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早在古代中國<管子‧權修>中就告訴眾人──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進入後現代社會後,資訊發達而又多元,速食成為王道,欲堅持這種慢的價值,似乎更顯得沒那麼簡單容易了。

教育是慢的藝術,仰賴為教者深耕細作、親栽慢培的底蘊功夫,湖山國小獨立設校已逾34年了,回首學校設立當年,乃由社區家長殷殷期盼能讓在地學子方便就學,便同心協力捐錢、捐地,並且搬磚鋪泥蓋了教室;如今在縣政府、地方仕紳及議員代表等努力協助之下,期盼已久的新校舍終於要在今日落成啟用,走過半甲子的歲月,留下給在地民眾及校友們許多美好回憶的舊校舍,也終於功成身退,我們會在豐富深厚的舊記憶中,為孩子營造更優質的學習園地。

教育是慢的藝術,就如張文質教授在《教育的十字路口》一書中提到的:「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移默化,『立竿見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湖山國小的教師,皆懷抱著「孩子第一」的教育心靈敏感細膩堅強執著明確美好期望我們所培育出來的新生命,有耐心、有責任、有氣度、有高度、更有溫度…,發展成健全人格的人才,這樣的心念與目標,仰賴的是教育不斷的養成與鍛鍊,但願所有從事教育事業的教育人,可以將我們的孩子教成各行各業的菩薩,這需要一番時間的累積與淬煉,然而懷抱這樣的寄望,希望每個人都能為我們的社會點一盞明燈,為世界帶來一點溫暖人心的小光明,就如同陳樹菊阿嬤一樣無怨無悔的付出,成為很多人生命中的微笑菩薩一般。

如今,湖山國小新校舍落成,代表著學校另一嶄新階段的開始,除此之外,學校參與了「國小學校閱讀課程計畫產出型工作坊、「宜蘭縣校外教學課程系統觀計畫」、「教育部悅讀101閱讀推動計畫」、「藝術與人文教學深耕計畫」等深耕課程計畫,還榮獲101年教育部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甲等,強化學校實質課程內涵,讓學校成為一所軟硬體兼具的好學校,讓我們共同攜手,以邁向「湖光山色陶花源、活力創意新湖山」的願景前進。

教育應該不一樣讀書書摘

一步之遙,一念之轉,可以讓台灣完全不同,讓你完全不同,而我們居然讓它變得那麼遙遠⋯⋯,你想過嗎?為什麼要盲目追求「齊一」、「從眾」的人生? 「教育應該不一樣」的書摘  這景象其實我們一點都不陌生,我們的官員,一上台就急著答覆每位由立委、首長、媒體、學界、黨派等各方人馬丟過來的問題,他唯一盼望的是:「唉,答完所有問題之後,我能全身而退」「我只求還在位子時,頭頂的氣球千萬不要爆掉,剩下的我管不著,也沒時間管,更沒機會思考。」結果,不同任期的官員,便像跑馬燈一樣轉上台,又轉下台,但沒有人有時間、有能力去停止那顆不斷脹大的氣球,問題也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p14  技職專校一所一所搶著升格成大學,學生卻愈來愈學不到真才實學,許多年輕人以同樣的心態,對自己沒有自信,於是學士念完考碩士,碩士念完又攻博士,在學校愈待愈長,愈沒勇氣離開。(p.15)  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才能改變。p17  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國家棟梁,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p21  我們看到一種畸形現象:台灣的教育體制,高度補貼背景好、競爭力強的學生,窮人難以透過教育翻身,社會階級不易流動,正往一條「贏者全拿」「強者益強,弱者益弱」的不公義之路前進。P37  愛因斯坦:許多重要的東西是不能被量化的,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品格、品味、藝術、文化、教養)p39  每個人不必都是領袖人才,如果家長認真協助學生探索自己的潛能與天賦,其實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信的泉源,在他天賦的領域為社會發光發熱。P40  我們無形中受這種「國之棟樑」的菁英觀念毒害之深,連我自己都花了很多年才掙脫。….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職業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貴賤之別,人格應具備本然的平等性。(p.41–42)  我們現今的高等教育卻呈現一種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結構,每一個科系都被冠上「管理」的帽子,卻沒有人願意做「被管理的工作」。(p.43)  高職生努力升大學,到美其名的科技大學就讀,由於錯誤的評鑑制度,又引進一大堆空有學歷、沒有實作經驗的學術教授,於是老師不從實務著手,反而要學生研究一大堆沒有必要的理論學說,結果是我們 現在看到的:眼高手低,在學校學不到實務,只學到理論。出了社會、進了企業,在管理人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只好把大學生當中學生用、研究生當大學生用、博士生當碩士生用。(p.43)  教育部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P51  老師也被體制霸凌,不快樂的老師比比皆是。….當深楚第一線教育現場的老師,被擠壓到動輒得咎、臨深履薄的小媳婦地位時,談何教育理想?P59-60  如果不適任的老師,沒有合理的淘汰機制,等於是變相鼓勵了已失去教育熱忱的老師,另有心作為者無法形成改革大氣候。……承受買單的卻都是無辜的學子。P62  職業,只是謀生工具,但志業,卻是讓人足以燃燒熱情的天命所在。(莫忘為師初衷)p65  只有老師願意承擔自己也會有所不知時,才能啟動學生探索知識的鑰。P69  成為真正有血有肉的知識,才是老師推動教育最終的本質。p73  唐有毅:「世界變化太快,我們沒有辦法保證孩子即便在學校都拿一百分,畢業後的人生就一定一帆風順,但我期許敎會孩子們,勇於築夢、勇於實踐!」(小女孩高燒全盲的故事)P75  夢想再大,一步一步來,你都可以辦到!(溯溪、登合歡山、騎腳踏車環島)p81  老師的力量最微小,卻也最巨大。……但我們總要開始。P83  任何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具備的5 大基礎能力。PP100-111 「 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傾聽」,是與自己深刻對話,了解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年輕人必須能夠分辨「興趣」和「能力」之間的不同。 「 判斷」的能力   現在社會充斥各種看似酷炫的流行,很容易讓年輕人迷失。好比在很多職業學校,「調酒」變成很熱門的選課。年輕人大都覺得花式調酒可以將酒瓶往上甩,可以手伸到背後接瓶子,非常酷帥。    因此年輕人要有能力判斷哪些能力是真金不怕火煉,不怕被潮流起落淘汰。心中要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 拿出「主見」的能力   原因之一是從父母、學校到教育體制甚至社會環境,疏於培養孩子自主空間,鼓勵他們勇敢探索、思考和選擇,造成他們長大之後,很難找到自己的「真愛」。   比爾蓋茲哈佛大學念到一半,20 歲就休學,他就是覺得學校已經不足以教我,有勇氣說:「 夠了,我要先停下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綜合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的觀察,我發現每個國家經濟到了一定階段,都會有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背包一背,帶著滿腹的好奇心,走上探索世界(自己) 的路。這些年輕人從傳統的教室走出來,拋開書本,展開他們自發性的「深學習」。   可是,台灣的年輕人在這場探索世界的旅程中,彷彿缺席了。很多年輕人跨不出大門,沒有企圖心也沒有勇氣,那種挑戰極限的野心太弱了。  工作能力不等於生活能力,更不是每個人都要爭第一名,而是要在心中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p104  如果你沒有自信、沒有希望、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只要待在游泳池裡划船,而不願挑戰大海冒險,你等於在二十幾歲就斷送掉你自己的未來了。p111  天賦是由一種不得不然的熱情所驅動,你熱愛一件事情,熱愛到足以打死不退,全身有一股強烈飢渴往前追尋的力量。因此,我必須強調任何天賦都需要回到「紀律」的堅持上。p113  只有專注和熱情,生命的火光中會帶領你穿越人生的迷霧。(江振誠的故事)P116  料理,不是餵飽肚子,而是一種體驗,一趟旅程。p120  在這個漫長的料理過程,我最終領悟到最美的是意念、過程以及背後的故事三件事。p122  面對這中間的磨練,當你覺得自己在犧牲時,就代表你正在喪失熱情。所謂「卓越」不是別人對你的界定,而是你給自己的評價。p124  教育應該是讓學生關懷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激發對社會、對世界的熱忱。P125  表面上高等教育連年擴張,似乎是台灣教育的提升,但骨子裡是家長輕視技術,抱持「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單一價值觀在背後推波助瀾,成為大學開放升等的「幫兇」。….在學術老師充斥下,國內每一所頂尖的專科學院,原本是理當講求實作的最高學府,最終教導實際技能的技職老師比率卻逐年下降,所有的職缺被學術教授所取代。仔細想想,這些學生不管學甚麼科系,最終仍要離開學校到社會就業,但令人擔心,這些學術界的老師如何提供學生真正的技術訓練? (p.162–163)  以高分錄取學生為傲的高職,被精於強記、筆試優異的學生搶著入學,但他們的心真的在學習技術嗎?….很多原本只想學門技術,找一份工作的年輕人,抱持著繼續留在校園「深造」的虛幻夢想。專科讀完了升二技,二技畢業了就可以修碩士,碩士修完了就可以當博士。這樣的升學直升梯,讓台灣許多年輕人不再願意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台灣基層技術人力逐漸被掏空。 (p.167)  所有的學校不再是販賣學歷的學店。而是回到最原初的本質::知識的傳授、品格的培養、技藝的學習,讓所有身處其中的人如沐春風。  教育必須是為青年人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p187  改變的開始、起點以及真正的力量,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P206  不以學校的成績單來評量孩子的能力,用一顆細膩與關懷的心,陪伴與鼓勵孩子,看見孩子在不同領域的長處與天賦。(澳洲學生作業一星期都沒台灣一天多)p208 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從教育起始點開始涓滴累積方可成就。P211  一個地方文化的建設,必須透過教育的淬鍊、文化的積累,當地愛鄉土的人,一磚一瓦的堆疊,方可成就。文化,才是台灣最偉大的軟實力。p212 我非常喜歡的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名詩<未竟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最後,還是以<未竟之路>的最後三句做結尾吧。有時候,長篇累牘的勵志書,都還不如這首短詩所帶給我的鼓舞和啟發,尤其在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 樹林中有兩條岔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我選了人跡稀少的那條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文學家卡謬曾說一句話:幸福不是一切,人生還有責任。

虎媽的戰歌閱讀分享

           

【大紀元20110221訊】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的嚴母育兒書《虎媽戰歌》很快就從美國唱到了中國,不過中文版的名字改成了《我在美國做媽媽》。這就是吸引中國讀者的方法:突出「在美國」。不奇怪,中國很多父母早就開始從傳統的填鴨式嚴格教育轉向崇尚個性自由發展的國際教育接軌了,如果可能的話,更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早早地去國外接受教育。

時下充斥中國大大小小書店的育兒書,包括那些美國媽媽們用親身體驗寫下的書裡,大多強調的是輕鬆快樂的教育模式、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和社交能力、給孩子完整的童年和個性自由發展的空間等等。越來越多的父母用和自己父輩不一樣的教育方法對待他們的下一代,「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成為越來越多的家長的口頭禪,而非僅僅專注於優秀的學習成績和才藝發展。

但是這位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虎媽」蔡美兒的書和上面提到的書大不一樣。這次,大洋彼岸擂得山響的戰鼓對準的是「過於寬容和放任」的美國父母。

蔡美兒是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她自認為用「中國媽媽」的嚴苛教育方式,教育出兩個相當成功的女兒。蔡美兒在書中秀出十大「不准」家規:不准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不准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不准參加校園演出;不准有科目低於A;除了體育和話劇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當女兒們沒有做到時,她會直接罵孩子「垃圾」,甚至不准吃飯、上廁所,威脅要把玩具一個個扔掉,取消聖誕節禮物……而兩個女兒也確實門門功課拿A拿到手軟,都被譽為「音樂神童」。

蔡美兒認為,中國父母「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三個「法寶」: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別無選擇的中國媽媽

蔡美兒認準的康莊大道,卻讓中國媽媽們內心很糾結。在中國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之下,成為「虎媽」已經是大部份中國媽媽們不得已的選擇。

和蔡美兒的自願做「虎媽」不同,中國的「虎媽」們大多是因為孩子上學級級考試的政策、擇校競爭特別激烈等等不得已而為之。時下的中國,「打造優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等時髦詞彙如雷貫耳,「全腦開發」「對幼兒的思維訓練」等口號振聾發聵。但是看著深夜裡累得眼睛都睜不開,卻還得強撐著寫作業的孩子,身不由己跟著這個潮流教育孩子的父母大都心存歉疚,如果大環境不如此,他們中的大部份人一定不會這樣做。

其實中國孩子的壓力比虎媽的兩個女兒更大。在美國,虎媽的兩個孩子在家接受嚴苛教育,但是去了學校,還是有人鼓勵她們獨立思考,還是有很多培養學生能力的課程,還是有不少能夠和同學交往的空間。美國的教育體系以及整個美國社會都更加鼓勵個體的表達和創新意識。所以小女兒露露十幾歲出頭就敢和媽媽「叫板」,而且竟然也取得了勝利,興高采烈地辭去了樂隊小提琴首席的職位而去打她心儀已久的網球。她只要戰勝了一個虎媽就可以了,而中國的孩子面對的不是「虎媽」,而是「虎媽」身後的一整套制度。

華裔孩子優異的分數和日後的發展

虎媽兩個「天才」女兒並不讓人吃驚,中國學生的「天才」早就已震驚過外國人很多次了,很久以來,中國學生就穩坐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霸主之位。兩個月前,在經合組織(OECD)三年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項目」(簡稱PISA)上,上海約5100名中學生首次代表中國大陸參與,在65個國家的15歲中學生中一鳴驚人地拿下了冠軍。而美國的中學生測試成績卻僅名列17,數學成績更是只排第31名。

在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都要參加一個名叫SAT的考試,成績直接影響錄取與否及獎學金多少。官方統計顯示,亞裔學生在各族裔學生中成績是最好的,其中華裔學生比更亞裔學生平均水平更高。令白人學生感到意外的是,亞裔學生不僅在數學成績上遙遙領先,而且英文寫作也已超過了本地白人。亞裔學生成績實在是太優秀了,以至於一些大學為了平衡族裔比例不得不對亞裔學生人數做出限制。比起其他族裔學生,亞裔學生必須考更高的分數才能被錄取,這還在美國教育界引發了一場關於「歧視」的爭議。

但令人深思的是,過去100年中,華裔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屈指可數,來自中國本土的科學家更是一個沒有,而美國卻獲得了約300項諾貝爾科學獎,其中不乏美國本土的科學家。諾貝爾獎裡面沒有設立數學獎,學術界和諾貝爾獎齊名的數學獎叫菲爾茨獎,美國土生土長的數學家中有11個人獲得過這項榮譽,而中國本土同樣是沒有一個人獲得過這個獎項。

原因很簡單,美國人是真正憑藉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研究,而嚴苛枯燥訓練只會把人的興趣和熱情打滅,即使是天才,失去了興趣也就失去了動力,當然也就無法和那些乘坐著「興趣」飛船迅速向前衝的人相比了。

兩個改變世界的哈佛肄業生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頂尖學府哈佛大學有兩個學生對世界的影響力最大,一個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另外一個是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兩個人都是中斷了哈佛的學業之後去開創自己的事業的。如果他們有一位虎媽,那他們是肯定無法退學的,虎媽一定會發飆逼著他們哈佛畢業的。也許這個世界會多出一個蓋茨教授或者扎克伯格教授,但是我們今天的世界將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和社會制度下,即使有比爾蓋茨這樣資質的孩子出現,也不可能成長為比爾蓋茨這樣的人物,因為相當一部份孩子的創新能力已經被扼殺掉了。嚴苛教育可能可以讓孩子今後有一個中產階級以上的收入(當然現在很多中國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大學生頭銜不再是就業的保障),比如成為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等。可是這種方法讓社會失去了多少擁有創新和創業精神的人才?

有網民稱虎媽的兩個女兒「充其量就是個教授」。當然成為教授也已經是很不錯了,但條件是,本人有這個資質,否則在這種嚴酷教育下,非得得抑鬱症不可。

「虎媽其實外強中乾」

虎媽批評美國懦弱、溺愛式的家庭教育,儼然以嚴苛家長代表的姿態向美國「放任的父母」唱起了「戰歌」。但是《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卻與其大唱反調,說這個強悍的虎媽雖然表面上是讓其女兒接受各種嚴厲的教育,但是實際上,「她在溺愛孩子。她不讓孩子參與對智力要求更苛刻的活動,因為她不懂甚麼是和甚麼不是(智力上的)認知困難。」

布魯克斯認為:「處理孩子間攀比、不斷搞好關係、認識社會規範、游刃自我與群體之間的區別——所有這些以及其他社會實踐,對認知方面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任何一節緊張的耶魯(音樂)輔導課。」

中國有一句話:眾人拾柴火焰高,布魯克斯也提到,一起工作比分開單干更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而且群體的表現與該群體的平均智商沒有聯繫,甚至與群體內最聰明的成員的智商也無關。但是和別人合作的能力,卻不是從一動不動地坐在鋼琴旁彈奏幾個小時中學來的。

在文章中布魯克斯還引述了麻省理工學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發現,稱和別人合作最好的人善於閱讀別人的情緒,表現在給別人發言的機會、流暢地處理每個人的意見、善於發覺彼此的意向和長處,還得能夠信任你的親屬圈子以外的人、會閱讀人的語調和情緒、瞭解各人帶進同一個房間的心理因素是否合拍。

鋼琴是死的,敲下一個鍵,就一定會出一個聲音,多練習,就一定會彈得更好,但是上面提到的技能卻是無形的,是學校不教的,只能從艱苦的經歷中獲取。而蔡只知道趕緊讓孩子們回家做作業、練琴、爭第一,而不讓她們參與艱苦實踐來培養這些和別人愉快相處的能力。

布魯克斯在文中問到:「她的女兒們從哪兒學習如何處世?她們從哪兒學習使用和應對隱喻?她們從哪兒學習像一個獵人觀察地形一樣地察言觀色?她們從哪兒學習如何檢測自己的缺點?她們從哪兒學習如何理解別人的心靈並預測別人的反應?」

很明顯,虎媽自己在這方面就「先天缺失」,因為她是同樣嚴苛的「虎外公外婆」教育出來的。很早以前她就發現,每次她在宴會上提起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馬上就會有人疏遠她。一次一位名叫馬西的客人聽了她的介紹後,感到非常痛苦不安,流下了眼淚,早早地離開了飯桌。晚宴的主辦者,蔡美兒的朋友蘇珊不得不努力恢復蔡美兒和其他客人的關係。

然而蔡美兒並沒有意識到她的言行有甚麼不妥,依然在別人面前提起她的教育方法,並不理會是否會給別人帶來痛苦。與其說她的作法強硬,不如說,她在和人愉快交往的技巧上太過無能。

出口轉內銷 中國本土找虎媽粉絲不易

《虎媽戰歌》中文版《我在美國做媽媽》已經在中國上市,一些業內人士對這本書是否能夠取得在美國市場上的成功表示懷疑。

在中國各大書店流連的父母,大多數比較青睞西方較自由的教育模式,他們希望瞭解如何為孩子創造自由、輕鬆的成長環境,如何和孩子成為朋友,在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全方位培養孩子。在面對一位大陸記者的詢問時,大多數家長表示對《虎媽戰歌》中文版沒太大興趣,因為「『虎媽』的教育方式太專制,太嚴苛了,容易讓孩子和家長處在對立的位置上。現在都在提倡素質教育,逼得太緊對孩子成長沒好處。」

 

台積電美育之旅

      這週星期二與星期三,三至五年級參加台積電兩天一夜的美育之旅。到過野柳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小油坑、北美館、故宮博物院、內湖防災科育館等地。學生此行增識收穫不少,感謝隨行的老師家長工作人員與導覽人員。

影像記錄

https://youtube.com/watch?v=o_S5yYQSzUA     

若影像記錄無法順利撥出請點選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o_S5yYQSzUA

看星星去!~2011城鄉天文服務列車活動

一、依據宜蘭縣政府教育處100年7月21日公告辦理。
二、活動名稱:2011城鄉天文服務列車活動。
三、活動宗旨:架設天文望遠鏡與城鄉住民共同分享觀星樂趣並鼓勵家人一起來探索宇宙奧祕。
四、主辨單位:台灣親子觀星會。
五、活動場次:
(一)7/30(週六) 晚上七點至九點(頭城國小操場)。
(二)8/13(週六) 晚上七點至九點(礁溪國小操場)。
(三)8/27(週六) 晚上七點至九點(大溪國小操場)。
六、活動對象:一般民眾。
七、參加辦法:免費自由參加(家庭報名參加現場服務者贈星座扇一支)。
八、活動內容:
(一) 星空劇場(戶外星座神話卡通播放+有獎徵答)。
(二) 星座遊覽 (介紹夏季星空體驗星座找尋樂趣)。
(三) 我的星願望(握隕石許心願)。
(四) 星空探索 (架設望遠鏡觀賞天體與土星),預計架設數部大型天文望遠鏡(最大口徑有25公分)指向不同天體供民眾排隊觀賞。
九、注意事項:
(一)夜間活動請自行注意安全,年幼小朋友需家長陪同參加。
(二)本活動陰天照常舉行,遇雨自行取銷不令行通知與公告。
(三)歡迎學校社區團體揪團參加。
(四)徵求現場民眾幫忙活動進行(需網路報名)。
十、活動聯絡電話0933552190 吳雪瑞(ARAY)
十一、詳細內容:http://familystar.org.tw/events/event.php?events_id=38
http://familystar.org.tw/component/option,com_smf/Itemid,45/?topic,12510.msg120317;topicseen#new
十二、檢附「台灣親子觀星會2011城鄉天文服務列車活動計畫」乙份供參。

愛與關懷–水水湖山

接掌湖山校務將近一年,心有所感寫下"愛與關懷–水水湖山",與同仁共勉。

 

愛與關懷  教育百年樹人

上善若水  態度溫暖人們

敞開胸懷  努力毫無悔恨

同心齊力  為校不為個人

反思增能  陶塑湖山學生

追求卓越  效法阿甘精神

同甘共苦  校園新貌將成 

 

童謠1987–慢教育的藝術

兩年前,校長儲訓的時候,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主任陳伯璋教授介紹了童謠1987這首歌,從此百聽不厭,或許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20幾年來我們的教育仍不斷的求快,過程中沒有咀嚼、沒有細細品嚐,當然更缺乏了自主性,我們真的必須好好反思教育,並品味"慢教育"這門藝術。 

https://youtube.com/watch?v=uVt2kMZYyu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