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讓臺灣更美好從心開始

本文摘自慧燈中學部落格 ,為jiafeng刊發的消息,於自己的部落格中留一記錄。

[@more@]   去年,聯合報舉辦一項我國年度代表字大選活動,選舉結果揭曉,眾人心中的首選是「亂」。臺灣的亂象,是不分藍綠,眾人難得的共識。大家都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在的臺灣不復以往的純樸,貪婪之風盛行,大家為了功利上下交相賊,有許多難以想像的歪風污染了我們的社會。
  我們住在這塊土地,總希望我們這個美麗的寶島一切充滿美好,眾人享有快樂與幸福。但試問眾人,所謂的「快樂」是什麼?「幸福」又該如何追尋?
  或許有人以為:有錢就有了快樂,曾經「錢淹腳目」的臺灣,國民年所得近一萬六千美元,應該夠快樂吧?據調查,在快樂排行榜中,不丹人均國民所得僅一千四百美元,排名世界第八,比人均所得三萬一千五百美元的日本高出八十名,比四萬一千八百美元的美國高出九名,更是遠遠將排名六十三名的臺灣拋在後頭。(詳商業周刊第1000期報導)可見財富不是幸福快樂的絕對條件,然而名與利確係我們爭逐不已,也是許多紛爭的源頭。
  「讓台灣更美好,從心做起」這項全國性巡迴演講,就是希望能為紛亂的世道,起一個撥亂反正、振聾發聵的作用。要改變令人不滿的亂象,唯有人人心念一轉,由根本努力,重視品德勝過功利,培養人民的品格和道德力量,才有可能扭轉亂象,使社會回歸和諧。
  此次演講由美國長春藤盟校及臺灣省教育會聯合舉辦,力邀臺灣大學哲學系林火旺教授擔綱主講。預定巡迴全臺,宜蘭是第一站,假佛光山蘭陽別院六樓國際會議廳進行。
  林教授是國內研究倫理學、自由主義、社會正義、公民理論的巨擘,言談風趣,舉證甚詳。本校洪騰祥校長平日素重學生品德教育的推廣,得悉有此活動,特向主辦單位爭取,讓本校學生有機會可以親炙此演講。高一忠班全體43位同學,於5月20日下午,由校長室張寬如秘書及訓育組譚家豐組長帶領,前往參加。
  林火旺教授以其豐富的學養,及生動有趣又引人深思的日常生活實例,深入淺出的闡釋「道德」並非是八股的教條,而是人人可以在生活當中,省思且身體力行的幸福泉源。

[活動推廣]「98年度暑假高中作文研習營」

旨揭活動由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主辦,臺北市中山女高協辦

本方案針對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及指定考科作文,提供具體有效之作文教學策略,已推廣二次研習,成效甚佳,繼續推廣辦理。

參加對象為公私立高中各年級學生

另有國中營隊

詳見以下連結檔

[@more@]

98年暑假高中作文研習營第一階段計畫

營隊預告第二階段計畫

98年暑假國中作文營企畫書

[學校的贈書活動]父母都是教育家

本文摘自慧燈中學部落格 ,為jiafeng刊發的消息,於自己的部落格中留一記錄。[@more@]

  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在〈為子祈禱文〉中,絮絮叨叨向天主祈禱,盼望孩子能具備種種美德,而在末尾說:「然後,作為他的父親的我,才敢低聲說道:『我已不虛此生!』真是一語道盡父母的心聲。
  教養一個小孩長大成人,實在不容易:操心孩子的成長、關照孩子身心的健康、留心孩子與同儕的互動,乃至於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的立足,以及最終的成家立業,都讓父母添了白髮,增了皺紋。
  以前有一個電視廣告說:「我是當爸爸以後,才學習如何做一個爸爸的。」難道每一位父母,都得嘗試錯誤,由做中學,才能把孩子教養好?
 
教育(教養)問題是每一位家長切身相關且殷切關注的,尤其是我們慧燈中學的家長,對教育的熱誠更是無與倫比;然而資訊爆炸,茫茫書海,又如何能夠獲取正確有效的教養觀念?奧勒岡大學心理學博士Julian
Taplin的這本《父母都是教育家》,經由國立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楊永斌、慧燈中學校長洪騰祥及翰林出版社教科書主編宋裕聯合誠心推薦,正是一部指點
父母迷津的作品。
  本校家長會張金昌會長在閱讀過此書之後,深獲其心,力促本校推薦本書,因而促成此次由會長、董事長及校長聯合贈書的因緣:全校教職員工及各班家長委員均收到來「悅讀」,相信對於子女的教養,當能一新觀念,帶來親子、親師間和諧的增長。

[病句討論]爺爺還沒死

  我所負責的行政業務,有一項是要抽查學生們的週記。抽查,不是把簿本收來蓋蓋抽查章就罷,而是校務行政單位為了考核教師勤惰,以及了解師生互動情形所做的例行措施。為了能深入探查「民隱」,我必須讀過這些週記。

[@more@]
  說真格的,現在的週記頗不耐看,學生或是文字不佳(字跡潦草),或是敷衍從事,不然就是自以為是未來的彎彎,老愛畫一些插圖。我個人是欣賞文采詞章而非圖象取勝,所以感到讀來乏味。倒是職業敏感,又讓我找到一些未來的好教材。
  有的同仁或許不是國文老師,看週記重在溝通,而非注意字詞運用,有時候不見得會挑出學生的病句。這回我看到某學生的清明節生活記錄,是這麼說的:

這次清明節,我們全家沒有去掃墓,而是到爺爺家去給祖先上個香。我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家不掃墓?」媽媽回答說:「因為爺爺是大陸來臺灣的第一代,爺爺還沒死,所以我們不掃墓 ……。」

  我讀到這一段,當然理解小朋友解說他們家不掃墓的原因,是由於目前無墓可掃。但是這麼一句「爺爺還沒死」,總覺得渾身不自在,媽媽會這樣講話嗎?
  「爺爺還沒死」一句,若是爺爺自己說的,可能的情境是警告意味:「這個家族中還有老輩在主事,後生晚輩要知道長幼進退之禮,不可僭越。」但若是晚輩說這話,恐怕就是目無尊長的一種詛咒:「這老不死的,害我不能出頭(不能繼承家產)。」云云。
  一般口語表達上,或許大家都聽得懂,但是不雅馴的話語,不只「薦紳先生難言之」,恐怕傷人於無形。同樣意思的一句話,不欲引人誤解是在觸楣頭,又要把語意表達清楚,在這個事例上,應該可以這?修改:

第一種:「爺爺從大陸來臺灣落地生根,成為開臺的第一代,我們家在臺灣因為尚無已逝祖先的墳墓,所以我們只祭祖而不掃墓。」

第二種:「爺爺從大陸來臺灣,只帶來祖先的牌位,祖先的墓都在大陸家鄉,所以我們家只祭祖而不掃墓。」

  爺爺倘若天不假年,埋骨臺灣,自然是未來子孫祭掃的對象,但說話主題擺在爺爺身上的描述,不就是對長輩不敬(豈能盼著爺爺早死)?如果我是爺爺本人,聽到這話,應該會連呼童言無忌吧。因為文章中敘述掃墓之事,所以修改方式就是把說話的主體重心改為「墳墓」,對事而非對人,如此一來,既能將事由說明白,也不致讓人產生不當的聯想。

[錯別字辨正]「興」對「性」

標題所示的這兩個字「興」與「性」,字形差異甚大,唯音相近,故不小心容易誤用。

興字有二讀:一為ㄒㄧㄥ;一為ㄒㄧㄥˋ

讀為ㄒㄧㄥ時多為動詞用法,名詞僅見於姓氏。而讀為ㄒㄧㄥˋ時,則常用者為名詞,其中一解為「情致、趣味」。

「一時興起」,意為某個當口,因為一種「意致、趣味」產生,進而想要去從事某件事。若因音近而誤寫為「一時性起」,恐遭誤為某個當口,「情欲」或「脾氣」冒上來,因而意欲從事某件事。

[案例]

一時興起誤作一時性起

上文為98/4/15聯合報繽紛版的一篇文字,其中第三段正使用「一時性起」一語,衡諸上下文,應不是所謂的「情欲」、「脾氣」,故當修正為「一時興起」。

龜島行,記2009宜蘭縣高中職成年禮活動(上)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有很多見聞,但無法於一時間全部寫完,分段為之,照片亦在轉檔後再補貼。

[@more@] 

 

四月八日,是九十八年度宜蘭縣高中職學生成年禮的活動日,今年縣府仍舊辦在宜蘭人的精神地標──龜山島登四零一高地。真令我期待!

做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宜蘭人,對這隻從小陪伴的靈龜,可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只要在蘭陽平原的一隅,望向大海,就可以看見龜山島兩個三角形的明顯形狀,海面上的陰晴雲霧,不妨礙我對它的遠望,就算看不見,我知道它一直守在海邊,伴著我們。

可是多年來,個人對海洋的遠隔,以及政府在小島上的管制──早年龜山島曾有居民,後來被政府遷至頭城大溪,緊接著又實施軍管──使得這個孤懸在宜蘭近海,守護著蘭陽的島,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讓人感到陌生。

這種近在眼前,但又難以企及的感覺,在幾年前,本有機會可以打破的。三四年前,宜蘭縣政府曾舉辦一個給國中學生親近龜山島的活動,當時我校也分梯次規畫學生搭船,我是其中一梯次的隨行老師,不過因為受限於天候及海面風浪的因素,結果我和任教的班級好生失望,當時徒呼負負亦無可奈何,只感嘆為何與龜島緣慳一面!

這個學年,接任訓育組的工作,終於有了這個因緣,可以藉著帶領高中學生參加成年禮活動,正式登島。行前舉辦協調會時,縣府民政課的官員還說四月七日要看氣象資料,再通知是否成行,我一直在默默祈禱:「可別讓我再次落空。」此刻,坐在宏棋號船上,顧不得波浪的起伏,在安頓好學生後,我還是離座登上上層甲板,看著漸漸變大的龜山島,心中呼喊著:「龜島,我來了。」

我們的船在島南邊龜尾的碼頭登岸,我踏上龜山島的關鍵時刻是九點四十一分。我校的隊伍是我們主任前導,我跟在後頭忙拍照。島上的一切樣樣都新鮮,我注意到有好一大片的臺灣百合,這在本島似乎不易見到。

整個成年禮中最重頭戲就是隊伍要循著階梯,登上島的最高點401高地,據說龜山島的海拔是398米,再加上人工設施有3米,故名。這段路有1706級的階梯,事前我覺得,不就是一直走樓梯嘛,算什麼呢?學期初連續四天帶學生校外教學爬跑馬古道,回來後只報銷一雙球鞋,腿也不怎麼痛,覺得自己體力尚佳。可是這回龜山島之行,可把我弄得頗狼狽。

在入口處,有一個桶子放了許多支竹竿,供人行進間可以打草驅蛇兼及當登山杖,事後想想,早知道我就該順手拿一根的。我走了大約300階,就覺得好喘,是昨晚看完晚自習才回家,今兒個趕早出門集合的疲憊嗎?人家是「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我則是「龍喵登臺階,百階一停歇」,早就與我校主任與學生脫節了。

這麼地走走停停,只剩自己在後頭,承辦的嚕啦啦旅行社安放了不少打氣的標語,很能振奮精神。我一直注意著我前頭的特殊學校的校長及老師,他們帶著大約五位男女同學,這些比較遲緩的同學,幾次都停在路邊喘息,校長及老師不時的鼓勵,以要帶他們去吃麥當勞做誘因,激勵他們前進。有時校長爬在前面,仍要走回頭去拉拔學生,我看得汗顏,自己體力太差了。

終於,到了1600階左右,看到我校主任及學生正要下山,他們告訴我:「我們是這個梯次首先登上401高地的學校,已和縣長合影,可惜你沒拍到。」我說:「拍照無妨,你們先走,反正到終點後,就是下山,我隨後趕上就是。我笨鳥慢飛,我還是要堅持爬到終點。」如果說特殊學校小朋友都到了,我還不能到,就太遜了。

登頂的感覺很不錯,不過高處不勝寒,獵獵的風,吹得我帽子都快飛了。我請旁邊的人替我拍了幾張照片,接著進行我此行另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測一下網路的訊號。此行我特地背來我的EeePC和網卡,那麼難能可貴來到龜山島,若不能在此發個訊息做記錄,枉費這一趟。我要在網誌上留一個記錄。

可惜,在401高地上,我的中華電信3G網卡雖有訊號,也能簽入。但就是無法傳送位元組。傳訊息的部分,要到隨後吃中餐時,我在山下的遊客中心處,才順利完成。(見「龜山島上網記錄」)

我校的師生已先回轉下山,為了怕事後被說是我沒有走到終點,我趁各校都走完後,留在最後,請旁邊的記者先生,替我和呂縣長合影(縣長此行陪伴我們,在終點處一一與各校留影,體力充沛。)。我那張登頂證書,可不是浪得虛名,我也是勤勤懇懇爬到底的,雖然是慢得太多了。

自成年禮活動回來,已經兩天了,兩腿還隱隱作痛,龜山島不容小覷呀!(98/4/10暫記)

 

[字詞用法]家與舍的區別

閒來補讀本週舊報,展讀98/4/9聯合報民意論壇,一篇對於我國籍漁船遭海盜扣為人質的感慨,提及政府處置的冷漠(或無能為力)的文章,讀來實在令人感到國力不足,遠方有事鞭長莫及的悲憤。

在這則民意中,明顯地一個錯誤的字詞用法,恰是教材中的顯例。我們在國中國文的課程中,教到應用文書信的稱謂時,都會提到的「自稱」與「稱人」的部分。嚴格來說,我不認為這是應用文的範圍,人際「稱謂」是日常生活中實地要使用的。但為什麼會容易出錯呢?就是大家現在已經不那麼看重典雅或者是標準語文的使用,常常覺得「能溝通就好,何必那麼吹毛求疵」,這樣的態度,加上不勤於查閱語文工具書,當然習焉不察,人云亦云而導致錯誤頻傳 。

所謂的語文程度低落,這種態度應該也是推波助瀾的一大原因。只是報社編輯,既然負責編纂文字,自當做好把關工作。尤其糾正錯用的字詞,並不會影響該篇文章的主題,若與投書者溝通過,替他改正錯用的地方,免得出醜,相信對方應該感激,不至於反對才是。但編輯失職,且在替該投書下標題時,也跟著錯,這才是令人感到遺憾之處。

案例來了:聯合報98/4/9 A13民意論壇「家弟遇劫 求官不如拜媽祖?」一則投書,就是錯用的「家」的例子,正確應該使用「舍」:舍弟。

按:「家」用在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 。而「舍」則是對人謙稱自己卑幼的親屬或親戚

唉!又多了篇上課時可以說嘴的案例了。

龜山島上網記錄

龜山島首發
位置:龜山島遊客中心
設備:eeepc 701
      asus 網卡
      中華英雄2G
訊號良好

第一次登島,留個訊息記錄。

後續消息,回臺灣再說。

[錯別字辨正]「諱」與「韙」的區辨與病句修改

[案例]

和自己賽跑的人》親愛的Landy看他:需要愛情

【本報記者袁世珮】

  李宗盛曾經寫了一首「和自己賽跑的人」,第一句就是「親愛的Landy,我的弟弟」。這位「Landy」是和李宗盛相交廿三年的張培仁,兩人曾齊手打造滾石音樂王朝。最瞭小李的張培仁說,現在的李宗盛,還是需要愛情。

  前「魔岩唱片」舵手張培仁,以四句話來形容老友:「忠於凡人感情的音樂人、專心致志的製琴師、沉醉廚藝的父親、北投瓦斯行的小弟。」

  張培仁解釋,李宗盛的作品講的是平凡人的感情,這正是民謠的真諦,「他是台灣的城市民謠第一人」;李宗盛每天為女兒做便當,「他做的菜是unbelievable(難以置信)的好吃,如紅酒雞排、錫紙包鱒魚那還是我們在加拿大釣了魚後就直接做的。」

  張培仁說,儘管已經被華語樂壇視為「大哥」,李宗盛骨子裡還是北投那個送瓦斯的小弟,「他勤儉務實,生命中不斷往前跑。」

兩人像兄弟,但不是會對飲抱頭痛哭的那種感情,「我們很man的,不會吐苦水,他只會談他計畫,不會談煩惱。」例如,李宗盛在低潮時到了加拿大,張培仁以度假之名去探望,兩人就是沈默地並肩釣魚。

「他一路專心做他想做的事,對他來說,責任大於快樂。想做的事做到了,就有一定的快樂。」張培仁說:「而他最大的快樂,就是和三個女兒一起。」那麼,在他眼裡,李宗盛還需要什麼?張培仁想了想,甘冒大不諱:「他,需要愛情。」

2009-02-20/聯合報】

[@more@]

[辨正]

  文中的「不諱」,應作「不韙」。

[說明]

  這又是個形近音似所導致的誤會。

  這兩個字,皆從「韋」,一讀ㄏㄨㄟˋ(),一讀ㄨㄟˇ(),而使用的頻率上,又以「諱」較為常見,所以一般人常將兩者混而為一,產生錯誤。

  我們先從「韙」來看,此字是形聲字,左形右聲,形符表義,故字義即為「是」、「對」。「不韙」就是「不對」的意思,引伸有「過失」之義。

  新聞中使用的詞:「甘冒大不韙」,意指甘願冒著被眾人指責做了最不對的事的罪名,也決心要做這件事。常見的形式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或「犯天下之大不韙」。

  再來看「諱」,這個字亦為形聲,左形右聲,故字義與意見表達有關,但因聲符為「韋」,從「韋」聲之字多有回轉之義,所以言語的回避即為「諱」。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心理防衛機轉」,當人們自己的想法與現實無法契合,亦即在生活上遭遇挫折、衝突,為了平衡適應這個矛盾,產生了一些自欺的手法。這些手法,有些是良性的,它使得我們的內在情緒得以舒緩平復,有些卻也造成我們自己不敢面對現實,自貽伊戚的後果。這個「諱」,就是這麼一種現象:「諱疾忌醫」、「諱敗推過」都讓局勢惡化。

  我國向來注重長幼尊卑的倫理,做晚輩的是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諱的。在家裡,親屬的互動上,身為弟妹的是不可以直接叫兄姊的名字,而應以「哥哥」、「姊姊」等稱謂來稱呼。古時的習慣,對帝王、尊長不敢直呼其名,因此產生所謂的避諱問題。在陳新會的《史諱舉例》中提到:「避諱是中國特有之風俗,其俗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在許多時候,避諱的問題使我們在閱讀古書時發生一些困擾,試想:中國古代的皇帝那麼多,在用字上這個也避,那個也躲,真使人一個頭兩個大。但也因為各個朝代的避諱不同,反而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做為我們辨別史料真偽,確立時代的依據。

  所謂的「不諱」,第一個意思是指「死亡」。向來人都樂生畏死,「死亡」一詞在我們的語言中總是「諱莫如深」,能不提就不提,萬不得已時,就是換個字眼,借代過去。例如:「翹辮子」、「到蘇州賣鴨蛋」、「給(ㄍㄜˇ)屁」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話,而古人不得不提到死亡時,可以用「崩殂」、「羽化」、「仙遊」、「大去」等。且看在《漢書.丙吉傳》這句:「君即有不諱,誰可以自代者?」,類似今天我們說的「你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你萬一有個好歹」。

  「不諱」,又指「不避忌,直言無隱」,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話直說,豁出去了。沒有價值判斷的考慮,純然是把事實揭露。畢竟事情既然已到了不可回避的情況,當然要很坦白地「直言不諱」,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勇敢面對,力謀補救,才是正辦。

  前引新聞中,個人以為用了「甘冒大不韙」,也是有問題的。李宗盛對張的行為即便是不以為然,心有不滿,那只是李宗盛個人在意。張培仁願斗膽說出他「個人認為」李宗盛最欠缺的部分,是「缺少愛情」,眾人有何好指責張培仁有錯?本句應改為:「張培仁想了想,不諱言(直言不諱):『他,需要愛情。』」

[錯別字辨正]甘冒大不「諱」

[案例]

和自己賽跑的人》親愛的Landy看他:需要愛情

【本報記者袁世珮】

李宗盛曾經寫了一首「和自己賽跑的人」,第一句就是「親愛的Landy,我的弟弟」。這位「Landy」是和李宗盛相交廿三年的張培仁,兩人曾齊手打造滾石音樂王朝。最瞭小李的張培仁說,現在的李宗盛,還是需要愛情。

 

前「魔岩唱片」舵手張培仁,以四句話來形容老友:「忠於凡人感情的音樂人、專心致志的製琴師、沉醉廚藝的父親、北投瓦斯行的小弟。」

張培仁解釋,李宗盛的作品講的是平凡人的感情,這正是民謠的真諦,「他是台灣的城市民謠第一人」;李宗盛每天為女兒做便當,「他做的菜是unbelievable(難以置信)的好吃,如紅酒雞排、錫紙包鱒魚—那還是我們在加拿大釣了魚後就直接做的。」

 

張培仁說,儘管已經被華語樂壇視為「大哥」,李宗盛骨子裡還是北投那個送瓦斯的小弟,「他勤儉務實,生命中不斷往前跑。」

 

兩人像兄弟,但不是會對飲抱頭痛哭的那種感情,「我們很man的,不會吐苦水,他只會談他計畫,不會談煩惱。」例如,李宗盛在低潮時到了加拿大,張培仁以度假之名去探望,兩人就是沈默地並肩釣魚。

 

「他一路專心做他想做的事,對他來說,責任大於快樂。想做的事做到了,就有一定的快樂。」張培仁說:「而他最大的快樂,就是和三個女兒一起。」那麼,在他眼裡,李宗盛還需要什麼?張培仁想了想,甘冒大不諱:「他,需要愛情。」

 

 

【2009-02-20/聯合報】