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宅童七成周吃三次零食 恐增5公斤

暑假宅童七成周吃三次零食 恐增5公斤

更新日期:2010/06/29 14:05

暑假到,別讓家中學童的健康跟著放長假,成為光吃不動的「宅童」!調查指出,九成以上的小學生暑假的休閒是上網跟看電視,而且超過七成的學童一周至少吃三次零食與含糖飲料,這類長坐少動、電視電玩陪伴多的生活模式,營養師提醒,容易養成暑期小胖子,兩個月的暑假下來,學童至少增個五公斤。(陳奕華報導)

 

漫長暑假到來,家長當心宅童症候群,小朋友放暑假,健康跟著休假!一份「暑期兒童生活暨飲食習慣」調查發現,有七成七的學童每天花三個小時以上打電腦看電視,三成的孩子睡到自然醒,三餐飲食不正常,而且一周有五天以上吃零食、含糖飲料有近四成左右,還有近半數的學童一周三天以上有吃消夜習慣,營養師提醒,暑假宅童生活作息不正常,零食飲料不離口,暑假結束,體重至少增加五公斤。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說:「應該是說他的飲食習慣比較不好,常常飲料或者是說點心麵當作嘴饞小點心,其實為什麼會多這麼多,一方面他比較少動,因為在學校總是會有體育課,在家裡的話打電動、看電視。」

 

營養師舉例,光是一杯700CC的珍珠奶茶,以10歲、平均35公斤的小朋友來說,必須做上樓梯運動48分鐘才有辦法甩肉,一隻雪糕也需要至少半小時才能消耗完,至於點心麵或者中薯的熱量也相當於兩碗飯,三餐零食加消夜,容易超過小朋友一天所需熱量一千八到兩千大卡大關,營養師建議父母留意孩子在暑期的活動與飲食,可以替小朋友準備居家零食,均衡的加入蔬果、乳製品,利用燕麥片或蒟蒻,以及適當的堅果,讓小朋友解饞吃的更健康。

 

台灣孩童二手菸的可怕——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特別針對全國國小孩童進行一項『二手菸害問卷調查』結果,

孩童生活中最常受到二手菸危害的來源,不是別人,正是來自身旁最親的家人,包

括了父母、家人及鄰居。因此如果父母及家人不從本身做起,是很難讓孩童有

一個無菸的生活環境,只有100%的無菸環境才能保護下一代免受到二手菸害。

有超過9成的孩童希望自己能有一個無菸的生活環境,但卻也同時有9成孩童在現實

活中遭受過二手菸的危害,這是一件相當諷刺的事。另外在調查中也發現,孩童

受二手菸害最嚴重的場所之一竟然是在家中,有高達7成的孩童曾在家中吸過二

手菸;有4成的孩童在他們開口請父母不要在家抽菸時,父母親竟會無視他們的

要求而繼續抽,其中更有3成孩童很想開口要求父母或家人不要在家裡抽菸,但

卻因為怕父母親罵、認為父母是大人不能要求等種種因素而不敢開口。

不論是大人或孩童,都會發生不知道如何去拒絕二手菸,顯示未來我們在推動戒菸

拒菸的工作時,要加強教育國人及民眾勇敢向"二手菸說不"的方式及觀念,因為

"戒菸"是抽菸者個人的事,但"拒菸"卻是全民的工作。

轉載:台灣癌症基金會

http://www.canceraway.org.tw/PreventCancer_Show.asp?AppCode=SITEPAGES&ID=614

女性長期經痛 影響腦結構

女性長期經痛 影響腦結構

更新日期:2010/06/29 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最新研究顯示,女性長期經痛可能會引發腦部結構變化,以至於脾氣無法控制,容易出現憂鬱、暴躁、易怒等情緒,也可能陷入越來越痛的惡性循環,醫師提醒若有經痛困擾,應及早預防與治療,不要忍痛。

 

台北榮總醫師謝仁俊、趙湘台與蘇東平等人,以磁振造影、正子斷層掃描等影像儀器,針對痛經女性進行分組研究後發現,雖然女性經痛往往只有持續1到3天,長期下來,患者的腦部功能與結構上卻會出現明顯變化,特別在情緒調控區域,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新發現。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實驗室主任趙湘台表示,研究指出,長期疼痛壓力可能改變腦部結構,有些區域萎縮、有些增厚,以致無法控制脾氣,容易出現憂鬱、暴躁、易怒等情緒。而若長期經痛不去處理,所引發的腦部結構變化,會使身體對疼痛的敏感度提高,疼痛程度放大,陷入惡性循環。

 

同時,榮總團隊也以腦磁圖儀檢查掃描發現,女性在月經來時,左右腦的情緒處理運作會出現變化,主要是受到荷爾蒙週期調控影響;女性右腦對負向情緒的反應比男性更強烈、持久,推測與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較高有關。

 

因此,趙湘台建議,女性若有經痛困擾,不要一直強忍,必要時應該尋求治療,而經痛預防更重要。女性在月經來前,應攝取低鹽清淡的食物,以免體內鹽分和水分堆積,引發疼痛、不安、腫脹等現象。

 

此外,保持充足睡眠及規律生活,不熬夜、適度運動,都有助於減輕經痛。而在月經期間,應避吃生冷食物、多喝溫水熱湯,可減輕下腹部不適。

何謂「紅眼症」?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提供
何謂「紅眼症」?
此病為流行性結膜炎的俗稱,大多由濾過性病毒所引起之急性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以夏秋交替季節較常見,往往引發流行。
症狀與病程經過
病患往往有接觸史,約經1~7天潛伏期後發病,症狀包括:病患自覺眼睛刺痛、灼熱、怕光、易流淚、異物感、霧視病人的眼結膜因充血而呈鮮紅色,有時會有結膜下出血,眼睛產生大量黏性分泌物,少部分人會出現耳前淋巴結腫大、壓痛。通常症狀於4~5天達到高峰期,之後漸漸消退,全部病程約於二至三星期後痊癒。
傳染方式 直接接觸病人的眼睛分泌物,或間接接觸,即接觸污染環境表面或器具如毛巾、臉盆、水龍頭、門把等後又碰觸自己的眼睛,所以手部衛生最重要。
潛伏期與可傳染期 潛伏期為1~7天,可傳染期為症狀發生前1~2天至症狀出現後14天。
預防方法
1. 注意雙手清潔,常用肥皂洗手,確實按照「濕搓沖捧擦」洗手。
2. 避免用手接觸眼部及口鼻,必要時用乾淨毛巾、小棉棒或衛生紙擦拭。
3. 不要共用毛巾。
學校防治策略
1. 教育學生正確之紅眼症傳染途徑、預防方法及相關知識,並透過親子會、家庭訪視、學校網路、家庭聯絡簿及分發宣導單張等方式,提供家長紅眼症防治資訊。
2. 提供潔淨之洗手設備、肥皂或洗潔劑等,加強教導並落實學生洗手習慣之養成,並提高洗手頻次,注意個人衛生,定時提醒學生常以肥皂或洗潔劑確實洗手;病人之家人、同學、朋友與密切接觸者尤需落實洗手習慣。
3. 若學生感染紅眼症,盡量要求其在家休息,避免到校或出入公共場所,以免引發群聚感染;學校亦應要求感染學生避免與其他學生有親密之接觸行為。
4. 罹患紅眼症學生,游泳課、體育課與其他需密切接觸之課程,應避免出席。
5. 建議校方安排感染學生使用特定洗手台及廁所。
6. 避免提供帶毛玩具,玩具應經常消毒、清洗、擦乾淨,並避免咬弄玩具;遊樂設施如電動馬、溜滑梯、鞦韆等應定期清潔。
本指南經台灣眼科醫學會潘志勤理事長及「紅眼症疫情防治工作小組」王國爵召集人

校園急性結膜炎(紅眼症)疫情升溫,呼籲民眾注意個人衛生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確認3起校園急性結膜炎(紅眼症)群聚事件,經實驗室以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檢測,結果皆為腸病毒感染,其中1起事件經病毒培養確認為「克沙奇A24型腸病毒」,與造成2007年9至10月間校園爆發學童感染紅眼症疫情之病原體相同。本年迄今之校園紅眼症事件為零星發生於不同縣市之小學,衛生單位皆已採取適當防治措施。
依據該局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資料,近4週(17-20週)全國紅眼症平均罹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依序為0.03‰、0.07‰、0.14‰、0.16‰),第20週明顯高於歷年同期(2008-2009年分別為0.07‰、0.07‰)。
紅眼症可由多種濾過性病毒引起,主要透過接觸病人的眼睛分泌物傳播,潛伏期一般為12至48小時,傳染力極強。症狀主要為眼睛刺痛、灼熱、怕光、易流淚、有異物感、眼睛產生大量黏性分泌物。嚴重時會有眼瞼顯著腫脹、結膜下水腫或出血,病程約4-6天。
暑期將至,該局呼籲民眾如家中有病童,應盡速就醫,按照醫生處方用藥且盡量在家中休息,注意處理眼睛分泌物,勤用肥皂洗手,並避免出入游泳池等公共場所。個人需做好自我保護措施,注意雙手清潔,確實按照「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必要時用乾淨毛巾、小棉棒或衛生紙擦拭。相關疫情或防疫措施,可參閱該局網頁http://www.cdc.gov.tw,或撥打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洽詢。 (資訊總覽 / CDC新聞) 2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