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1-5預防H7N9宣導

 H7N9宣導短片    預防『H7N9流感」宣導海報  H7N9流感工作指引 H7N9流感疾病介紹.pdf H7N9流感病例定義與通報方法.pdf H7N9流感疫調單.pdf H7N9流感個案處置流程.pdf H7N9流感檢驗標準作業流程.pdf H7N9流感檢體採檢送驗規定.pdf H7N9流感自主健康管理通知書(流行地區返台者).pdf H7N9流感自主健康管理通知書(病例接觸者).pdf H7N9流感個案居家照護指引.pdf H7N9流感醫院感染管制措施.pdf 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指引:人口密集之室內公共場所.pdf 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指引:大眾運輸.pdf 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指引:學校及托育機構.pdf 呼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指引:正確使用口罩.pdf 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與預防性用藥.pdf 諮詢專線   ◎民眾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   ◎宜蘭縣政府衛生局傳染病諮詢專線:9357011                          

六、3-1 324世界結核日-落實都治(DOTS)遠離結核

324世界結核日-落實都治(DOTS)遠離結核     國際間的結核病疫情越發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96年為了響應國際抗癆聯盟(IUATLD),紀念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特‧科霍(Robert Koch),在1882年3月24日公開發表宣佈結核病的存在,因此訂定每年的3月24日為「世界結核日」,以積極宣導結核病防治的重要性。     結核病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侵入人體而發生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以肺部最容易受到感染與破壞,也就是俗稱的「肺結核」或「肺癆」,但事實上在人體的任何部位或器官都有可能被感染,例如:腦、骨骼、循環系統,甚至皮膚也可能受到感染。     肺結核病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由帶結核菌的病患在打噴嚏、咳嗽、吐痰時,噴出微細飛沫於空氣中,直接或間接吸入就有被感染的可能,但是只要身體健康、免疫力好的人,即使受到感染也不一定會發病,所以平時應該注意均衡飲食,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身體的免疫力與抵抗力。 提醒大家不要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假如已經咳嗽超過2週,就應該儘速就醫接受胸部X光檢查,如果已經有咳血、體重下降、食慾不振、夜間盜汗等狀況,可能已經進展到中度或重度的肺結核了。一旦罹患結核病,更要勇於接受治療並遵循醫師指示規則服藥,同時配合衛生單位執行「都治計畫」(DOTS),落實「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吃完再走」之三步驟,持續按時服藥追蹤,就能有效治癒結核病喔!

六、3-1流感防治工作指引

流感防治工作指引 修訂日期:2011/10/31 前言 流感為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常引起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等症狀,即一般所稱的類流感症狀,少數人感染後會有腹瀉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流感病患在症狀緩解後的24小時之前,可藉由咳嗽或打噴嚏將病毒傳給他人,另由於病毒可短暫存活於非吸水性環境表面,故也可藉由手沾染到病毒再接觸口、鼻或眼而造成感染。 學生及幼兒是流感病毒的高傳播族群及高風險族群,學校、幼稚園及托兒所更是容易造成傳播的場所,需要特別注意防範,落實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生病者在家休息。故各級學校及托育機構在流感流行期間應採行以下防疫措施: 1. 加強衛生教育 1-1 宣導內容包含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生病在家休息、施打流感疫苗等。 1-2 宣導對象除學生及小朋友外,也應包含家長及教職員工。 2. 維持衛生環境 2-1 供應足夠的洗手設施及充足的洗手時間。 2-2 定期清潔學生、幼兒經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鍵盤、課桌椅、門把、公共區域的公共用品、教具等,但要注意避免過度使用消毒藥劑(有關消毒藥劑之使用方法可參閱「消毒劑使用指引」),並穿戴手套及口罩進行清潔作業。 3. 協助發生症狀者 3-1 主動關心學生、小朋友、教職員工有無類流感症狀。 3-2 如發現類流感患者,應讓其戴上口罩,留置於單獨空間,並協助其儘速就醫及返家休息。單獨空間應設於非人潮必經之處,不需獨立空調,但要保持空氣流通。 3-3 不宜由孕婦、慢性病患等流感併發症高風險者照料發生症狀的學生或小朋友,且照顧者在工作時間應配戴口罩,並勤洗手。 3-4 如住宿生罹病,除就醫外,於宿舍中應安置於與健康學生有所區隔之 處,提供適當照護,直至症狀緩解後24小時。 4. 加強通報作業 如發現突發群聚疫情,學校、幼稚園及托兒所應依規定通知當地教育主管機關,必要時會同當地衛生主管機關處理。 5. 學生停課期間之注意事項 學校如決定採取停課措施,應注意以下事項: 5-1 停課學生不應再參加人口密集性活動,例如至補習班、安親班或參加課後社團活動等人潮聚集場所。 5-2 學校及家長也應維護停課學生之安全及督導學生不應參加人口密集性活動。 5-3 住宿生罹病者(無法回家者),除就醫外,應予安置於宿舍中,並與健康學生區隔,至症狀緩解後24小時才能參加團體活動。 5-4 教師可利用電話或電子郵件等方式與學生保持聯繫,並適時提供關懷及協助。 5-5 可視學校疫情狀況及校園空間,考量擴大學生在校活動的距離,方法如下: ● 考慮暫停各項大型活動,如班際活動、社團活動、運動會等,並取消以跑班方式授課。 ●擴大學生課桌椅之距離,或將班級移至較大的空間,並保持空氣流通。 ● 將授課班級分成較小班級。 ● 有關課業學習部分,可考量利用電視、廣播、電話及網路等教學方式,實施遠距教學,避免學生因停課致課業荒廢。另也應規劃培訓代課老師,當發生老師因生病或請假等無法上課情形時,立即派遣短期代課老師接替教學工作,以確保學生教育之持續。 參考資料 1. US CDC.... » read more

六、1-3預防腸病毒

一、疾病簡介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發燒合併皮疹(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等。 1.泡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病程為7~10天。 3.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4.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1週。 5.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 6.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共3型(1至3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含23種A型(A1至A22型,A24型)及6種B型(B1-B6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共30型(1至33型,但8、10及28型除外)及腸病毒(Enterovirus)(68型~)等60餘型,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型,其中腸病毒71型被歸類於人類腸病毒A型。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此病毒是在1969年美國加州的一次流行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當時引起很多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的病例。此後包括澳洲、日本、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台灣在十幾年前也曾經流行過,可見此型腸病毒的分布是全世界性的。 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世界各地的報告大多發現,感染腸病毒71型後,發生神經系統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但是嚴重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只出現腦膜炎、輕微腦炎、肢體麻痺等非致命性的併發症,有的則像1998年台灣的流行一樣出現死亡病例,包括保加利亞、匈牙利、馬來西亞、日本都有過類似的情形,其可能的危險因子尚待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三)發生情形( Occurrence)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儼然已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依據臺灣地區歷年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之高危險群體,重症致死率約在3.8%至25.7%之間。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克沙奇病毒居次;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泡疹性咽峽炎。 由全國五百餘個定點醫師監視系統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四)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五)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腸病毒潛伏期為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多數感染者(約50﹪至80﹪)沒有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少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症狀,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二、預防保健 (一)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 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三)腸病毒消毒方法: 1.消毒方法的選用: (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 read more

七、1-5遠離諾羅病毒

遠離諾羅病毒 目前正是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感染高峰期,此病毒是造成嚴重腹瀉最常見的致病原因。 諾羅病毒可經由食品及飲水途徑感染,目前並無專門的藥物可供治療。 不生飲、不生食、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是預防諾羅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若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請立即就醫。 更多詳盡資訊,請參閱附檔~~~ 諾羅病毒問與答.pdf 1699761-腸胃道感染個案嘔吐物及排泄物污染場所之消毒方式與注意事項.pdf 1699760-CDC學校病毒性腸胃炎防治手冊.pdf   腹瀉群聚事件頻傳,進入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節,呼籲民眾注意個人衛生 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公關室 (Public Relations Office ) 日期: 2012/12/5 依據疾病管制局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近四週(第45-48週)急診腹瀉就診病例百分比為7.42, 7.79, 7.60, 8.34(去年同期為3.46, 3.86, 4.07, 3.80),門診腹瀉近四週就診病例百分比為3.73, 3.75, 3.74, 3.95(去年同期為2.96, 3.07, 3.03, 2.90),顯示近期全國急診與門診腹瀉就診病例百分比均呈上升趨勢,且高於去年同期,其中急診腹瀉就診病例百分較全國各區均呈上升趨勢,尤其台北區明顯高於其他區;急診腹瀉年齡別就診率以0-6歲兒童較其他年齡層高。 該局腹瀉群聚監測顯示,近四週(第45-48週)已發生18起腹瀉群聚事件,其中 14起(78%)為諾羅病毒感染 (含1起為諾羅病毒及沙門氏菌混合感染、1起為諾羅病毒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1起為沙門氏菌感染、1起檢驗結果為陰性,另2起仍在檢驗中;較去年同期腹瀉群聚事件6起(其中3起為諾羅病毒引起)增加許多。近期腹瀉群聚事件以諾羅病毒感染為主,主要發生於學校、護理之家及醫院等機構場所。疾病管制局呼籲,目前已進入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呼籲民眾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以防範疫情發生。 腹瀉等腸胃道感染疾病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攝食受病人排泄物或嘔吐物污染的水或食物而傳染,也可能經由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嘔吐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在常見的腹瀉病原中,諾羅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播能力,經常引起大規模的感染,尤其在校園、醫療照護等人口密集機構。諾羅病毒引起之病毒性腸胃炎全年均有可能發生,尤其以秋冬與初春等氣候較為涼爽的季節最為常見。疾管局表示,目前並無專門的藥物可供諾羅病毒感染之治療及預防,因此勤洗手、不生飲、不生食、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是預防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由於諾羅病毒傳播迅速,醫院或照護機構於照顧病患時,要落實正確的感染控制程序,照顧病人前後務必洗手或更換手套,並注意環境的清潔及消毒。機構內疑似發生群聚疫情時,應將感染者與非感染者予以區隔,並由不同的人員照顧,以免經由照顧的過程而傳播。由於諾羅病毒對於環境及消毒藥品具有較高的抵抗力,因此病患的糞便或嘔吐物應依「腸胃道感染個案嘔吐物及排泄物污染場所之消毒方式與注意事項」,使用較高濃度的漂白水處理,以去除其傳播能力。如有相關問題歡迎至該局全球資訊網(http://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