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道三號七堵路段走山,三車四命瞬間消逝,國道是國內交通規格最嚴謹的建設之一,在無風無雨的晴空下仍然發生山崩,今後駕駛人行經任何道路,都難免會因此次災難無常而「毛毛的」;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視察災區時指示「慘痛教訓不容再發生」,每次災難發生人人都希望是最後一次,但實際上歷史卻一再重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未來國內交通建設必須因此次災難而有新思維,民眾才能有安全保障。
走山釀成命案固然令人心痛,但意外發生的時間幸好是車輛稀少的假日下午,若是在上班日或交通尖峰時刻出現事故,影響所及將可能是國家級的災難;交通主管單位有這種最壞打算的心理,才有可能將防患工作做得更切實。防患工作可分為兩個層級,首先是對既成建設檢查與維護,以防類似意外再次發生;其次則是要有建設的新思維,未來的國內還會有更多的道路建設會沿著山麓開發,這些建設如何避凶趨吉,則應有全新的思考。
既有建設在災難發生前通常都會有預警,這次走山事件數秒鐘之間就將路面全部掩蓋,車輛連閃避的時間都沒有,走山看來似毫無預警,但是相信若經仔細研判,應早有徵兆,只是未被發現,或是異常現象未受到重視而被忽略;以上個月發生的台鐵自強號引擎脫落事件為例,引發火車引擎掉落拖行原因是螺絲鬆脫,事件發生後台鐵雖表示車廂都有定期檢驗,但是最後事故調查卻認定是「保養維修不確實」;火車引擎掉落看似無預警,調查結果卻認為維修有缺失,也就是說如果維修單位能夠切實保養,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交通主管單位當前要做的事,當然是立即詳驗國道沿線各順向邊坡的安全性,至於對於各條高速公路的邊坡檢查到做到何種程度,同樣的檢驗工作是否要延展到全省所有的道路,甚至是否需要全面檢查其他沿著山邊興建的公共公程與民間山坡住宅,都要有整體評估。
至於在未來交通建設方面,也須以新的交通規劃來避免災難;以國內的橋梁為例,國人早知颱風帶來的雨水對橋梁有嚴重的威脅,但是卻要颱風吹斷橋梁事故一再發生,才能引起主管單位對橋梁建設重新規劃的警覺;民國八十九年碧利絲颱風來襲,高屏大橋斷裂,大家才知道原來公路單位建橋時與水利單位脫節,也就是建橋歸建橋,根本不顧水水變化;民國九十七年辛樂克颱風帶來的豪雨,大甲溪水暴漲沖斷了連接台中縣后里跟豐原的后豐大橋,仍被視為是列入黑名單的危橋,本來就撐不過天災侵襲;一直到了去年,莫拉克颱風帶來三千毫米驚人雨量,一口氣毀了全省大小橋梁七十餘座,專家建議未來建設橋梁時應考慮興建斜張橋、脊索橋等新式橋梁的思維,主管單位才驚覺到橋梁的建設與水文有難以分割的密切關係。
台灣的平地大都已開發,新的建設必會向山區蔓延,因此山坡地的開發就須重新評估,此次國道走山的山坡並不陡峭,仍然出了意外,過去建設規格是否仍適用,就宜以新的角度來橫量;國內交通建設很難中止,對於有潛在危機的路段如何規避,或是找尋新的技術來克服困境,才能徹底保障民眾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