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時代的私房祕方

 父母的生命價值決定了孩子主要的生命價值。而品格教育最核心的是,「不能用說的」,用生命能量展現出的,才是品格教育核心 天下雜誌 第287 文/鄭一青

父母可以做的事以身作則 

父母的生命價值決定了孩子主要的生命價值。而品格教育最核心的是,「不能用說的」,用生命能量展現出的,才是品格教育核心。 父母要能深刻體認,品格比考試成績、英文或電腦技能更重要,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協助孩子建立重要品格。不論是誠實正直或是慈愛負責,全家人一起培養品格、責任感、同情心和社會良知,自己帶著孩子一起投入公益和社區服務。

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試或找工作 

認清教育是有一天能夠不教,是讓孩子能夠成為快樂和獨立的終身學習者。檢視孩子生活的時間平衡表,花多少時間去建立孩子的靈性和品格?要餵養孩子的三餐,更要餵養孩子的心靈、精神。

每天十五分鐘給孩子高品質的談話 

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至少在相處的品質上,必須非常好。 中正高中校長丁亞雯建議,每天十五分鐘給孩子高品質的談話。高品質是沒有電視、沒有電話。譬如開車送孩子上下學的十五分鐘就是很好的時間。或者,孩子晚上讀書到九點鐘,切一盤水果、一杯牛奶,跟他談一談。剛開始不能太勉強,因為你問他有沒有問題,他一定會說沒有。也許你的孩子一個禮拜、兩個禮拜沒話講,等到他悶不住講出來,你要非常珍惜,要用同理心去聽。不過,要等到他跟你開口要意見時,你再提意見。

鼓勵孩子交朋友、參加社團 台大社會系教授馮燕看到,孩子將來一定是要與全世界競爭。但是她和先生不是讓孩子加強補習、加強英文和數學,而是培養孩子社交的能力,鼓勵他們交更多朋友、參加更多社團,全力支援他們辦社團活動。

喚醒孩子沉睡中愛的力量 在孩子一生的教育中,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理智告訴人們用什麼方法做,而情感則告訴人們願意怎樣做。孩子一生中,許多精采的故事,偉大的行為都是來自於情感,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

讓孩子具有深度生活的經驗和能力 

「這是一個不缺乏知識,但缺乏意義的時代,」上善基金會人文教育實驗小組召集人陳健一說,品格教育是一段段生命的體驗,父母要能提供和帶領孩子體驗深度生活。父母不要做的事不要榨乾自己和孩子的時間 父母對小孩要求愈來愈多,往往榨乾自己和孩子的時間。在生活中排滿各種補習或才藝課程,結果反而因為太急切、太功利,不但無法協助孩子成功,反而磨光孩子對挫折的忍受力。亞迦貝全人教育中心創辦人、臨床心理學家王金石發現,現代的父母總是怕孩子太閒、有空白,「很多心靈自我成長的能力,要在空白的時間才會發生。」 「品格包括你能不能欣賞美?或是你能不能在一件小事,或者在人與人的接觸當中感受到溫暖、關懷,」信誼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說,「有的人說他好忙好忙,沒時間,你就會錯失很多東西。錯失當下,錯失一生。」
別用電視和電玩養孩子 

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休閒習慣,台灣的孩子花在電視、打電動玩具的時間太多、太長。 親子教育專家鄭石岩指出,在虛擬環境長大的孩子,會產生虛擬的人格特質,包括很急躁、沒有耐心、挫折容忍力較差、適應現實的能力較差。

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時教育孩子 

這時很容易把情緒發洩在孩身上,也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或剛剛哭鬧後,開始教育或強迫他學什麼。不要向孩子灌輸仇恨 即使社會存在著不公和不幸,但仇恨的教導,會吞噬孩子的心靈,使孩子永遠失去安寧。

不要期望孩子天生就具備大量美德 

英國教育學家史賓塞認為,給孩子良善行為的標準是必要的,但不要太急於求表現。美好的道德品行隨著孩子的心智、經驗,以及心理的成長慢慢成形。要明白高尚的道德和高尚的智慧一樣,都要經過緩慢的過程才能夠達到。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孩子 

美國學校中學校長馮凱茜強調,「永遠永遠給你的孩子沒有條件的愛,愛他們,不管你的孩子是肥胖、是高大或瘦小,是聰明或是愚笨。」 成人不放棄孩子,是孩子內在成長力量的來源。

給雙薪父母的貼心話積極參與孩子的生命和生活  

「要花時間,一定要花到某一個時間的量,就會有品質,」學前教育雜誌總編輯黃美湄表示。師大人類發展和家庭學系主任周麗端指出,父母可以放掉的是發號施令的身段。 從過去主宰者的形象,變成朋友,當孩子願意和你對談,而不是在外面找別人,這最重要,後面所有的互動和教育才可能發生。 「關心、了解孩子的生活和生命變化,包括交什麼朋友,看什麼書、電視,上什麼網站,」她建議,「在親子關係中,找到每個人要堅持的部份。」 師大人類發展和家庭學系主任周麗端表示,她堅持一定親手為孩子準備便當。她也在學習如何兼顧家庭和事業,不過,必須付出睡眠減少的代價。

給單親父母的貼心話與孩子同住的一方 

父母經濟甚至教養的重擔,都在同一人身上,經濟和時間的壓力,逼得單親父母喘不過氣,又必須同時扮演嚴父和慈母、黑臉和白臉。 「品格是社會性的一部分,一定要維持良好的社會互動,一定需要尋找外界的支援,」 周麗端則建議,包括街坊鄰居、兄弟姐妹、父母親戚,乃至各種民間團體或成長團體,都可以是單親家庭的支援體系,「要花更多時間了解孩子的心靈,不要走入偏激。」

與孩子分居的一方 

不要放棄教養孩子的責任。利用網路、錄影、電話、書信,持續和孩子保持親密的親子關係。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