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評析】為什麼河流總是彎彎曲曲的?

[@more@] 本週進度是河水的三種作用力:侵蝕、搬運、堆積。也就是因為這三種作用力,造成河川轉彎,使大地形貌改變,是這個小節很重要的概念。 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能了解三種作用力,也能了解河流的上中下游是何種作用力最明顯,但是對於作用力與河流彎曲的概念連結就不是很了解。例如,詢問同學為什麼河水會彎曲,而不是直直的?非常多同學是答不出來的。也就是說,知識的片段能了解,但是欠缺知識間的連結。 並且,這樣的概念,我認為利用是非、選擇、填充題,尚不足以探知學生是否真正了解?因為既使同學答錯,也難以了解是哪個環節不明白。因此,問答題可能是較為恰當的工具。但是又擔心一旦要求以文字說明,讓某些同學視為畏途(擔心這、擔心那,老師真是難為啊~),同時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讓作業型態呈現多元面貌,進而讓同學了解「作業不一定是抄抄寫寫」「作業不一定要用很多文字表達」。這不僅是學生要了解,也是教師很重要的課題。 洪蘭教授曾在她的演講中提到,她兒子在美國唸書時,老師給予男生女生不同的閱讀作業。(細節已經遺忘,幸好網路上還能找到)。資料來源。這雖是引發閱謮動機的方法,運用在評量(實作評量?)也是很好用。 用合適的方式,將孩子引進閱讀的門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閱讀的方式也要隨著孩子的天性而有所不同,比如像女孩多半喜歡童話類的故事,而男孩則大多喜歡實作的活動。同樣是《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女孩可以交出兩張洋洋灑灑,充滿憐憫心的心得報告,男孩則交出短短幾行字。因此,在引發男、女孩的學習動機時,一定要隨著偏好而因材施教。 洪蘭老師分享了兒子的例子說:「我兒子小時候不聽童話故事的,因為他覺得那都是虛構的。九年級的時候,老師因暸解孩子的性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因此他請女孩寫讀書心得,請男孩做島的模型。兒子很高興不用看書寫心得報告,不過事實上,為了把島的正確座標和方位定出來,他和組員足足把小島的書前前後後看了三遍,才完成島的模型,但是他卻自始至終認為老師對男生比較好,沒有要他們寫讀書心得報告。」這就是引起學習與閱讀動機的好例子 。   因此今年我在此段課程的末尾設計了一個作業: 請用四格漫畫的方式,說明為什麼河流總是彎彎曲曲的? 關鍵概念:土石鬆軟、侵蝕、搬運、堆積、凹岸、凸岸。 課本上的相關文字、圖片都可以當做參考資料。   我的目的是: 1.請同學仔細思考,把這些相關概念連結、組織起來。 2.上述概念以文字描述會很麻煩,畫圖就會很清楚,所以請同學用四格漫畫方式呈現。 3.經由思考、繪圖,使同學更能了解內容,印象也更深刻。 我其實是想讓同學藉由對課程材料的「反覆揉捏」(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的說法),使同學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能了解這些概念之間的相關性。 因此,批閱作業時的著眼點在於同學的概念是否清楚、有沒有連結?繪圖能力及美觀與否倒是其次。 以下就來看看同學們的作品。 六忠 ▲這位同學的繪圖及說明,簡直可以當做課程內容的補充教材!她並且把牛軛湖及離堆丘也說明清楚了,真是太讚了! 我也特別讚賞這位同學,她使用別的紙來完成作業,也沒被老師的「四格漫畫」限制住。 ▲這位同學把河流擬人化。   ▲搭配文字說明也很重要。     ▲言簡意賅。不一定要很花俏,能表達清楚最重要。             六愛     六孝 這位同學說明的2與3只有稍微講到重點,有點可惜。 六信

104學年度上學期四仁上電腦課,秩序超讚!

四仁最近這幾次上電腦課,秩序超優! 電腦課時,我只要說明清楚,接下來的時間,同學們就能安安靜靜投入在自己的電腦操作中。雖有極少數同學偶爾管不住自己的小嘴巴,但只要一個眼神,馬上趕快摀嘴,讓人莞爾。在這樣優質的課室中,老師就能給予進度較落後的同學多一些指導。真希望有人能拍下這一幕,我走到同學身旁,輕輕地在他耳邊提示接下來的步驟,他馬上心領神會(我通常要求他再操作一次給我看,以確定他真的學會),高興地再操作一次,不經意的笑容,或是好像終於有人幫他解決世紀卡關的解脫,這大概是教師最引以為傲的成就了吧。 教師的教學能量在這個時候才能有最大的發揮,達到最大效益。 班導師幾個月下來的要求、叮嚀、軟硬兼施,使同學們的秩序漸漸上軌道,是學生之福,也是科任老師之福。一位優質班導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呼叫妙博士~河川地形(南一六上第三單元)

這部短片說明了河流的三大作用力:侵蝕、搬運、堆積,如何對河川地形造成影響。 影片前半段,透過影片的動畫解說,可以看出侵蝕、搬運、堆積如何造成凸岸與凹岸。 後半段介紹了臺灣重要河川的地形。 (若看不到影片,可能是瀏覽器問題、影片已移除或者語法失效)

【李宗憲老師】行動學習的美麗與錯誤

這是李老師於104/11/18在某處的演講內容,雖然我未能參與,感謝他以創用CC授權,我受益,大家都受益。 內容中提到許多行動學習時會遭遇的迷思,也提到各科使用心智圖及現代發展出來的心智圖的變化圖,會更有效率。當構思行動學習的建置與做法時,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電腦課補充教材及資源

這兒的資料會不定期更新。 電腦繪圖類: 名稱 說明 資料來源或教學 FotoJet 線上圖片卡片海報設計服務。 免費、安安裝、免登入、免註冊,可以下載高解析度的JPG或PNG圖檔,並且沒有浮水印。 電腦玩物 update:104/11/15 高解析度圖片下載 名稱 說明 資料來源或教學 pixabay 所有在 Pixabay 的圖片皆為 CC0 授權,可以被用於任何地方。 ◆可以選擇相片,向量圖或是插圖。 ◆可以選擇橫向或縱向的圖。 ◆可以選擇解析度。 ◆可以中文輸入搜尋,但以英文搜尋可找到更多。 免費資源網路社群 update:104/12/06  FindA.Photo 能依照相片顏色、標籤及來源等方式來做篩選及搜尋,網站內的相片採用 CC0 授權(Creative Commons Zero),可以自由下載、並使用於個人或商業用途,這些圖片多半是由業餘攝影師自己拍攝、提供,比較不容易跟其他網路圖庫相同。 免費資源網路社群 update:104/12/06 StockSnap ◆CC0授權 ◆優秀圖片更多 ◆不用註冊,不用登入,即可使用 ◆無法使用中文搜尋 電腦玩物 update:104/12/14 打字類: 中英打字線上練習匯集。 可愛小圖:廠商提供。 小山羊老師自製電腦科教學教材: OpenOffice 4.1.1 下載 OpenOffice帶著走 圖解LibreOffice Draw的減去、剪下、合併、融合 讓任何人上傳檔案到你的google雲端硬碟 Part1, Part 2... » read more

【城市巡禮】雙連打鐵創意發

葉老師的第821次導覽,我的第四次參加。 承蒙老師不嫌棄,今天又送我一本「臺灣神明的故事」。高興歸高興,其實很怕老師問「有沒有看?」。我現在已經有三本老師的著作了。 古人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葉老師一生公職,為國服務,實乃立功;無酬導覽迄今821次,讓臺灣人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甚至自費印書贈予參加者),此乃立德;著作等身,可謂立言。 【蔣渭水紀念公園】 今天巡禮的區域在雙連、打鐵街一帶。我對這街區的認識,僅止於涼州街慈聖宮附近的鯊魚烟,大橋頭的肉粽和雞捲,寧夏夜市的生炒魷魚蚵仔煎。(我是愛吃鬼無誤~)然而事實上雙連打鐵街在大橋頭夜市稍南邊一點,寧夏夜市北邊一些,鯊魚煙的東側。 集合地點在雙蓮國小對面的蔣渭水紀念公園。關於這位臺灣民主的先行者,相關資訊可自行搜尋,不多贅述。僅舉他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以嚮讀者。(紀念碑的左右兩側) 蔣渭水先生銅像 葉老師導覽由這裡開始,說到這個公園原是木材的集散地,有「柴寮」(台語發音)之稱。臺灣三大林場(太平山,東勢,阿里山)的木材運到這兒,裁切成適當小大再送至木匠家中,形成一木材相關產業區塊,盛極一時,但也因為多是木材產業,木屑多,易引起火災,直到居民迎來家鄉的神明才得以稍緩,於是這裡很早就有「柴寮仔媽祖會」的組織,負責相關事宜。例如每年農曆3/14出發遶境,3/23媽祖生日,3/30回鑾,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動祈求平安。(ps, 柴寮仔媽祖會有FB喔,在這裡。)說也奇怪,祝融因此很少肆虐,但是老蔣總統去世時,社會氛圍下不辦慶典活動,結果就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火災,夷平了柴寮。 最近兩次導覽,葉老師都提到美國位於愛麗絲島的國家移民博物館,讓我也好奇起來。   美國夢開始的地方 位於熱鬧繁華的紐約港的愛麗絲島(Ellis Island),在美國移民史上,非常具有象徵意義,因為愛麗絲島以前是一個移民站,從1892年開始啟用,直至1954年關閉,在這62年期間,約有1千多萬歐洲移民通過這裡,進入美國,開始他們的“美國夢”。 數不清的移民在愛麗絲島上踏出美國夢的第一步,其中著名的包括著名喜劇演員Bob Hope、知名作曲家Irving Berlin等人。連知名中國文學家林語堂從美國到德國進修,回到美國時,也被送到愛麗絲島接受檢查。 1900年到1914年是愛麗絲島移民高峰期,每天將近有一萬人通過這裡,進入美國。當時的歐洲移民不需護照,只要通過檢查,就可移民美國,但1924年移民法通過後,各國移民人數受到限制,歐洲大規模的移民潮也就此結束。愛麗絲島在1954年關閉後,整個設施荒廢了30年,到了80年代,經過大規模整修,于1990年開放成為愛麗絲島移民博物館。 今天,美國人中,每三個人就有一人,能追溯到至少一位通過愛麗絲島進入美國的祖先。 資料來源:高娓娓:2015愛麗絲島頒獎典禮現場   葉老師提到該博物館以「皮箱」做為意象,因移民以「一卡皮箱」飄洋過海來到美國,皮箱大概是隨身最重要的物品,也是希望之所寄了,非常貼切。 這「意象」的概念,其實很適合用在教學上,用一個關鍵詞,串起教學概念,每一個關鍵詞,背後都代表著一連串的意義,容易記憶。每一個人也應該有自己的意象。 前往打鐵街之前葉老師先帶大家認識公園裡的植物,例:肯特南洋杉,羅漢松,構樹(製作紙鈔的紙漿),皆屬雌雄異株;馬櫻丹有毒,但四季開花;仙丹花花期有半年… 【打鐵街】 隨後轉進興城街,又名「打鐵街」。打鐵街的形成又是另一段故事了。拜拆船業興盛之賜,這裡成了五金零件的集散地。一般人找五金工具大都往後火車站、太原路附近尋找,但興城街的貨品與後火車站所提供的非常不同。後火車站大都是工具、橡膠、塑膠、玩具、(年節)禮品…等;興城街則有馬達、彈簧、滑輪、鉸鏈、培林…。 ▲各式馬達 ▲這裡的分工細膩,可以找到一家店,只賣彈簧。 ▲各式各樣的彈簧,小到手錶裡的彈簧,大到火車輪子的彈簧都有。 ▲照片中間的黑色橡膠墊對洗衣機半夜惱人的晃動聲響具有療效。 ▲請問,台北市哪裡可以買到銅? 答:打鐵街。不過,我想不出來一般人買銅做什麼? ▲各式滑輪組。 ▲要買齒輪、培林的人不用再找了,這兒有。 ▲特殊規格找不到嗎?老闆幫你車一個。 ▲電焊、錏焊(什麼是錏焊?)阿伯幫你。 ▲BJ4 ▲BJ5 葉老師提到,年輕人實在不該再滑手機、逛百貨公司了,應該來這條街,跟真正的產業結合。這條街也因為產業外移,工作粗重,留不住年輕人。對我而言,實驗時常常找不到恰當的零件,這兒簡直就是天堂了。然而要讓這條街再現風華,單靠實驗室的零星需求,絕對不夠。 所幸最近「自造者」(Maker)的概念興起,Makers 需要許多「怪兵器」,但願能讓這條街就此翻轉。 這兒還有這樣打鐵設備。哪天倚天劍、屠龍刀,就是這樣打造出來也不奇怪。 【百年佛具店】 轉到民生西路上,來到一家佛具百年老店:陳財美。 【靜修女中】   靜修女中正門 靜修女中是道明會所創,因他把羊皮製的聖經賣掉,以資助就學。 【小柴屋】 行程最後,參加小柴屋舉辦的DIY活動。 這是一個活絡街區的計畫,結合當地打鐵與木材的特色,讓參訪者有動手作的體驗。小柴屋詳細資料請看這裡。 今天給我們是魯班鎖。我們必須先用砂紙把木頭磨平、磨滑,才好操作。 組裝這是有訣竅的! 興城打鐵街裡有著許多傳統工業的痕跡,說這條街是台北人的五金工具箱,恰如其分。在其週邊有木材街與之呼應,當我們大談異業結合時,這街區以地利之便,很適合做木工鐵工的串聯。 這街上許多店家、師傅,製作小小螺絲、馬達、軸承…事實上都被使用在許多最先進產品裡面,默默提供動力,提供滑順的運轉,不起眼卻絕對缺一不可。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只要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雖不起眼,也是貢獻一己之力了。... » read more

【城市巡禮】史蹟領航臺博館

這是葉老師第819次的導覽。九點一到,葉老師即招呼大家開始今天的行程。這是葉老師的活動特色:「風雨無阻,準時開講」。如果您知道這是一項2005年起開辦至今的公益性質無酬導覽,肯定您也會像我一樣敬佩萬分。原因無他,憑藉的就是一份愛這片土地的心啊! 這次葉老師特別提到我在部落格裡的紀錄,也勉勵我某些文字還是要經過篩選,並且以積極正向者為佳。我才知道葉老師很認真在看我的紀錄文,很是驚喜。待今天活動結束,一定要改正前篇一些不當的用語,日後也當更加謹慎。葉老師今天特別送我一本他的著作「台灣燈塔的故事」,非常開心!連同上次獲贈的「積福與養生」,我已經有二本葉老師的贈書了。 葉老師提到擔任導覽志工是基於一種使命感,大凡沒有一個國家,60年來沒有教自己的歷史、地理與文化,臺灣竟然如此特別。繼之談到大稻埕名人李春生認為日本強盛的四個原因:言論自由,男女受教育機會平等,宗教自由,廣設博物館。然而臺灣一直到1908年才有第一個博物館。【經查,臺灣第一座博物館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位於台北市,現今之臺灣博物館(襄陽路二號)。】葉老師尚勉勵吾等多記錄、多寫日記。他舉馬偕為例,馬偕1872年到淡水,他的事蹟從沒被懷疑過,為什麼?因為他有寫日記的習慣,一切都有跡可考。 臺博館迄今一百多年,這時葉老師給我們出了一題,台北市有沒有200年以上的建築?答:林安泰古厝。(11/4葉老師來函,並不是林安泰古厝,尚待釐清。)   哥德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I call architecture as frozen music. B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哥德   信步環繞臺灣博物館四週,無論內外,仍皆可謂不失其韻味。 【銅牛】 今天在二二八紀念公園的銅牛前集合,就先說說這二隻銅牛。牠們原是放在圓山的臺灣神社,今日圓山大飯店的位置,然後被安置於此。仔細觀察,牠們一隻是單眼皮,一隻是雙眼皮,您可曾注意到?臺灣歷史博物館的陳信鈞先生有這樣的記錄。這一對銅牛無疑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與回憶。   其實,這兩座銅牛,在日治時期是被放置在圓山的臺灣神社(原址為現今圓山大飯店),在臺灣神社原址被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後,即於1949年被轉贈省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而放置在公園裡陪伴大家至今。它們頭上閃閃發亮的牛角,也曾經被穿流不息的人潮摸到斷掉而更新,可見這兩頭銅牛是多麼受到大家的喜愛,同時也證明歲月在它們身上所留下的痕跡。 只是,這兩隻銅牛,為何在日治時期擺放在圓山的臺灣神社?就得話說從頭囉!廣場上的兩隻銅牛看起來似乎一模一樣,其實,從牛角的角度、材質就可以分辨其不同。而且它們的「出生證明」和製作的年代、被鑄造的原因也完全不同哦! 在廣場東邊,離臺大醫院和捷運站較近的那隻銅牛,其材質是紅銅,兩隻牛角之間的距離較寬,眼珠子上緣是單眼皮。 1935年由日本北海道佛教團體「弘安海」為了紀念1868年在「箱館戰爭」中犧牲的士兵而鑄造並獻納給圓山的臺灣神社。 在廣場西邊,離騰雲號火車頭較近的那隻銅牛,其材質是青銅,兩隻牛角之間的距離較短,眼珠子上緣是雙眼皮。1937年由在臺灣的日本商人川本澤一鑄造,為紀念其參加南洋視察團順利完成,而獻納給臺灣神社。 而兩隻銅牛一開始擺放在廣場的方位是面向臺博館建築,後來才轉變為彼此對看的方向。同時,我們知道,這兩隻銅牛從被放在圓山的臺灣神社,到轉贈臺博館收藏安置廣場上,至少有75年以上的歷史了。綜合以上結果,明明兩隻銅牛材質、鑄造年代均不同,外觀上卻如此神似,實在讓人嘖嘖稱奇!瞭解臺博館兩隻銅牛的歷史緣由之後,再看看曾經與銅牛入鏡的照片,似乎更有意義了。而銅牛與臺博館之間的故事,將會透過每個人的照片不斷流傳。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說明員   陳信鈞 葉老師談到,台北是一直到1875年才有這個地名。台北府的前身是淡水廳,廳治位於竹塹(今新竹),但路途遙遠,一旦北部有什麼動靜,從新竹派兵也要二天才會到,於是沈葆禎向清廷建議設台北府。 【騰雲號】 到二二八紀念公園,騰雲號是不能錯過的景點。我記得小時候仍可以看見原汁原味的火車頭,現在則被玻璃阻隔,即使拍照,也需要有偏光鏡才能拍到不反光的照片,有點可惜。所幸旁邊有提供語音導覽,按一下按鈕就能聽到清晰的說明,還有汽笛聲、行駛於鐵軌的聲音。聽著那汽笛聲,似乎可以想像火車飛越原野的畫面。老人家說以前坐火車常有煤渣飄下來,看那煙囟,應該沒錯。 【水池】 我喜歡水。像日月潭遼闊而靜謐的湖水,令人嚮往。這裡也有一處水池,規模雖小,偶有水禽覓食其上,翩然優雅,點綴景緻更加迷人。葉老師提醒我們留意池邊的石燈,果真古樸有古意。這種日式水池的特點是中央有島,是為了讓烏龜上岸晒太陽。為什麼?我只知道是為取暖,卻不知不晒太陽恐會使體內脂肪凝結。 沿途,葉老師還帶大家看了台灣油杉、羅漢松、雀榕、七里香、露天音樂台。葉老師還帶領大家高喊「我很善良,我很健康,我很平安」。某些樹形優美,葉老師也建議我們如何取景拍照,大家都善加利用,留下美麗的身影。參加葉老師導遊有一個特點就是,他不會催促人家趕快拍一拍,趕下一個景點。 【急公好義坊】 【土地公廟】 若不是有導覽,我肯定忽略這一土地公廟。黃總幹事說明這廟本來很小,後經信眾捐獻,規模加大,目前已是登記有案之廟宇。由於位置特殊,許多達官貴人也會來參拜。信眾捐獻的香油錢,他們用來襄助貧戶、慈善單位…等。黃總幹事並致贈發財金與大家結緣,祝福大家身體健康,財運亨通。 【青銅馬】 再往前行,有一青銅馬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次我特別多拍幾個角度,來日若看到其他的馬,定更能看出牠們各自具有特色之處。這應該就是葉老師講「紀錄」的重要。說起這,就不能不說,葉老師上次在大稻埕,及這次二二八公園的導覽,都提到馬路上的人孔蓋。由於平滑的孔蓋容易使車輛打滑肇事,所以在上面製造一些刻痕以增加磨擦力是必須的,也因此發展出不同的孔蓋花紋。日本的人孔蓋已經發展為觀光的賣點,臺灣的就尚未形成氣候。臺灣有沒有孔蓋達人?葉老師是也。 葉老師表示曾有日本的孔蓋專家特別來看台北的孔蓋,他的評語是「孔蓋特色不多, 鐵窗倒是頗具特色」,乍聽之下似乎是明褒暗諷(因為鐵窗多,意謂竊盜多),事實不然。直到我們經過附近政府機關,就特別留意鐵窗花樣,果真每一個單位的花樣都不相同。葉老師開玩笑說,鐵窗可以防止太太吵架後跳樓,大家哈哈大笑。其實他真正要講的是「鐵窗可以防止小朋友墜樓」有它非常重要的正面功能。 葉老師說,馬肚子上的花紋是家徽,由此可以追溯到這匹馬製作者屬於日本哪個家族。 這倒引我好奇了,我們有國徽、市花、市樹…有的班級也有班徽,我們何不創作每一個家庭自己的家徽呢?這一定相當有意思。 【臺灣省城隍廟】 導覽在臺灣省城隍廟告一段落,葉老師帶大家感謝沿途照顧我們的商家、感謝爸爸媽媽、感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