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不一樣讀書書摘

一步之遙,一念之轉,可以讓台灣完全不同,讓你完全不同,而我們居然讓它變得那麼遙遠⋯⋯,你想過嗎?為什麼要盲目追求「齊一」、「從眾」的人生? 「教育應該不一樣」的書摘  這景象其實我們一點都不陌生,我們的官員,一上台就急著答覆每位由立委、首長、媒體、學界、黨派等各方人馬丟過來的問題,他唯一盼望的是:「唉,答完所有問題之後,我能全身而退」「我只求還在位子時,頭頂的氣球千萬不要爆掉,剩下的我管不著,也沒時間管,更沒機會思考。」結果,不同任期的官員,便像跑馬燈一樣轉上台,又轉下台,但沒有人有時間、有能力去停止那顆不斷脹大的氣球,問題也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p14  技職專校一所一所搶著升格成大學,學生卻愈來愈學不到真才實學,許多年輕人以同樣的心態,對自己沒有自信,於是學士念完考碩士,碩士念完又攻博士,在學校愈待愈長,愈沒勇氣離開。(p.15)  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才能改變。p17  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國家棟梁,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p21  我們看到一種畸形現象:台灣的教育體制,高度補貼背景好、競爭力強的學生,窮人難以透過教育翻身,社會階級不易流動,正往一條「贏者全拿」「強者益強,弱者益弱」的不公義之路前進。P37  愛因斯坦:許多重要的東西是不能被量化的,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品格、品味、藝術、文化、教養)p39  每個人不必都是領袖人才,如果家長認真協助學生探索自己的潛能與天賦,其實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信的泉源,在他天賦的領域為社會發光發熱。P40  我們無形中受這種「國之棟樑」的菁英觀念毒害之深,連我自己都花了很多年才掙脫。….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職業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貴賤之別,人格應具備本然的平等性。(p.41–42)  我們現今的高等教育卻呈現一種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結構,每一個科系都被冠上「管理」的帽子,卻沒有人願意做「被管理的工作」。(p.43)  高職生努力升大學,到美其名的科技大學就讀,由於錯誤的評鑑制度,又引進一大堆空有學歷、沒有實作經驗的學術教授,於是老師不從實務著手,反而要學生研究一大堆沒有必要的理論學說,結果是我們 現在看到的:眼高手低,在學校學不到實務,只學到理論。出了社會、進了企業,在管理人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只好把大學生當中學生用、研究生當大學生用、博士生當碩士生用。(p.43)  教育部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P51  老師也被體制霸凌,不快樂的老師比比皆是。….當深楚第一線教育現場的老師,被擠壓到動輒得咎、臨深履薄的小媳婦地位時,談何教育理想?P59-60  如果不適任的老師,沒有合理的淘汰機制,等於是變相鼓勵了已失去教育熱忱的老師,另有心作為者無法形成改革大氣候。……承受買單的卻都是無辜的學子。P62  職業,只是謀生工具,但志業,卻是讓人足以燃燒熱情的天命所在。(莫忘為師初衷)p65  只有老師願意承擔自己也會有所不知時,才能啟動學生探索知識的鑰。P69  成為真正有血有肉的知識,才是老師推動教育最終的本質。p73  唐有毅:「世界變化太快,我們沒有辦法保證孩子即便在學校都拿一百分,畢業後的人生就一定一帆風順,但我期許敎會孩子們,勇於築夢、勇於實踐!」(小女孩高燒全盲的故事)P75  夢想再大,一步一步來,你都可以辦到!(溯溪、登合歡山、騎腳踏車環島)p81  老師的力量最微小,卻也最巨大。……但我們總要開始。P83  任何時代的年輕人都必須具備的5 大基礎能力。PP100-111 「 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傾聽」,是與自己深刻對話,了解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年輕人必須能夠分辨「興趣」和「能力」之間的不同。 「 判斷」的能力   現在社會充斥各種看似酷炫的流行,很容易讓年輕人迷失。好比在很多職業學校,「調酒」變成很熱門的選課。年輕人大都覺得花式調酒可以將酒瓶往上甩,可以手伸到背後接瓶子,非常酷帥。    因此年輕人要有能力判斷哪些能力是真金不怕火煉,不怕被潮流起落淘汰。心中要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 拿出「主見」的能力   原因之一是從父母、學校到教育體制甚至社會環境,疏於培養孩子自主空間,鼓勵他們勇敢探索、思考和選擇,造成他們長大之後,很難找到自己的「真愛」。   比爾蓋茲哈佛大學念到一半,20 歲就休學,他就是覺得學校已經不足以教我,有勇氣說:「 夠了,我要先停下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綜合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的觀察,我發現每個國家經濟到了一定階段,都會有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背包一背,帶著滿腹的好奇心,走上探索世界(自己) 的路。這些年輕人從傳統的教室走出來,拋開書本,展開他們自發性的「深學習」。   可是,台灣的年輕人在這場探索世界的旅程中,彷彿缺席了。很多年輕人跨不出大門,沒有企圖心也沒有勇氣,那種挑戰極限的野心太弱了。  工作能力不等於生活能力,更不是每個人都要爭第一名,而是要在心中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p104  如果你沒有自信、沒有希望、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只要待在游泳池裡划船,而不願挑戰大海冒險,你等於在二十幾歲就斷送掉你自己的未來了。p111  天賦是由一種不得不然的熱情所驅動,你熱愛一件事情,熱愛到足以打死不退,全身有一股強烈飢渴往前追尋的力量。因此,我必須強調任何天賦都需要回到「紀律」的堅持上。p113  只有專注和熱情,生命的火光中會帶領你穿越人生的迷霧。(江振誠的故事)P116  料理,不是餵飽肚子,而是一種體驗,一趟旅程。p120  在這個漫長的料理過程,我最終領悟到最美的是意念、過程以及背後的故事三件事。p122  面對這中間的磨練,當你覺得自己在犧牲時,就代表你正在喪失熱情。所謂「卓越」不是別人對你的界定,而是你給自己的評價。p124  教育應該是讓學生關懷自己以外的人事物,激發對社會、對世界的熱忱。P125  表面上高等教育連年擴張,似乎是台灣教育的提升,但骨子裡是家長輕視技術,抱持「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單一價值觀在背後推波助瀾,成為大學開放升等的「幫兇」。….在學術老師充斥下,國內每一所頂尖的專科學院,原本是理當講求實作的最高學府,最終教導實際技能的技職老師比率卻逐年下降,所有的職缺被學術教授所取代。仔細想想,這些學生不管學甚麼科系,最終仍要離開學校到社會就業,但令人擔心,這些學術界的老師如何提供學生真正的技術訓練? (p.162–163)  以高分錄取學生為傲的高職,被精於強記、筆試優異的學生搶著入學,但他們的心真的在學習技術嗎?….很多原本只想學門技術,找一份工作的年輕人,抱持著繼續留在校園「深造」的虛幻夢想。專科讀完了升二技,二技畢業了就可以修碩士,碩士修完了就可以當博士。這樣的升學直升梯,讓台灣許多年輕人不再願意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台灣基層技術人力逐漸被掏空。 (p.167)  所有的學校不再是販賣學歷的學店。而是回到最原初的本質::知識的傳授、品格的培養、技藝的學習,讓所有身處其中的人如沐春風。  教育必須是為青年人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p187  改變的開始、起點以及真正的力量,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P206  不以學校的成績單來評量孩子的能力,用一顆細膩與關懷的心,陪伴與鼓勵孩子,看見孩子在不同領域的長處與天賦。(澳洲學生作業一星期都沒台灣一天多)p208 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從教育起始點開始涓滴累積方可成就。P211  一個地方文化的建設,必須透過教育的淬鍊、文化的積累,當地愛鄉土的人,一磚一瓦的堆疊,方可成就。文化,才是台灣最偉大的軟實力。p212 我非常喜歡的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名詩<未竟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最後,還是以<未竟之路>的最後三句做結尾吧。有時候,長篇累牘的勵志書,都還不如這首短詩所帶給我的鼓舞和啟發,尤其在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 樹林中有兩條岔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我選了人跡稀少的那條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文學家卡謬曾說一句話:幸福不是一切,人生還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