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紅眼症及腸病毒防治

主旨:為因應腸病毒及紅眼症疫情,請加強宣導及落實學童個人
衛生習慣,並請參加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定點學校
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之學校,落實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
峽炎、紅眼症等每週之通報作業,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教育部100年9月5日臺體(二)字第1000157610號書函
辦理。
二、時值開學之際,傳染病易於校園內傳播,且目前腸病毒疫
情較往年高,鑑於該疾病之高傳染力,及好發於學齡幼童
族群,請特別加強防範。
三、為有效掌握學校傳染病疫情現況及流行趨勢,請參加行政
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定點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之
學校自100年9月5日起,登記學童健康狀況,並自9月13日
起上傳通報資料,每週所通報之資料務必於次週星期一前
完成系統登錄作業。
四、請務必向學童宣導避免接觸他人物品或環境器具後再碰觸
眼睛,並養成勤洗手等之衛生習慣,以杜絕感染途徑。如

有疑似傳染病群聚事件,請即時通報轄區衛生局(所),
俾進行相關防疫措施,防範疫情擴散。

9/10日上午草嶺古道健走活動

主旨:敬邀 貴單位協助配合辦理「宜蘭縣100年度環縣健走-無
菸草嶺古道健走」活動。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100年度健康體能計畫辦理。
二、檢送「宜蘭縣100年度環縣健走-無菸草嶺古道健走」活動
計畫書乙份。
三、活動日期:100年9月10日上午8時至12時30分。
四、活動地點:草嶺古道
五、惠請轉知所屬踴躍報名參加,報名方式請詳閱活動計畫書

六、100年8月11下午2:00於頭城鎮衛生所2樓會議室辦理「宜
蘭縣100年度環縣健走-無菸草領古道健走」活動行前說明
會,相關單位請準時參加。

時時刻刻預防腸病毒

主旨:檢送「時時刻刻,預防腸病毒」宣導海報1張(另寄),
請各國小及幼稚園加以張貼,落實防治措施並加強衛教宣
導,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教育部100年7月27日臺體(二)字第1000132084號函辦
理。
二、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急診監測資料顯示,截至10
0年7月23日為止,腸病毒急診就診千分比達6.64,已突破
警戒區(3.19-6.28),進入流行高峰期。特別於台北區
及北區,均超過全國平均值;南區、東區及高屏區亦呈明
顯上升趨勢,今年整體疫情較往年似有延後軀勢,故出現
進入暑假後疫情仍持續上升之反常狀況。
三、為防治腸病毒疫情,教育部印送旨揭宣導海報,公私立國
小及公私立幼稚園各1張,由承印廠商直接寄送至學校,
請確實點收並張貼,及加強暑期活動之衛生教宣導及防治
措施,落實學幼童個人衛生習慣以維護健康,如有未收到
者,請與教育部體育司李侑益先生聯絡,電話:02-773654
四、海報電子檔已置於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教育部連結/教育部
腸病毒防疫專區/衛教宣導(網址為http://140.122.72.
29/anti-enterovirus/catalog.php?CatalogID=61),如
另有需要,可自行下載使用。

起雲劑遭塑化劑汙染宣導單張

主旨:函轉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製作之「起雲劑遭塑化
劑污染食品」宣導衛教單張,請各校持續加強教育宣導,
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教育部100年7月21日臺體(二)字第1000120337號函辦
理。
二、鑑於起雲劑遭塑化劑汙染食品事件,為確保民眾安全,提
升塑化劑污染食品相關觀念及自我照護概念,行政院衛生
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製作旨揭宣導衛教單張。
三、旨揭宣導衛教單張可至「教育部網頁(http://140.122.7
2.62/)→體育司→最新消息」下載。

 

 

猩紅熱注意事項

教托育機構 加強猩紅熱防治注意事項
一、提供學生及家長正確的猩紅熱相關知識
猩紅熱是由A 群鏈球菌所引起,好發於2-10 歲的兒童。該菌會產生
毒素導致皮膚出現紅斑之症狀。大約有15-20%的健康者也可能帶菌,常存
在於健康孩童或青少年的口咽部。
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飛沫傳染,也可能是與患者或帶菌者直接或密切
接觸所感染。另外,間接接觸到被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衣物或器具等
物體也可能被傳染。
一開始的症狀和一般感冒有些類似。患者常出現突發性的高燒至
39℃-40℃左右,並且有喉嚨痛、扁桃腺發炎、嘔吐、頭痛、畏寒和食慾不
振等症狀。
大約一兩天後皮膚會出現紅色皮疹,整片潮紅且有粗糙感,觸感類似
粗粗的砂紙一般,病灶常在腋窩、腹股溝、手肘、大腿內側、頭、胸部較
為明顯。隨後舌頭變紅,狀似草苺,一般稱為「草莓舌」。皮疹消退後,
手指和腳趾繼而脫皮。
潛伏期通常為1-3 天。未接受治療者之可傳染期大約為10-21 天;接
受適當抗生素治療者,可傳染期可大幅縮短為24 小時。
遵從醫囑確實完成足夠天數(一般為十天)的抗生素療程,可確實去
除體內的A 群鏈球菌。若因症狀緩解,以為病癒就自行停止用藥,則將會
增加將來得到急性風濕熱、風濕性心臟病、急性腎絲球腎炎、中耳炎、頸
部淋巴腺炎等併發症的機率。
二、防治方法
(一)力行以肥皂洗手的好習慣,並提供充足且適當之洗手環境,包括:潔
淨之廁所與洗手設備,以及提供肥皂、洗手乳等洗潔劑。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以手帕、衛生紙或衣袖掩住口鼻,並應妥善處理
口鼻分泌物,接觸分泌物後,應立即以肥皂洗手。
不亂摸口鼻,以免觸摸公共物品後沾染細菌的手,藉由拿取食物、亂
摸口鼻等路徑而侵入人體。
(二)提昇個人免疫力,適度運動、均衡營養,養成午休習慣且不熬夜。
(三)加強室內空氣流通,維持寬敞空間。避免室內人數過於擁擠,或長期
處於密閉空間內。
(四)注意環境衛生,保持室內清潔。對於幼童容易接觸之共用設施,例如
:門把、扶手、開關、門栓、課桌椅、餐桌、寢具、被單、玩具、教具
,以及溜滑梯等遊樂設施,要經常保持清潔及定期消毒。
消毒劑可使用漂白水或酚類消毒劑(如:來舒、悍菌遁)調配。
室內外地面或濺落之分泌物,以500ppm 漂白水消毒,可用市售濃度為
5%的漂白水100cc,加入10 公升清水調製;衣服被褥或餐具,以加熱
法或200ppm 漂白水消毒,可用市售漂白水40cc,加入10 公升清水調
製。
(五)應提高警覺,時時注意幼童的健康及請假的情況和原因,如有異常現
象,應與教育、衛生或其他相關單位保持密切聯繫。
三、機構內發生猩紅熱個案之處置
(一)幼童如出現疑似猩紅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在家休養,接受抗生素
治療滿一天,且燒退達24 小時以上,方可復課或出入其他公共場所。
(二)機構中如一週內有兩人(含)以上經醫師診斷感染猩紅熱,則應立即
通報並配合衛生機關之採檢作業。
(三)原則上不建議停課,惟若有其他防治考量,則由各縣市自行斟酌決定
是否停課,建議停課天數不超過3 天。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關心您

暑期健康體位-聰明吃 快樂動 天天量體重

暑期健康體位-聰明吃 快樂動 天天量體重

主旨:轉知教育部為維護與促進學生健康,請各校協助於暑期推
動學生健康體位工作,詳如說明,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教育部100年6月30日臺體(二)字第1000111767號函辦
理。
二、為協助學生及家長於暑假期間落實健康體重管理,請學校
協助辦理下列事宜:
(一)請推動學生在暑假落實「聰明吃 快樂動 天天量體重」
並將學生每日含糖飲料攝取次數、運動時間及體重紀錄
列入暑假作業內容(參考紀錄如附件),或利用返校日、
暑期輔導及各種機會與資源,加強教育宣導。
(二)鼓勵學生及家長在暑假期間,踴躍向縣市衛生局、衛生
所或上網(http://obesity.bhp.gov.tw/cht/index.php
?)報名參加「健康100臺灣動起來」活動,培養健康飲
食及規律運動習慣,落實健康體重管理工作。

暑假來臨,防範腸病毒,注意事項

主旨:時屆暑假來臨,為防範腸病毒疫情,請貴校轉知家長提醒
相關注意事項,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宜蘭縣政府衛生局100年6月17日衛疾字第1000013134
號函辦理。
二、各學校即將進入暑期放假,幼童間密切接觸減少,雖腸病
毒感染機會隨之降低,但日常活動、參加安親班或夏令營
等聚集場合,仍有感染腸病毒的機會,為加強防範腸病毒
疫情,請轉知家長提醒以下注意事項:
(一)持續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吃東西前、如廁後需加強洗
手;注意幼童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
加免疫力。
(二)為減少可能與疑似病患密切接觸之機會,建議父母應避
免幼童進出擁擠之戶內場所,盡量選擇戶外健康休閒活
動;另大人及小孩在外出期間亦要經常洗手。
(三)幼童如有疑似感染腸病毒時,應儘速就醫、遵循醫師指
示治療;家中若有感染者,應與其他健康幼兒作適當隔
離,且避免參加任何活動,以免傳染給他人。
三、針對未放暑假之幼稚園、課輔班等,請每日監測幼(學)
童健康狀況,倘有發現疑似腸病毒群聚感染,請立即通報
轄區衛生所。

食品中塑化劑汙染衛教手冊、5多5少減塑撇步

主旨:檢送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製作之「食品中塑化劑汙染
衛教手冊」及「5少5多」的減塑撇步文宣品各1份供參,
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教育部100年6月17日臺體(二)字第1000105940號函辦
理。
二、請持續加強學生、教職員工及家長之教育宣導(包含融入
課程教學、納入教師進修課程、利用相關集會及書面資料
等方式)。
三、旨揭衛教手冊及文宣品可至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
下載(網址:http://www.bhp.doh.gov.tw/)。

食品中塑化劑污染衛教手冊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


一、什麼是起雲劑 ?

起雲劑是一種合法的複方食品添加物,幫助食品的乳化,常添加在運動飲料、果汁及果凍等。也可能作為乳化香科而用在優酪或果汁等粉末食品中。

 

二、什麼是塑化劑 ?

塑化劑並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工業上塑化劑是塑膠製品成型時的添加物,塑化劑種類多達百餘項,但使用最普遍的即是一群稱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化合物;例如:DEHPDINPDBPDIDPBBPDNOPDEP、及DMP

 

三、什麼是DEHP

DEHP為塑膠製品常用之ㄧ種塑化劑,無色、無味的液體。因可用於食物包材、醫療用血袋、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所以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也有少量DEHP存在。

 

四、塑化劑在哪裡?除了違法添加在食品,還有沒有哪些地方有塑化劑?

此次事件是不法廠商非法添加塑化劑至食品中,故造成部分食品檢出DEHP濃度偏高,致攝入後其暴露劑量高於歐盟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

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關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電線塑膠外皮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塑化劑會經由食品外包裝或保鮮膜之塑膠包材或容器滲出而污染食物,或在微波、蒸煮、加熱或盛裝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時,更易滲出而污染食物,亦會逸散於空氣中,冷凝後吸附於室內灰塵。

2.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以及

3.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五、是不是吃過受DEHP污染的食品或飲料,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塑化劑並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立即危害,長期大量攝取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慢性影響。停止暴露後,體內之塑化劑即可快速排出體外,目前世界各國對DEHP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TDI)上限範圍為0.02~0.14 毫克/公斤,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量上限為1.2~8.4毫克。

 

六、DEHP的毒性為何?

DEHP對動物的急性毒性低,但在長期大量暴露下,可能具有干擾內分泌系統及環境荷爾蒙效應。至於致癌性部分,過去曾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長期大量的暴露會誘發肝癌;但對人類致癌性之影響尚無證據。

塑化劑可經由呼吸、食入及皮膚吸收進入人體。根據國內外有限的人類流行病學研究結果,並參考DEHP對於動物之可能影響,DEHP長期高劑量暴露對人體的主要健康風險為生殖毒性,對男性胎兒及男童理論上的顧慮,包括睪丸發育不良、男嬰生殖器到肛門的距離較短、青春期產生男性女乳症、成年男性精蟲數較少;而在女童則懷疑可能引發性早熟,使月經與乳房發育等第二性徵提早於8歲前出現。

動物研究發現,雄性動物即使發生睪丸萎縮現象,仍在停止暴露後65天回復生殖功能;如果補充維生素C抗氧化劑,可提前在45天恢復。

 

七、進入人體的塑化劑會排出體外嗎?多久才會排出?

人體試驗研究顯示DEHP進入人體後,在12~24小時內約有一半的量可快速代謝藉由尿液排出體外;絕大部分的DEHP可於24~48小時由尿液或糞便排出。DINP亦會被人體迅速排出或代謝,72小時內有85%由糞便中排出,其餘部分主要由尿液排出。

由於體內代謝很快,加上前述對動物影響的可逆性,因此,當民眾擔心塑化劑可能造成的危害時,最重要、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一、立即停止使用含塑化劑的食物、化妝品,二、養成多吃蔬果、多喝開水、多運動的習慣,加速將塑化劑排出!

 

八、對於塑化劑可能的危害,政府提供哪些服務?

衛生署提醒,孕婦、幼童、青少年以及育齡的男女性應特別注意避免塑化劑危害,尤其是孕婦與幼童。對於可能的危害,政府除了開設塑化劑諮詢門診,教育部也將在學生健檢中納入相關的身體檢查,此外,對於孕婦與嬰幼兒的影響,則是透過產前健檢諮詢、新生兒身體檢查以及7次兒童健康檢查,幫民眾進行檢查與追蹤。

 

九、有哪些產品被查獲違法添加DEHP?

根據衛生署的公告,531起,「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及「膠狀粉狀之劑型」等五大類食品廠商需提出安全證明方能販售,有關『食品中檢出塑化劑清單』,可以上網(http://www.fda.gov.tw/)查閱清單訊息,如果對所購買的食品有懷疑,請立即停止食用,並多吃富含水分及維他命的蔬果、白開水及湯品等,可以加速塑化劑的排出

 

十、怎麼降低或避免塑化劑的暴露 ?

衛生署提出「5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1.少塑膠:

(1).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6.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7.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8.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9.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10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十一、是不是應該要驗血或驗尿,看看體內有沒有塑化劑?

環境衛生與相關醫學會皆認為一般民眾驗血或驗尿的意義不大。原因是DEHP在體內代謝很快,停用後不易檢驗到;若正好被檢驗到,反映的主要是近期的暴露。目前並沒有可靠的抽血或驗尿方法,可檢驗出過去長期接觸到塑化劑的程度。

比較可行的是民眾可從政府公布的名單與自身飲食與生活習慣中,檢視自己是否是接觸塑化劑的高危險群,並依「55多」減塑撇步,減少暴露;若還有高度疑慮,可以洽塑化劑諮詢門診,由醫師對身體進行檢查,來瞭解有無受到影響。

 

十二、懷孕的我需不需要去接受特別產檢呢?

婦產科醫學會表示,產檢不易看出胎兒有無生殖系統影響,只能出生後觀察。人體試驗研究顯示DEHPDINP進入人體後,絕大部分在24~72小時內可由尿液或糞便排出。孕婦應定期產檢,應均衡飲食,及攝取天然未加工食品,多吃蔬果及多喝開水,心情上保持愉悅。

十三、我需不需要特別帶小孩去接受血液、尿液檢驗?

兒科醫學會並不建議進行血液、尿液的例行檢查。人體試驗研究顯示DEHPDINP進入人體後,絕大部分在24~72小時內可由尿液或糞便排出,重要的是兒童應均衡飲食,及攝取天然未加工食品,多吃蔬果及多喝開水,有助於排泄,不用刻意長期補充保健食品。

 

十四、哪裡可以協助解決塑化劑的疑問 ?

1.   衛生署所屬醫院及全國各縣市衛生局均已指定醫院開設健康諮詢門診,協助澄清民眾之疑問並提供專業建議,詳細醫院名單請見衛生署官方網頁起雲劑遭塑化劑污染專區(http://www.doh.gov.tw/)。

2.   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消費者保護專線包括(02) 2787-820020線)、0800-285-000(上午7時到下午11時)。

相關資訊可參閱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http://www.fda.gov.tw/)、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http://consumer.fda.gov.tw/)網頁。

 

致謝

本手冊特別感謝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李俊璋教授、財團法人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謝宗勳醫師及該院醫師熱心協助編撰;並

感謝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臺灣兒科醫學會李秉穎秘書長、臺灣婦產科醫學會黃閔照秘書長、陽明大學醫學院陳美蓮副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醫科吳明蒼主治醫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鄭春菊科長熱心、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楊振昌主治醫師協助審查,提供寶貴意見。

 

衛生署「55多」的減塑撇步

五少

1.     少塑膠:

(1). 少喝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自己攜帶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五多

1.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2.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3.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4.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5.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關心您

 

 

預防出血性大腸桿菌食品中毒

主旨:針對近期國際發生出血性大腸桿菌食品中毒,請 各校宣
導防治食品中毒「五要」原則,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教育部100年6月14日臺體(二)字第1000097118A號函
辦理。
二、近日德國傳出小黃瓜遭出血性大腸桿菌污染,國內雖未進
口相關產品,仍請 貴校配合當地衛生所宣導「五要」原
則,以避免食品中毒案件發生。
三、檢附宣導單張海報電子檔乙份。

※預防食品中毒–5要原則–

1.要洗手

調理時,手部要清潔,傷口要包紮

2.要新鮮

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要生熟食分開

生熟食器具應分開,避免交互污染

4.要徹底加熱

食品中心溫度應超過70度C

5.要低溫保存

保存低於7度C,室溫下不宜久置

 

明眸皓齒獎勵

畢業生榮獲明眸皓齒獎學生

6年級畢業學生

視力達1.2以上學生

榮獲明眸獎-莊詠存.林嘉俊.邱雅君.林宥融.陳映絜.章凱閺6位

6年級畢業學生無齲齒

榮獲皓齒獎-陳柏鈞.陳崧民.莊效叡.游意瑄.張真甄

.張倖華.吳東育.吳惠盛.陳重佑.陳穎泰.黃祥恩.許佳穎

還有健康中心護士阿姨的小幫手-健康中心小天使服務獎

許佳穎.郝若妡.李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