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愛的管教從何開始-好規矩養成計畫

愛的管教從何開始-好規矩養成計畫

2009-06親子天下雜誌6期 作者:陳念怡

愛的尺度如何拿捏?如何建立愛與管教兼具的家庭環境?「愛的管教」五大法則、為孩子立界限的兩大基石、「三階段」計畫,提供父母參考。

品格教育第一章:愛的管教 小奇一生氣就把自己心愛的玩具砸壞,媽媽看了火冒三丈,大聲吼罵。
但是沒隔多久,原本嚷著要孩子自己負責的媽媽忍不住投降,開車帶著孩子去店裡買了新的玩具,
邊買還邊叨唸著:「如果你再把它摔破,看我以後還會不會買給你……」 父母竭盡心力管教孩子,
卻未必帶來最好的結果。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做父母的往往急於拯救孩子,
不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玩具摔壞了沒得玩)。
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不當反應,適得其反的鼓勵了孩子的問題行為。 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
幫助他學習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然而,孩子學習界限的方式就是,不斷測試父母的底限。
為孩子立界限,已成了父母責無旁貸,也是最重要的挑戰。 「愛的管教」五大基本法則 研究發現,在愛的關係中進行管教,效果最好。「愛的管教」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礎上。但是,愛與管教之間的尺度,究竟該如何拿捏?
首度提出「正向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一詞的珍‧尼爾森(Jane Nelsen)指出,
「愛的管教」包括五大基本法則:

法則一:和善但堅定的態度 「和善」等於尊重,是用言語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提供機會讓孩子經歷成長。
「堅定」是指不含控制的堅持,一方面尊重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一方面要求孩子從穩固的堅持中學到限制,
不讓自己受到孩子的擺布。 尼爾森指出,嚴厲型的父母往往過於控制、缺乏善意;寵溺型的父母則缺乏設立限制的能力。
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堅定的態度才能培養出來。 「
和善但堅定」的常用話語包括:「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別人的說法」「我很在乎你,願意等到我們能相互尊重時再討論」
「我知道你能想出好辦法」等。

法則二:讓孩子感覺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是社會的產物,他最強烈的動機就是希望有歸屬和被重視的感覺。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爭取定位,證明他是家裡的一分子。缺乏歸屬感的孩子,
容易把控制局面、傷害別人當成自己行為的目的。在充滿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更能擔負起自己行為應有的責任。
尼爾森同時建議父母,應該多提供實際操作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對家庭有所貢獻,既能培養歸屬感,也能提高生活技能。

法則三:運用長期有效的技巧 過去父母習慣用懲罰來管教孩子,因為懲罰可以「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孩子只是暫時不做不對的事,
卻沒有學到什麼是該做的事。短期有效的懲罰甚至會帶來一連串負面的影響,例如:反叛、自我概念低落、自暴自棄等。 有別於懲罰,
愛的管教要教孩子做該做的事。
兩大長效技巧包括:一、引導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激發正向行為;
二、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從體驗自己行為的合理後果,學會自我負責。尼爾森提醒父母,避免在盛怒下使用合理後果,
否則也將流於懲罰。

法則四: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的管教強調,孩子做錯事正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
父母可以運用開放式的提問,教孩子從錯誤的行為中汲取經驗、學會自己面對問題、釐清問題的癥結、嘗試解決問題的各種技巧、
思考出替代行為的方案,進一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在了解自己。
例如,孩子為了搶玩具而一把推開妹妹,可以等孩子冷靜下來時問他:「你當時想要做什麼?」「現在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如果下次發生同樣問題,可以有什麼不一樣的做法?」運用開放式問題,跟孩子探討他的選擇造成的後果,
引導孩子把焦點放在尋找解決策略,進而支持他彌補錯誤。

法則五: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是決定他後續行為的關鍵因素。行為偏差的孩子,是「自覺我不夠好」的孩子。
尼爾森指出,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樣,必須透過父母的不斷鼓勵,才能體會自己有能力,能夠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產生影響,
或決定如何回應。 為了培養孩子「我做得到」的自信,父母平時要多關注孩子的優點,適時給予肯定。
只要孩子在某個方面的信心大增,就能把這份自信延續到其他方面。 為孩子立界限的兩大基石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清楚的界限。
全球暢銷逾百萬冊、堪稱「德國育兒寶典」的《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指出,
為孩子立界限必須建立在兩大基石之上: 基石一:賞識你的孩子
● 彰顯好行為:
相對於許多不愉快的要求和限制,父母的讚賞形成一種必要的平衡。「你把房間整理得很乾淨,連書桌和書架都弄得非常整齊!」
「你自己一個人玩積木玩得這麼開心,我真高興!」愈能具體描述你喜歡孩子的哪些行為,孩子愈會把你的讚美當真。
● 讓孩子看到你的信任:
信任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許多父母往往過度強調錯誤,忽略了孩子的進步和那份好意,
反而令孩子感到氣餒。例如:當小小孩拿起掃把,主動掃著地上的碎屑時,父母的反應往往是「你把碎屑弄得到處都是」,
而不是「你辦到了,我為你感到高興」。
● 回應孩子的每一小步:
孩子的表現差強人意時,從中挑出幾件正面的小事加以回應,就益顯重要。孩子的作業簿有一行字寫得不錯時,
可以這麼說:「這行字寫得特別整齊!」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對孩子卻可能是莫大的鼓舞。
● 讚美後不加但書:
父母常在讚美孩子的同時,補上一句批評,例如:「這行字你寫得很漂亮,其他的都亂寫一通!」
「你踢球技術無人可比,要是學校功課有這個的一半好就好了!」讚美孩子後,記得適時劃上句點,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基石二:確立常規,一一列舉
 ● 先接受孩子的本質:
改善孩子的行為,但不要求完美。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極限,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的學好規矩,
有些孩子要花比較多時間才做得到。訂立家規時,要考慮孩子的個別差異,因勢利導。
● 設定合理的界限:
設定界限,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規矩一旦確立,所有家庭成員都要遵守。先想想哪些界限對你的家庭和孩子特別重要,
列舉出清楚明確、易理解的家庭規矩。但規矩不宜過多。孩子被一大堆規定和命令團團包圍時,容易備感壓力,反而不願合作。
● 前後一致:
規範要有一致的標準,具可預測性,讓孩子清楚該遵守哪些規矩,以及如果他不遵守規矩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規則搖擺不定,孩子會理直氣壯質問:「為什麼以前可以,現在就不行?」隨之而來的結果是,父母將失去公信力和影響力。
「三階段」行為改造計畫 孩子的行為主要是學習而來,因此可以重新訓練和改造。父母可先依照《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三階段」計畫,逐步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

 第一階段:說清楚,講明白
● 指示要正面而明確:
父母指正孩子行為時,應使用明確的語詞。與其說「這裡怎麼一團亂」,不如直接說「先把樂高積木放回箱子裡」。
比起「不要大聲尖叫」等負面語詞,「噓!小聲說話」的正面語詞,更能讓孩子明瞭。此外,不要讓「請」這個字從語彙中消失。
● 平穩的語調:
和孩子說話時,除了留意說話的內容,說話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你大吼大叫,孩子只會注意到:
「啊哈,爸媽已經失控了!」面對重要的事,更需要用平靜、堅定的語調說話。只有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會認真看待你要求的事。
● 肢體語言讓說話更有分量:
注視孩子的目光和肢體接觸,例如: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走到孩子身邊再開口講話,以及輕輕搭著孩子的肩膀等等,
都有加分的效果。若好話說盡都無濟於事,請進入下一階段。

 第二階段: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 設定行為的「自然後果」:
孩子最能從經驗中記取教訓,但是後果必須明確、合理、可行。「罪行」與後果之間最好有直接的關聯,
讓孩子的選擇決定自己要承擔的後果。例如:不肯把玩具收好時,他得接受「玩具被收進箱子,沒收一星期」的後果,
而非「取消飯後點心」。要讓孩子知道:擁有玩具是一種「權利」,和這個權利相伴隨的「責任」是照顧好玩具。
如果缺乏責任,就會喪失權利。
●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孩子違反規矩時,可以透過提問:「規矩是怎麼說的」、「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你確定要讓這個後果發生嗎」,
強調孩子可以選擇「遵守規矩」或「承擔後果」。
● 執行後果:
如果孩子仍為所欲為,就立即執行必然的後果。這時父母要言簡意賅,保持沉默,不要做太多干涉。
多餘的評語和高高在上的態度,像是「我早就告訴你別這麼做」,只會造成親子角力,反而失去孩子的信任。
● 強調正面後果:
有時也可以換個角度,跟孩子強調你希望的行為將產生的正面後果。例如:「如果你現在動作快一點,還可以準時到校唷」、
「如果你玩遊戲時平心靜氣,我們就可以把遊戲玩完」。 第三階段:親子約定 如果孩子在行為上的轉變仍差強人意,
請試著和孩子一起訂出行為改造計畫,並且邀孩子主動參與計畫。孩子貢獻的點子和建議愈多,就愈願意遵守。
● 鎖定行為:
請先鎖定要改造的態度或行為,將情形記錄下來。以寫功課戰爭為例:孩子需要多久時間寫功課?和媽媽為了功課發生爭執的情形有多頻繁?爭執有多激烈?
● 危機會議,凝聚動力:
和孩子坐下來,冷靜討論。先問孩子的想法,再告訴孩子你覺得問題出在哪裡。其次,問孩子有沒有想要改變現狀,
簡短說明你的想法。以功課戰爭為例,你可以這樣說:「以前我總是陪著你做功課,但沒多久就為了功課吵起來。
我希望以後你能獨力完成功課,我們也不要為這件事吵架。」
● 選定不當行為後果:
問孩子是否有改進的建議,一起找方法規範彼此。以合作取代對抗,會讓孩子學習規矩的過程變得容易些。
● 和孩子一起想想看:
如果其中一人不遵守約定,後果會如何?如果拖拖拉拉寫太久,後果如何?如果孩子開始罵人或亂吼,後果如何?
如果媽媽開始罵人或亂吼,後果又如何?清楚寫下你和孩子想要有哪些不一樣的做法,以及選定後果。兩人以簽名保證會遵守約定,
最後把這張約定書貼在家中的顯眼處。
● 選擇激勵或獎勵:
危機會議不是跟孩子議定獎勵的好時機。不妨等情況改善,再訂出獎勵的內容,補記在合約上。
● 勤做記錄,評量成果:
每天記錄重點,如果當天表現良好,就貼上貼紙做記號,然後定期用獎勵增強孩子的動機。持續觀察,耐心等待。
改變孩子需要時間,要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展現成效。在看到轉變之前,不要輕言放棄。 不管是按部就班設立界限,
或是運用富創意的解決之道,父母都要先接受孩子的本質,再提供適當的環境,以引發孩子內在自我的最大可能。
關係重於規則 研究顯示,親子間若能保有開放自由的對話,孩子比較不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順利內化規範的最大前提。與其拿著放大鏡,一一檢視孩子的行為樣態,不如多關心孩子的心,針對他的努力和進步,給予正面的回饋。
一句真心讚美、一個鼓勵擁抱、一段親密的相處時光,都比運用技巧來得更有影響力。

 關鍵5 招,終結親子戰爭 很多親子間的戰爭,是因為父母親陷入了「不當行為的惡性循環」,
以下5招,可有效從這種循環中脫身。
不鼓勵不當行為 父母的手足無措或心煩不已,往往讓孩子佔上風,適得其反的增強孩子的不當行為。
像是「活該」、「真受不了你!」等充滿貶抑的負面回應,也會讓孩子解讀成:「既然我已經得不到關愛,那麼至少要得到排斥」。
傾聽孩子的心聲 積極的傾聽,讓反抗變多餘。傾聽是一種「翻譯」,將孩子的訊息翻譯出來。
例如:接孩子放學,他玩得開心不肯走,你可以說:「我怎麼偏偏現在來接你,你玩得正高興!」之後不必跟孩子爭論,
只要堅持現在得一起回家。 傳達「我訊息」 孩子行為不當時,真心說出你的感受,改變孩子行為的可能性將大為提升。
如果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大哭,你可以說:「我很同情你還不喜歡上學。如果上學能讓你覺得更有趣,我會非常高興。」
一句神奇的「我很同情」也隱含了言外之意:「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到。」 賦予孩子更多責任 相信孩子,
他真的可以自己決定「和需求有關」的事。父母一味剝奪孩子做決定的權利,孩子便無從了解自己的需求,也沒有機會學習負起責任。
父母的信任幫助孩子做出自己的決定,以及接受「自己必須承擔決定的後果」。 主動的關注 父母愈是主動付出關懷,
孩子就愈不需爭取關注。比起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的是規律性。不妨在家庭中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
讓孩子一天當一次「老闆」,決定這段親子時間要做什麼,這樣他在其他時間會比較容易接受規矩和界限。
(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雜誌出版,安妮特.卡斯特尚 著,陳素幸 譯)

愛的管教工具箱 要幫助小孩從無律走向他律,最後轉化為自律,光有愛與典範是不夠的。 父母需要更多的工具,讓教養的過程更為輕鬆。 工具一:
壞掉的唱片 當孩子違反規矩,開始討價還價甚至轉移話題,父母可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避開一場冗長失焦的爭辯。
方法是,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暫時不要理會他的抗議,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通常孩子會照辦。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
工具二:
集點獎勵計畫 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練習。「集點數換獎賞」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先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
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
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此外,獎勵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
工具三:
積極的暫停 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包括父母自己。先和善的告訴孩子,需要冷靜下來時,
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安靜椅」上,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這是一種邏輯後果,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為,
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重點是,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刻使用。
暫停時間長短和年齡相關,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執行時,需要鬧鐘或廚房計時器。
工具四:
小布偶的建議 解決小小孩的行為問題時,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
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讓小布偶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了什麼事生氣?」
「下次怎麼做比較好?」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工具五:故事中的熟悉身影 與其反覆說教,
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自行改編童話,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
再藉由討論,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6期 愛的管教 購買訂閱工具六:老祖母的激勵法 運用「老祖母」的原則,
可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的事。問問孩子想做什麼:「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想不想看卡通?」如果你猜對了,
就只需補上一句:「你知道規矩是什麼。做完功課後,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著孩子,
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完成工作後的獎賞,可提升孩子的行為動機,但前後順序不可顛倒。

 

轉載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5092&view=full&time=1354416309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