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一封信:
根據統計,台灣6~15歲學童近10年肥胖率攀高,署立雙和醫院社 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粗估,每3個男孩中有1人過重,每4個女孩中也有1人過重;另外,體重過輕比率也有增加趨勢,不容忽視。如何判定過重或過輕?目前衛生署採用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陳偉德研發,以健康體適能為依據的身體質量指數(BMI )診斷標準(表1)。BMI ≧第85百分位值為過重,≧第95 百分位值為肥胖;BMI< 第5百分位值則為體重過輕。
肥胖形成的主因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為單純性肥胖,為長期熱量攝取超過熱量消耗,人們吃得多卻動得少有關。
第二類為繼發性肥胖,可能是因為遺傳、基因、內分泌或中樞神經系統等異常或疾病造成,佔肥胖者比率不到1% 。若發現肥胖但身高生長卻遲緩者,應特別注意。
研究顯示,7歲大的肥胖兒童長到26 歲時,肥胖機率是正常兒童的3.7 倍;而10 至13 歲的肥胖少年到了33 至38 歲時,肥胖機率則是正常少年的6.3 倍。兒童及青少年時期若任由體重飆升,成年後,肥胖合併症恐隨之而至。對心理影響方面:肥胖兒童及青少年常因體型,被同儕嘲弄或排斥,導致缺乏自信,個性較為內向。青春期是人格發育最重要時期,這種不良適應,可能影響一生。
過輕不利發育抵抗力差
此外,在名模風及少女偶像推波助瀾下,體重過輕也成為迫切的學童健康問題。過輕現象,都是行為或心理不正常所致。若是長期偏瘦,又沒有明顯身體不適,或是體重在短期間內驟減,最好找醫師檢查,查明原因。
雖然過輕引起的健康問題比過重少,仍會影響發育。加上攝取熱量低於身體所需熱量,常感體力不足,容易疲倦,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一旦生病,恢復能力也較慢。「太瘦對骨本不好」,過輕者的骨質密度較低,成年後可能出現骨質疏鬆症。尤其是青少女正值發育期,需要累積脂肪,發展第二性徵,但很多女生控制飲食,身體缺乏基本營養,造成發育停滯,甚至出現月經不規則或無月經。長期下來,恐影響日後懷孕功能。
過重與過輕都是「熱量」問題。當吸收與消耗的熱量相等時,體重就能控制在標準範圍。如吸收高於消耗,就會造成體重過重;反之,則導致體重過輕。
以飲食控制熱量的攝取,以運動增加熱量的消耗,是最基本原則。但須考慮維持正常的身高生長、安全的生理代謝、保存身體肌肉質量、盡可能減緩飢餓感,而且不致於引起精神上壓力等問題。美國專家委員會「減重計畫」,提出以下建議:
●每天吃早餐並養成定時在餐桌上進食的習慣;不要走路吃,看電視也吃。
●少吃外食,尤其是速食店:避免吃進大份量、高熱量的食物;少碰平價吃到飽餐廳,因為在「撈本」心態趨使下,會吃太多,累積體內脂肪。
●父母與小孩一起進餐:多在家烹調家常菜,較能自我控制調味份量,減少高油、高糖、高鹽的攝取。
●攝取適當份量的蔬菜與水果:衛生署建議「蔬果579 」,學齡前兒童每天應攝取5份新鮮蔬果,包含3份蔬菜及2份水果;學童及少女每天攝取7份新鮮蔬果;青少年則每天攝取9份新鮮蔬果。
●少喝含糖飲料:例如汽水、果汁及運動飲料。
● 每天從事1小時以上的體能活動。
●限制看電視及電腦的時間,以便有更多時間從事其他活動,消耗更多熱量。
維持健康體位快樂成長
減重與增重一體兩面。很多瘦子不喜歡運動,怕消耗太多體力,但事實相反,運動有助代謝、提高食慾、增進胃腸的蠕動。「BMI 只是參考指標,要視個人情況而定。」跑馬拉松的運動員常很瘦,但是渾身上下都是肌肉,就不必硬是要求增重;而籃球、棒球選手為了在場上衝撞,塊頭通常很大,過重是普遍現象,但因身體相當結實,也毋需減肥。對於代謝正常的肥胖者,若作息正常,且無內分泌異常,為何一定要減重?BMI 值要視有無合併症,一同評估。「與其關注過重或過輕現象,不如積極地維持健康體位。」,掌握好基本原則: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健康吃、快樂動,就能增進體能與整體健康。
湖山國小 健康中心敬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