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4大黃金原則 英聽簡單學

4大黃金原則 英聽簡單學

一○三年國中會考加考英聽,焦慮的家長開始打聽哪邊可以補聽力?但英聽學習不得法,
反而會提早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英聽有正確方法可循,甚至在家就可以做,四大原則抓住學習的關鍵訣竅。

 

隨著英聽測驗成績加入大考行列,英語「聽」力,將成為台灣英語學習的顯學。

今年九月,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將試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一年兩測,
測驗成績可做為大學甄選入學時,擇優當成備審資料。
民國一○三年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後,國中會考也將加考英聽,
從一○四年開始採計英聽分數。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七成的中小學平日測驗就已經加考英聽,
到國中加考英聽普及率甚至高達九五.八六%。
但曾經參與九年一貫英語課綱撰寫計畫、文化大學外國語言學院院長張武昌說,
台灣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還是偏重「讀」與「寫」,
聽力對大部分國中、小的英語教師來說,仍是相對陌生的教學領域。

聽,是語言學習的基礎

根據研究顯示,聽力是學習語言的基礎。
任何語言的學習順序原本就是先「聽」再「說」,接著才進入「讀」與「寫」,
從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就能印證。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兒童教育學系教授張鑑如指出,
聽覺是寶寶最先發育的感官。
在媽媽肚子裡,寶寶就透過「聽」來學習語言;先聽,然後模仿成人的口語詞彙,
進而開始說話。

從語言溝通的歷程來看,「聽」所佔的時間比重,
比「說」、「讀」、「寫」要高出許多。
台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蘇以文表示,
溝通時,「聽」的時間至少佔了四○%,有些研究的數據更高達五○%以上。

換句話說,從「聽力」開始學習英語,才是順應兒童發展、本能的學習方式。
很多人以為「英聽能力」對偏鄉弱勢地區的孩子會因經濟條件特別不利。
但教育部國中英語輔導團老師、也是高中英語老師的曾麗娜表示,
英文課綱本來就強調聽、說、讀、寫。加考英聽對學習落後的孩子不是減分而是加分,
只要國中教師加強學生聽力,
她評估不需補習就足以應付測驗。

已經有教學實際的經驗發現,其實原住民部落小孩在英語學習歷程中,
聽力對他們而言反而是最容易掌握的,
老師教學也比較有成就感;反而傳統的背誦讀寫才是比較「高階」的困難。

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陳超明在台東七所小學,不趕教材進度,
但在課堂上採用「操作式的教學」。
例如教「blue」、「red」等顏色的單字,除了教拼音,也讓孩子畫出顏色,
請孩子找尋教室內有 blue、red 顏色的物品。
回家作業還是讓孩子找出家中有這兩個顏色的物品,把東西帶到學校來,
雖然以這樣方式教學,進度慢,
二十六個字母要教兩個月,可是能確保孩子在課堂上都學會這些單字。一學期下來,
他分別對台東及都市的孩子進行聽力測驗,發現台東學生的聽力並不輸都市的孩子。

如何定義優良的英語「聽」力?專家認為,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溝通,
在真實世界中能夠「聽懂」傳達者所要表達的「語意」,
並能適切的說出自己想法予以回應,才算真正擁有「英聽力」。

兒童英聽的四層次

若狹義的從英文檢定的角度看,
代理英國兒童英檢系統的師德文教總經理邱靖媛
以兒童英檢的題型說明聽力理解的四個層次:

層次一:聽懂關鍵字

最常見的就是看圖聽關鍵字,例如一張有花、有草、有蝴蝶的黑白線條圖畫,
試題播放:Color the butterfly red。
孩子必須聽懂三個關鍵字「color」、「butterfly」與「red」,才能為蝴蝶塗上紅色。

層次二:專心聽

給孩子一段小短文,試題會故意唸錯其中的關鍵字,並請孩子圈出唸錯的單字,
用以測驗孩子是不是有專心聽。
例如短文描述打棒球(baseball)的樂趣,
但部分句子的聲音卻播出籃球(basketball)的發音,
如果沒有專心聽,容易漏掉唸錯的關鍵字。

層次三:理解力

試題是一張街廓圖,上頭標出超市、學校、加油站、圖書館、公園、
運動場……等標的物。
試題是一對母子討論下課後去哪的對話,內容有大量的交通、方位指引。
孩子必須擁有左、右等關於交通「方位」的概念,才有辦法作答。

層次四:預測力

預測的能力是聽力的重要技能,包括語言預測及非語言預測。
前者指的是聽句子的結構或文法,
後者則需要用到聆聽者所擁有的背景知識。
邱靖媛說,聽之前的預測,可以讓孩子提前進入聽力內容的情境。
開始播放時,孩子可以很快進入狀況,不會錯過重要信息。而預測力養成了,
對接下來所要聽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一旦心裡有底,也就容易產生學習自信。

通常預測力的考題會考「回應」,例如一段發生在牙醫診所的醫病對話,
當醫生完成提問時,考題選項也許請孩子圈選病人接下來可能的回答。

以聽力預測的練習來看,邱靖媛會先教孩子在放音前看一遍試題,找出關鍵文法。
例如文中有過去式時態,那麼這段對話可能發生在昨天;
再看關鍵字有 dental clinic,大致就能了解,這是篇發生在牙醫診所的對話。
那麼孩子就可以預期,答案的選項不會是選在運動場或公園中的情境。

培養聽力,從何開始?

英文學習需要有系統的引導,由於多數家長對自己學英文的歷程也缺乏自信,
所以談起學英文,通常就只能一切委外,仰賴學校或補習班。
問題是,許多孩子在家長「提早學才學得好」的英語焦慮下,
用力不得法,反而灌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早學卻演變成提早「出局」。

因此,關心英語學習的家長,還是應該要了解語言學習和兒童發展的歷程,
掌握關鍵重點,讓孩子的起步穩紮穩打,同時充滿樂趣。

綜整專家建議,關心兒童英語或英聽能力的家長,可以從四個原則開始著力:

  原則1   從讀故事書開始:

在家中營造豐富的「輸入」環境

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孩子,仍在奠定母語的基礎,
對語言背後的文化意涵等認知能力也還在發展,第二外語的學習,
可以採取「環境學習法」,為孩子創造豐富的英語「輸入」(input)環境。

這個階段的英語學習,不急著驗收成果。凱斯教育機構
執行長吳    敏蘭認為,學齡前的英語學習強調的是英美文化的接觸,
是讓孩子知道,原來世界上有一種人和我說不同的語言,這語言叫做英語。
當孩子對英美文化有所認識與了解,日後對英文較不陌生,也比較有動機親近。

父母可以提供英文有聲故事書、卡通DVD、英文歌……等素材,
為孩子布置有聲英語的「輸入」環境。

幼兒喜愛父母的親密陪伴,因此,吳敏蘭鼓勵家長親自講故事給孩子聽,
這能引起孩子「接觸」英語的動機。

父母可以善用公立圖書館的外文書區,借英語圖畫書回家;
不用擔心自己的英文程度不好,看著圖講中文都沒有關係,
偶爾帶一、兩個英文單字讓孩子知道即可。

對唸讀英語故事有心理障礙的父母,也可以直接運用有聲故事書。
《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作者廖彩杏,
從兩個雙胞胎孩子五歲起,就每天定時定量把英語有聲故事書
當成「背景音樂」播放。

「持續不斷的聽,是為了建立聲音記憶,達到直接聯想的目的。
無論句子結構簡單或複雜,只要有不斷重複的語言輸入,慢慢內化,
都可以在意識中形成記憶,」曾經擔任補習班英語老師的廖彩杏特別強調,
幼兒階段的孩子透過耳朵學習,聽有聲故事書時不必查單字、也不用中文解釋。
只要為他們尋找英美當地優良的繪本故事,孩子從看插畫中,就能猜測故事。
也因為繪本故事的精采,孩子願意不厭其煩的傾聽、翻看、閱讀。

用情境幫助幼兒理解

家中有幼兒的家長,選擇有聲故事書時,應該儘量挑選有「情境」的CD故事,
朗讀時跟著故事有情緒的表達。因為單字量不多,不懂句型與文法的幼兒,
更需要「情境」的協助來學習英語。有情境音的CD會在唸出 cry(哭泣)時,
同時出現哭聲,孩子自然能將 cry 這個聲音與哭泣聯想在一起。
陳超明也特別建議,父母在選擇英語故事時,
儘量不要讓小孩去讀那些「為學英文」而寫的英文書,
因為那通常會很無聊且重複;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
選擇專為小孩寫的故事和題材。
譬如,愛打籃球的孩子,可以給他看英文的籃球雜誌,
不是為了學英文而讀英文,而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接觸到英文,動機會更強烈。

  原則2   透過五感與生活體驗:

多媒體、多元的「接觸」英文

在幼兒階段,學英語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多元感官學習。吳敏蘭說,
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正處於肢體感官需要大量探索、刺激的階段,
而且這階段的孩子也比較有時間可以慢慢的去吸收、體會。
譬如吳敏蘭在教導幼兒「毛毛蟲」的英文單字時,不僅是讀毛毛蟲的故事,
還會帶小孩把香蕉排成毛毛蟲的樣子,再讓小孩在墊子上學毛毛蟲爬行。

蘇以文指出,國外研究發現,多元方式的學習效果比單一方式來得好。
一篇文章光是讓孩子讀(read),孩子只吸收了一○%的內容,
只有「聽」則吸收了二○%,看圖片則吸收了三○%。
而同時採用看電影、參觀展覽等方式,結合了「聽覺」和「視覺」的學習方式,
孩子吸收了五○%的內容。若是再結合實作或孩子的生活經驗,
那麼孩子可以吸收到九○%的內容。

雖然閱讀是提供豐富的英文輸入很重要的途徑,
但每個孩子的學習與吸收方式不同,
也可以透過不同的媒介和觸點,增強孩子學英文和聽英文的興趣。

總統馬英九的現任英語翻譯陳珮馨,學英文並沒有「贏在起跑點」。
她沒念過雙語幼稚園,五年級才開始去傳統英語補習班,從字母和KK音標學起。
她的英語啟蒙是從高中迷上外國影集開始。
「要我乖乖坐著看三十分鐘原文書,
我可能翻不到兩頁就累了;
但是看三十分鐘的影集就會有聽出收穫的踏實感,」陳珮馨說。

引介《追風箏的孩子》一書,在版權經營領域大紅的譚光磊,
說自己對英語的學習和喜愛是從電玩遊戲開始。
也因此,除了書之外,音樂、影片,
甚至目前網路上許多免費的英語兒童節目和遊戲,
不同的媒介都可以是學英文的好素材。

  原則3   唸得出來才學得好:

鼓勵孩子朗讀、跟讀、大聲讀

「英文要『唸』得出來,才有辦法學,」補教名師徐薇強調,
中文字是象「形」字演變而來,基本上認字「形」, 
進而開始「音」與「義」的教學。但是,英語是「spelling language」,
字母本身就是音標,
沒有字「形」可以辨識,一定要拼讀字母才能形成一個單字,所以能拼讀字母唸出來,
才有辦法開始進入英語的學習。

自然拼音法(phonics)是幼兒英語發音入門良好的開始。
這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所使用的發音方法,
沒有「發音符號」,一字對應一音,
通常字母本身就是發音。使用這個方法的目的,
是建立字母與發音的直覺音感。

熟悉自然拼音法,有助孩子以「聲音」的規則來記憶單字;
孩子往後看到任何的單字組合,
能夠自然反應該如何發音,聽到一種音,也能直覺反應該如何拼出單字。

而「跟述」(shadowing)是另一個培養英聽力的重要工作,
也就是模仿有聲教材複述一次單字、句子或段落。
對三年級以上的中小學生,透過跟述,大聲讀出來,
是學好英聽必定要蹲的「馬步」。

跟述練習是中學生重要的英聽學習功課。
負責研發會考題型的台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建議,
想要考好英聽的國中生,
可以採用「三明治式」的學英文法:練聽力,先把文章放兩次來聽,
接下來默讀,確認剛剛聽不懂的內容;
然後大聲讀,再確認一次剛剛唸的我會不會,然後再聽一次。
這樣四個步驟不需花太多時間,但重複的聽和讀,
一、兩年之內英文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宜蘭高中英文科教師簡志翰在現場教學時,也非常重視跟述的落實。
他認為,透過跟述練習發音,是模仿母語人士的口音,
模仿久了自然成習慣,之後聽到英語時,就不會覺得生疏。而「跟述」練習,
還可以比對自己和有聲教材的發音,
聽聽看兩者聲音的差別,這個過程有助訓練音感。

簡志翰表示,跟述是讓孩子辨識「音素」,例如「b」和「p」,
在聽力的辨識上非常細微,無法辨識「音素」,
容易發生聽力理解上的錯誤。所以,跟述時要「打開耳朵」仔細聽音素的差異。

主修英語教學、佳音英語創辦人黃玉珮則建議,
不要邊看文字邊聽,否則容易分散「聽覺」的注意力。

  原則4   回歸基本功:循序漸進背單字

單字量是決定英聽力的關鍵,問題是,
要累積多少的單字量才足以構成良好的英聽力?

依台灣國中、小九年一貫英語課程課綱的能力指標來看,
國小畢業需要學會二○○個單字,
國中畢業至少一二○○個單字,也就是說在十六歲之前,
最低門檻要學會一四○○個單字。
不過,補教名師徐薇認為,這樣的單字量其實不足夠養成優良的英聽力。
她強調,小學畢業至少就要學會一五○○個單字。
而張武昌說,國中畢業的單字量門檻高標可以訂在二五○○字。

「沒有單字基礎,就是聽不懂,尤其這一五○○個單字量
是日後記憶、理解更多字彙的基石,」徐薇說。

三招單字效率記憶法

談英聽的學習,字彙量愈多愈好,但如何幫助孩子有效率的記憶單字?
專家提供以下建議:

每天背新單字,並複習舊單字

《早早開始,慢慢來——陪孩子走過英語路》作者成寒提醒家長,
不必要求孩子一次背大量的單字。
人類的記憶單位是七至九個字,從手機號碼及電話號碼就可以印證。
沒有英語基礎的孩子,
可以先從一天背一個單字開始,再逐漸增加至一天兩個、三個至九個字。

而要避免背過就忘,需要複習。單字的長期記憶要靠「遞減背誦法」,
也就是說,每天除了背新單字,
更重要的是複習舊單字,並逐漸將複習的時間拉長。
例如今天背了 cat,明天趁記憶猶新,
再複習一次,接著隔三天再複習這個單字,
慢慢再將複習單字的週期拉長至五天、一週、三十天、半年。

聲音+字根字首記憶法

單字一定要唸出來,成寒認為,唸出來有助累積聲音的記憶規則。
例如 Monday、Sunday,聲音的規則是 day。

而徐薇主張以「文字本身的特性」來記憶並理解單字。
她以「sprain」(扭傷)這個單字說明基礎單字的重要性:
「下雨天路滑,所以走路容易扭到,如果孩子記得 rain(雨水)這個字,
要再記憶 sprain 可以很快上手。」

認識字根、字首與字尾也是有效率背單字的方法之一,
可以協助孩子理解和推敲英文單字的構成原理,
幫助孩子能「衍生運用」,一次認識一組單字。

增加頻率,少量多餐

面對枯燥的單字記憶和背誦過程,專家建議,可以增加頻率,少量多餐。
美國語言教學碩士、台灣美語補習班小學者美語總監吳惠玲說,
小學高年級或國中階段,
可以開始播放坊間的英語學習雜誌。
一天放十五分鐘或是利用零碎的早、晚餐時間都沒有關係,
重點是高頻率,好過一週只放一小時。

第二外語的能力,沒有「刻意」學習難以提升程度。

 徐薇強調,面對小三以上的小孩,父母若要讓孩子提升英語程度,
仍要恩威並濟的「勉強」孩子,建立學習的頻率與紀律。
總統夫人周美青,要求她的兩個女兒國小時,
每天固定背五個單字,日積月累,
就有一定數量,養成習慣但也能分散壓力。

漫漫長假,關心孩子英語能力的父母,不妨從以上四個關鍵著力,
幫助孩子更扎實有趣的學習。

 

載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42282&view=full&login=true&time=1348804374546

好文共賞~~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小野: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
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
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

小野說,他的人生從小就沒有選擇,連去百貨公司買件襯衫都百般困難。
但是當他成為父親,他細心呵護孩子的每個選擇,陪伴孩子做生命的大小決定。
他相信,選擇沒有好壞,就算失敗、就算走錯路,也都有意義,都使你成為「今天的你」。
小兒小女長大了,現在小野面對生命的選擇時,兒子女兒反而變成他重要的諮詢對象。

– – –

我弟弟小時候和爸爸出門,回程天氣很熱,路上有人賣冰,爸爸問他要不要吃,
他搖搖頭說:「我不熱,我不要吃冰。」回家後我爸爸寫了一篇日記,
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弟弟是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
在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
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
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
另一種是,他的選擇是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
,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我的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
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
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
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

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有次我們全家去香港玩,念國小的哥哥和幼稚園的妹妹,
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
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
哥哥從進門的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
結帳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我要這一個!」
他媽媽終於發火了,認為他沒主見,只會選最貴的,不准他買。
是我出面緩頰,替兒子說好話,兄妹才皆大歡喜帶著自己選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竟然還耿耿於懷。她說,選完就後悔了,
可是我們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
但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兒說的,我兒子是要選就選最好的,努力爭取。
從小,他喜歡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時我還幫他追過女生,雖然沒追成,
他也不以為意,至少試過了。

大學畢業,他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
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我在電影圈的朋友笑他;
我也勸他選擇符合他程度的學校。他說:「爸爸,出國念書要花那麼多錢,
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國內拿文憑就好。」後來,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
畢業作品回國也拿到了金穗獎。

他就是這樣,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別的父母可能會罵他一頓,
說他好高騖遠、不實際。可是你為什麼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像?
何不讓他去,失敗了再想辦法,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不敢要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從小溫暖體貼、做選擇果斷,人生看似一帆風順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生涯困惑。
高一上學期結束,她跟我們說:「我要休學!」

從小在我們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許多可能;
但她念的明星國中瀰漫著「只有前三志願才是學校」的價值。
她那年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

我女兒提出想休學,我要她給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後我們同意了,
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規劃休學後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學。

整個高一下學期,她都在為未來的休學生活做準備。
規劃休學後,每天早上七點半聽《空中英語教室》,
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創作、看書加強國文能力、找課程補強對天文學的興趣等。
家中還留有一本寫滿同學祝福的紀念冊,
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學,斷了自己的後路,決心下得很大。

辦休學手續的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她這五個月夠了,她其實是在鬧情緒,
因為高中考壞了,所以過不了關;現在想通了,決定高中讀完,大學要念設計。
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為了什麼,就比較快樂、比較甘願,她選擇念完高中後考大學。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優秀、一帆風順,我會像一般父母一樣,非常高興。
但多數的情況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學業不突出,也沒有特別優秀。
我只是很了解,生命本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

我念過生物系、當過生物老師、放棄在美公費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寫作、
寫過小說與散文、做過電影與電視,每次生命的轉換,沒有因此就不害怕。
我只知道當老師無法滿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歡美國的科學家生活,
但我喜歡什麼?我並不具體,當我隱約知道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這樣心情下長大的人,當了爸爸,會很小心翼翼的,
不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

我並不是多麼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
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輩子做這麼多錯誤的選擇,真的沒有比較高明,
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
而且,選擇也無所謂對錯。你是誰?你要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決定你做的選擇

就算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就毀了。
兒子也曾經問我:「如果我到後來去婚紗店當攝影,你會不會很失望?」
我說不會,然後說:「如果你告訴我,我終於明白我走錯路了,
或是電影根本沒有路了,你當婚紗攝影把自己養活,有什麼不好?」
他說:「這樣根本不需要去美國念書那麼久。」
我告訴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貴、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幫你做到,
我也很高興。我大學念生物系四年、醫學院工作兩年,
公費到美國念書又放棄,不是浪費了十年嗎?我後來做的電影、電視看似和這些經歷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

我為什麼那麼放心讓小孩做選擇?因為我已經看清楚,
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不抹去孩子對人生的想像

孩子小的時候我很少會跟他們說:「我教你。」
只是在他做選擇的時候,陪著他去看,你是怎樣的人?有哪些優點?適合什麼?
從他的個性中找出他適合的方向,他會比較有自信,
有自信的人比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現在他們三十歲了,情況卻反過來,我在做選擇時常常需要他們的意見。
不久前我第一次寫奇幻小說,寫了三萬字還沒完,我就先寄給兒子和女兒,
他們各自回信告訴我可以怎麼寫。
我兒子學完電影回來,我剛好要去演電影,我要兒子教我兩招。
他說:「有個原則,眼睛不要看對手,一看,鏡頭就會跳對方,
你不看,他沒辦法剪,就會讓你整段表演。」
我演的時候眼睛就真的不看對方,導演說不對耶,你演七、八次了,眼睛都不看對方,
我說我演神經質的醫生,所以眼睛不看對方,
導演生氣說:「我演給你看。」我心裡偷笑:「其實這是我兒子教我的。」
我問我兒子的時候,我是真的問,打從心裡相信他。

我這方式會把小孩教得比較早變聰明,他有一天會回頭來幫助我。
我希望我小孩很聰明,來救我。怎樣變聰明呢?
我用我覺得比較對的方式,用開放的、充滿可能的教育方式,
其實是期望有一天,他可以幫我解圍(笑)。

延伸閱讀:《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  小野著  究竟出版

轉載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43371&view=full&login=true&time=1348282995857

 

本周議題

吳念真<八歲.一個人去旅行>故事中描述
一位爸爸要八歲的兒子獨自坐火車去宜蘭取奶奶家的雨傘的過程

在火車上這位小男孩遇到一位阿嬤
還勇敢的呼救
讓昏倒的阿嬤能被救

看完影片~~希望班上孩子對影片有所感覺
故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昏倒清醒後的阿嬤,為什麼哭著說”如果你是我的孫子該有多好?”

孩子回答了
1.阿嬤可能沒有孫子
2.阿嬤的孫子可能不在身邊
3.阿嬤的孫子可能沒這麼勇敢或孝順

回答得不錯~~
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只是要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以後~~老師還會這樣提問題來討論喔^^

大家一起來動動腦吧^^

PS..感謝俐穎提供小盆栽一盆~~感恩^0^

給家長的一封信

家長您好:

已是第三週了,各科都有些許進度了,甚至也有隨堂測驗了。第一課英文單字考得並不理想,14位孩子不及格,還有零分的。雖然分數不需要斤斤計較,卻也反映了孩子的階段學習的情況。請家長協助安排孩子的作息,孩子還是需要您的陪伴和督促的,藉以讓孩子學習培養規畫自己的時間,去應付屬於他的事情,現在是學業,以後是工作,甚至是他的人生。

之後,國語和數學也會有隨堂小測驗,不是為了考倒孩子,目的在檢視孩子的階段學習,讓孩子、老師、家長三方面都能知道階段學習的成效。

大家一起努力吧!學習態度的建立,才有助於孩子以後面對任何的學習。十年、二十年後社會結構會變,資訊會改,唯有孩子能主動探索,願意學習,把學習的方法應用出來,才能自我進步,因應大環境的變遷。

這是目前我觀察到孩子的現況,有感而發,與家長共勉之。

    天氣炎熱,孩子可以攜帶毛巾擦汗(避免長疹子),也可以帶衣服更換,也請鼓勵孩子多喝水喔!

目前有鼓勵孩子睡前做仰臥起坐,可以先以10下為目標,持續2~3周,再增加5~10下,再持續2~3周,再增加5~10下。有肌耐力,孩子坐、站時會較不容易駝背,也可以常保身材喔!好處多多,請家長也鼓勵孩子喔!

本周討論議題『如何讓本班負責的廁所綠美化』

※本周討論議題『如何讓本班負責的廁所綠美化』,大家的提議整理如下:

1、掛芳香劑

2、貼標語

3、放小盆栽

4、認真打掃

5、增加打掃人員

6、增加巡視次數

7、加強自己的公德心

※再經過討論,大家共識:

1、            因為要花錢購買,暫不考慮。或許以後園遊會有結餘款時,可以考慮添購。

2、            標語不統一易顯得雜亂無章,牆壁也會留下痕跡。交由學校統一決定張貼與否。

3、            可行。由大家回家詢問家長是否有小盆栽可以拿來學校廁所放置。

4、            開學至今,負責打掃的同學都已經很認真。

5、            礙於班上人數只有23名,又外掃區域廣泛,實在無法增加人手。

6、            班上負責打掃的同學已經一天巡視3次,很辛苦了。可由上廁所的同學發揮「巡視員」的功能,順手協助沖水,或回教室報告老師,協助處理。

7、            加強公德心,由自己做起,一定辦得到。

 

大家一起努力喔!!

班親會圓滿落幕

感謝煜淳爸爸媽媽,美瑄爸爸媽媽,漢威阿嬤,亞萱爸爸,冠伶爸爸媽媽,若綺爸爸媽媽,皓宇爸爸,勝凱媽媽~~

 

出席班親會~~讓班親會圓滿落幕…
不克出席的家長可以參閱以下會議記錄

 

.班親會導師報告事項:

 

1.學校行事曆:

 

  已附於學生連絡簿封底..請參閱

 

2.導師授教科目(國數健體)評量方式:

 

  兩次定期評量共佔30%,作業(習作.硬筆.閱讀.小考等)50%,上課學習態度(秩序.作業缺交比例.上課筆記)20%

  高年級孩子應培養學習自主,進而有主動學習的能力,以應付將來的學習

  最簡單的比方,最早是問孩子要不要吃?”,漸漸變成要吃飯還是吃麵?”,現在應該轉換成你要吃什麼?”

  孩子要慢慢的將所知所學轉為內化,再表現出來,所以定期評量的考題模式會漸趨於開放性問答“(像學測考題)

  所以我們降低定期分數的比例,拉高孩子學習過程的分數,希望讓孩子學的有信心,能跟著老師一步一步走,不要因分數而輕易灰心的放棄自己

  也希望家長暫時放下分數“,著眼於孩子的學習態度~~

  植物要長得更加茁壯,是需要打破原來的花盆的,是需要換盆的,這過程辛苦,或許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但結果絕對值得!!

 

 

3.相關文章分享

 

  <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是該如何跑向終點?>

  <孩子是家長你的,請勿把管教權歸咎於教師>

  <在你介意自己孩子的受教權時,其他孩子的受教權呢?>

  <對於孩子的要求,是壓力嗎?>

  <讓孩子在充滿愛和信任的氛圍中成長>

 

 

.臨時動議

    家長提問:為何學校未繼續推廣直排輪課程?

    答覆如下:

    課程中的直排輪課程是屬於外加課程“,是需要報請專案的,礙於本學期一至四年級家長同意參加的比例過低

    今年無法開課,但學校依然推廣直排輪教育~~於每周六日上午8:00~9:30,學校學生可以免費上課(自備裝備)

 

※最後與各位家長分享~~

給孩子的觀念:

*不能把不喜歡讀書當作藉口,但努力之後,發現不善於讀書,是可以接受的,也必須坦然面對。

 

*每個人的天份.才能就是不公平的,你要面對這個現實,在上天給你的條件中,去做最大的努力!

101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校簡曆

101學年度第一學期學校簡曆~~~請參閱

 

宜蘭縣二城國小101學年度第一學期簡曆

 

   

     

   

2

101.09.7(五)

晚上七點班親會

 

3

101.09.11(二)

學力檢測()

 準備2B鉛筆

*註冊(9/15~21

5

101.09.28()

 

自治幹部選舉

    五年級「環保小局長」

    0930中秋節不補假

7

101.10.10()

雙十節放假一天

*完成體適能檢測

9

101.10.22()~26()

作業抽查週

 

11

101.11.6(二)

期中評量

 

*校外教學週「東北角海岸」

101.11.7 ()

17

101.12.22(六)

12/31()

 

19

101.12.31(一)

彈性放假

*已於12/22補上課

102.01.01()

元旦放假一天

21

102.01.14(一)

102.01.15(二)

期末評量

102.02.18()開學

 

102..18(五)

結業式

0907班親會~~歡迎蒞臨

親愛的家長您好:
本校將於9月7日(五)辦理101學年度班級親師座談會,感謝您撥空參加並歡迎您蒞臨指教;孩子的成長是無法重新再來,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分享孩子的在校學習生活體驗,陪孩子們一起健康、快樂成長。
(一) 時間:9月7日(下午7點~9點)。
(二) 地點:二城國小各班教室。
(三) 若有疑問,請與各班導師洽詢。
(四) 學務處電話9771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