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

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

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

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

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

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

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

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路,

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

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

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

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

反而應該跟在後面觀察,

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more@]

教導孩子逐漸學著不迷糊

每一個人的記憶力和做事方法都不盡相同的,有的人從小就記憶力很好、做事有條有理,但大部分的人是常會忘記某件事,或突然想不起要做的事,所以如何設法改善記憶力和做事方式,才能改進孩子常丟掉或忘記東西的毛病。

造成健忘的原因

孩子常忘東忘西該如何是好?私立三軍托兒所所長黃琬玲老師表示,幼兒由於神經系統的統合能力尚未發展健全,因此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吸引而分心。同時,幼兒不太能牢記身邊事物的重要性和秩序,因此,弄丟手帕、帶出去的玩具不知去向,或是房間弄得一片凌亂等,都是常見的現象。 其實有時大人也會遺忘東西,如果幼兒是偶爾的健忘,父母不必太過於在意,但若是經常遺忘東西,那麼,父母就應探求原因了。通常造成遺忘的原因包括: 1. 心理的因素:當幼兒心理上有恐懼、怨恨、煩惱或壓抑……等不正常的因素存在時,所學的一切便容易淡忘,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散漫及情緒不專一。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2. 學習的情境:當幼兒學習興趣低落或環境惡劣時(如過度聲光刺激或吵雜),也是造成容易健忘的因素之一。3. 壓力過大:剛從事某一種學習後,馬上再做另一種學習活動,往往會因為後者而妨礙前者的回憶,若再加上父母的態度為重視幼兒學習成果,因壓力過大也會影響記憶力。4. 智慧的差異:比較聰明的孩子,對於每一件事情都能很快的去領悟、體驗,且容易明暸,自然學習快且持久;相反的,記憶力較差的,常常是學了後面忘了前面。5. 生理因素:因身體有缺陷、疾病,或是語言表達速度較慢者,而致精神容易疲勞,對於學習記憶自是難以持久。6. 超出能力範圍:如果父母教孩子學習的事物,超出其年齡所能接受的範圍和程度時,也是造成孩子容易速記、速忘的原因之一。

了解原因、循序教導

孩子並不是大人,他必須經由反覆練習來學習。因此黃琬玲老師指出,對於孩子的學習,父母最好能保持冷靜的態度,以無限的愛心和恆心去誘導孩子,千萬不要意氣用事,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身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要怎樣教導孩子逐漸學著不迷糊呢?

(一)自我檢討

(二)注意身心健康

(三)一對一地示範教導

(四)給他參與學習的機會

(五)堅持原則、勿嚴厲指責

(六)善用提醒及鼓勵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太迷糊會影響學習,如果被認定為迷糊,相對地便易這樣看待自己,而導致事事不專心,覺得自己做不好,後果是很嚴重的。因此,黃琬玲老師指出,當父母發現孩子缺點時,就要儘早幫助他改善,不要讓「迷糊」成為孩子學習障礙。萬一,孩子因為自認為糊塗、反應慢、學習上有退化現象時,在團體中便可能會受到排擠,父母和老師應採一對一的方式,來協助他慢慢建立自信心。 對幼兒而言,「看好自己的物品」、「整理好自己的東西」等生活能力,都是必須從小培養的。幼兒的可塑性很高,只要父母、老師及早留意,給他們學習的機會,迷糊、健忘的情況是可以改善的。

(詳文請見5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