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慧美 黃國誠 台北報導
|
台灣資源回收觀念成熟領先全球,2010年世足賽中,還躍上國際舞台。為什麼呢?原來台灣研發的新技術,能讓八支寶特瓶重製成一件球衣,但是除了環保衣外,廢塑膠其實還有更多用途,假髮、花盆也可以。
台灣推行資源回收二十多年成效斐然,科技進步。讓垃圾變黃金不再只是空談,來自台灣的寶特瓶,經過處理可製成紡織品,暑假登場的世足賽,球員們身上穿的,就是用「八支寶特瓶」做的。
台灣塑膠抽絲纖維技術傲視全球,年底即將開跑的花博會,也看得到身影。150萬支寶特瓶打造特色展館,一樣超神奇,不過,看似萬能的寶特瓶並非什麼都能做,環保署說會下肚的,不建議。
化腐朽為神奇真的做得到,環保署說,去年回收到的18萬噸廢塑膠,不僅為國家省下3.6億元的垃圾處理量,還可再創46億產值的再生原料。更環保的,還能依照塑膠特性分類,重製同色系的產品,省去染色加工的手續,達到零浪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