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校慶活動圓滿落幕~~感謝各位家長的出席及支持
小朋友玩得高興~~吃的開心^0^
相關活動照片請閱…
http://140.111.70.15/photo/photo_thumb.php?dir=313030e4ba8ce5bfa02f313031e6a0a1e685b6e6b4bbe58b95
全新的繁體中文 WordPress 網站《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
0519校慶活動圓滿落幕~~感謝各位家長的出席及支持
小朋友玩得高興~~吃的開心^0^
相關活動照片請閱…
http://140.111.70.15/photo/photo_thumb.php?dir=313030e4ba8ce5bfa02f313031e6a0a1e685b6e6b4bbe58b95
二城國小訂於101年05月19日(星期六)舉行校慶運動會,是日全體教職員工及學生整日全部參與,誠摯邀請各界蒞臨指導共襄盛舉。
歡迎家長的蒞臨^0^
..管教危機!「寵父母」養出「葉少爺」
親子天下 – 2012年5月8日 下午2:08. ….文/何琦瑜、李宜蓁
「葉少爺」葉冠亨酒駕撞死婦人,除了在醫院接受訪問說過道歉外,就躲了起來,引發社會大眾撻伐。受害家屬在告別式上念哀悼文痛批:「一個被父母溺愛的大少爺酒駕,壞事幹盡,現在連悔意都沒有,只想用錢解決。」深深表達對葉家人的不滿。 二○○一年,美國《時代》雜誌以封面故事「權力的掙扎:究竟誰掌權?」報導溺愛世代父母造成的青少年問題。
《時代》雜誌調查發現,八成民眾認為現今的孩子比十到十五年前受寵;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他們的孩子的確被「寵壞了」。 二○○五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瑪姬.瑪曼(Maggie Mamen)出書定義「被寵溺兒童症候群」(The Pampered Child Syndrome)。書中指出,凡事以孩子為中心、有求必應的「寵父母」,已經造就了認為自己應該享有與成人平起平坐的權利,卻永遠沒準備好要接受義務與責任的下一代。 寵父母願意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擔心拒絕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他們避免為孩子設界限,少談責任、道德與價值,深怕造成孩子的不快樂或壓力。
「被寵溺兒童」的共同特徵包含:
1. 他們已經有了所有的東西,仍需索無度,還要更多。
2 .他們相信,自己和成人有同樣的權利,但是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長大該有的責任。
3 .他們被高度保護與關愛,卻仍然不快樂、焦慮、憤怒。
4 .愈來愈多這樣的孩子,被診斷為情緒障礙、行為障礙,或是其他精神病學上的失調。
這一代的父母,生於權威時代,多數沒有在愛、尊重與傾聽的教養環境中長大,不想重蹈自己童年的痛苦,也渴望跟下一代建立更親密、平等的親子關係。因而愈來愈多家長,放棄用過往權威、體罰的方式管教小孩。他們比以往的父母更認真吸收教養知識,懂得同理孩子的需求。只不過,孩子畢竟不如教養書上的案例那樣容易「馴服」。
今日的父母比以往更難為。近半數的雙薪家庭,代表著教養時間的困窘與精力的分散。父母疲累時,很難兼顧教養的創意與品質。 愛是一切關係的源頭,但僅僅有愛是不足夠的。只有愛而沒有教導,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與獨立性,產生被寵壞的下一代。
但缺乏關懷與愛的嚴厲管教,也不會發生效果。沒有同理心的威嚇與指責,嚴厲的打罵教育、缺乏讚賞與正向的引導,在現今的環境下,只會造就更加反叛的孩子。
浩浩做作業時,滿桌都是本子和文具,有時候書本還散落一地;而且,經常丟三落四,總是找不到要用的書和筆。他做事也總是虎頭蛇尾,只有三分鐘熱度,不一會兒就放棄了。浩浩的房間更是凌亂極了,早上起床時,常常找不到襪子、制服。每次出門時,總是大驚小怪的叫道:「啊!我找不到鉛筆盒?」、「媽媽,你有沒有看到我的作業簿?」
養成好習慣孩子一生受用無窮
許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現象,這是因為做事缺乏計畫和條理。做事沒有計畫的孩子,將無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無法進行好的學習。其實,這是兒童會有的正常現象,只要父母妥善引導,他們就能養成做事有條理的良好習慣。
根據「二十一天效應」,父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確立新行為習慣的規範;二是強化新的行為習慣;三是鞏固已經養成的行為習慣。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最少需要二十一天,當然還需要不斷重複、內化,使其長久下去。
首先,要為孩子樹立新習慣的典範,讓他們知道該怎麼做,例如:家裡要維持得井然有序,東西用過之後物歸原處、衣櫃裡的衣服分類擺放、晚上睡覺前要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東西。此外,讓孩子自己制定計畫,也是引導他們的好方法。
特別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固定孩子的學習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父母不能允許他們做其他的事,唯有養成定時學習的好習慣,孩子才會按部就班學習。另外,如果孩子在學習期間非常認真,千萬不要再給孩子追加作業,否則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要讓孩子認同新理念、新習慣,並且強化它。讓孩子養成做事有條不紊的習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的耐心、恆心,和抓住時機進行引導。父母不能放任孩子做事虎頭蛇尾,否則經過多次負面強化後,他們會覺得隨心所欲是很正常的事,按計畫做事太過麻煩,如此問題就嚴重了。因此,這一階段對孩子來說,需要父母的監督和幫助。
最後,新習慣養成以後要不斷重複。許多實驗證明:只有不斷的重複,習慣、理念才可以獲得改變。因此,父母應遵循心理學的規律,改變孩子不好的理念和習慣。
如果在父母的幫助下,利用「二十一天效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好爸媽應該這樣做
★要相信壞的習慣可以改變
無論何時、何種情況下,都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孩子,更不能喪失對孩子的信心。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父母下定決心、持之以恆、不斷強化好習慣對孩子的影響,那麼二十一天、或是更長的時間之後,就一定會有所回報。
★遵循規律,不要急功近利
改變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是需要時間的。要遵循「二十一天效應」,有足夠的耐心,不要急功近利,否則會出現反效果。
成.功.法.則.運.用
二十一天效應
在心理學中,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從形成到鞏固,至少需要二十一天的現象,稱為「二十一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二十一天就會變成習慣。
根據中國成功學專家易發久的研究,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至七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的提醒自己。第二階段是七至二十一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刻意、自然,但仍需要意識控制。第三階段是二十一至九十天左右,此階段表現為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
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school-age/article/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