎挑戰

第1題

1.請問誰養魚?

2.請問五間房間真正的組合是?

題目:
1)有五間房子排成一列 
2)所有房屋的顏色都不一樣 
3)五個屋主都來自不同國家 
4)五個屋主都養不同寵物 
5)五個屋主都喝不同的飲料 
6)五個屋主都抽不同的煙 

已知: 
1)英國人住在紅色的屋 
2)瑞典人養狗 
3)丹麥人喝茶 
4)綠色的屋在白色的屋的左邊 
5)綠色屋的房主喝咖啡 
6)抽Pall Mall香煙的屋主養鳥 
7)黃色屋主抽Dunhil香煙 
8)位於最中間的屋主喝牛奶 
9)挪威人住在第一間屋 
10)抽Blend的人住在養貓人家的隔壁 
11)養馬的屋主隔壁是抽Dunhil 
12)抽Blue Master的屋主喝啤酒 
13)德國人抽Prince 
14)挪威人住在藍色屋子隔壁 
15)只喝水的人家住在抽Blend的隔壁

以上是上週二給孩子的挑戰題~~截至今日..已有3位小朋友交出解法
(解法不只一種)~~~本週五會公佈答案

再加些油喔!!

再來第2題~~請接招!!

某天,阿碧、阿冰、阿企、阿侃四位兄弟姐妹分別待在自己的房間裡,四兄妹有人在打電動、有人在挖鼻孔、有人在擠青春痘、有人在摳腳趾,但是不曉得哪一個正在做哪一件事情?

已知

1.阿碧正在打電動或擠青春痘

2.阿冰正在挖鼻孔或擠青春痘

3.阿企既不在摳腳指也不在挖鼻孔

4.阿碧或阿冰在擠青春痘

請問他們四個人各在做什麼?


 

好文分享~~李偉文PISA考題試寫報告:苦讀標準答案,再也沒有競爭力

李偉文PISA考題試寫報告:苦讀標準答案,再也沒有競爭力

相關關鍵字:

《親子天下》編輯團隊在看到PISA的樣本試題,深受震撼。
於是邀請家有國中生的父母,長期關注教育的牙醫師、作家李偉文,
親自試寫PISA試題。比照台灣現況與國際趨勢,李偉文深刻回應了自己的「閱讀心得」。

我看到PISA閱讀能力題目的第一個感受是:
「這和我們傳統印象的『閱讀測驗』完全不同。」
題目中還有數字、圖表,真的很特別。
在台灣學校教育傳統學習經驗裡,閱讀一向和國文放在一起,
透過閱讀,我們已經很習慣傳遞文化道德的價值。

但現在或許應該思考,目前台灣中小學裡考的閱讀測驗或閱讀教育,
是希望承載什麼使命?是要透過閱讀去認識文化?
還是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基本學習的能力?

若以學生未來的能力做為檢定指標,我用一個在現代職場工作多年大人的眼光來看,
不得不承認一個明顯的事實:能在PISA評鑑中拿到好成績的學生,
比起台灣在傳統閱讀測驗中得高分的學生會更有競爭力。

PISA的閱讀能力評鑑是把閱讀當做工具,是學習的基本能力。
但我們學校段考和小考的閱讀測驗卻引導學生只要記住標準答案,
變得無法忍受「模糊」與「不確定」。這種只能有單一答案的僵化思考,
正是想像力的一大殺手。而且當孩子只能從黑白分明的資料中下判斷時,
就喪失了未來面對世界必須在「模糊中前進」、「不確定中做決定」的勇氣。

知識意義大不同

在台灣有個很大的觀念一直無法扭轉。
我們現行的考試和教學方式無異認為獲取「知識」,就是學習的目的。
因為,過去知識的取得,是有門檻的。
但這是過去,是工業時代的學習。現在,時代早就翻轉,
甚至已經從資訊爆炸的時代快速邁入創意時代。我們都很清楚知識的取得,
已經沒有門檻,光擁有知識和資訊是完全沒有用的,
關鍵在你能否蒐集判斷和整理這些無邊無際的資訊,更好的是加上自己的創意和想像力。

我常常想,現在關心教育的老師和家長們,其實都是「知識」的既得利益者,
因此往往對於「知識」有過高的憧憬,
會忘記知識在這時代的意義和以前自己求學時代是截然不同的。

舉個例子,若你想販售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卻是大家都可以免費取得,
那麼這生意絕對無利可圖。在網路上只要你打出關鍵字,
大學教授和小學生可以找到的資料一樣多,差異在於大學教授知道怎麼界定資訊真偽,
和如何發現資訊彼此的關聯,分析出有意義的結論。

以我為例,我的專業是牙醫,但現在要當一個出色的牙醫所需擁有的能力,
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雖然人類的牙齒沒有變,但現在牙醫很多,
所以一個好牙醫光能夠解決病痛,還是可能無法生存。
更重要的是和患者溝通的能力,怎麼去找到說服病人的方法等。

所以若回頭來看台灣的學生,還在背標準答案的學習很可怕。
因為「念好學校、取得好文憑就有好出路的時代」,
早已消失,台灣現在不需要苦讀的氛圍,現在的氛圍是解放和多元。

 台灣的學生要拚苦讀,怎麼可能拚得過中國和印度學生?
應該善用台灣的自由氛圍,讓孩子做一個資源整合者和創意者。
不利用自己的優勢,反而拿劣勢去和其他國家的學生拚苦讀耐力,
需要靠苦讀出頭的國家,學生人數又多,我們真的沒有辦法競爭。

身為國中生的家長,兩個女兒常常拿學校測驗的題目給我看,
很多題目真的很艱深、冷門。我常常會跟他們說,這題目不會,
不是你們不好,是題目出得不好。(採訪整理∕陳雅慧)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673&view=full&time=1352594329319

好文分享~~晚餐是生活重要的儀式

蔡穎卿:晚餐是生活重要的儀式

只有非常幸福的人,才能在愛裡相遇,做為親子,或為手足,成為伴侶,識為知己。

「只有非常幸福的人,才能在愛裡相遇,做為親子,或為手足,成為伴侶,識為知己,」
蔡穎卿如是說。她用愛經營家,把養育女兒當成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實踐。
育有一對出色女兒、在數場親職演講分享經驗、經營過一些特色餐廳、出版過三本書,
但在向人自我介紹時,她喜歡說,「我的工作是母親。」

– – –

自主學習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孩子不只需要大人給予觀念的培養與鼓勵,
更重要的是,孩子必須有學習管理自己時間的機會。
我的建議是,把放學後的時光留給孩子,不要往補習班跑,
讓孩子學著管理自己的時間。因為父母不可能又要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學習活動,
又要他懂得自主學習。

此時,家庭的角色是提供一個支持、溫暖的環境。而這些,可以在晚餐時刻達成。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有幾次的舉家遷徙,無論家在台灣、曼谷,還是新加坡,
每次搬家,我總是將最好的角落留給餐廳,因為那是我們一家集會的重地。

離開五年再重回台灣時,老大Abby正逢國三,她並沒有參加學校的夜間輔導,
除了因為孩子常年在國外,有些科目她是先讀過英文資料再轉換為中文,
需要仰賴大量的工具書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忍受餐桌上孩子的日日缺席!

每天傍晚,當家人紛紛返家,是我帶著慎重而愉快的心情準備晚餐的時刻。
我知道,晚餐雖然是件最尋常不過的事,卻代表了穩定的生活節奏、
一個家庭的團聚分享。還有,對於課業繁重的孩子,晚餐是生活轉換的重要儀式。

一個孩子在學校八個小時的集體生活後,經由晚餐,講話的氣氛與對象、
生活的方式與節奏都不同,心情與身體機能會在此得到轉換。
一個小時後回到書房,雖然還是進行心智的學習,但因為有過調節,會更順利。

晚餐時,不妨和孩子聊聊一天發生的事,用「今天自然課做了什麼事?

取代「今天成績如何?」的質問,真心對孩子學習的內容感興趣。
即使只是國小的孩子,他也可能學習許多你未曾經歷的事物。
大人可以在晚餐時,透過孩子,學習到新的事物。

孩子不是機器,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我相信孩子能把書讀好、
能以非常健康的心來面對與轉移教育的種種困境,
就是因為我們鼓勵她們過正常的生活
──堅持全家團聚的晚餐時光把放學後的時間歸還給她們自己安排。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023&view=full&time=1351993756659

好文共賞~~台灣兒童缺乏運動 肥胖率全球第16

台灣兒童缺乏運動 肥胖率全球第16

  • 2012-10
  • Web only
  • 作者:親子天下網站編輯 整理報導

相關關鍵字:

 七成學童每週運動不到2小時,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每週看電視的時間
是校外運動時間的7倍以上;上網時間是運動時間的5倍以上!

在台灣,運動風氣似乎一直不若國外盛行,大人不運動的習慣似乎是從小養成的?
在課業壓力的藉口下、在電視、電腦的高度吸引下,再加上缺乏場地、設備等等限制,
不為所「動」的孩子似乎愈來愈多了?

兒福聯盟21日公佈一份「2012年台灣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
有高達九成覺得自己喜歡運動,但確有七成學童每週運動不到2小時,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每週看電視的時間是校外運動時間的7倍以上;
上網時間是運動時間的5倍以上!還有學童乾脆用玩wii取代運動,
因此有四成孩子,BMI都不標準,國內兒童肥胖率,更高掛全球第16名,
健康情形令人擔憂。

調查顯示,小學生每周上網和看電視時間,分別是16.7和12.5小時,卻只有2.3小時能活動筋骨,因此有4成孩子,BMI指數不標準,台灣26.8%兒童肥胖率,更排全球第16名。

孩子喜歡運動卻不願運動的原因是什麼呢?現行的體育課程、運動場地又有什麼樣的問題呢?調查發現,有三成五小朋友不運動是找不到適合場地,就算學校有體育課,
一周80分鐘的時間,不但比美,日,中國,新加坡都少,
整學期也只上三個種類的運動,引不起小朋友興趣。加上有些體育課,
還被挪去考試讀書,讓小朋友無法運動。

這份調查針對19個縣市、31所小學的四、五年級生進行抽樣,回收1015份問卷。
兒盟提出「S.P.O.R.T」口號,呼籲政府、家長、學校以及大眾共同努力,
提供優質的運動環境,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讓他們「天天運動、健康長大!」

 

【延伸閱讀】

‧身高180非夢事 兒科醫生:不吃糖+運動與早睡

‧哈佛大學教授研究:肥胖影響兒童智力發展

‧認清6大風險食物與健康對策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4285&view=full&time=1351486238531

配合閱讀101第48頁之019篇補充資料

配合閱讀101P48之019篇<從廚師到律師>補充資料

 

佛羅斯特「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國詩人佛羅斯特 (Robert Frost1874-1963)

最有名的一首詩,他的文字雖然樸實,節奏卻鮮明而意境優美,

並且能透過直接的描述,牽引出豐富的意識的聲音,

傳達的哲理深沉而餘韻無窮。

 

佛羅斯特說:「詩應始於歡娛,而終於智慧。」

(A poem begins in delight and ends in wisdom)

憑著卓越的聲韻技巧和哲理內涵,

終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受美國人喜歡的詩人。

 

這首詩表面上描述旅人在樹林裡遇到岔路而躊躇不決的心情,

實際上卻是在告訴我們大家,

我們的人生道路是靠自己決定的,有得才有失,有捨才能得。

 

※情境導讀

 

在一個初秋的早晨,風意微寒,太陽尚未昇起,

一個孤獨的旅人走到了黃樹林邊,眼前有兩條路,

一條看起來像是岔路,但是旅人沒有把握,該走那一條路呢?

 

結果旅人選擇了那一條他以往不會走的岔路,

那是一段更美的旅程嗎?旅人會後悔嗎?誰知道呢?

 

多年後旅人也許會突然想起這個早晨,然後深深地嘆息,

因為這個早晨的一念之間,改變了他後來的一生。

(「導讀」,尤克強看佛羅斯特,頁8-12)

 

The Road Not Taken

未走之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金色的樹林裡有兩條路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著兩條路行走;

我久久地站在那分岔的地方

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

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樹林深處。

 

然後我毅然踏上了另一條路,

這條路也許更值得我嚮往,

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

不過說到其冷清與荒涼,

兩條路幾乎是一模一樣。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

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

唉,我把第一條路留給未來!

但我知道人世間阡陌縱橫,

我不知未來能否再回到那裡。

 

我將會一邊嘆息一邊敘說,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校內美術比賽優勝名單公布了~

宜蘭縣二城國小101學年度校內美術比賽優勝名單

繪 畫 類 得 獎 名單

第一名  林俐穎

第二名  張舜凱

佳作    吳宜益

平 面 設 計 得 獎名 單

第一名  邱美瑄

第二名  林品妦

 

努力還是會看到收穫的喔~~大家要看齊^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