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浚哲老師編撰 2008
一、 今觀台語各電視節目,見各主持人或演員或新聞主播,有不少台語看
似講得非常流利,實際上卻是錯誤不少,除了合唇音(如:「放心(sim)」
說成「放新(sin)」;「獎金(gim)」說成「獎斤(gin)」;「感恩」說成「肛
溫」;「十」說成「扎」;「粒( liap)」說成「掠(liah)」;「果汁(ziāp)」
說成「果隻(ziāh)」;「玉琴(ghiok kĭm)」叫成「育琴(iok kĭn)」;「阿嬸」
說成「阿進」;「阿妗(gīm)(舅媽)」說成「阿近( gīn)」) 外,尚有些受
到北京語(即國語)聲調的影響,也跟著國語聲調而唸錯。
例:一般國語的第四聲,大部份是為台語的第七聲(即中平調,屬
「陽去」聲),如:隊、部、議、校、站、院、市、縣、內、代、貸、露、
戶、路……..等即是。
按照台語變調習慣與規則:這些屬中平調(即台語的第七聲調)的
字,當後面有接字詞時,應轉變為低降調(即台語的第三聲調,屬「陰
去」聲),故:部長、校長、站長、院長、隊長、議長、市長、戶長、縣
長、路口等聲調皆應相同,但這些演員、新聞主播等,顯然是受到國語第
四聲的影響,而誤將台語院長的「院」字唸讀成國語的第四聲,久而久
之,大家也跟著錯唸,還好「部長、校長、站長、議長、隊長、市長、戶
長、縣長」等詞,還沒被污染、還沒被錯唸! (「議員」目前也還好,沒被
錯唸。)
同樣的例子:代表、貸款、露水,也是受到國語第四聲的影響,而誤
將:「代」表(如:「民意代表」)、「貸」款、「露」水唸成國語的第
四聲,事實上正確的唸法,這些同樣應轉變為低降調(即台語的第三聲,
屬「陰去」聲)。
台語有句諺語「一枝草一點露」及有首台語歌叫「春花望露」,還好這
兩句最後的「露」字,還沒有被錯唸為國語的第四聲。
唸唸看,這「部長、校長、院長、隊長、議長、站長、市長、縣長、代
表、貸款、露水、內底、戶長、路口」等詞句,這些詞句第一個字皆為台
語的第七聲(變調則成為台語的第三聲),第二字皆為台語的第二聲,如果
此十四句唸起來聲調完全相同,則表示你的唸讀正確,否則你的台語也已
在不知不覺中被錯讀感染了!
二、 曾於電視上看到一談話性節目,由美麗嬌滴的小潘潘小姐主持,邀請
專家、學者、名嘴們暢談一些不可思議的靈異事件,當時就有人用台語提
到以前的人用「臭油」點燈火…………….。現場來賓中有位道教法師李建龍
先生因不知台語所講的「臭油」為何物而提出詢問,在旁來賓中有位隨即
答說:是「打馬膠」上面那一層浮油…………….。
事實上台語所講的「臭油」是指「煤油」(台語又稱「番仔油」),
並不是「打馬膠」上面那一層浮油(註:台語「打馬膠」即「柏油」,是
石油經過提煉出各種油品後所剩下的殘渣,或稱「瀝青」,以前因毫無用
處而將之廢棄,後來發覺它可以用來鋪設道路,即柏油路。)。試想柏油
可以點燈火嗎?若不是因為後來發現它可以鋪設成柏油路,還真為處理這
些無用的殘渣而傷腦筋呢!再說以前沒有石油產品及提煉的技術,哪來柏
油?哪來「打馬膠」?各位如果看過古裝的電影,就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晚
上不是點蠟燭,就是點煤油燈,但經過這位錯誤的講法,再透過電視播
出,不知又誤導了多少人!
希望認識李建龍法師的朋友,能轉告他這正確的答案。
三、 「輸人毋輸陣,輸陣歹看面」:此句話幾乎隨處可聞,但絕大多的人
卻都已錯解了原意,錯用了此句。此源為:廟會時都有來自各地的陣頭表
演助興,各陣頭人數、大小、節目陣仗多寡不一,陣頭大的鑼鼓喧天、人
氣沸騰,人數少陣頭小的,自知無法與陣頭大的比,難免消沈、意興闌
珊。但為了拼面子,陣頭較小(即人數較少)者,就喊出這句口號,激發大
家賣力演出不要氣餒,振作精神好好表演。整句的意思為:「我們雖然輸
在人數上,但我們整個陣頭的表現不能輸,否則壞了團隊的名聲會很難
堪。」
例如:運動會上甲校派出41名選手,乙校為迷你學校僅派出7名參加,但乙校獲得4面獎牌,甲校僅得3面獎牌,這時我們可以稱讚乙校真是「輸人無輸陣」(即:乙校雖然人數比較少,但整體表現卻比別校好!)
「輸人」在此是「人數比較少」的意思,不是「輸給他人」的意思。此句已被錯用。
※注意發音聲調:①輸人(sū lăng):人數較少 ②輸人(su lang):輸給他人
①做人(zòr lăng):為人處事 ②做人(zor lang):許配他人
另 參考語詞:①風吹(hōng cue):風箏 ②風吹 (hong cue):風吹著
四、 既是青菜,為何稱做「大陸妹」?
有種青菜北部人稱做「A菜」或「A仔菜」,而南部人稱做「妹仔菜」,故大陸品種的「妹仔
菜」就直稱「大陸妹」。
五、 是「狗尾雞」?還是「九尾雞」?
因草狀似狗尾巴而名為「狗尾草」,以「狗尾草」燉煮的雞自然叫「狗尾雞」,因台語「狗」
「九」同音,故坊間招牌常誤寫為「九尾草」「九尾雞」。
六、 為什麼台灣人在過年的時候要將「春」貼顛倒呢?
台語說「春」意思為「剩下」(就如同華語說「魚」音如「餘」一般),所以台灣人在過農曆新年
時,故意將「春」貼顛倒,便成了「顛倒春」,而「顛倒春」唸成台語的意思即「反而剩」,
這與國語的「春倒」變成「春到」 意義不同。
七、 有些人在家裡特地種「日日春」,就是希望借著它的名字,帶給家運「每日都有剩、每日都足
夠有餘」,可說是一種吉祥花。(「日日春」偶爾在路旁隨時可見,它所開的花大部份為桃紅色
及白色,正如其名,幾乎每天都開花,是很容易栽種的草本植物。)
八、 「小明」「小英」「小華」………經常在台語電視劇上聽到這種北京語(國語)式的台語…………。
台灣人在呼叫小孩一般都叫「阿明」「阿英」「阿華」,只有國語才會叫「小明」「小英」
「小華」等,這都是編劇者以國語思考模式編寫劇本,演員也就照字面直接轉換成台語,故而產
生這種北京語(國語)式的台語而不自覺。
九、 在國小台語教科書出版界,一家掛有〝金〞字抬頭的出版商,在其出版的台語讀本第九
冊第二課後面的練習作業竟也出現了〝阮一面用水管濺水,一面用雲梯車救人〞這種北
京語(國語)式的台語。如:「不要一面吃飯一面看書」,正確的台語是「毋通若(那)
食飯若(那)看冊」,〝阮一面用水管濺水,一面用雲梯車救人〞台語正確的講法應該是
「阮若(那)用水管濺水,若(那)用雲梯車救人」! (目前有的教科書版本用〝若〞字,
有的教科書版本用〝那〞字)
十、 同樣的情形:「彼个人是騙子」,曾在「鳥來伯與十三姨 (幸福白馬里)」電視劇節目上,聽到
英雄(黃西田飾)及其他演員們這種北京語式的台語! 一般台語的名詞,後面
絕大部份為「仔」(發音為:「ㄚ」),如:桌仔、椅仔、車仔、囡仔、手錶仔、鞋仔、柑仔、諞
仙仔………。而北京語(即:國 語) 名詞的後面才是「子」(發音為:「ㄗ」輕聲),如:桌子、椅
子、 車子、孩子、鏡子、鞋子、橘子、騙子………。
「那個人是騙子」台語正確的講法應該是「彼个人是諞仙仔」
或 「彼个人是佬(lau)仔」。
十一、 國語(北京語)「冰糖」台語正確的講法不叫「冰糖」而是「糖霜」! (詳見本部落格之「正確台
語怎麼說(二)」, 有人誤寫為「糖酸」實在錯得離譜,蓋因「霜」與「酸」台語的發音相同皆
發 (sng),故而用錯字。就如同因形狀似狗尾而名為「狗尾草」所燉煮的雞應叫做「狗尾雞」
,由於「狗」與「九」台語發音皆為「gàu」,故坊間招牌常誤寫為「九尾雞」。)
十二、 「以上我所講个意思,你咁攏聽有嗎?」,如果你講的台語是這種詢問語句,那就表示你的台
語已被北京語(國語)化了;「嗎」是國語的疑問助詞,正確的台語疑問句並沒有「嗎」這個
音,但現在已有許多人的台語已被北京語(國語)式的詞句所感染與掩蔽而不自知了!
台語正確的講法應為:「以上我所講个意思,你咁聽有?」
或 「以上我所講个意思,你聽有無?」
或 「以上我所講个意思,你咁攏聽有?」
參考語詞:(「北京語」―「台語」對照表)
「你有去嗎?」 「你有去無?」
「他去了嗎?」 「伊去矣未?」
「是真的嗎?」 「是真个喺(hìo)?」
「他這樣子講對嗎?」 「伊講按呢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