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戴章皇(作者為中華科技公司執行副總)

到底是誰斷送孩子的競爭力?

截至目前一個多學期的教書歷程中

深覺 等待 與 陪伴 的重要

文中也給自我些警惕與原則

愛必須有見識  不要看孩子過於所當看

尊重與鼓勵是給孩子多一點空間與示範

規範與原則才是保護孩子的紅綠燈

否則自由中 交通大亂

過於尊重與鼓勵 也只是

把孩子的自主學習推落谷底

扼殺孩子的元凶 究竟是

誰?

                  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大罵教改讓孩子的程度變差,孩子的國際競爭力喪失云云。教改工程浩大,我不認為可以完全歸責於哪個人或者是哪個政黨的的錯誤。坦白說,我非常不同意這種把複雜問題過分簡化的結果。我所想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批評教育官員或者是責怪學校老師時,何不想想我們自己?

我早上出去運動時,都得經過一所國小校門口。最近也有機會全程參加一場國小運動會。一些發生在周遭的觀察,每天由家長、學生、老師所共同擔綱演出的「互動記」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孩子的競爭力的確是斷送在我們大人的手中,這不是小孩子的錯!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只要找一天到任何一個國小校門口去看看,您有很大的機會會發現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

一、大人充當書僮,幫小孩背書包。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所以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有些人更覺得自己童年時受過不少罪,所以發誓要讓孩子過好日子。校門口一堆家長或外傭當書僮,為孩子們背著書包與水壺。這個書包真的重得令孩子無法負擔嗎?背書包上學是小朋友學習為自己的工作負責的基本功,更是形於外壓力訓練的開始。我無法想像這些連最基礎的訓練機會都被家長剝奪之後,這個孩子將來還有何抗壓力可言?

二、家長隨意停車,堅持送小孩過馬路。

一般而言,在校門口附近的斑馬線都有導護家長或老師負責學生穿越馬路之安全工作。家長們「不放心」導護家長或老師護送孩子自己過馬路,寧願隨便把車子一停,不管後面堵車如何嚴重,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門口,甚至送到教室!此時,孩子扮演的角色是皇帝。而這個皇帝不是自願的,是家長們自己塑造出來的。從小學習的「遵守交通規則」在這裡蕩然無存,最糟糕的是在小孩子與他的同學面前做了最壞的示範。家長們在埋怨小孩子霸道、不守規矩的同時,怪誰?家長們應該好好思索,應該很容易有答案。

三、孩子目無尊長,家長視若無睹。

我還記得以前上小學時,師長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到師長必須要先行脫帽,然後敬禮向老師問好。這項教育並不八股,而是最基本的禮貌,也是尊師重道的開始。但是,當我經過校門口時,看到孩子們對於導護老師站在門口,幾乎都是老師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小朋友至少還禮貌地回應,然而我看到更多的小朋友是面無表情地走進校園。更令人訝異的是家長似乎也不以為意,這種情形讓我頗為震驚!

四、孩子不願下車,家長苦苦哀求。

校門口擠了一堆轎車,裡面的「小霸王」也許還沒睡醒,或者心情不好。車門已經打開,但孩子就是不下車。孩子鬧脾氣稀鬆平常,倒也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家長的現場處理方式就令人大開眼界!說理者有之,大罵者有之,僵持者有之,最「精采」者莫過於苦苦哀求。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答應帶他去麥當勞、買他喜歡的玩具,似乎只是希望他龍心大悅,而不是教育他什麼才是對的。只要他肯下車,小孩就可以對大人予取予求。這種每天都可以來一次的機會,將成為孩子「習慣性」要脅家長的籌碼。

校門口的戲碼精采,一場國小運動會我在場外欣賞的「劇情」也不遑多讓。

學生表演開始,理應場地清場讓表演能夠順利進行。然而,沒想到音樂一開始,一大群家長竟然全部衝到表演隊伍當中為他們的寶貝孩子攝影!台上開始廣播請家長退出,如要攝影請家長蹲下,免得擋住其他來賓。然而,家長依然我行我素,他家的孩子最重要,其他團體紀律與秩序蕩然無存。

拔河比賽非常激烈,往往得要纏鬥許久才分得出勝負。而在這個運動會上我看到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女生拔河的某一隊長,在拔河進行了約莫三十秒鐘,雖然沒有大幅落後,但因為已經出現了繩子移向對方的徵兆,裁判尚未吹哨子判定勝負,她竟然突然放掉繩子,看著對方隊伍臉上露出不屑的微笑,讓隊友繼續拚命,他自己袖手旁觀。在三戰兩勝制中,我連續兩次看到她出現同樣的行為!一個四、五年級的孩子有這樣偏差的行為,現場沒有人教育他。這是我看過所有運動比賽中,最沒有運動精神的一幕。

孩子們的天賦、聰穎容有高低,學習成績也因而會有差異。但是,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生活教育與學習態度才是孩子未來足以影響一生的條件。許多家長把「教育」這件事全部丟給學校老師或教育官員,是多麼的謬誤。在許多人自以為提出「專業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建議或許先想想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即為「教育最大絆腳石」?孩子的競爭力是否就是斷送在我們手中?

教養兒女的七個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

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 「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 作者戴門教授指出。

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7項金科玉律:

1、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 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

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
  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 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

「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

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

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7、不離婚

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要的一件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

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係。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憾。父母關係良好,不但給孩子安全感,兩個人一起管教,也絕對比單親管教容易得多。


「幸福」是一顆夢想的種子, 需要用「生命的熱情」去灌溉;
「幸福」不是靠別人給的, 而是要認真抓住、用心選擇!

作者: 莊文龍

歡喜相褒學臺語,輕鬆好耍真趣味,網站放送來做起,傳教簡單閣順利。簡單好學的相褒歌是精緻臺語文化中,相當珍貴的一項資產;如同歌仔戲的七字仔、四句聯,出口成歌,每句押韻,是相當通俗的白話詩,日常生活對話,見景取材,即興創作,趣味性高,把看到的、聽到的馬上入歌,隨即唱出,就好像張帝的急智歌曲一樣,也好比曹植七步成詩一樣,還可以呈現多元的音樂風貌;還可以用活潑的歌仔戲調如歡喜玉玲瓏的狀元樓、留傘調…相褒調、吟詩調、民謠、囡仔歌、東西洋名曲、現代流行歌曲、對口相聲、答嘴鼓、RAP等,呈現多元的音樂風貌。吟唱歌詞內容包羅萬象,以傳統七字仔,押韻的相褒歌及自創歌詞介紹給學生,使能聽、說、讀、寫、作、演、吟、唱。設計創新、好學、好記的自編學習教材。作品可吟唱,能善用音韻特性,結合律動,提供生活化、趣味化、活潑化且正確之教學設計,方便學生自我學習。增進臺語教學之活潑性,並發揮多媒體教材、資訊融入教學的優點,豐富教學內涵,引發學生學習意願,提升臺語能力,輔助語言學習,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意願及成效。作品題材設定、單元安排與教學設計符合初學臺語程度的原則。吸引學習者的創意與趣味性,激發繼續學習的興趣。希望有機會能讓臺語的美繼續流傳下去。以自創歌詞介紹給學生,適合進入學校教導小朋友,譬如宜蘭風景真正好,李子好吃粒粒酸…等,即時即景的歌謠,可吟唱.可朗讀,可表演,可配合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校特色,節慶表演都非常適合。 評量方式:聽懂、會講、讀唸、記寫、團體創作、演唱。寫出心情感受,去憂解煩的作品。 講師E-Mail:Win3798@gmail.com 部落格**臺語相褒歌 教學站--歡迎逐家相招來相褒** https://2blog.ilc.edu.tw/3860/2009/07/16/%e8%8e%8a%e6%96%87%e9%be%8d%e8%ac%9b%e5%b8%ab%e7%b0%a1%e6%ad%b7/ 我的名叫莊文龍,佇教臺語衝衝衝,鼓勵學生來欣賞,傳承智慧世界強, 認真拍拚向前衝,若有缺點小原諒,好的建議會聽從,互相相挺來褒獎, 眾人意見定尊重,分工合作相參詳,建設言論來呼籲,學生乖巧逐家暢。 臺語教學到如今,全面推動如火急,教育事業有愛心,敬業精神負責任, 骨力充實袂放鬆,觀摩學習會上網,交換經驗來開講,有樣看樣比平棒, 交流互動勤研習,需要逐家緊匯集,教材教法來編輯,臺語活水捷補給, 教學研究做完備,佇教臺語真順利,互相鼓勵佮支持,開創臺語好時機。 學生朋友學臺語,大聲開喙上歡喜,會曉讀冊唸歌詩,這款快樂無底比, 唸歌算是好代誌,讀了若熟加捌字,功課咱若做完畢,閒閒通好唸歌詩, 人講酒逢知己飲,若好詩句會友吟,眾人學習真有心,臺語園地歌詩吟。 熱愛臺灣文化,有心改造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