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積極策略─

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積極策略─

                            台北市師範學院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吳清山 教授 】

 

l          前言

    校 園是學生學習的園地,亦是教師教學的場所。教師為了發揮教學效果,除了活用教材與善用教法之外,常常在必要的情境下,採取各種輔導與管教措施,以利教學活 動的順利進行。由於學生來自於不同的遺傳和環境,個別差異甚大,因而增加了班級經營的難度,部分教師為了有效嚇阻學生違規或不當行為,難免採取較為嚴厲的 體罰手段。

    體罰雖然有助於維持團體的紀律,但很容易造成師生關係的緊張,以及學生身心的傷害,而且也不利於和諧校園的建立,於是教育行政機關乃三令五申禁止教師體罰,可是校園體罰事件仍時有所聞,無法有效根絕。

    臺 北市政府教育局於去(二○○四)年十二月舉行「零體罰總動員」簽署大會,公開宣示打造零體罰的教育環境,未來若有教師不當體罰學生,將被記大過,只要被記 兩次大過,教師將被免職。而教育部亦於二○○五年二月宣佈推動零體罰政策,強調未來公私立學校教師若體罰學生,都將依照「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規 定,記大過一次;彰化縣政府教育局也於二○○五年三月國中小學校長、家長會與教師會代表,共同簽署「零體罰公約」,主要訴求教師遵守零體罰政策,維護學生 的受教權,並且從優獎勵用心輔導與管教學生的教師。教育行政機關的這些作為,無非是展現政府推動校園零體罰的決心。

    然而,不管是政策的宣示或公約的簽署,都難以保證未來校園不會再有體罰事件發生,這些仍屬於治標的作法,未來仍須以治本的作法,採行多管齊下的方式,建立教師良好的管教觀念和技巧,並以友善校園作為後盾,才能慢慢消弭體罰於無形。

 

l          校園零體罰政策的時代價值

    體 罰存在於學校教育歷史甚久,到了十八世紀以後,西洋各國逐漸放棄體罰的趨勢,惟亞洲國家大致仍然維持體罰的傳統,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個國家,法律仍允許 體罰。然而自從人文主義(humanism)興起之後,尊重受教者個體的理念受到重視,加上近代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的自主、自律 的主張,以及法院對於體罰過當的判決,漸漸對教師施行體罰產生警惕作用(吳清山和林天祐,2005)。此時,教育行政機關大力推動校園零體罰政策,至少張 顯下列的時代價值。

(一)維護學生人權

      學 生為教育的主體,不管是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都應該致力於學生人權的維護,避免學生受到暴力的威脅,以及學生犯過懲罰過當。基本上,體罰是一種以暴制暴行 為,不僅不符合教育原理,而且亦容易造成學生身心受到傷害,損及學生人權。學生人權的維護,已經成為一種普世的價值,亦是各國努力追求的教育目標,聯合國 兒童權利公約第十九條:「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的立法、行政、社會和教育設施,保護兒童在受父母、法定監護人或其他任何負責照管兒童的人的照料時,不致受 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殘、傷害或凌辱,忽視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剝削,包括性侵犯。」這項規定主要目的,在於保障兒童人權。因此,

校園零體罰政策的宣示,對於維護學生人權,是具有其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二)建立友善校園

      過 去校園體罰成風,學生不易感受校園的溫馨,無法免除對於肉體與精神懲罰的恐懼。在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由中學生權利促進會等團體,發動「友善校園聯 盟——終結體罰運動」,第一步希望先讓台灣學生免於體罰的恐懼。九十三年四月六日,「友善校園聯盟」發表宣言,其訴求之一為:教育部應訂定「學生權利保障 法」,並特定「校園體罰防治」專章,一方面協助教師使用非體罰的方法教育、輔導學生,另一方面對於校園體罰事件訂定處理流程,並協助老師與學生面對體罰的 困境。教育部為了回應友善校園聯盟訴求,乃積極研訂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整個計畫包括五大目標:1.建構和諧關懷的溫馨校園;2.建立多元開放的平等校 園;3.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園;4.體現生命價值的安全校園:5.創造普世價值的學習環境(吳清山和林天祐,2005)。因此,校園零體罰政策,有助於 建立友善校園,是有其時代的需求和價值。

(三)展現教師專業

      教 師受過一定的專業訓練,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不管是教學或輔導或管教學生,應該以專業的方式來處理,而不是以常識方式處理。基本上,教師管教學生採 取體罰方式,迫使學生就範,實在有違教育專業,否則只要受過教育的人,即可擔任教師,師資培育就無存在的必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教育是一項高難度和挑戰 性的工作,加上學生個別差異甚大,教師就必須像醫生一樣,非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能不可。唯有如此,教師面對學生問題時,就會從教育和專業的角度考量,進而採 取適切的處理方式,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向上向善,一方面避免學生身心受到傷害,這就是一種專業的具體表現。所以,校園零體罰政策的實施,正是教師展現專業 能力、專業精神和專業責任的時代意義。

l          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策略

    校 園體罰事件的產生,是由其歷史背景和現實需求,然而隨着教育發展趨勢,學生主體意識愈來愈重視,社會又殷切希望教師採取專業手段處理學生問題,所以體罰將 可能慢慢走入歷史。為了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未來應該從人員的觀念、制度的建立,以及學校文化的改善等方面着手,才是治本的辦理,亦是可長可久之計。為了 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茲提出下列策略,以供參考。

(一)改變學校人員體罰觀念,改善校園學生人權

      觀 念指引行動,有正確的觀念才有正確的行動。不可否認地,目前部分學校人員仍相信傳統「不打不成器」的價值以及體罰的效力,這也是體罰難以有效嚇阻的原因所 在。所以,要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首要工作乃是透過各種機會,宣導零體罰政策的意義和做法,以及加強學校人員研習,慢慢改變學校人員體罰觀念,一旦觀念改 變,體罰事件就會逐漸降低,學生人權才有改善的一天。事實上,「體罰」是違反人權,亦是臺灣教育之恥;目前政府號稱以「人權立國」,然而體罰卻實有所聞, 對於政府形象也是一大傷害,未來應該以建立「零體罰」校園,作為人權政績指標,對於改善校園學生人權,才會有更積極的作用。

 

(二)辦理教師班級經營研習,強化教師班級經營知能

      教 師班級經營涉及班級之人、事、物等方面的處理,其成效與否,攸關學生行為表現與學習效果。良好的班級經營,是教師專業的具體表現。所以不管在職前教育或在 職進修,都很重視班級經營的修習或研習,以增進教師班級經營的專業知能。一位教師有良好的班級經營知能,會運用各種班級經營的技巧和方法,不僅學生違規行 為減少,而且亦不會採行體罰的手段,學生自然而然地享受學習的樂趣。所以教師班級經營知能關係到校園零體罰政策的落實。因此,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宜多辦理 班級經營知能研習活動,此項活動最好邀請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傳授實務的技巧和方法,確實能夠用在實際的班級經營中。  

(三)編印教師輔導與管教手冊,提供教師管教學生參考

      教 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是一門科學,亦是一門藝術。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的確很難用千篇一律的作法,或者找到放諸四海皆準的原理,仍需有賴於教師自己的判斷和 智慧,做適切的處理。基本上,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倘若有一些資料可供研讀,或者有一些原則可供參考,對於教師應該有些幫助。因此,教育行政機關可邀集學 者專家和實務工作者,編輯教師輔導與管教手冊,內容可包括理論篇、實務篇、案例篇、資源篇和法令篇。其中理論篇,可介紹輔導與管教學生的重要理論依據及原 理原則;而實務篇則說明教師實際的作法與技巧;至於案例篇,則蒐集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的一些實際案例;有關資源篇則列出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可用的校內外資 源;最後法令篇則列舉一些有關輔導與管教學生的相關法令,以供教師參考。

(四)訂定輔導與管教標準作業程序,作為處理問題準據

      教 師面對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有時難免有束手無策之感;或者稍一處理不慎時,亦可能產生師生衝突或親師衝突的情事發生。因此,教育行政機關建立一套輔導與管 教標準作業程序,作為教師處理問題準據,一方面有助於教師有效處理學生問題,一方面可使師生衝突減至最低程度。這套輔導與管教學生的標準作業程序,可包括 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處理的方式、支援系統、事後評估與追蹤等步驟,一旦學生問題行為發生時,教師就知道採取合適的處理方式。過去由於缺乏輔導與管教學生 的標準作業程序,部分教師為阻止學生不當或違規行為,只好採用最不用花腦筋的方式 — 體罰,常常弄得師生關係處於緊繃的狀態,不利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以,訂定輔導與管教標準作業程序,實有其教育的必要性。

(五)試辦學生管教工作分級制,降低教師體罰情事發生

      在 歐美先進國家,為了有效管教學生,除了設立「管教室」或交由專人處理學生嚴重行為外,美國部分學校,亦採取管教工作分級方式,依學生違規行為嚴重性,由不 同人員處理。為了避免教師從事不當的體罰,國內亦可考慮建立學生管教工作分級制。第一級:屬於問題輕微行為者,如上課講話、不守秩序等,由教師先進行口頭 勸導;第二級:屬於問題行為較嚴重(如頂撞師長、不服教師管教)或屢勸不聽的學生,交由學務處或訓導處處理;第三級問題行為嚴重者,發生打架或鬥毆情事 者,採停學一兩天或留下察看方式;第四級行為嚴重且涉及違法者,如販毒或吸毒者,移轉治安機關處理。學生管教工作實施分級制,有助於降低教師體罰。

(六)提供學生申訴以及救濟途徑,保障學生受教權益

      教 師為維持上課正常運作,採行適當管教是必要的,但是不當的體罰,將會損及學生權益,宜避免之。教師管教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基本上,教師處理學生問 題時,必須考慮學生犯錯的動機及方式,並思考所採取的方式,對於學生可能產生何種後果。一位教師管教學生,應該符合管教的適當性,它必須符合下列兩項原 則:

1. 管教方式應符合比例原則(小錯小罰,不得做不當處罰)

2. 管教方式不踰越必要程度(學生身心受到嚴重傷害)(吳清山,2004)。所以體罰並不符合管教原則,萬一教師體罰學生,後續處理方式,應提供學生對管教措施申訴以及救濟的途徑,以確實保障學生的受教權益。

(七)辦理情緒管理相關課程,培養教師情緒管理能力

     凡是人就有情緒,情緒處理不當,就很容易產生後遺症。教師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流於情緒化或情緒失控時,很容易造成師生彼此的傷害,所以教師情緒管理是很重要的。一般而言,情緒管理主要包括下列三方面:

1.      體察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2.      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適當表達」情緒,是一門藝術,需要用心的體會、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確實用在生活中。

3.      以合宜的方式紓解情緒:能夠控制情緒,而不是讓情緒來控制你。

因此,教師能夠參與各類情緒管理的相關課程研習活動,培養有效的情緒管理能力,對於學生管教應該有其積極的作用。換言之,教師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時,就會以較理性和成熟的態度處理,可減少不當體罰的發生。

(八)塑造關懷尊重校園文化,建立溫馨友善校園環境

      學 校教育除了「言教」和「身教」之外,「制教」和「境教」亦屬相當重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倘能透過教師的諄諄教誨和以身作則,加上學校制度規範和環境薰 陶,即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和培養良好人格適應。一般而言,學校文化是由言教、身教、制教、境教所組合而成的氣氛和行為表現。這種文化的引導作用,對於學生 的學習和行為影響相當深遠,在一所關懷尊重校園文化,學生耳濡目染,彼此相互關心,違規行為較少發生;反之,在一所混亂失序校園文化,必是充滿着暴戾之 氣,學生違規行為接連不斷。所以,學校領導者和教師應該同心協力共同營造「善解包容」、「尊重感恩」的校園文化,進而成為溫馨友善校園環境,相信體罰情事 就不容易產生。

 

l          結語

    教師體罰學生,雖可收暫時警惕之效,但就學生身心發展或師生關係維繫而言,卻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一位具有專業的教師,他會採取合理的輔導與管教,有效處理學生問題行為,而不是採取體罰方式,迫使學生就範。

    校園零體罰,是時代所趨,亦是教育追求的目標。值此學生人權愈來愈受重視的今天,教育行政機關積極推動校園零體罰政策,就學生人權維護、友善校園建立、教師專業展現而言,是有其時代價值。

    為了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必須從人員觀念和知能、制度和環境配合等方面着手,多管齊下,才能奏效。因此,本文特別提出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的八項策略:

1.      改變學校人員體罰觀念,改善校園學生人 權。

2.      辦理教師班級經營研習,強化教師班級經營知能。

3.      編印教師輔導與管教手冊,提供教師管教學生參考。

4.      訂定輔導與管教標準作業程序,作為處理問題準據。

5.      試辦學生管教工作分級制,降低教師體罰情事發生。

6.      提供學生申訴以及救濟途徑,保障學生受教權益。

7.      辦理情緒管理相關課程,培養教師情緒管理能力。

8.      塑造關懷尊重校園文化,建立溫馨友善校園環境。

 

總之:身為一位學校教育人員,以維護學生人權和教好學生為職志,落實校園零體罰政策,有賴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塑造校園零體罰的環境。

 

 

參考文獻

吳清山(2004)。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5)。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吳清山、林天祐(2005)。零體罰。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