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的藝術教育,經營岀優質的『環境』 2005.09.01宜蘭縣同樂國小游冠軍

我們進入這個議題的探討之前,筆者想把這個議題的最核心指向『藝術教育』,而不願只聚焦在『環境』。我們可以暫時將『環境』當作中介,而將『藝術教育』當作最終目標。因為我們從現今的國中小教學現場來看,不乏有熱忱的老師,願意投注心力於學生在校生活環境的經營。包括教室內外的布置、有藝術意涵的學習廊道、學生作品的展示牆,或其他富藝術人文氣息的校園各區塊。然而我們更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是以上老師所投注的努力最終目標究竟為何,以及如何確知我們已經逐步朝這些目標前進?

本文將分成數個段落,就筆者在教學現場所曾深入觀察思考所得,分別來述說『學校所可以經營環境的範圍』、『環境與藝術教育諸目標的關聯』、『具體的課程走法藉由環境達成諸藝術教育目標』,最後希望能從中歸結岀『今後國中小教育工作者,在環境經營、及其相關課程與教學當中,幾個值得把握的方向』。

預覽預覽預覽預覽

[@more@]

為學生的藝術教育,經營岀優質的『環境』 2005.09.01宜蘭縣同樂國小游冠軍

我們進入這個議題的探討之前,筆者想把這個議題的最核心指向『藝術教育』,而不願只聚焦在『環境』。我們可以暫時將『環境』當作中介,而將『藝術教育』當作最終目標。因為我們從現今的國中小教學現場來看,不乏有熱忱的老師,願意投注心力於學生在校生活環境的經營。包括教室內外的布置、有藝術意涵的學習廊道、學生作品的展示牆,或其他富藝術人文氣息的校園各區塊。然而我們更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是以上老師所投注的努力最終目標究竟為何,以及如何確知我們已經逐步朝這些目標前進?

本文將分成數個段落,就筆者在教學現場所曾深入觀察思考所得,分別來述說『學校所可以經營環境的範圍』、『環境與藝術教育諸目標的關聯』、『具體的課程走法藉由環境達成諸藝術教育目標』,最後希望能從中歸結岀『今後國中小教育工作者,在環境經營、及其相關課程與教學當中,幾個值得把握的方向』。

(一)優質的藝術教育環境學校可以經營的範圍

在中小學學校中,我們經常將學校內外的環境區分成軟硬體兩大部分來囊括。學校教室、校門、庭園、展演場所等等較不便任意更動改造的部分,我們習慣稱之為硬體;其餘可以不斷增減、不斷營造岀各種風貌的部分,我們習慣稱為軟體。雖然在理想上,以上所稱之為硬體的部分,學校老師(尤其指從事藝術教育的老師)是可以參與經營的,甚至更理想的狀況下,學生也應參與經營。但實際上,這樣的實際案例目前仍較少見。筆者在本文列岀這一部分,是預測日後在中小學中,我們老師及學生能參與設計、決定、甚至施工的機會是會增加的,

目前已經實際發生在中小學的案例,筆者會在下文舉岀。

而習慣稱之為軟體的部分,無論教室內外、學習步道、藝術作品展示區、具有

特殊人文藝術意涵的牆面作畫、學校各區域綠美化工程,其實都可以將『視覺賞析』以外的其他部分,列入學校師生可以經營的範圍。以下逐一來說明:

1)『展示作品的設施』,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學校會細心地為學生的作品,做出很能襯托作品價值、或便利經常更換展示內容的設置。(中山國小)

2)『更優質便利的創作、展演環境』,好的創作環境除了材料設備充足外,也包括創作未完成前作品的暫存或收納,有學校會堅持做到未完成作品的收納,要以不妨礙其他課堂活動或教室整潔為原則。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更多元的創作方式已經在新課程起跑之後不斷被發展出來。

筆者曾到宜蘭縣凱旋國小的禮堂進行過一學期的主題式教學,課堂上我們發起一個舉辦博覽會的活動,筆者原本擔心學生在佈置各個主題區的過程中,工作進行期間的材料工具收納,以及場區的維護..可能需要多勞心研究時,幸好該學校的禮堂是特別設計過的,平常時間學生只可以在禮堂室內球場上活動,筆者與任教班級的學生則另外與學校申請,進入禮堂二樓的空間,我們從容地在這個獨立不受干擾的空間,進行博覽會場區的設計與營造,而且工程一完成,只要開放進二樓的樓梯門,進場參觀的學生便自然依照我們的動線規劃,一區區地逛進我們設計營造出來的會場,而一樓室內球場各班級則依然上課、展開各個活動。

另外,筆者曾應邀參觀宜蘭縣中山國小某一個班級的畫展,許多令人驚喜之處當中,最先能一提的是幾個班級老師合力闢建了一個半教室大的藝廊,供這幾個班級學生可以隨時運用來推出各種主題的展覽。這個藝廊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生從策展、展場佈置、作品擺放、動線規劃、開幕節目都可以從容地在這個獨立空間進行著。筆者看到參展的學生在會場現場解說自己的作品時,也看到學生更虔敬的投入態度,也看到學生正在經驗一種更深厚的人生經驗。(深溝國小)

3)『音樂休閒空間的經營』,筆者自己所任教的同樂國小有學生布袋戲社團,筆者任該社團指導老師已經七年,一直想透過布袋戲教室的經營,來實現音樂真正走入學生休閒生活的理想。教室曾經採開放做法,讓社團學生中午午休自己可以走進布袋戲教室,在社團沙發上小憩,或從牆上排列掛著的胡琴、月琴歲易取下一支,信手隨性撥奏,或與三五同學來段合奏。後來這些學生畢業後都還保持著對玩音樂的熱愛,未來學業進程中,他們從沒有走音樂之路的想法,也從未參加過正式的音樂比賽,只是在自己的傳統戲曲社團教室中,度過玩音樂的童年時光而已。

另外,筆者已經不斷在收集各類音樂,打算在學校班級中,落實班級音樂櫃的理想。這是一個不斷在班級中充實並充分讓學生享用且熱愛的音樂CD櫃。而且配合音樂櫃的還有一套班級經營模式,最後達到學生自然將品味音樂、收藏音樂植入終生的生活的教育目標。(同樂國小)

4)『藝文廣播時間』,筆者曾聽聞台北縣鄧公國小一位音樂老師,如何經營中午對全校師生廣播的學生廣播節目的歷程。許多藝術作品,或值得在生活中出現的美麗事物,就這樣長期透過廣播來陪伴學生午休時光。而廣播站的設置,如果有老師要投入經營,也可以同時將廣播站經營成學生展演的另一個舞台。

5)『校園街頭藝人』,另一個經營環境的做法就是讓學校的藝文活動增多,使學生經常有機會欣賞各式展演。宜蘭縣羅東國小長期以來推動校園街頭藝人的做法,就是鼓勵學生利用下課,校園內找自己喜愛的地點發表自己的才藝。當然要展開經營,學校老師必然有一些手法,也可能是經過一段發展過程。一旦學生已經習慣且樂於生活中,欣賞他人的表演、或樂於表演給人看,我們其實已經為學生的人文涵養提供了厚實的土壤了。(羅東國小)

6)『其他可行構想』,其實九貫新課程給了老師更多的自主空間,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我們都還可以思考出更多『透過環境的經營,來協助達成教育目標的具體做法』。筆者打算在往後在教室或學校整個三樓樓層,試圖經營成有休閒農場氣息的環境,以結合自編的『家與園系列課程』,另外筆者也開始錄製一些員山鄉鄉野間的大自然音樂,試圖搭配西方古典音樂(或鄉土說唱音樂)來營造校園各角落。(波的農場)(庄腳所在)

(二)可以藉助環境經營促使達成的藝術教育諸目標

在國民中小學一般班級中,學校所做的藝術教育,我們都同意將它定位成『國民教育』,就是給一般國民的藝術教育。雖然在現行九貫新課程綱要中,對於給台灣一般國民的藝術教育,已經有了文字的說明,但是筆者仍主張我們應該先條列岀更具體更完整的教育目標,然後清晰嚴謹地為每一條教育目標,整理岀具體的教學內容。以下是筆者長時間投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整理與編寫過程中,可以透過(值得透過、適合透過)環境的經營來達成的教育目標:

1)『美化生活環境(創造優質生活環境)的能力』

這個教育目標的達成,老師可以從兩方方面去經營,一方面培養學生對美麗的生活環境有覺知,一方面培養學生有實現美麗生活環境的能力。所以我們把教室走廊校園經營的很美,是要讓每位學生都有權利經驗到美麗的環境,有了這樣生活經驗,才有了基礎可用來引導學生去探索美麗的生活環境的要素,而在小學課堂中,展開各種美化環境的活動時,筆者主張應該要時時掌握學生先前已經探索得來的要素。

以上所說的『美』一字,是廣義的稱呼,筆者習慣用之以稱呼『凡是具有特定感受的經驗』,『美化』就是指我們是刻意用心想去營造某種感覺而做的努力,以有別於我們粗略用心、任其隨機的態度(或做法)。希望讀者暫不要在美這個字

,花費過多的爭論。

2)『過優質的休閒生活(含有藝術活動的休閒生活)的習慣與能力』

這個教育目標主要著重在生活內容,與先前講的生活環境有區別。我們透過環境的經營,再配何相關教育措施,可以塑造學生安排生活節目的內容。無論九貫新課程未來如何發展或演變,我們一定同意『將學生培養成可以把藝術活動當作真正休閒生活』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

3)『美麗、良善、覺知敏銳諸心靈特質』

這個教育目標是專指『人類諸多正向心靈特質』的培養。過去一直有人慣用『用藝術陶冶心靈』這句話來支持『唱歌、聽音樂』『經美麗校園環境』等教育措施的功用。然而在九貫新課程之後,有許多新名詞出現。無論這一項教育目標如何有新的稱呼或解析,筆者相信大家都同意藝術教育的課程,會有『潛移默化』的部分值得老師經營,所以值得老師將環境的經營著力於這一項教育目標的實現。

4)『生存發展的有利條件』

這個教育目標,即使九貫新課程著墨不多,筆者都想一再強調它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因為我們的學生日後身處的時代,是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時代。過去我們可以接受一個班級,只有少部分的學生有藝術(或稱美學)素養,然而現今的教育,我們實在要有調整了,因為我們從小學、中學階段所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藝術創發能力,都會實質讓學生在未來的生存發展上佔有優勢。這一項

教育目標是針對商品包裝、店家內外觀、建築物、觀光民宿..等等產業類的美術設計、產品開發,而預先給予學生基礎的美學藝術素養,其相關的課程,一樣需要藉助於環境,或靠便利的學習環境來配合。

(三)具體的課程走法藉由環境達成諸藝術教育目標

筆者在此先聲明,環境的經營未必非得與課堂中進行的教學結合不可。以下所列舉的教學案例,是在實現上述諸教育目標的過程中,一個個除了含有老師的環境經營外,另有在課堂中師生所展開的對話、鑑賞、創作等其餘部分的教學案例。

我們把這些案例分類,再逐類來說明:

1)『以實際完成某一個場域的美化工作為課程終點』:

這類課程走法目前很常被老師採用。最常見的例子是學校總有一些例行性的環境美化工作,可以交由老師(或師生一起去)規劃施工。例如學期初的教室佈置、各節日的活動佈置、校園各區塊綠美化工程。這一種課程的走法的最大特徵,是學生明確知道有一個工作任務的終點。筆者建議老師採用這種課程走法的前中後,可以確立許多明確的教學目標,而且依照既定目標,設計出許多教學內容,以避免只是純粹為了完成工作,忽略掉許多可貴的學習機會。

就以學期初佈置教室為例,目前仍有許多老師選擇自己去完成,或全權交由班上少數學生去設計施工,並沒有將它納入藝文領域課程內。如果老師願意嘗試將學期初例行性的教室佈置工作,納入課堂的學習,絕對可以藉之開展絕佳而鮮活的教學內容。例如:可以在佈置教室之前,引導學生進入許多美感的探索、環境如何美化..等等主題。接著便能運用教室佈置這樣一個絕佳機會,把它實做出來。如果老師自己決定設計教室佈置甚至自己施工,則建議老師仍然可以結合藝文課程,例如老師藉著佈置好的教式樣貌,來闡述一些環境美化的想法,或推出其他作品案例供學生賞析(學校班級佈置範例)

前文有述及,師生皆參與學校重大硬體建設之設計的機會,會在往後中小學校中增加。我們舉一個宜蘭縣大里國小的例子,這所位在東北角風景區海邊的美麗學校,最近有一個機會可以向東北國家風景管理處申請一個經費,用來重新建造校園靠山邊的一面大擋土牆。筆者起初應邀參與設計,希望利用能結合東北角美化、促進觀光的設計構想,來贏得東北角管理處的青睞,以獲得經費補助。後來筆者思索到一個做法,決定設計一個主題式教學單元,來讓師生都參與。主題就定在『如何吸引來海邊的遊客駐足欣賞』的探索,我們確實可以藉著這個檔土牆工程經費申請的事件,讓學生更加對於海邊生態、美麗景觀、開蘭古道出入口的人文風貌、校園環境美化都有更週延敏銳的覺知。(大里國小)

筆者在凱旋國小實施自編『無聊病防治博覽會』這個大單元的教學時,也在課程進行到『師生一同設計施工博覽會場』階段,將歷年來宜蘭縣境舉辦過各類型文化活動,所呈現出值得學生觀摩賞析的案例,呈現在課堂上。師生從一張張照片中,清楚地分析宜蘭人在營造一個文化活動場地時,運用了哪些元素,呈現出如何巧妙的文化藝術智慧。而這些分析探索得來的一切,也是往後無論學校環境美化、學校各類活動場區佈置、其他課堂活動的重要基礎。(無聊病防治博覽會)

2)『以探索美為核心,而對生活環境展開不斷的檢視、美化工程』:

這一種課程的走法與前一種課程走法,最大的差別在於課程的終點不同。本類型的終點是找到美感的成因(或歸結出美學原則),所以與前一種課程走法將一個具體工作任務當作課程中點有很大不同。筆者願意另外列舉出這樣一個課程走法,是因為這種走法應該值得老師們大力來發展。原因是我們可以不用被動地等待一些環境美化工作機會的來臨,而能主動地隨時對於我們身處的環境,發起反思,然後探尋可能提升環境美感的做法。

筆者曾經設計並施時過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的大單元教學,引發學生覺知自己家鄉充滿顏色彼此不協調的屋舍群;宜蘭北成國小一位美勞老師的『老闆換人做做看』單元教學,引導學生檢視羅東店家騎樓的景象有無進步空間;宜蘭中山國小一位藝文領域老師的『我家就在中山路』單元教學,分析店家櫥窗的擺設招牌的設計是否吸引人,以上都可以稱得上是這類課程走法的雛型。

然而筆者較希望能將課程明確鎖定在『美感的探討』或者『美感的實現』。既然我們是要去培養能美化生活環境的國民,當然要從引導學生主動去關注自身週邊環境開始,且能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找到更明確的美化做法。而在學習環境的配合上,我們可以預留許多供學生可以去經營改造的空間,或者為學生開採能夠讓學生模擬實境並嘗試美化的創作環境或材料。(中山國小上課情景)

3)『以關注某種美化環境的素材為切入點』:

這一種課程走法是從『素材』去切入,筆者列出此一種類,是有感於許多『素材』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在藝文領域課堂上關心的對象。例如:用於美化環境的樹木、庭園水池流動著的自然湧出泉、台灣特色建材紅磚、宜蘭洗石子、宜蘭溪流常見的各類石頭。我們當然不必將課程侷限於素材,可以延伸到素材如何美化我們的生活、各素材之間如何相輔相成構築美麗的世界,或將該素材納入往後師生實際美化環境時所用。

筆者曾經實施過一些以員山各地山泉水為上課題材的教學。對山泉水本身是生態的讚賞,但是村民如何善用山泉水,則成為藝術領域的探索了。我們培養出的國民,在看待環境的過程中,除了有生態的觀點,絕不能缺乏人文藝術的觀點,筆者想透過同樂國小『長長的水路系列課程』,引發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自然湧出泉,不但有生態的關懷,更有綿密深沉的情感聯繫,也有源泉不絶的生活藝術想法。在學生學習環境的經營上,我們可以透過環境的實際運用,鮮活地呈現素材所帶來的美妙作用。甚至為了延伸學習場域到學校周圍村落,老師可以嘗試與社區合作闢建更多的學習空間。(阿蘭城)(水路)(龍潭國小)(紅磚)(九尞溪)(水墨畫)

4)『以某個情感的引發,展開人與環境更富情感的互動』:

這一種課程的走法最大特色在於課程的核心是學生的情感發展。例如:我們想引發學生更加對自己的鄉村有熱愛、或培養學生的同理心、珍愛人事地物的情懷。所以課程與教學通常以先激發學生的情感為第一步,在接著有與人事物互動交流的過程,我們舉兩個實際案例:

新竹市立陽光國小有一位老師,曾經以一個繪本的故事引發學生反思『我們能不能也像故事中的主角一樣,也來收藏一些在校生活的回憶、美好的經驗?』,接著有一些實際操作的過程,學生都配合學校大禮堂的隔音版的裝設工程,每人都畫好自己在校美好回憶,一一永久收藏在學校禮堂的牆面上。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的情感發展是一條明確的軸線,而其他學習內容則可能成為配角,然而最後一個附加的教學效果會在課堂結束之後持續發酵,就是學生往後每次進到禮堂,都會有一股溫情生起來,因為她(他)的美好回憶正收藏在禮堂中。

筆者曾經在同樂國小四年級某一班,實施一個自編的『自在飛翔』主題式教學單元,課程也是有一個引發學生對鳥類產生同理愛護心的情感發展,全班學生關心故事中的小飛(紅斑鳩),都為小飛連續失蹤好幾天沒回家,感到焦急萬分,學生用戲劇來呈現各種假想,也透過戲劇創作來創意思考小飛應該如何化險為夷,最後回到家與姐姐大飛團圓。其實筆者原本有規劃要透過這樣一條感情的發展,來鼓勵學生展現實際行動,來為生活中仍可以見到的鳥類,做一些友善關愛的事功。後來受限於時間,沒能全部進行完畢。不過整個課程的走法,是引發更深厚對動物的主動關心,願意保持人類的謙卑尊重來欣賞動物之美。如果筆者第二次展開這一個課程時,計劃要加入宜蘭傳統原住民民居建築中,有為鳥類能飛到屋簷下築巢的貼心設計,及其他許多值得觀賞的案例。(宜蘭厝)(我的收藏)(自在飛翔)。

5)『以實現某種生活願景為最終目的,師生展開各個行動或學習』:(小提琴二重奏)

這種課程走法,是師生先明確地勾勒岀生活願景,再依之展開各個學習歷程。例如:老師希望學生往後能將玩樂器納入休閒生活,而與學生商討有了相同的願景之後,展開逐步實現的歷程。

又例如師生在課堂中發現到支持表演藝術工作者的重要,想要終生來盡己力捍衛表演藝術事業,而有一連串進一步認識表演藝術需要什麼樣的表演環境、我們可以為表演藝術工作者設計什麼樣更好的空間的探索與賞析活動。

筆者為宜蘭縣同樂國小高年級學生,所設計的『家與園』系列課程、『商家也是藝術家』大單元課程,都先與學生勾勒岀『要開始學習用自己的藝術巧思,持續美化自己家園(果園),且以能用藝術所學來為自家果園產岀更多商機』的願景之後,而有一個個鮮活引人的學習內容展開。(布袋戲教室)(家與園)(最佳觀眾獎)(商家也是藝術家)

以上列舉的課程走法,我們其實可以靈巧活用。甚至因應許多偶發事件,而適時選取各課程走法。(拔草事件)

(四)結論

本文經常使用『環境經營』這一個自創的名詞,是因為筆者從教學現場發現到,學生在校所處的環境,通常要由師生不斷去經營,才能持續助於學生達成各種藝術與人文的學習目標。因此學校行政者、老師能為學生預先設想,而建立優值的藝術學習空間或設施,或能為學生闢建能美化學生心靈的環境,當然值得歡喜,然而環境如果能不斷地與學生藝術所學有密切關係,則應該更要讚嘆,所以筆者

一直愛用『環境經營』一詞。

我們在這個議題雖然有聚焦在『環境經營』上,但相信大家會更樂見學生的藝術所學是真實實現於學生生活的,而且也因為學生現所生活的所在就是學校、家裡,所以我們才重視並持續教室、校園、社區的環境經營,那都是學生落實藝術所學的第一站,有了第一站的達成才有往後二三站的達成。筆者出身小康家庭,畢業於師院社會科教育系,且師院畢業後多擔任級任教師,『將藝術生活落實在自身生活環境』的實現,筆者未必擁有比其他人更優勢的條件。但是筆者堅信自身實踐教育目標的必要,家中音樂書櫃不斷有新的CD收集與聆賞,家中所佈置陳設都是野外撿拾來的石頭、奇木、野薑花,收藏貝殼、美術設計作品收集、拉胡琴彈月琴已經自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妨就從『於生活去實現的角度』,來看待『學生藝術學習環境的經營』(家中柺杖、野薑花等照片)。

前文固然分別列舉幾個不同屬性的教育目標、不同模式的課程走法,但相信大家應該同意以上所列舉的一切,彼此間應該相輔相成,而不應該彼此相互矛盾。

筆者有時候會看到許多認真努力教學的老師,把教室掛滿了學生的作品,固然有激勵學生的作用,然而整個教室的空間長時間懸掛過多作品,視覺上其實是一種負擔,且學生長時間在色彩繁亂的環境下,更難真正對於美化環境上有學習成長。

我們與學生在經營教室環境過程中,其實就是培養學生對於色彩、空間、種種視覺元素展開覺知的開始,所以老師即使不打算透過教室佈置來開展美化生活空間的種種藝術學習課程,也宜避免教室佈置的做法與學生課堂的藝術所學相衝突。

師生在課堂上所探索到許多使環境更美的原則,是要終生去實踐才能產生功用的。

最後筆者願再多提出一個想法與讀者們交流,因為九貫新課程下的藝術教育的對象是未來的一般國民。所以值得我們任何一位學習藝術出身的老師,持續不斷的反思自己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而且更值得老師們持續深思的是『這一批批台灣未來的主人們要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是最美好的?』然後抓到真正實質有意義的教學目標,筆者經常在這樣的思索中,深刻覺察到我們其實有許多迫切要去

研發的課程內容的。

宜花東三縣的中小學生人數雖不多,卻是整個台灣東半邊的主人,也就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的主人,我們老師與這群主人翁是否一同勾勒出美麗的願景?我們將來如果願意生活得和瑞士人、紐西蘭人一樣,則我們就應該經常檢視『對生活環境整潔舒暢的堅持與維護』『對大自然之美的珍愛與賞析』『面對任何一個人為建設時,所展現的深思熟慮』『對於視覺污染是否有敏銳的覺知』相關的課程與教學是否已經在自己的課堂上展開了?(員山牆)(教室琳朗滿目)(報紙堆)(牆壁彩繪)(石頭作品擺放兩相對照)

自小生長在宜蘭花蓮台東的中小學老師們,都曾終日徜徉在山水海天之間,都常領受過大自然給我們心靈美妙不可言的感動,都曾…,而我們的未來主人們

是不是也跟我們一樣?台灣東部的自然環境至目前為止『或許』改變不大,但時代卻急速在變,我們的課程與教學,是否可以把我們的學生,偶而從電腦網路強大的引誘力中拉出來,去領受老師小時後已經從大自然領受到這些奇異恩典?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