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的教育哲學(來湖山不會想去夏山)

在後現代社會浪潮下的台灣講求自由與多元,但我們不難發現在這樣的衝擊下台灣教育現場出現的一些變化,最嚴重的情況莫過於教育大家談,那教育專業擺哪裡?教育哲學在哪裡?

湖山不像夏山學校那樣講求自由,但卻強調尊重與紀律;湖山不像夏山那樣是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湖山是一所全面實施藝術、閱讀、英語的學校;湖山不像夏山那樣要求全面住校,湖山希望我們的家長多投注一些在家庭教育上,讓教育成為眾人的事情。湖山國小是一所用愛與關懷引導學習的學校,讓小孩們學習尊重與紀律,不同的個體與族群相互尊重,在湖山的大家庭中集合需要排隊、上放學需要排隊、外出需要守規矩,培養小孩們從小學會尊重與紀律(這是後現代社會中教育最缺乏的一環)

因為後現代社會的挑戰,使得道德的標準與尺度受到嚴重的創擊,連帶著我們看見責任的天秤一直往教育的這端傾斜,卻看不見教育的權力強有力的展現,就法國社會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觀點來看,在這充滿著權力的比試與拉扯的過程當中,這個階段社會賦予教育的責任大過於教育的著力點本身(當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意義時,其實也就是接受者承認了言說者論述權力的正當性)。所以教育專業及教育哲學的展現更顯得重要了。

來到湖山的小孩我們用愛與關懷引導學習,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哲學基礎,所以,來湖山的小孩會接收到全校師生的關愛,對於小孩的所有狀況,從校長、主任、到老師都掌握得清清楚楚,每位學生都是我們湖山的孩子,大家不分你我的共同引導孩子學習,因為我們重視每一位孩子的問題。

湖光山色“陶”花源 活力創意新湖山

回到湖山當校長已經滿兩年了,從當初滿懷期待的規劃,到現在心懷感恩的分享,一切都顯示出像我們湖山這樣的小學校也能捏塑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湖山國小—-台灣體制內的公立小學,一切課程規畫有它的制度與規範,就如其他公立小學一樣。但在這樣一所被歸類為偏遠小學的學校,「不山不市」的學校,在少子女化的現今台灣社會裡更加難以抵擋學生數遞減的命運,因為沒有補習班沒有安親班,放學後家長不知道要如何安置他的小孩,所以大多數的市郊或偏遠的學校除了原本先天的體質較弱(學區內的學生數較少),還要面對後天的營養失調(家長將小孩往市區送),所以,小校如果提供的服務內容和市區學校一樣,無法突顯出特色,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學區內的學生,一大早跟著自己的爸媽往市區送,天黑才回家。

湖山國小這兩年申請了很多計畫來補強自己在的地域上弱勢的問題,包含教育部藝文深耕計畫、美感教育計劃、教育部整合空間資源暨發展特色學校發展方案、偏遠學校閱讀計畫、中外師協同教學計畫、教育優先區、提升校外教學方案、英語專長替代役、打造運動島計畫等,爭取若多的資源來打造學校特色軸。軸線的規劃大致分藝術、閱讀、英語三個面向。藝術軸的強化,讓學校持續二十年的陶藝特色得以延續,更讓學校新校舍在校名門銜牌、班級牌、藝術櫥窗等地方處處呈現陶藝特色;另一方面,將學校中斷幾年的一人一樂器特色重新接續,學生從小一開始學陶笛,小三再開始接觸直笛,讓美妙的樂音裊繞校園。閱讀軸的紮根,閱讀是一切教育的基石,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於是乎,湖山除了在課程內作融入式的閱讀課程以外,也做了一些主題式的閱讀課程,所以繪本、散文、小說、讀報等等的閱讀內容會在不同階段呈現。英語軸的落實,是廣納資源從學習環境改善做起,所以自99學年度英語外師協同教學計畫申請,及100學年度英語專長替代役獲得申請,讓學校有了更多的英語學習資源,搭配規畫的英語單字及句型的背誦,讓偏遠學校的小孩也能有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搭起將來得以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湖山是一所全面實施藝術、閱讀、英語的學校,這樣的特色加上原本就已具備的優美環境吸引很多學區外的學生來就讀,因此,全校的學生數從99學年度的67人、100學年度的79人到101學年度的84人,更值得一提的是,101學年度一年級入學新生學區內的學生數僅有3人,而目前一年級新生學生數已達到18人,這樣的招生成績在少子女化的情況下更能顯示家長對於學校的肯定,更讓湖山勇於向「湖光山色“陶”花源  活力創意新湖山」的願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