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年級學生參加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結果

借鏡國際,台灣閱讀出了什麼問題?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第387期

★「閱讀」有關的書

《晨讀10分鐘》

作者:南美英博士

《教出閱讀力》

作者:柯華葳教授

最新公布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台灣排名遠落後香港,
國際教育論壇借鏡芬蘭、日本、南韓、香港的國際經驗,
希望讓台灣閱讀真正與國際接軌。


上午九點不到,來自各地的校長與老師們,湧進《天下雜誌》所舉辦的「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台北會場。

偌大的演講廳內,迅速擠滿人潮,連座位兩側的階梯上都有老師專心做筆記的身影。大家屏氣凝神聽PIRLS香港區計劃主持人謝錫金博士、台灣區計劃主持人柯華葳教授對談,想了解台灣孩子的閱讀能力出了什麼問題?

根據二○○七年最新公布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在全球四十五個國家地區中,台灣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得第二十二名,遙遙落後同樣使用繁體中文、排名第二的香港。

更糟的是,台灣學生因為興趣,每天看課外讀物的比例只有二四%,排名全球倒數第一,遠遠低於四○%的國際平均值。台灣囝仔真的很不愛看書!

香港如何崛起?

從魯迅時代就被譏笑為「文化沙漠」的香港,過去幾年是派遣閱讀推動教師到台灣取經,從誠品等書店購買優良繪本。然而,才過五年,香港在PIRLS調查中,從原本第十四名大幅躍進到今年第二名的好成績,把台灣遠遠甩在後方。

謝錫金談到,香港與台灣最大的差異,在於獲得政府全面支持,學校有課程自主權,引進新的活動和評量,孩子變得喜歡閱讀,家長也開始重視閱讀。

謝錫金指出,香港政府不斷公開宣導閱讀的重要性,同時也從改變老師的觀念開始下手。過去香港老師用閱讀報告來評量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一學期要讀三十本書。現在的教法完全不同。學生改做閱讀檔案,可以藉由演戲、做廣播劇、即興劇、辯論等活潑的方式來表現閱讀成果。

此外,香港學校規定每天第一節課是「閱讀課」,除了閱讀什麼都不教,讓師生專心閱讀。香港政府也大刀闊斧地改善學校的閱讀環境。現在,香港每個學校都有圖書館,在走廊、運動場、福利社都有書,甚至連洗手間都擺書,讓學生隨時接觸書籍。

與香港比較,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則分析,台灣學生普遍視閱讀為「學校功課」,偏向「死背重於理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只會囫圇吞棗,卻不懂內容,因此閱讀力普遍低落。

柯華葳建議,教育部未來計劃要花十三億推廣閱讀活動,可以先從教師進修開始進行,提升閱讀策略的教學法,讓學生練習需要思考的題目。另外,他還建議教師,指派作業需要減少,反而應該多閱讀學生的書,加強上課熱情與「說故事」技巧,才能吸引學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