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是由感染病毒所造成,有多種不同的病毒均可能導致腸胃炎,最常 見的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台灣地區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3月間,高峰期為1月份。輪狀病毒與腺病毒、沙波病毒和星狀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更是嬰兒和5歲以下的幼童造成腹瀉最常見的原因,另外,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

 

(資料來源: 傳染病數位學習網病毒性腸胃炎數位課程簡報內容)

 

 

        病毒性腸胃炎可藉由食用或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病患的嘔吐物或糞便、接觸受病毒污染的物品,甚至也可經飛沫傳染等途徑傳播。另外,感染病毒性腸胃炎12天內可能會出現水瀉、嘔吐,也可能有頭痛、發燒和胃痛等症狀,一般而言,症狀會持續1 6天。大多數的人感染病毒性腸胃炎之後都可以康復,沒有任何任後遺症。但對於嬰兒、幼兒和殘疾或年長者,因在嘔吐、腹瀉的過程,自己無法適時補充水分,可能造成嚴重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

 

      預防病毒性腸胃炎上,除應勤洗手,避免生食生飲及注意居家環境衛生,另外,目前市面上已有輪狀病毒疫苗,若家有幼兒可諮詢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後考慮自費接種。而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由於多有嘔吐、腹瀉的症狀,故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足。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應盡量在家中休息,避免去托兒所、上學或上班,以免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